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

| 保险考试 |

【www.guakaob.com--保险考试】

农村养老篇一
《农村养老论文》

农村养老

[摘要]农村老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农村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家庭对农村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年轻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措施,以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分析

(一)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

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

(二)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老有所养”的提出,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这一越来越庞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儿防老”,这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今天赡养父母却成了儿女们极大的负担,一些人尽可能地回避这一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当前之农村,老年人除了分得一亩左右的承包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如果儿女们再背弃他们,他们将非常艰难地渡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可以说,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家庭和谐乃至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又好又快的推进。

现状:(泛指经济欠发达地区)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以传统“孝”文化作为重要保证,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背景下,老年人是一家之主,生活保障不成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推行,大家庭格局基本被打破,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已经成农村家庭的普遍形式。既使是一个儿子也要与父母分家另立炉灶,这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可能被传为笑谈,而今却人人习以为常。对农村老人来讲,那一亩左右的承包田,的的确确成了他们的命根子。

笔者依据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所了解到的情况,把当前农村养老形式笼统地划分为一下几个类型:

幸福型。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但必须有一个先决的客观条件。即: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老教师,老工人,医生,小企业主等)。这一类型约占7%

股份型。就是由多个儿女共同分摊老人生活费或医疗费。这种形式基本上是老人有老屋可居,且生活能够自理。如果是一个孩子,大多是独资供养,也不愿一个锅里吃饭,个中道理不言而喻。这一类型属大众化约占80%之多

墙头型。就像河南戏曲《墙头记》的剧情一样,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是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生怕自己多尽一点责任义务。(下半场)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基于公平原则,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住,当然心照不宣,生活费是要按规定缴纳的。这一类型比较少每个村子也就一两例。

留守型。(与股份型兼而有之)老人有儿有女,但子女长期外出打工或季节性外出,留下庄稼活或孙子女等由老人照顾。这种家庭的老人大多有一定劳动能力,尽管吃穿不缺,能够自立生活,但是精神生活永远得不到满足,同时还要照顾下一代。这种类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输出力度的加大已成逐年增加的趋势。

生活标准(不包括幸福型)

温饱:99%以上基本得以保障。也就是说,弃老,虐老现象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

居住:以狭小老屋为主,条件简陋。大部分农村人都生活在偏僻区域,相对来发达地区或城市郊区比较富裕,老年人无论是何种养老方式,都能住上土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人来说,一般是居住以老房为主,家庭关系和睦的老年人还能和子女同住在条件好房屋里,关系不好的为了避免矛盾,就居住在离子女不远的简易房或果园菜园里等。一个真实的事例:老家一位大娘40多岁守寡,含辛茹苦把5个子女养大成人,近几年体弱多病却依旧住在因通路坼迁留下的一间老房里,三个儿子新房空着也没有一个愿意把老母亲接进自己的家中居住。去年,身为砖窑小老板的二儿子一家三口接连受伤,因病住院,恰好一名号称“小诸葛”的算卦先生到村里摆摊,有能人出点子求算卦先生帮忙,“小诸葛”以“老屋不易”“破财消灾”等为由,不仅从二儿子那里蒙得不菲收入,还让老大娘得以入住堂屋正房。一时间在十里八村传为美谈。

花销:据不完全统计,农村老年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一下,远远低于各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除去土地收入外,有其他经济收入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20%左右。大多数老年人一年难得花几次百元大票。

娱乐:精神生活基本以串门聊天为主,儿女孝顺的可以看看淘汰了的小电视。据调查,农村老年人多数将聊天,串门,走亲戚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交流方式。每每成群结伴在村口,街头,大树旁聊着从收音机电视机听看到新闻趣事以及家长里短,并幽默地戏称为“街头等死队”可我的心情却因为这灰色的幽默更加沉重。

就医:大多数农村老人,小病扛,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拒绝就医现象比较普遍。近年国家推广农村医疗保险,而实际上,一些老人根本不愿意参加。我曾与几位老年人聊天,他们的想法是:感冒发烧就吃点小药,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绝症,住院少不了成千上万的花费既是报销60%那剩下的40%也是不小的数目,儿女们打工挣钱也不容易,自己就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朋友告诉我一个真实事例:他们那儿有一位老泥瓦匠,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基本都是经他手盖起来的,老汉生性耿直,三个女儿已出嫁他乡,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是一个标准的留守老人。到乡卫生院检查,被诊断为癌症,为了不给儿子留下欠账,回家后卧床七日,水米不进自绝人世。。。。。。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

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

十二、相关制度衔接

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

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试点地区也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

十四、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具体办法,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按要求选择试点地区,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试点县(市、区、旗)的试点实施方案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十五、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各地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国务院

二○○九年九月一日

参考资料: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关系着我国农村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暑假我去位于武进洛阳镇马安村的奶奶家玩,初步了解了所在村的一些养老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了马安村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一、马安村现有的养老方式

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马安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家庭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这是马安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80%的该村老人都是由其子女照顾。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养老方式出现了下降。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是该存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对本村的老人养老的投入仍需加强。

(三)养老保险。面对该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来,该村养老保险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越来越多的老人

