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一
《西湖诗句赏析》

西湖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

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

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二
《赏析描写梅花的诗之西湖梅》

赏析描写梅花的诗之西湖梅

西湖梅

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三
《2012古诗文赏析》

2012年河北省中考诗词赏析复习题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二、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

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题解】:《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新燕、浅草)等。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全文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五、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 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 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 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 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 背景。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沙场秋点兵。 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

弓如霹雳弦惊。 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得生前身后名。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一、背景: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二、中心: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文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破阵子”,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四
《古诗文赏析》

2010年中考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 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1、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2、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D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 ①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 新燕 浅草 等

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 、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秋 词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03 无锡市中考题)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甲】 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秋思(见前面)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家国之思。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欣赏的理由: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③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5、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 ①“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前三行全由名F、词性词组构成,G、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E、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急切操办 离别父母 走向征途 ②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八年级(上册)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 BD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五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考点分析]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

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 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①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③ 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次北固山下·王湾[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

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

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1、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2、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D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

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 ①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 新燕 浅草 等 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秋

天净沙 秋思[评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

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①“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1、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2、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前三行全由名F、词性词组构成,G、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

E、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节选)

①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急切操办 离别父母 走向征途 ②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 BD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春望、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杜甫[评析]: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石壕吏· 杜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诗题, 《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 ·王维[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

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渡荆门送别、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李白[评析]: “ 燕然 ”两字中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 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下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赤壁 · 杜牧[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

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E、时间不F、 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水调歌头·苏轼[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问 天 ;下片问 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 人生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 (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

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评析]:思考: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①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一个“怒”字表现了

②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 (全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3,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逐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想”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光涌澎湃的情怀。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饮 酒(其五)·陶渊明[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3)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行路难》(其一)·李 白[评析]: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1、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

①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 投 拔 顾

②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

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1、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①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 飞渡 洒 挂罥 飘转

②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①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 叙事: ;抒情:

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②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

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 ①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③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⑤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

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己亥杂诗·龚自珍[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

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九年级(上册)望江南·温庭筠[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

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1、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渔家傲·范仲淹[评析]: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

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云 、边声 、长烟、 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六
《关于杭州的诗句加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赏析1: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

赏析2: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

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五月十五日夜月】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

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

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白居易这诗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七
《古诗词训练赏析》

七年级上古诗赏析训练

1.对《观沧海》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观沧海”一词统领全诗。两句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

B.“水何澹澹”等六句,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竦峙”表现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形容杂草的长势,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最后表现了大海的气势。

C.“日月之行”等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诗人的丰富奇特的想像绘制了大海的形象,并借此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是合乐时终止句,一般与正文内容无关,但本诗中却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

2.对《观沧海》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了地点,侧面写出作者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作者惊讶、赞美的感情。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实地写出了大海吞吐万物、包罗万象的奇观。

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景物,主要着眼于湖边勃发的生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从飞鸟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大自从严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意,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

B.这是一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色。“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意思是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斩”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浅草”,是初生不久,浅而不深的草。才能,仅仅能够。“没马蹄”三字,既写了草浅,也体现北宋时,西湖骑马游春的习俗中。

D.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而“早”“新”以及“初平”、“几处”、“渐欲”、“才能”等词语的运用,让人体会到诗人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美景。

4.对《西江月》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5.对《天净沙·秋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是秋初之景。“昏鸦”,指黄昏时的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他人无家而我独有,使我没有一点思乡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但人感觉良好。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最后一句卒章显志。

6.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7.对《钱塘湖春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西湖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名胜,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上着眼,描绘湖上蓬勃春意。

B.诗人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又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游遍大半个西湖。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选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如:“水”、“云”、“莺”、“燕”、“花”、“草”加以描绘渲染。

D.诗人在结尾处说自己只爱湖东白沙堤,意在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

8.对《观沧海》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B.“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全是观海所见。

C.本诗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D.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宏伟的意境。

9.对《天净沙》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两三句用9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B.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表现游子肝肠欲断,“在天涯”三个字,为全篇主旨所在。

C.“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鸦。

D.“夕阳西下”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答案:1.B 2.D 3.C 4.B 5.C 6.D 7.D 8.B 9.B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由“观”字统领全诗,先写眼前所见实景,再写想象虚景。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从沧海升起,最终又落到沧海。(翻译)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内容)。 表现出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抒发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旨:这首诗写的是泊舟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两岸之间显得格外宽阔,风平浪静,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翻译)。 以“一帆悬”之小景映衬“两岸阔”之大景,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面(内容)。 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山水的思想感情。(抒发的情感) 名句赏析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现出蓬勃的春意。(翻译) 诗人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写景入神。(内容) 这两句富于生活哲理:

旧事物孕育着新的事物(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抒发情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旨:通过描写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名句赏析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翻译) “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写出了西湖早春的特征。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描绘出了莺莺燕燕的动态。让人感到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抒发情感)

