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外形

|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

【www.guakaob.com--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梅花的画法》
梅花的外形 第一篇

一、新建图形元件—梅花1

1、把图层1改名为花1,选择椭圆工具,笔触颜色黑色,无填充色,然后在场景中画个椭圆,水平中齐,底对齐。

2、选中椭圆,用任意变形工具把注册点移到场景中心,然后打开变形面板,结束比打勾,旋转72 度,复制并应用变形四次,删除多余线条,放射状填充,左色标:#B9042A、中色标:#FA1F62、右色标:#F39CC8;填充后用填充变形工具调整并删除边线,稍加调整得到如下图形:

梅花画法1-a

3、插入图层2改名为花2,复制花 1图层的第一帧粘贴到花2图层第1帧,用变形面版约束打勾,宽改为80%回车,再用任意变形工具把这花2稍稍旋转一下角度,如图:

梅花画法1-b

4、插入图层3改名为花蕊1,用线条工具,线性填充:左色标#F484B4、右色标#FECDDC,画数条直线并用选择工具调整弯曲成花蕊状,再用画笔工具,填充线性:左色标#996600、中色标#CCCC00、右色标#CC9900,在每一根花蕊上点一点;如图:

梅花画法1-c

5、插入图层4改名为蕊2,用上述画花蕊的方法画蕊2,如图:

梅花画法1-d

6、插入图层5改名为蕊3,用椭圆工具,笔触禁止,放射状填充,左色标#543201、中色标#CC9900、右色标#CC9900,右色标透明度为 0,画一椭圆,再用笔刷工具,用各种颜色在椭圆上点点,如图:

梅花画法1-e

完成梅花1如图:【梅花的外形】

梅花画法1-f

3、插入图层2改名为花2,复制花 1图层的第一帧粘贴到花2图层第1帧,用变形面版约束打勾,宽改为80%回车,再用任意变形工具把这花2稍稍旋转一下角度,如图:

【梅花的外形】

梅花画法1-b

4、插入图层3改名为花蕊1,用线条工具,线性填充:左色标#F484B4、右色标#FECDDC,画数条直线并用选择工具调整弯曲成花蕊状,再用画笔工具,填充线性:左色标#996600、中色标#CCCC00、右色标#CC9900,在每一根花蕊上点一点;如图:

梅花画法1-c

5、插入图层4改名为蕊2,用上述画花蕊的方法画蕊2,如图:

梅花画法1-d

6、插入图层5改名为蕊3,用椭圆工具,笔触禁止,放射状填充,左色标#543201、中色标#CC9900、右色标#CC9900,右色标透明度为 0,画一椭圆,再用笔刷工具,用各种颜色在椭圆上点点,如图:

梅花画法1-e

完成梅花1如图:

梅花画法1-f

二、插入新建图形元件—梅花2,【场景背景色可以改成非白色】

1、按照梅花1的 3、4 步骤画出梅花外形。

2、打开混色器面板,选择放射性渐变,左边色块为 FE6DFE, 右边色块为 E6FFFF,分别填充 5 个花瓣,然后用填充任意变形工具调整成如下:

【梅花的外形】

梅花画法2-a

3、插入图层2改名为花2,复制花 1图层的第一帧粘贴到花2图层第1帧,用变形面版约束打勾,宽改为60%回车,再用任意变形工具把这花2稍稍旋转一下角度。如图:

《梅花和花文化》
梅花的外形 第二篇

梅花和花文化

摘要:梅花独放天下春,以食名天下,经岁月的洗礼,与人民在生活、文学、等有传统相融合,以其形象特征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引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形成自身独特的花文化 。

关键词:梅花 高洁 坚强 文化底蕴

绪论

梅原产于中国,梅花独放天下春,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德,畅神,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梅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三仟多年的历史了,与人民在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传统的多方关联,人们对梅花已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一、梅花的发展—---以食而名天下

随着历史的发展,花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便开始赋予自然花卉以某种意义和情感,花卉也就不断的被融入人们的文化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以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深植于中国固有文化之上的,这就是中国花文化。在花卉这一自然之物已经寄寓了人们特殊的思想和情感,也从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

梅花,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自然被赋予了代表自己的精神特点和时代特征,拥有自己的品格,寄托了人们的浓厚情感。

梅最初是以果而名闻中华。古人以梅代醋,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魏晋南北朝时,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望梅止渴”①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作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早期的梅花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都是单纯的5瓣,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梅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欣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从果梅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秦汉之际,《蜀都赋》中记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梅已作为城市绿化树种被应用了。

二、独树一帜的梅花----高洁傲骨

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的特点。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著名诗人陆游词《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②。 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因此,梅花的代表着高洁 傲骨之风 不畏严寒 坚强美丽 却有德行的人。它不仅是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 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 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三、傲骨梅花----引无数诗画名人竞折腰

魏晋时期之后,有关梅花的诗文逐渐增多,甚至有人邮寄单枝梅花赠友表达“聊赠一支春”的心意。时至宋元,栽培梅花兴盛,形成了一段艺梅的高潮,文学绘画创作的兴盛.

花卉本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在被人们赋予了人性和意义之后,它便成了象征人格的意象,象征美的意象。【梅花的外形】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纵观古代典籍,花的这种象征意蕴更为突出。王安石在《梅花》中有“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名句,王冕在《墨梅》中也赞美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雅淡泊,不与世俗同流的情操。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充分可见梅花凌寒傲世的品质,象征着铁骨铮铮、高洁守道的君子、不畏严寒的雄杰、意志刚强的斗士!