农村养老篇二
《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而农村稳定又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解决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探讨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我国农村流传一首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遥想当年我喂儿。儿喂儿来不喂我,不知将来谁喂儿。”这一首打油诗反映了我国农村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残酷的现实生活直接冲击我国农村现在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也就是靠儿子和土地养老,农村老人生活主要靠土地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其次才是从儿子那里获取经济援助。即使我国农村发展到今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虽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当前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孝”文化观念趋于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向发达地区打工,家里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老人,甚至一些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看小孩,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一句心酸的歌词道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对农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老人在家庭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全面动摇。加之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老年人在家中处于较低的地位,难以在家庭中获得其想要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出现了一系列的赡养问题。因此,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只能维持温饱,有的却受到虐待,这反映出农村家庭养老在表面维持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曲是现实生活中老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真实写照。

二 我国养老困境

思想导致社会前进步伐缓慢。我国农村农民虽然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漫长的道路,但是思想还是很陈旧,就像是山上的花岗石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生儿子养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农民的思想里。农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就剩下两个老人生活,平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的确很孤独,他们都希望自己身边儿孙满堂,哪怕平时闹一点、忙一点他们心理很充实。哪怕是违反《计划生育条例》也要生一个儿子,等老了以后,不管儿子孝顺如何老了总是有人养老送终。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女儿大了总是要出嫁,出嫁以后呆在别人的家里,就是有孝心也是偶尔回家一趟,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娘家照顾两位老人。当两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时候另一位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单身老人有病的时候,常常连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够自理,哪

一种处境谁敢想象和切身去体会。当然现实生活中儿子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子女之间经常会相互依靠和依赖,导致父母的赡养费不能够落实,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条件差,当有一个儿子拿不出赡养费的时候(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一、两个月没有给的时候,这一种情况经常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一个老人可以养活十个孩子,但是十个孩子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虽然父母拿不到赡养费,但是父母亲总是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把种种情况掩盖着,一般都不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将自己的子女们诉讼于公堂之上。有的子女把父母亲逼急了将他们诉讼于公堂,当官司打赢以后,赡养费法院也很难落实,自古以来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法院有时候对老百姓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给以落实,这个时候只会激发、增加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残酷的现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人们只能够从道德方面给予指责,对现实状况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子女孝顺一要有孝心;二要子女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二者缺一不可。子女有孝心但是他连自己家庭的生活都照顾不过来的时候,他也是心有入而力不足,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三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70%以上,人口增长总量通过计划生育等种种行政手段加以控制,总体上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是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老龄社会时代,老龄人占人口总量的30%左右,走在路上一看人群中十个有2、3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山区尤为突出,山区农村现在在家里除了16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余的全部是老年人,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庞大的老年人群、过快的老龄化速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老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再过两代人老龄人将达到50%左右,那时人群中除了老人孩子其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我国虽然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国农村居民一至两代人以后一个家庭最多有五口人(这是父母建在的),可以想想那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的负担有多重,那时他一个人将肩负三至五个人的经济负担;更不要说结婚以后女方父母加过来的负担,也就是说一对年轻人需要肩负至少五至七人的负担(含他们自己),那不是一般年轻人所能负担的起的担子,那个重担会把几乎所有年轻人压垮,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老年人才会有一个依靠,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四 我国农村贫困山区基层组织征收应参加养老保险群体缴费时面临的困难。

一是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五保低保、特困),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必须由国家给以缴纳其应该缴纳的费用。

二是外出打工人员无法按时征收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三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在家里的留守老人无钱缴纳全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五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方法

一 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政府应该充分挥发新闻媒体的宣传、传媒作用。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对现实生活中美德、公德、道德方面好的典型事件进行宣传,积极引导

农民解放思想,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重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心态,生活没有顾虑。

二 继续加强子女缴费强制执行制。由于我国农村享受养老保险金的人口庞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刚刚起步,农村养老金的缺口很大,起步阶段完全依靠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方式,将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其子女缴费结合起来,一方面缓解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时候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可以通过这一个缴费行为,引导和树立社会养老新行为、新风尚。当前我国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意识还很落后,一部分农民在现实中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自觉缴费的时候,养老保险强制收取一个能缓解国家资金压力,二能强迫少数农民快速转变思想,接纳并使养老保险试点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中国孝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农村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三 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养老保险行动中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加入养老保险队伍中来,要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的思想意识由“要我保”转变为“我要保”。从而完成农民自己的原始积累,解决自己的老年保障问题。

四 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力度,做到农村人员应保尽保,应该救济、救助的对象要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中等以上残疾、生活困难的家庭、缺少劳力收入低的及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政府必须保证这一部分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补助机制。农村群众养老成为农民晚年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9—10亿农民的养老国家和农村集体是包不下来的。必须三方面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主要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补贴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先以个人缴费为主完成预先性的原始积累,缴费标准高,缴费年限长,领取标准就高;缴费标准低,缴费年限短,领取标准就低;在个人缴纳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的补助,集体经济强的可以多补助一些资金;集体经济较弱的村可以少补助一些资金;无集体经济的村可以不补助。现实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集体补助就成了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补贴标准,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通过三方面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建立以个人资金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机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六 继续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农民增收。国家应继续加大惠农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福利事业(像修路、水利工程、天然林保护等),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进一步加大惠农资金补贴力度,提高各种粮食补贴标准,扶持农民增收。

