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

| 对外汉语 |

【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一
《金刚经全文(含现代汉语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

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叫“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二
《金刚经直解》

《金刚经》新讲

中华佛智佛慧源源流长,高僧大德人才济济,即使近代和现代,出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法师,明秀的居士更是难以计数,他们在传播佛学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才智,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永恒地照耀着中华佛学文化大地。

但是,千万研究和修佛的人们,谁真正明白了佛法?毕生拜佛的人有几人修成了佛?当我们深入佛学宫殿,眼花缭乱的景象出现在面前,我们如入迷宫,不知道如何行走,似乎所有说法都有道理,但似乎所有说法都令人茫然,法门似乎无数,但到底真谛在哪里?

佛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非上智者难明了,我大约地读了一些法师的“说法”,感觉他们不是在讲佛法,而是在卖弄佛学知识,在给人灌输佛学名词和佛学历史,却远离了佛学真谛。

真正的佛法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失传,现存的佛法已经是千疮百孔,修补无济于事,我们需要从源头寻找。

源头在哪?源头就是《金刚经》。

五祖弘忍大师在传衣钵时发现了问题,他发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仅次于主持的上座神秀没有得法,而劈柴、磨米,在厨房打杂的一个名叫慧能的僧人却比神秀强,只好把衣钵传给了慧能,但他清楚,尽管慧能资质很好,慧根较深,但毕竟大字不识一个,也没有威望,无法将佛法发扬光大,所以他对慧能讲:“衣为争端,至汝勿传。”虽然他还给慧能说过:“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但现实已经明了,六祖慧能无法再把衣钵传下去,也只能鼓励他一番。所以慧能之后,再未诞生第七祖师,真正的佛法也就传到这里为止了。

《金刚经》是佛释迦牟尼针对“为发大乘、为发最上乘者说”的,所以,对普通学佛法的人来说,很难理解《金刚经》,为了广度众生,我将以最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解《金刚经》。

大智若愚,大道无形,我讲佛法,有缘人不可执着于相状,必须要用无相思维来理解,因为佛法是无形的,是大道。

佛、佛祖,如来、如来佛祖

一. 佛、佛祖,如来、如来佛祖

佛是人但佛又不是人,佛是不是人的人。不是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人的人就是有人的身体,有人的意识思维却又超越人的意识思维的人。

如来,就是本来,是宇宙的原始特性,无形无状,无虚无实、无声无息、无边无际,没有任何相状,一切都是如来,如来就是一切。 如来佛祖,即一切的原始起源地。一切的原始起源地就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所以,如来佛祖就是道。

佛就是觉悟了如来的人,觉悟了如来的人就是佛。

佛祖就是觉悟了如来佛祖的人,觉悟了如来佛祖的人就是佛祖。 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他不是佛祖、不是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是世尊,是人间的至尊。耶稣也是人间的至尊。 释迦牟尼是东方人间的至尊,耶稣是西方人间的至尊。

东方文化以释迦牟尼的教诲(话语)为核心,西方文化以耶稣的教诲(话语)为核心。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和差异就是释迦牟尼和耶稣的区别和差异。 耶稣不是上帝,就如释迦牟尼不是如来佛祖。

钦差大臣可以代表皇帝,但钦差大臣本身不是皇帝。

释迦牟尼和耶稣就是上帝派遣到人间来的两位钦差大臣。

要想成佛,就必须觉悟如来。以下是《金刚经》中主要关于如来的解释。读懂了,就觉悟了如来,觉悟了如来,就是佛。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世尊,如来无所说(法)。”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如来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不应以三十二身相观如来。”

“如来者,无所以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明性超尘埃,当下就成佛

“造庙不如造人,造人不如造佛。”六祖慧能创立了顿教法门,他认识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明心可见性,见性即可成佛。一切事物的质变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只有量变积累到零界点时,才有机会“顿悟成佛。”六祖说的没错,“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只要看到自己的本性,即可顿悟成佛,但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没有量变的积累,没有千思万想,没有几世的修行积累,难以有佛缘,难以理解高深佛法。

成佛的人有三大标志:一、见了如来;二、达无为状态;三、心无所住。也就是说,不论是谁,只要具备了这三项条件就成佛了,就是佛了。

如何见如来?