名句赏析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处开放的野花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刚刚埋没马蹄。(翻译)“渐欲”“才能”抓住了西湖早春的特征,描绘了乱花和浅草的生机勃勃。(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抒发情感)

名句赏析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感到走不完,看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翻译) 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抒发情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主旨:抒发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八
《古诗赏析答案修订版》

古诗赏析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训练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长于 山水田园 题材的诗人 孟浩然 。他与王维齐名。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欲济无舟楫(船桨) ⑵徒有羡鱼情(白白地) 3,下列各项中,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诗人内心还潜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希望在政治上得到别人携领的心情。 B.本诗表露作者积极出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C.作者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有对于功名事业的向往和期待。 D.孟浩然决心隐居,回避丑恶的现实和残酷的政治,明哲保身。

4,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八月湖水平”,“平”字写出八月秋水大涨,水天相连的景象。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是咏洞庭的仅存的名句。(不是“仅存”的) C.“欲济无舟楫”用比喻,表面是想渡洞庭湖而没舟楫,实则希望出仕却无人援引。 D.“坐观垂钓者”,垂钓者指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自当为朝廷效力。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律诗)

B.第一层(前四句),写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

C.第二层(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设喻表达心曲。

D.这是一篇有求于人却又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

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洞庭湖氤氲的水气,笼罩整个云梦泽,湖水汹涌震撼岳阳城。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训练题】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诗人 杜甫 。他的诗歌有“ 诗史 ”之称,他被后人尊为“ 诗圣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2,杜甫的这首诗是写东岳 泰 山的。

3,这首诗的题目叫“望岳”,“ 望 ” 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

4,解释诗句中的划线词语: 一览众山小 ( 把……看得小 )

5,下列各项中,对《望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描写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

B.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C.洋溢着诗人蓬勃的生气。

D.写出诗人登上东岳,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思想感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以问起句,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阔大。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远望泰山那种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近)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的雄心,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训练题】

1,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北宋 时期著名文学家 苏轼 。他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与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三苏”。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 豪放 派先河,与 辛弃疾 并称“苏辛”。

2,这首诗歌是吟咏 西湖 的诗歌。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婀娜风姿,表现了对西湖的 热爱 之情。

4,“ 水光潋滟 ”、“ 山色空蒙 ”贴切地写出西湖不论晴、雨,都是那么美妙绝伦。在沉醉西湖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实在是“ 晴方好 ”、“ 雨亦奇 ”。

5,“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作者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因此西湖又称作“ 西子湖 ”。

6,“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是指 A 。

A.西施。 B.西门庆。 C.西门豹。 D.西楚霸王。

7,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温润秀美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十分动人。

B.第二句,描写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烟雨迷蒙,若隐若现,非常曼妙。 C.第三句,诗人用奇妙新颖而贴切的比拟,把西湖之美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比喻) D.第四句,写西湖不管晴姿潋滟还是雨态空蒙,总像西子一样颇有风神韵味。 8,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夏季 时晴时雨 的特征,正面勾勒西湖的 山光水色 ,刻画西湖的风采神韵的诗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训练题】

1,《黄鹤楼》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崔颢 。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一联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致。这一景致,触发了他的 思乡 之情。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4,诗中表现了思乡之情的词语有“ 日暮乡关 ”、“ 烟波江上 ”等。

5,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作用是: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黄鹤楼》是登高远望之作,描绘了忘我超脱的空游画面。

B.《黄鹤楼》是言外传情,抒发此时此地的情感,表达了伤感、孤独的感情。 C.《黄鹤楼》因传达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受而具有非凡的艺术力量。

D.《黄鹤楼》是杂言古诗,格律严谨,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借景述怀。(七言律诗) 7,下列各项中,对“芳草”的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幸福。“芳草萋萋”,则形容非常幸福。

B.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C.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花卉。“芳草萋萋”,则形容花卉茂盛。

D.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痛苦。“芳草萋萋”,则形容痛苦浓郁。

8,“江南三大名楼”指下列的是 ABD 三座古楼。

A.《黄鹤楼》 B.《岳阳楼》

C.《醉翁亭》 D.《滕王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训练题】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唐 朝 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著名画家 王维 。他颇有盛名,有“天下文宗”和“ 诗佛 ”的美称。

2,对“空山新雨后”的“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空”只是一个空间概念。

B.“空”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

C.“空”它展现了一幅静谧、空灵的山间图景。

D.“空”与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俗世的空寂愿望吻合。

3,对“空山新雨后”的“新”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新”突出秋雨之后山野的明丽与清新。

B.“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C.“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D.“新”表现了作者对“莲动下渔舟”的喜欢。( “山居秋暝” )

4,诗中,表现欢快的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5,诗中,“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两句照应题目“秋暝”。

6,诗中哪些句子描绘静景,哪些句子描绘动景?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静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动景。 )

7,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归 纯朴田园 生活的愿望。特别是“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寄情于 山水 的理想。