七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政府和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对国家和农民负责。收取保费后应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总账、分人建立农民个人养老保险档案,基金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投保人到领取年龄后按照有关程序领取养老金。

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公益事业,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新农保解除了农民的养老之忧,切实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缓解了养老高峰期的压力,促进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养老篇三
《农村社区 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s

社会工作

ocialwork

本土社会工作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毛满长

阿尔达克

(1.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摘

730124;2.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要]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与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

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社区养老以其功能优越性提供了一种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路径。

[关键词]社区养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0)02-0044-03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国家统计局《2008年2008年底我国60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0%。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上海和北京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中国农村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随着农村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需求层次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在我国城市地区,社区居家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模式发展迅速。在新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强调在“城乡统筹”、我国又提出了

“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下发展农村社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借鉴城市社区养老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一、农村养老需求增加与供给短缺

求总量的增加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农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上全国老年人口当中就(王瑞娟,2006)。在我国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

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是最普遍的一种养老模式。2006年以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五保户供养制度强调的是集体经济负责农村五保供养人员的经济支出,而在2006年以后,我国普遍取消了农业税,国家民政部出台了新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将五保户的供养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然而,这些仅仅解决的是农村极度贫困和独居的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在供养范围上局限于“五保户”群体,不能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人数增多而产生的需求增长。

(二)农村养老需求呈现差异性和多层次化的趋势“轮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结婚成家后轮流承担赡中国老龄研究中养父母或父母一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心2003年的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被访老人中约14%采用轮养的方式,城市为12.5%,农村约为15.6%(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被轮养的老人不再具备财产支配权,家庭权威下降,为避免家庭矛盾,父母只能听任子女的安排。而子女觉得,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与实物支持,满足了老人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养老责任,却较少关心老

(一)老龄化使农村老年人数量增加,造成了农村养老需

[作者简介]毛满长,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

阿尔达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研究

44

2010年第2期下

s社会工作

ocialwork

本土社会工作

人的身心健康,致使部分被轮养老人的生活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伍海霞,2009)。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农村老年人已经不再“吃饱穿暖”,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局限于传统的

长,与此同时,《五保供养条例》解决的仅仅是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资金问题,并未很好的安排具体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财政加大了五保供养、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方面资金投入的力度,但其资金投入也只能满足五保老人、独居老人等少老年人数数对象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量不断增加,也由于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需要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而财政投入的不足制约着这一进程。

(三)农村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农村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向钱看”现象使得一些子女摒弃了我国传统的孝道,不愿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中传统的“孝道”文意赡养自己的父母。

化被弱化,年轻人的养老意识受到一定影响,对家庭养老造成了负面影响;再加上目前社会上“重幼轻老”风气的蔓延,2009)。使家庭养老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曹晓燕,

随着农村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需求层次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

二、农村社区养老的概念与模式

2006年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006]288号),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农村社区养老主要是指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政府与社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徐志文,谢芳,2005)。农村社区养老是农村在政府无力实现全面的社会养老的情况下,依靠挖掘社区自身有限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小范围的社会福利制度。它没有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范围,使其仍能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保持接触,从而更加迎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农村社区养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如利用闲置的村队房舍兴办小型的照料中心,从而减轻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投资。农村社区只要能在当地政府、集体以及个人的多方努力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社区中老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供需矛盾提供了思路,在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短时期无法实现社会养老的情况下,重视和扶持农村社区养老这一模式来依托家庭养老,以缓解农民养老面临的困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韩梅、侯云霞,2009)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

(二)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养老福利服务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大多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缺乏一套涵盖更广范围服务项目的体系,尤其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项目不多,当前单一的资金供给式养老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需求变化,导致需求应与供给的非均衡。从农村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类别来看,该包括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最普遍的还是针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机构。

(三)养老服务内容体系不完善

中国农村社区养老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与社区合作供给,如“五保”供养。农村社区提供的社区养老公共服商业养老保险和村企业职工养老保务通常包括村级养老金、

险集体配给金、年节慰问品、社区照料和农村社区集体救助等等,这些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大多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缺乏一套涵盖更广范围服务项目的体系,尤其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项目不多。从老年人需求层次的变化来“衣、食、住”的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的提供,他们有着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社会交往、心理慰藉、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而当前单一的资金供给式养老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需求变化,导致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

(四)养老服务队伍素质不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6年的决定》

民政部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开始,2010年我国将首然而,从发展上来看,次招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主要集中于我国北京、上海、香港以及深圳、南京、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则发展缓慢。从农村走出的人大多数又都不愿意再回去,剩余的劳动力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养老服务培训,无法胜任养老服务工作,很难满足养老服务队伍所要求的条件。农村社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聘用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服务人员。造成了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素质不高。

(一)养老资金投入不充足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养老资金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而由于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非均衡,导致各地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的非均衡,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是困扰农村社区养老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近年来,尽管政府

(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在我国城市社区,由于有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资

2010年第2期下

45

s

社会工作

ocialwork

本土社会工作

源,在城市社区养老方面都有志愿者的参与,大大增加了养老资源。但从农村社区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村民互助意识不强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关注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不足。

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提升农村居民互助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增强农村居民对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农村居民之间的互惠与信任,发挥农村居民互助的功能。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建设,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利用乡村党农村社区服务中的活动场所,把文化、体育、支部和村委会、

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开展弘扬传统养老美德等活动,形成农村社区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瑞娟.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J].理论探讨,2006,(4).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

[3]伍海霞.当代农村老年人口的轮养分析———以河北经验为基础[J].人口研究,2009,(4).