如来就是自性。《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没有任何具体的相状,任何具体有形状的东西不是如来,所以人也不是如来,只有人的自性才是如来,只有认识了自性,才能看到如来。看到如来的刹那,你就成佛了,你就是佛了。因为你返朴归真了,你已经知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自性如来不是虚妄,是永恒。

你能钻到一粒芥菜子里面吗?如果你有任何相状,你就钻不进

去,因为芥菜子小,而你的身体大,如何让大的进入到小的里面去呢?没有办法。但是,当你认识到你的肉体不是自己,自性如来才是自己时,就能钻到芥菜子里面去,自性如来大能大到无边无际,小能小到玄乎无迹,芥菜子是一个庞大的宇宙,玄乎无迹的你完全可以轻松地进入到芥菜子里面去游山玩水。

如来不仅仅是人的属性,一切生命体都有如来,只要透过现象看其本来面目——自性,就可以看到如来。

如何达到无为状态呢?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要有为,必然会出错;只要有为,自性如来的那个完美结构容易出现缺陷;越有为,离本性越远;越有为,越难返朴归真。一句话,有为就难成佛。

自性如来本来就清净圆满,自性如来具足一切,能生万法,自性如来本来就是佛,只要恢复自性如来,可无为无不为。一旦想有为,就是本末倒置,离佛越远。世间只有如来是永恒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幻化的,是昙花一现的,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缘起缘灭的,所以,一切有为法,那是一场梦幻、是泡影,是云中的雷鸣和闪电,是靠不住的。

佛陀释迦牟尼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越有为,生命的层次越低;越无为,生命的层次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此。

世间没有完全达到无为境界的人,即使圣人,多多少少也在有为,只不过有为的程度和广度不同而已,要百分之百达到无为境界不容易。佛教的许多高僧法师大都处在有为的状态中,普渡众生的想法和做法及想成佛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不要存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

如何心无所住?

《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没有清净心,难以获得至高无上的大彻大悟大智慧,但要获得清净心,必须使心无所系,心里面什么牵挂都没有,心不在任何地方,没有佛,也没有佛法,要做到“如如不动。”

智慧最高的佛陀释迦牟尼警告我们:“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就是说,佛陀说法说了49年,最后什么法也没说,如果我们非要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必须坚持的法,那我们是在诽谤佛,不是在尊奉佛。

一切经典都不是法,是法门。“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什么是佛法?无法之法就是佛法,所以佛教诲我们不应住法生心。死背教条、固守教义都是住法生心,无法生清净心。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见了如来、达无为状态、心无所住就成佛了,你就是佛了。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成佛?当下就成佛,当下就是佛。

如果明白了以上道理,仍然似明似暗、似懂非懂,千万别着急,你已经入门了。你有可能在一刹那明白了,另一刹那又糊涂了,而恰恰你明白的这一刹那间,你就是佛了,而糊涂的那一刹那间,你又返回了世间,不是佛了。

如果你每天只有一刹那间成了佛,了不起。如果每天有两刹那间成了佛,更了不起。假如你每天有几分钟成了佛,那更加的了不起了,继续下去,如果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两个小时的时间成了佛,那就已经在“灵山”了,再继续下去,如果全天候地成了佛,只是在一些刹那间、甚至在某个时辰糊涂了,那是人性、兽性、魔性尚未除净,只要精进,就会功德圆满,成正果了。

时时会灵光闪现,处处会灵光闪现,抓住那闪现的一刹那,你就成佛了。

有我无法成佛

《金刚经》云:“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菩萨。”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不是我,我不是佛,有我无佛,有佛无我,有我无法成佛,成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三
《打印版-金刚经全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四
《《金刚经》》

《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

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五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

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六
《金刚经解释》

《金刚经》第一品 佛祖开讲座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读:

我听说,原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给大比丘众讲法。那时候,整个世界所尊崇的佛祖,他要是饿了,就穿起他的袈裟,拿着他的钵盂,到舍卫城里去化斋。吃完饭后,回到住处,把袈裟和钵盂收拾起来,洗完脚,他就开始练功打坐。

注释:

1.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他讲法的地方,就像某大学的萃英堂之类。

2. 比丘就是和尚,大就像我们称学问高深的教授为大师一样。大比丘就是身份比较高一些的修佛的老师们。要知道,佛的嫡传弟子,当然是身份非同一般的修佛者。“众”是说佛当时的嫡传弟子人数也是很多的。

3. 这里所说的“衣”不是一般的衣服,可能是代表佛家身份的袈裟。

感受:

可以看出,当时佛给他的弟子们讲法。但是《金刚经》并没有把佛神化。佛当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也会饿,也需要吃饭。吃完后会仔细地把自己的袈裟折起来,把钵盂洗了收拾好。练功打坐之前,他还要洗个脚。显然,在生活中,佛祖既整齐,又很清洁。

通过他讲法,我们才知道,《金刚经》所神化的,是佛的精神。后面我们慢慢理解佛祖旨在传递给人类的精神吧。

本文引用URL:《金刚经》第一品 佛祖开讲座

第二品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念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读:

当时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中,有一位长者须菩提,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向佛祖请教:“尊敬的世尊之佛,您能够守护自己的心念而得以觉悟,也不断这样要求诸多有心觉悟者。世尊之佛啊,许多善良男女,他们也有追求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您说他们如何才能够守住心念?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心念?” 佛祖说:“你问得很好,须菩提。像你所说的,我能够守护自己的心念而得以觉悟,也

不断要求你们这些有心觉悟者。现在你听着,我告诉你。善良男女,如果要追求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就应当这样够守护自己的心念、管住自己的心念。”

须菩提忙应道:“世尊之佛,我愿认真听您讲下去。”

注释:

1.菩萨:是梵文Bodhisattva音译过来的一个词,“菩”的意思是“觉悟”,“萨”的意思是“有情”。菩萨的含义有二,一是已经觉悟者,二是以帮助他人觉悟为己任者。比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等。但是在这里,菩萨的意思就是具有至高无上的觉悟之心。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具体点说,就是成佛的意思。

感受:

《金刚经》这里强调了成为智慧而觉悟者的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善护念”,也就是善于守护自己的心念。通俗一点理解,就是要理解更高的智慧,你必须先心静下来,不要东想西想。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你在路边看到十块钱,从前面行人还在整理钱包的情况看,你知道那钱是他丢的。这时,你可能心里要斗争一番:是告诉他,把钱给他,还是自己留下?据说心理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实验,大部分人会捡起来,看看四周后把钱收起来。也有少数人就能够不为当下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于是会告诉前面的人。这不是小学生向老师讨好,而完全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管理。

从《金刚经》的描述看,当时的情况分明就是师生坐下来,一种问答式教学方式。 佛祖的讲座开始了,须菩提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他自己如何能够得道成佛,为了以后向世间凡人传授佛的精神,他便站起来首先替凡间的善良男女们请教守护自己的心念,修炼一种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进而成佛的方法。

佛祖毕竟是佛祖,一方面,他也为须菩提关心凡间善良男女而高兴;另一方面,他并不着急。首先,他表扬了须菩提,认为这位高足提了个很好的问题,也为他的讲座起了个良好的开端。之后,他才准备往下讲。人和人之间对话,最怕冷场,菩提懂得这一点,于是赶紧说:“老师,您讲,我愿意认真听下去。”其实大家都是愿意听的。

那么,佛讲了些什么呢?《金刚经》安排到下节课了,我们也就下次再讲吧。 本文引用URL:第二品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念

第三品 修佛的最高境界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读:

佛就对须菩提说:“所有有意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者,你们听着,应当这样排

除杂念而守护自己的心念。所有一切生命,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水生的、幻化而生的、有色无色的、有思想无思想的、有杂念无杂念的,我都主张他们努力超度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样,我虽然超度了无数众生,但实际上却没有谁是我所超度的。”

须菩提问:“为什么呢?”

佛说:“须菩提啊,如果觉悟者常想着自己、别人、众生、永生这些东西,也就不是什么觉悟者了。”

注释:

1.摩诃萨:摩就是大,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更高层的修行者。

2.无余涅槃:涅槃是梵文nirvana bana的音译词,意思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涅槃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余涅槃,就是觉悟得还不够彻底的境界。达到余涅槃的修行者的基本特征就是至少自己先觉悟和超脱了,这就是罗汉。更高一层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修行者不但自己觉悟、超脱了,还能够去帮助别人觉悟、超脱,这就是菩萨、佛。

感受:

这段对话中,猛一听,佛祖似乎跑题了,他没有直接谈究竟如何守护心念而修得觉悟之心。而是谈了一种修行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无余涅槃的菩萨境界,而且主张所有的生命都努力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听了会觉得一头雾水。别急。

佛祖又说了,如果所有的生命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了,虽然从事实上讲,是他帮助超度了大家,但实际上却又不是他做的。这听起来更难理解了,连须菩提也不明白啊。这时,佛祖才道出了他关于守护心念的要害:即使是佛祖,不管他做了多大的好事,你老是惦记着自己、别人、众生,还想着长生不老这些东西,那么他也不是什么觉悟者了。