另外,中国的花还象征着美。透过千姿百态的鲜花,吟咏梅花之美,特别是精神之美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晏几道《诉衷情》中赞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更为细致的描绘了梅花的姿态:“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脂腻。香脸半开娇旖旎”。由此可见梅花在飞雪中迎春的飒爽英姿与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此时的梅花,已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象征,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这里,梅花的形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已经合而为一,不可遽分。所以从物我关系来看,则是物我为一、浑融一体的。梅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物化,诗人则是梅花的精神、灵魂。至于在具体的描写当中,诗人们各逞特技,发挥想像,创造出了姿态各异、奇象纷呈的梅花形象,更是琳琅满目。 四、梅花的文化内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提起梅花,国人无—不联想到红梅赞所颂扬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从外形上说,梅花娇小玲珑,花形多样;从文化内涵上说,我国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比其他所有花的诗词歌赋的总和还婴多。“梅花的暗香和意境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之秘境,从此意义上说,无花能敌。”③

从吃用梅子到赋予梅子文化内涵,我们则需要到《诗经》中寻找答案。在我国古代民间朴素歌谣《诗经》中,梅是体现古人浪漫情怀的最佳佐证。在商朝时期的河南北部,梅子青时,就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时刻。由于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姑娘会摘青梅(尚未熟透的梅子)扔给她欣赏的小伙子,以示爱意。所以说,中国的情人节比外国人的还要早。

闻香品味识梅花,国人赏花,则动用五官和肺腑,全身心地投入和花儿融为一体,综合地欣赏,注重诗情画意和鸟语花香。因此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人的欣赏是精神性的,深入的,是真正与花的交流。 “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诸如此类优美的词句着实把梅花的形、色、味和人格意味娓娓道来,令人爱梅、惜梅,百听不厌,浮想联翩。

国人赏花的资质确保了梅花优良品种得以被众人慧眼识出,而中国人传统的哲学也为梅花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养花则注重肥料、环境培育等综合性因素,所以能够小规模地培养优秀的品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正如中华文化之于世界,中华的花卉在古代千百年来对于世界花卉作出了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贡献。【梅花的外形】

从古至今,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历史的对梅花本身赋予的更多的内涵,更高的评价。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梅花的欣赏也要与时俱进。梅花从吃食到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体现到现在融入生活,她可以说无处不再,处处融入生活,是生活的一种体现。疏影横斜的梅花可以在庭院中、家庭的盆景中找到归宿,而反映欣欣向荣精神的枝繁花密的梅花则更是大众喜爱的美景。无论从何种欣赏角度看,梅花无疑都是中国的花魁,花文化的秘主。

五、梅花和艺术----完美的融合

梅花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绽放的绚烂无比,远非其他花卉所及。在文学领域,便有“诗句中有梅花二家,便觉有清意”之说,“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句句香”之句。许多画家都对梅情有独钟,元代王冕于居住处植梅千株,并自号“梅花屋主”,其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缀疏花点点,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惟妙惟肖,令人称绝。在音乐领域,《梅花三弄》、《咏梅》等古曲的流传至今,歌颂革命烈士江姐的《红梅赞》等等不胜枚举。总之,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见梅花的身影,梅文化是中国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它数千年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也折射出了中国人高尚的审美情操。

【梅花的外形】

中国的花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花的看法,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从姿态各异的花中,我们能得到感官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花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是自古以来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更应从这丰富的花文化中细细感悟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灵魂。

总而言之,梅花不仅仅是代表高尚品格的人格,代表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代表高洁正义的道德观念,而且还包涵着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体现。

①《世说新语》 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作者:刘义庆 ②《陆游诗集》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 陆游 出版社

③:《园林》2008年第12期 作者: 陈俊愉;梅村;

《梅花》
梅花的外形 第三篇

梅花

我最喜欢的花是梅花。梅花一朵一朵的精巧细致,白色的梅花像星星点点的雪花,红色的梅花像滴溅在皑皑白雪中的鲜血,黄色的梅花像浓稠的颜料,泼洒在洁净的白布之上。 古代就有不少人赞美梅花,王安石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苏东坡说“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林和靖也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的姿态苍古而清秀,五片朴素的花瓣,构成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金钟似的小花在细长、婀娜多姿的花枝间点缀着光彩,那馥郁的芳香淡雅清新,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梅花外形迷人,但更让我所喜爱的,是她那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不因错过春天的美丽而懊恼,不因缺少同伴而失落。 记得有一回,爸爸去登山,我硬是要跟去。然而他从早上一直爬到了晚上,我已是筋疲力尽,在这样的夜里,又下起了雪。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中走着,雪水渗进了棉靴,双脚被浸泡得又酸又胀,一步也不想再走下去了。正当我后悔难过时,突然看见一树树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吹得左摇右晃,却仍然刚毅地挺着枝条,盛开得愈发美丽。我不禁感叹,用一双手轻轻地抚摸,心中深深地受到了鼓舞。为何不像梅花一样,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呢?于是我坚定了步伐,一步步向前走,虽是踉踉跄跄,但却不停下,很快便找到了出路下了山。 我们敬仰梅花的高尚品性,她不仅是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她,更是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世人所中。我们要学习梅花,学习她高洁、谦虚、坚强的品格!

《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梅花的外形 第四篇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 ,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鉴赏]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语准确 ,“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未放”的巧妙说法。用词新巧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初唐时李峤<梅>诗云 :“大庚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张方注 :“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 ”、“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 ”,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
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转写赏梅之人 。“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在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42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