[4]曹晓燕.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的构想[J].上海农村经济,2009,(7).

[5]徐志文,谢芳.农村社区养老合理性分析及实施对策[J].农村2005,(11).经济,

[6]韩梅,侯云霞.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农村养老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09,(8).

[7]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1).

[8]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Z].2008.

(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与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政府、学界都强调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应有计划的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加大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在农村养老社会政策税收优中,应更多的支持和推动养老扶助计划,如收入补贴、惠、住房保障等,从而更好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何芸、李建权,2007)。应借鉴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好的经验做法,建立起符合农村社区特殊性要求的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建立集休闲娱乐与生活照料为一体的老年之家。按照民政部《关的要求,“力争80%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2009年10月21日国家民政部发布的《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征求意见“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稿)中指出

和专业性的工作,单纯依靠家庭和社区服务已不能使他们得到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这项工程亦要结合农村社区养老的特点,合理确定新建和改扩建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建筑布局和设计,制定相关建设标准尤为必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应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多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样性的需求。

体娱乐、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民政部,2008)。

ElderlySecuritybyRuralCommunities:Mode,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MAOMan-chang1AEr-dake2

(1.Departmentof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Lanzhou,Gansu,730124;2.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Theagingleadstoadilemma:thedemandsofpublicser-vicesaregrowingwhilethetraditionalmodesarebecomingmoreineffec-tivetoprovidepublicservicesfortheelderlyinChineseruralarea.Elder-lysecuritybyruralcommunitieshasitsadvantages.Developingelderlysecuritybyruralcommunitiesistheeffectivewaytohelpoutofthisdilemma.

Keywords:ElderlySecuritybyCommunities;RuralCommunities;ElderlySecurityMode

(三)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发展志愿者队伍

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扩展养老服务资源。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

编辑/杨文俊

46

2010年第2期下

农村养老篇四
《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大问

题。本文就旨在剖析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揭示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在这些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认为中国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应该走非均衡发展之路,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体系以及积极构建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社会支援网

络,同时,也要对农村养老保险加大宣传力度和对养老保险的各种内容加强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对养老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关键词:农村 养老 家庭 社会

引言

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历来都比较重视农村问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社会是构成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部分,全国13亿人口中,约有8亿多在农村,再加之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养老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得我国如何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局和党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有应该采取哪些可能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在以下篇幅中将作简要的回答。

一、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现状

二、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1,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家庭功能弱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事实,我国家庭人数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据统计,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每户家庭的人数不超过4人,也就是说,很多老年人是生活在两代以内的家庭当中,比以往的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时的家庭规模要小许多。此外,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以往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而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4,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兴起,从而导致了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到了工业生产中来,我国农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种状况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它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新型的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而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5,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制度不完善,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传统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早在今年前,中国各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距离他们还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和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看,几十年后,他们平均每人每月拿到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另外,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当前还存在保费设计不科学和管理不够完善等缺点。

三、 关于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1,借鉴我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当前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可以考虑走一条非均衡发展的道路。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实践也证明,社会养老制度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条件并不具备。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同的现实,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具体可以如下操作:

1),不同地区的养老方式分类选择 ,比如在发达地区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具备社会化养老的资金条件和政策条件;而在欠发达地区仍应该坚持和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2),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分批推进。比如对于农村富裕阶层,可以考虑鼓励他们尽量参加多种保险,而对于贫困者,则可以考虑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使他们加入保险中来;又比如,对于农村中现在已经进入老年的人口,可以考虑采取让其子女为其养老金预支的办法,没有子女的则由村集体和

上级财政代其支付,而对于现在还正处于年轻阶段的农村人口,则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的加入一些养老保险。

2,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要是养老保障的内容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一般而言,农村养老可以有两个基本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土地经营收入,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补充来源,一是在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可以基于土地经营收入建立养老保障基金,用以支持个人账户储蓄和养老金支付;二是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以降低老人生活成本和提高生活质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无土地经营能力和无养老金积累的人提供救助。当然,在这种体系下,政府应该担负起提供资金担保、向农村土地经营者提供政策支持、向城镇个人账户参保人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等的责任。至于专业化,就是要求在保障内容上将用于养老保障的生产项目与生活项目分开,将保险项目从福利、救济项目中分开,这样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管理水平。