显然,佛祖是用自己超度众生却并不对自己的功德念念不忘这件事来告诉大家,要守护自己的心念,最重要的是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对什么人、什么事情老是念念不忘,否则啊,庸人自扰,心念还怎么可能守护得住。

我们凡人,最大的毛病就在这里。爱上一个人,发现还有一个同性也爱着同一个目标,于是三角恋爱便发生了,有一天,在各种情况所迫下,那个对象和那另一个要结婚了,于是这一位便钻到牛角尖出不来了,只好郁闷死了。《红楼梦》里的宝、黛、钗之间演绎的就是这种“放不下”。不过这种“放不下”还可以理解。另一些“放不下”是建立在损人而利己的前提下,就可恶了。一个人好不容易接受了高等教育,努力工作几年后当个官,但是当了官之后,“放不下”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老百姓的钱财,于是不择手段,往自己怀里揽财聚财,而这种人的贪欲一般太大,没个尽头,于是有一天一头栽了,贪来的钱,他一个子儿也带不进土里去,却好端端丢了性命。

想想看,佛祖的愿望是超度所有众生达到菩萨境界,那该是多大的功德!他却认为,真

到了那个时候,等于他谁也没有超度。为什么?因为如果他老惦记着自己做了多大的功德,那他就迷恋了我相、他人相、众人的相,甚至还想长生不老,他也就不是觉悟者了,岂不是和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相矛盾吗?

为此,我们就不要一下子想修炼成佛,而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首先不要沉湎于一些看起来似乎重要,其实并非如此的东东,比如一顿不吃肉,也不要感觉活不过去,一级工资没涨上,也要想开一些,这次不行,下次再看吧。以不变应万变,还是我那句话:我如岸边的青石,没有高不可攀的理想,却有平静面对时光的兴致,看潮起潮落,经历四季风雨„„ 本文引用URL:第三品 修佛的最高境界

第四品 做了善事不要念念不忘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读:

(佛祖接着讲)“进一步说,须菩提啊,修行悟道的人,应该不执着于表象,这就是所谓不执着于表面的布施,就像你不迷恋美好的音、香、味、触、法那样去做好事。须菩提啊,具有觉悟之心者,就应当这样布施,凡事都不执着于表象。”

“为什么呢?”

“如果具有觉悟之心者布施而不执着于表象,他的福德才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想想看,虚空、遥远的东方,可以测量吗?”

“不能,世尊。”

“南西北方,上下四维空间可以测量吗?”

“不能,世尊。”

“须菩提啊,具有觉悟之心者不执着于表象而布施,他的福德也就像虚空、遥远的东方,也像上下四维空间一样是不可度量的。因此,须菩提,有志修得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者的人就应当像我所说的这样去修行。”

注释:

1.布施:把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

感受:

前面,佛祖讲了自己即使有一天超度了所有的生命,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他所做的,以此说明不应当沉迷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善事。这里,他开始具体地讲他的主张了。他认为,具有觉悟之心者,如果拿钱财给人,给了就给了,不要老是惦记着。更不要想着回报。比如5.12地震后,绝大多数人都慷慨捐款捐物,谁也没有想着让灾区的某位小朋友、某位受益人来回报什么,这就是一种以觉悟之心布施的行为,在此意义上,这个时候的捐款捐物者,都做了一回菩萨。当然,也听说了一些私呑捐款的个人和机构,他们做了一回什么,他们自己也许

当时会沾沾自喜,感到捡了便宜,但他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该下地狱的事。 佛祖把这种不执着于表象、不记回报的布施,比作无穷无尽的东方和上下四维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德无量”。只有这样做善事的时候,才是具有觉悟之心者,也才称得上是菩萨心肠。因此,不要以为整天嘴上念“阿弥陀佛”才是修行,才能成菩萨。“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做一次好事,你就做了一回菩萨!修行需从零开始的,从现在开始。 本文引用URL:第四品 做了善事不要念念不忘

第五品 拜佛像还是拜佛家的思想和精神?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读: “须菩提,你想想,能不能凭身相而见到如来佛?” “不能,世尊。不能凭身相而见到如来。” “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说的身相,也就不是身相。” 佛又对须菩提说: “凡是有形的身相,都是虚幻妄想。如果能把所有的身相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了。”

感受:

这里,佛祖用了辩证法里面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

一。任何身相都是不真实的、暂时的。比如人现在许多年青人崇拜年青漂亮的明星,但是再年青漂亮,也是暂时的。等人家老了,脸上有皱纹了,你不崇拜也就罢了,有些人还写些消息、甚至去偷拍些人家并不在意的时候、因而也就更不漂亮的时候的照片,发布在网上,对人家嘲弄一通。这些人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至少明星在年青时还漂亮一些,而那些嫌人家老的人,可能自己永远都没有漂亮过。因此,崇拜明星的脸蛋是一种最肤浅的崇拜。

事实上,许多人崇拜佛、崇拜菩萨的方式也是这样,他们崇拜的只是庙宇之中的塑像,而不是佛家精神、菩萨精神。佛希望人家崇拜的是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而不是偶像。因此,他说,有一天,你不会再崇拜身相,不会执着于世事表象的时候,你就见到如来了,就是说,你就成佛了。

本文引用URL:第五品 拜佛像还是拜佛家的思想和精神?

第六品 凡事放下便是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七
《金刚经译文》

《金刚经》白话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我是这样见佛所做、听佛所说的。

开示如来真实义之时,佛讲授了这部经典,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祗树给孤独园。在道场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们都是聆听、见证这部经典的人。

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着自己的饭钵,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讲经说法的道场。吃完饭,收拾好衣服和饭钵,洗完脚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世尊安坐后,这时长老须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请教:最伟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使我们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世尊啊,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如何住?应该怎样来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见的思维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证得圆满觉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世尊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修正他们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你现在认真地、仔细地听好了,我这就教给你。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像如来这样当下进入,像这样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们一定会按照如来所教的去做。尊贵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兴、非常想聆听如来教导。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祖严肃地告诉须菩提,所有喜欢并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如来所教授的这样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还要了解一切众生生长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

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

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又似有的与“天道”和谐境界的。

我全然地帮助一切众生进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实际上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须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对生活中、对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当下放下——即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这些所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尝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须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布施,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这样——不住于“色”;而且还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上——不住于“相”。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行道心的修行人,如果不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东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

样所获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应该、也必须像如来所教导的这样去“做”,即这样去“住”——住在“无所住”上,行在当下放下。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和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凭借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方法,将其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相,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了。[注:“概念”,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并依此建立起主、客体关系,而形成相对固定、固有和不变的思想意识观念及观点,且使之成为人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时一定的参照模式]

佛祖非常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在反应任何事物时,对于我们的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执著于、不住于、不停留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识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或念头,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

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请教:

稀有的世尊,您已经教授了这么多开发般若智慧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进行了归纳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像这样的理论、观念和观点,广为流传以后,现在和未来会有那么多的众生听到、学习到您所讲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挚信并践行吗?

佛祖世尊告诉须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

如来我涅槃以后,再过五百年,有通过布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这样的人,对如来我教授的理论、观念和观点,还有方法,产生挚信和决心——谦卑而诚信,并认为这是可以实践、实现的真理。

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是几辈子跟随大智慧、大觉悟者布施持戒修行,而获得这样的善根和智慧。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跟随过无量无数的大智慧、大觉悟者行于布施持戒,才可能获得这样的无上善根和智慧。

像这样的人,当听到、学习到我所教授的内容,不管是其中的某个章节,还是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以至于当下净信(觉悟)。须菩提啊,如来对于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亲见并能预见,像这样一类的人皆能够获得无量的福德,成就无上的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像这样一类的人,再也不会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于法相的“有”,也不执著于法相的“无”。无法相,无非法相:即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可以成为固定的如来觉悟之法;也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不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任何理论及方法,都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

这样说又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像这样一类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

若取法相——如果以固有的观念、观点和念头(“法”),作为参照事理(所呈现的,是“相”)的标准,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肯定一切]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明确什么呢?