9,《山居秋暝》中作者表达了对尘嚣俗世的 厌恶 思想,对宁静、恬淡、清新的田园生活的 热爱 和 留恋 的感情。

10,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写人。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自在的女子打破了山谷的寂静。 B.这两句似乎是写“竹喧”与“莲动”,实际上是以“喧”和“动”衬托“静”。 C.偶尔的喧闹和动静都能表现出来,更能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D.这是以静写声,以静写动。( 以声写静,以动写静 )

1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写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寒的风,皎洁的月光在松林之间闪闪晃动,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淌。

B.五六句,是写竹、莲等植物。(写人)

C.七八句,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

D.前两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静谧、空灵而生机盎然的山间图景,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训练题】

1,这首《送友人》的作者是 李白 ,字 太白 ,素有“ 诗仙 ”之美誉。他是唐代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合称“李杜”。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他的诗歌 《月下独酌》、《行路难》 等。

2,《送友人》中,离别之情寄托在 “孤蓬”“浮云”“落日”“班马” 景物中。 3,“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别图。

4,孤蓬是借喻远行的朋友将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逝,踪迹难寻 。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一二句,写明送别之地。 B.三四句,点明题目。

C.五六句,表达喜爱“浮云”“ 落日”的情意。 D.七八句,友人挥手告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训练题】

1,这首《登高》诗的体裁是 七律 ,作者是 唐 朝的 杜甫 。

2,诗中“无边”、“不尽”传达了诗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慨和 悲怆 情绪。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

4,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B.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C.抒发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D.充满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无奈。( 时光流逝的感慨 ) 5,下列各项中,对《登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抒发了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B.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

C.后四句写出杜甫因为生活窘迫、四处漂泊而潦倒颓唐。

D.《登高》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训练题】

1,《卖炭翁》的作者 白居易 ,字 乐天 ,号 香山 居士,是 唐 朝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 中唐 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

2,为下列各字注音:辗(zhǎn) 辙(zhé) 敕(chì) 叱(chì) 直(zhí)。 3,“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为后面 宫使掠夺木炭 的罪行作有力的铺垫。

4,《卖炭翁》许多语句具有对照意义。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病入膏肓,神志不清了。( 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

7,《卖炭翁》描写了 卖炭翁 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8,下列各项中,对《卖炭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代表作。

B.《卖炭翁》通篇采用了对照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卖炭翁》抨击秦朝时期“宫市”对百姓的肆意盘剥。(中唐)

D.本诗通过一个卖炭老翁的遭遇,揭示了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9,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入木三分地刻画老人急于卖炭为生的心理。 C.“夜来城外一尺雪”,写天遂人愿,老人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D.诗没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但通过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愤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训练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 唐 朝诗人 刘禹锡 酬答 白居易 的诗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 酬答 的意思。“乐天”是指 白居易 。 3,本诗的韵脚有: 身、人、春、神 。

4,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意图是暗示自己 贬谪时间长久 ,又表现了 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 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5,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

B.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C.诗句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诗句对世事的冷暖和人心的冷漠,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6,今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说明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示诗人 要振作起来 ,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 坚韧不拔 的意志 。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联,写自己谪居在荒凉的巴山楚水已经三十二年了。(二十三)

B.第二联,用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C.第三联,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第四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训练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常建 。

2,为下列各字注音:籁( lài ) 磬( qìng )。

3,诗中“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4,诗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描写了山和水。

5,“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 肃静、幽深、脱俗、纯净 特点。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 喜爱 之情和希望 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 的思想。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九
《2014高三语文最新古诗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2014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6分;答出一点给3分(需有简要分析),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8.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

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5分)上片即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9.(6分)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 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5分)

⑴前两联描述了作者在乱离中飘泊、伤情的生活场景:在古城中天天看到的是残碑断碣;有时一个人在山路上曲曲折折地走,月光照着秋水,使空中飞过的雁也饱受虚惊。(3分)⑵两联中有正面直写,有侧面烘托。(2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9.(6分)

⑴心情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重返故乡;忧的是自己已经是个垂老之人,长时间离开家乡,家乡的人都已不认识自己,就有人来问姓名,也感到惭愧,因为自己还是个微贱之人。(3分)⑵有点题的作用。作者在归家途中受到朋友李僴的招待,在路上寄此诗与李僴,有感恩之意;最末一句也写出了乱世中读书人的无奈与辛酸。(3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寰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迷路。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对表达感情有

什么作用?(6分)

9.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8.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

9.(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也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 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6分)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

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9.(5分)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既写景又写人,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l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冥冥寒食雨

刘一止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剌促,老气尚轮囷。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078~1161),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

中,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8.首句的“寒食”,也有版本写作“寒日”,但一般都认为“寒食”更好,请结

合首联说明理由。(5分)

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6分)

②③①

(九)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篇十
《2014古诗词赏析梳理》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8616.html

    【描写西湖的古诗及赏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