3,在家庭养老的传统基础上,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养老应当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是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建立而形成的养老保障体系,国家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其一般包括养老金制度、老年福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维护老年人利益的法规等。1996年8月29日,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对农村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农村老年人多数没有“单位”,国家和政府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而没有设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制度和老年福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养老保险还只在小部分农村试行,由于养老保险金是由经年积累而来,现时的老年人尚不能享受。所以在农村除了占百分之几的离退休返乡居住的老年干部职工外,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基本处在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之外。对农村老年人来说,社会养老机制几乎不存在。这实质上是一个暂时的缺陷。

4,要加大对广大农村人口的宣传,是他们认识到重视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广大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认识不够,是我国农村人口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重视对广大农民的宣传,鼓励他们(尤其是有条件地区的农民)加入各种对自身今后进入老年时有益的养老保险,因为农民是否充分认识和有投保积极性,是推动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养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他们自身的养老问题能否解决是直接关乎农村稳定大局的大事。

5,对于社会保险项目,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政策,建立基金良性循环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化。在当前,我们用于社会保险的基金管理还不规范,一些社会保障基金的具体用途也不透明,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上还存在漏洞,监督机制还很脆弱。因此,我们政府应高度重视、调整现有政策,尤其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努力使社会保障基金增殖,使农村社会养老有稳固充足的资金来源。

6,在农村,我们应该积极构建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社会支援网络,努力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网络化。虽然农村社区具有封闭性、地域性等不利于社区整合力发展的弱点,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来建构起对农村老年人有效的社会支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的政府应该起根本性的“保底”作用,在政府的基础上,我们的一些民间社会福利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为老年人专门开展养老服务。在这种“政府+社会”的体系作用下,可以有效的弥补我们其他养老方式的不足。

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仍然是以家庭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在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下,为老人们提供的供养渠道单一,供养类型不够完善;而对于社会养老,参加的老年人不多,覆盖面不广,许多措施也不完善;由于受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人、家庭、社区、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应该互相配合,在政府起“保底”作用、并提供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证的条件下,社会养老是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可行之路。

最后,要解决我国农村养老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尝试走向我们发展经济那样的非均衡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体系、积极构建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社会支援网络之路,同时,我们也要对农村养老保险加大宣传力度和对养老保险的各种内容加强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对养老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的力度。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困扰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地解决。

参考文献:

邬沧萍 主编 . 社会老年学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陈杏铁,张正义 .老年社会工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老年学会 编:《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

(一)传统家庭养老及其优点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它要求家庭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及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的社会服务行为。这种养老方式在中国能延续几千年,必有其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老人和儿孙生活在一起,这种长辈晚辈之间形成的群体感

情。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将会受到严重冲击,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以及农民收入低下等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为此,我们应主要从制度伦理建构入手,鞭策、鼓励、扶持家庭养老,提高农村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水平,还要发挥政府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职能作用,真正让家庭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

【关键词】: 农村 家庭养老 制度伦理 农村社区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家庭一直担负赡养老人的重要职责。在我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在养老方式选择方面人们也依赖于家庭。特别是农村,92%的农民依然靠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来安度晚年生活

[1]。然而,随着传统社

对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探讨

—— 国际法视角的分析1

引言

2000年中国老年人2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0.46%,其中75%居住在农村,1

2 本文写作得到“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科研校长基金”的支持和北京大学法学院龚刃韧教授的指导。 文中对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的人。联合国把60岁作为界限,规定老年人是指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人,参见UN Doc.E/C.12/1995/16/Rev.1(1995),这一标准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

农村养老篇五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分析》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分析

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虞一舟 1101300033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老龄化压力,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看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的稳定问题。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分析

(一)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

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引导和扶持的工作,自然迫使农民只能是依靠家庭养老。

(二)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等诸多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在偏远地区形成越来越多的“空巢”现象。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实际操作,导致实际上遇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根本无力去承担其负责的那一部分养老金。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也很难取得农民的信任。

就是因为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因此,应该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去解决这些问题。养老的问题不仅仅是需要单个家庭,单个集体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我们引起整个社会,以及政府

的足够重视。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观点

1. 首先,政府应当是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放宽参保条件,让更多农民能够享受到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农民的参加积极性不够,而是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热情,加上很多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农民能够拿到的养老保险金与国家的标准相比相差较大,导致农民享受不了真正的生活保障,从而产生了对养老保险的不信任。因此要优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结构,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同时放宽准入条件,让社会参与到养老保险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建立起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机构,可以为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增长点。

2. 还要是对老龄宣传工作的加强,充分发挥教育的影响作用,以及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氛围。深入持续地在民众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更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树立一批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3. 仅仅道德的约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强制性约束,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结合当代社会不断出现的老人养老难,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越发频繁,因此更加需要进一步去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文,让老人的养老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更强有力地保障。有力地解决老年人的各方面面临的难题。

在当代中国这个社会转型期间,农民的难题解决显得尤为苍白无力,这或许是因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农业的后果。因此需要必须做出改变,要记住,政府代表的是谁,不能让农业被工业和服务业挤得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毕竟在这个社会的大变革之中,流下汗水与泪水最多的,大概都是那一直在底层生活着的,被城市所不屑地群体,他们叫做农民。不要忘记中国的民族独立靠的是谁,近代经济的腾飞又靠的是谁,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