若取非法相——如果执著于不用任何观念、观点和念头作为参照事理的标准,也是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否定一切]

因此,不可以执著于固有的观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观念。 以上所讲的,都是如来平常所教授的内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导的、一贯教导的内容和道理。因此你们这些诚心修行的人,应该知道,如来所教授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方法,就像过河的船一样,河已经渡过去了,人已经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负船而行。一切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法,在“了悟”以后,都应该像对待渡过了河的船一样,当下放下。觉悟之法尚且如此对待,何况一切未得践证觉悟的法,同样也是应该当下放下了。

注:无法相,无非法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意为不执著于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无法相,即“离一切相”;无非法相,即“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提到的问题,你会怎样认为呢?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讲了关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之法了吗?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来看,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所谓的觉悟之法,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觉悟之法,供如来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如来所教授的觉悟之法,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的。所谓觉悟之法,实际上根本不能说是觉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觉悟之法。

因此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无为之法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注: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

可以身相得见 金刚经篇八
《金刚经决疑》

《金刚决疑》

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见耳。盖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波罗蜜。义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极尽处也。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标此经所说。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且金刚心。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为入大乘之初门。故特示之以断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故举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调达阿阇皆要杀。而一切人皆生谤也。故曰。我出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皆当惊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或斥。全无一定之言。而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则新学可知。以佛所说法。难信难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说法。则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是则佛之含冤。盖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空生即须菩提也)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表白与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的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如其不然。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故此经题。单是法。非以喻也。但断得众生疑。就断得众生烦恼。此经一味。只是断疑生信为主。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个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经中。三疑都有。佛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顿断彼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此经之旨也。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于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况著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不无效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佛)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而)自得其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说法仪式。诸说备释。此不繁衍。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过活。日用处动容。与众一般。更无别奇特。只是就里一点。与人不同。知之者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来住世日用寻常。与人一般。就里一点不同处。人人对面不知。今日被空生勘破。故叹曰希有。嗟乎。如来与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处。不知。故作等闲放过。只道与众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则终无知佛者耶。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

昔在小乘中。初发大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令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数无量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问安心之方法也。以初在小乘时。单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来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众生。为菩萨。要令下化众生。将以上求佛果。此辈已肯利生。故曰发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见初发大心菩萨。未悟实相真空。与前所取偏空。二者难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谓进无新证。退失故居。名空乱意。以一向执著名言。习气未忘。要有住著。又执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将谓求至佛果。便是住处耳。且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为请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见佛心而叹希有矣。且开口单问此二语者。何也。以众生心各谓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见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发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也。此问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达磨。乞安心法。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然在祖师门下。一言便了。所以为宗。今世尊。便说了许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为教。到底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黄梅六祖。皆以金刚印心。故此经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其经中。凡言于汝意云何。皆反征其疑也。以众生随语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问。意谓发心菩萨。不得似佛这等安心自在。将谓若求作佛。必须

象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观佛心如此安闲。而菩萨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云菩萨求心安作佛。不必别求。只如汝会得我护念付嘱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别样降伏。故云如汝所说。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当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无疑矣。已见佛心似不必说。但诸菩萨未领其旨。更欲乐闻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义在下文。前问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许说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执著住处。此名言习气也。今趣进大乘者。先要遣此习气。以众生涅槃。俱非实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为体耳。名言即舍。习气顿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灭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习气。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佛不以实法系著于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观法也。然菩萨发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众生。二者而已。所以于心不安者。以未见众生如故。满目都是众生。何时方度得尽。众生不尽。则佛果难求。转见长远。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佛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观察无我为主。且菩萨所见众生之多。难尽度者。以有我相。则见人相。人人相对。则三千界内众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难尽也。殊未见众生本自如如耳。然众生虽多。总十二类。纵有无量。亦只十二。就十二类一一观之。收于胎卵湿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内。不过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只不过有色无色。论心亦不过有想

无想。纵到极顶则止于非有非无。如此十二。则尽众生界矣。又何多耶。况十二类。名为众生。众生色心。本是假合。既为假合。则众生本无。但妄见有。苟以本无而观众生。则众生本自如如。众生既如。俱成寂灭。即此尽皆令入无余涅槃矣。又何难哉。净名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其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本无我故。以有我则有人。有人则有众生寿者。但有此四相。则不名为菩萨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萨度生当观无我。无我则无人。既无我无人。则众生界自然寂灭。则佛果非遥。又何怖其长远耶。是故菩萨当观无我。下文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真菩萨也。

【疑】曰。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故下文答云。菩萨布施。不必著众生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解】此破住相之疑也。空生因闻众生皆空。则疑。谓众生既空。则菩萨布施。无有受者。以六尘非有。众生本空。故云应无所住。此教不可著众生尘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文答以离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离相妙行也。然菩萨布施。专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则福不大。故世尊权指离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于有相。然众生之相。一微尘耳。纵能获福。其福几何。今若正施众生时。不见有施者受者。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轮皆空。无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议矣。故以虚空喻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22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