农村养老篇六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集体养老为必要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3、大力提倡女儿养老。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4、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这不仅是一种激励

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缴纳保险费或投保档次太低,致使养老保险的养老功能降低。所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大多数农民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都切实感受到这一制度的实惠。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政府要尽快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投入和个人缴费都严重不足。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安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运作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就是再好的政策和规范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就是更多的基金也难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四、规范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对没有条件进行家庭养老又无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集体养老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妥善管理好敬老院,给予五保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照料,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很多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

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和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也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也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养老模式还无法普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作,需要在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民的积极配合。集体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必要补充,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养老篇七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邱梅芬 行政管理0902 2103090218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大量务工人员的进城,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日趋突出。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对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及国家社会的稳定都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整理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文献,对各派观点予以归纳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希望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已超过城镇1.05个百分点。另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约占总人口的15%,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赡养比将下降到1:2.5。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同时它也是最需要保障的社会阶层之

一。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原有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集体保障构成的三角型保障体制逐步瓦解,于是养老问题显得更为紧迫。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对于农村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涉及较少。目前看,农村社会稳定仍然是全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探讨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农村养老保障有关的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障研究的发展状况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就做过养老的相关调查,并于1947年撰写了《论老年人问题》一文,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第一次论及老年人问题。但国内真正全面地研究养老问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城镇养老保障问题的论述较多,而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根据查阅的文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是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初步探讨。当时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需要改造传统养老模式并发展其他的养老方式。相关研究集中于影响和冲击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因素分析和必要性分析。比如说万忠德的《21世纪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前瞻性思考》,成海军的《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等。他们都对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养老模式改革的看法。

2. 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阶段。当时政府推出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试点逐步进入推广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上,在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种种配套措施。包括张晓燕《对加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左学金《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养老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薛妮《陕西省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谢冬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陈志国《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这些文献都深刻详细地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有很大作用。

3. 是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有关政策变动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困境,农民的疑虑和不信任增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上,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但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养老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著作有袁春瑛《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更改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穆光宗《“3+2”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黄明媚的《对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初探》,蔡笑腾、白海军的《家庭养老缺失及我国农村养老策略构想》李思思、甘卓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探究——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王国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思路》等。在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的前提下,他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居家养老、集体养老、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有的付诸实践,有的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以便更好的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剧,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和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三个方面。

1.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其形成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经济背景。

(1)文化背景

万克德论证了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1]文中运用史料考证的方法论论证了“孝”在传统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姚远运用考证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家庭养老是在弱化。【2】弱化的文化标志是,家庭养老正在从文化模式演变为行为模式,认为建立社会主义敬老文化是强化家庭养老的重要方面。王家春认为人类社会养老模式可大致分为两大主要模式: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养老制度。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以家庭养老为主

的养老方式。此文论述了“孝”不仅构成了中国儒学的核心,而且也构成了中国家庭养老的基础。

(2)经济背景

左学金针对家庭养老出现的问题认为应通过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家庭养老。如土地分配和遗产继承制度,保障儿女在结婚后承担父母的赡养义务。张仕平用抽样调查和对比的方法的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不仅具有心理文化根源,而且具有现实的法律和经济基础。[3]

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上,包括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1)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

观点一: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条件已具备

据尚长风的推算,如果按照分批、分期、逐步推进的做法,只要以财政收入总额的 1% 左右就基本上能够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对资金的需求。[4]卢海元认为只要对现行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微调,政府就能既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责任,又收到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等多重政策效果。[5]申策和John Williamson提出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最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构想。[6]该构想不要求受益人付费,开始时养老金额要低,并考虑到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别。这一想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观点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尚不具备。

王国军运用保险精算技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是我国当前总体上不具备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年金保险的条件。但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东部的区基本上具备投保条件,中部地区个别省份具备投保条件,整个西部几乎都不具备投保条件,因而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应缓行。【7】杨翠迎、张晖等人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8]

(2)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模式一:分类分层。郑功成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政策取向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优先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

[9]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陈志国认为中国应该改变目前农村既定的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实施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接近的制度形式;在农村中等收入地区,农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养老金产品来实现。总之,在一种渐进的动态整合中,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统一。[10]

模式二:“三结合保障”。杨翠迎认为,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

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11]袁春瑛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下,多管齐下,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各地实际,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12]

模式三:创新制度。卢海元指出,“实物换保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 + “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 + “产品换保障” + “土地换保障”。[5]闫艾茹和孙洁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也符合国际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13]

(3)关于养老保险研究的评论

第一,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不过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养老保险定性分析,缺乏从定量角度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而且学者偏重对发达地区的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的讨论十分缺乏。

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仍处在争论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在认可中国农村有条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政府应该承担该责任的基础上,学者提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对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

王国军的“三维”模式认为应该消除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社会

[6]养老保险的有机衔接。景天魁的“基础整合”模式具体到养老保障,就是以“最

低生活保障线为基础,整合多元福利”。其主张把基础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统一起来,以便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责任。谭克俭的四种机制的模式,他对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社区养老保障机制、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和个人养老保障机制逐一进行了分析。穆光宗则提出了“3+2”养老工程的概念,即“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依托或者作为基本养老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和社会化助老事业,以期在最综合的框架中解决好以多样化需求能不能以及如何得

[14]到满足为其实质的养老问题”。徐勤从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

强调“从长远的观点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15]万克德认为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坚持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的理想选择。

[1]成海军认为未来我国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16]

此外还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出发,设计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内敛型养老保障模式“等。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的观点各有各的依据,总

体看来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呈现提法多,但同一性少的特点。这些模式是否真正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衡量,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一家庭还是公共责任一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获得照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子女对父母的照料越来越普遍。

有学者通过对欧盟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长期照料”的对策性建议。也有学者认为,在家庭结构不再胜任老年照料任务时,社区应成为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可靠去处。罗伯特·凯恩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四个国家的老年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指出“前3个国家用同一语言且有相同的传统,而后者则许诺对长期护理将与急诊护理一样列入普及的保险项日。”但是“许多主要的社会计划是不能留给个人和私人方面的,它们要求有集体的行动以使其成为个人负担得起的计划。政府不是操纵者,而应作为协调者对此项努力负很自然的职责。在对老年人经济保障的研究中,詹姆斯主要关注了家庭和政府的协作关系。他指出,“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贫困老年人则是一国的主要贫困群体,而且以农村老年人和老年妇女为最。”

老年福利政策是国外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尤其是现行福利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以欧洲为例,福利国家已经或正在改变其原有的老年福利政策, Allen Walker通过对欧职各国的研究提出,首先,应明确从公共部分转移给盈利或非盈利的照料服务的提供者的比例有多大。其次,要考虑到家庭几乎在满负荷地提供照料,没有多少余地来接纳转移来的照料服务份额了。再次,应根据使用者及其家庭照料者的需要,决定提供何种种类和水平的服务,即应该建立服务使用者导向的居家照料服务体系。[17]

总的来说,国外对老年保障的研究有四个特征:一是多角度,多视野,多学科;二是在经济保障的前提下,国外对老年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的照顾和料理;三是目前西方正逐渐认识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家庭对老年人承担与实施一定的义务;四是经济社会的转变给农村老年人尤其贫困老年的生活保障带来的冲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有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对于家庭养老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但应该综合各种养老保障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使它重焕光彩?

问题二:养老保险制度依旧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寻求全面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发展方向: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今后的发展方向,学术界目前的观点有同有异,相同的观点是一致认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尽管难以维持,但鉴于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

农村养老篇八
《农村养老问题之我见》

农村养老问题之我见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面临着“靠谁养老”的尴尬境地;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探讨农村养老实现方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策

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我国属于典型的国家没有达到富裕但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养老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其中又以农村养老问题最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且随着城镇化加速和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流迁,农村养老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养老问题重点和难点不在城镇而是都在农村,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也就解决了我国的老年问题。

1、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现状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中国老龄问题的重心在农村。在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

2、养老制度上的现状

我国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被作为人口老化对策的基本方针,其内容主要是保护老年人的5种权利,即抚养、医疗、生存价值、学习和娱乐。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事业发展总日标。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尚属于城镇养老保险,主体是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企业可能包括一部分农民,而只有极少数农民合同

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且这部分农民亦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后进程的少数民工,农民整体参加养老保险尚不可能。

3、衡量养老的相关指标现状

从宏观的养老指标角度看,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问题有:农村养老的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量少;农村养老面临医疗保健资源匮乏;相关连的农村养老社会服务滞后,基层组织服务于养老的意识薄弱;农村养老单纯强调物质满足,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常年被忽视,一直较为单调;国家制度层面上,针对农村的养老法规欠缺或落实不当。从微现的养老实现程度看,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实数不易。收入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其次才是子女的供给。因此,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就显得很低。此外,由于常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不少农村老人积累了不少疾病。但是,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条件差。新时期下,年轻人外出带来的是传统尊老美德的缺失,常年在外的打工一族与父母关系日益冷漠,父母自己照料自己,以帮忙照料第三代来维系家庭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中国的城镇养老形式严峻的是农村养老,中国养老重心要开始转移,要由城镇向农村转移。

3、老年人收入呈下滑趋势,老年人供养状况差。

农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在同一村里,他们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对子女的依赖性加大,而农村居民收人又普遍较低,这就使得老年人供养状况相对较差幽。

4、青壮年大量涌向城市,农村呈以弱养弱趋势。

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模式。中间一代人不仅要承担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须为赡养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开支,于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谋生,这是农村凸现以弱养弱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传统养老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拥有8亿农民。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家庭结构形成小规模化,传统的家庭养老的负担日趋严重,主要

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养老资金方面

首先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传统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农民把劳动年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投入了用于儿女婚嫁和盖房上,随着自身的年龄增长,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这就造成了自身没有足够的积蓄和收入来维持养老基本生活等各方面开支。其次各地方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城乡农民收入差别很大,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别也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供养人不但要维持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家庭正常开支,还要负担老人的医药、护理和生活营养费用,经济负担非常沉重,农村供养人提供的家庭养老资金严重缺乏,老人生活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2、生活照料服务方面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规模小型化,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空巢老人增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人照顾,尤其在老人生病住院治疗时,在外打工的子女根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老人。另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一些家庭更愿意将精力和财力向独生子女倾斜,“重幼轻老”现象严重。更有甚者,老人不但得不到子女生活照顾,还要承担照顾下一代子女和从事农活的双重劳动,生活非常艰辛。

3、土地保障功能方面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在逐渐减少,虽然农户得到了一部分失地补偿,但没有了土地,对于靠耕种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这就造成了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减少,养老面临更大的困难。

4、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

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管理水平较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村残疾人、“五保户”、孤寡老人由于历史等原因不断增加,这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的老人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照顾。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等各项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化。笔者了解到很多农村老人小病小痛根本不去医院,能抗就抗,能挺就挺。得了大病,只

拿最便宜的药维持,根本住不起医院。

5、传统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

“土地养老”,“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导致了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窘迫和艰辛。虽然法律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由于老人生活质量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的自身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各地农村由于赡养问题而诉诸法律的涉老案件并不鲜见。

6、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目前在中国农村, 养老保障普遍是基本物质生活保障, 农村老人除了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之外, 基本没有精神娱乐活动。老年孤独是普遍问题,可以说孤独是老年人最突出的感情障碍。当老年人的这种感情障碍在家庭当中无法解决的时候, 社区或集体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总体来说, 目前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 还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严重的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

首先, 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时一直采用城乡分治的处理政策。在城乡分治的政策主导下,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种政策导致了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 城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过度的吸取农村剩余, 致使农村经济一直无法快速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不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伴随而生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这一户籍制度明显的标出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不同, 人为的限制了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流动。在这种身份的限制下, 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待遇。

其次, 农村的养老工作一直是在家庭中进行, 长期以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处于隐形状态, 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以致国家把养老保障的政策一直往城市倾斜, 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也投入到了城市养老保险发展中, 使得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

2.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目前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 养老保障体系层次的不完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 政府没有因地制宜的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农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各个层次给农民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在农村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只是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施行试点。其次, 养老保障体系内容的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 社会养老保险, 老年生活照料, 老年医疗保障, 老年生活救济, 老年精神生活等。一方面, 对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应该是医疗保障, 但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状况都十分不理想,曾经对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由于其赖以存在的集体经济遭到破坏而被大大地削弱了保障功能,同时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又没有完全覆盖全体农村人口, 导致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又普遍在农村发生。另一方面, 由于打工潮的出现及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打击,农村老人生活缺乏照料,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投入过少等, 导致农村社区养老缺乏必须的物质基础,农村救济体系不完善。第三,农村养老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体制混乱。目前已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 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 乡镇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 各个行政村更是没有任何管理机构。再加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技术落后, 造成了管理机构的混乱管理, 甚至还出现了违规现象。

3. 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

立法先行是各国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的显著特点, 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

农村养老篇九
《当代中国农村养老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居民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班 级: S2010-2

专 业:电子商务

姓 名:蔺雪珍、邵慧芳

学 号:34、33

任课老师:蒋文嫱

设计时间:2012年3月

当代中国农村养老调查报告

摘要:在当代的中国,养老问题是一个必须得完善的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更是不能忽视,它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道德问题让人无可奈何,老人养子女,是为她老有所依。可是现在,让人感觉悲哀。只有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

一:农村养老的具体分析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着这种经济形势下,土地从这一代传到下一代。作为子女的,继承父母的家产,有理由的就要孝顺父母。子承父业就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致使养老问题就一直压在子女身上。

还有的就是思想上的约束,从古至今,我们一向倡导“以孝为先”,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父母从我们出生得那一刻起,就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没有理由抛弃他们。所以这就有了养老问题。还有老人想的天伦之乐,希望儿女能在身边陪伴着他。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对于一个家庭,每个人都可以轻个人重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心里的依靠。不管在哪里,你牵挂的是家庭,这种心里的牵挂,把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了一起。养老就成了家庭里内部的一个问题。再者是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

二:当代养老的趋势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如今许多家庭都不愿生那么多的孩子。所以独生子女的家庭多。这么说,你是独生子女,你以后嫁的又是独生子女,这双方的父母谁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问

题又该这么解决。如今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居住,不愿跟着父母住。这使得老人在家无依无靠,从而养老问题更加的突出

三: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主要的还是家庭养老,农村本就是个贫穷的区域,靠经济养老不实际,所以还是家庭养老更为实际。但出现独生子女这种特殊情况下。家庭养老显而不适应。况且中国一向提倡孝为大,所以,这是主要的

第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她只能是一种补充方式。

第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养老保险提倡的晚,所以发展不快。也不较完善。但是养老保险要不断的完善,这可以有效的解决养老问题,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也能够得到缓解。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完善法制。我们应尽快制定养老保险基本法,让养老也可以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养老问题我们应急需解决,我希望当代青年应该体谅父母,不应该抛弃他们。凡是以孝为先,是你道德的最高标准。还有国家应制定好养老保险的法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21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