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 普通话考试 |

【www.guakaob.com--普通话考试】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第一篇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为政原文拼音版)》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第二篇

xué ér dì yī

学 而 第 一 论 语

wéi zhèng dì èr

为 政 第 二

bā yì dì sān

八 佾 第 三

lǐ rén dì sì

里 仁 第 四

gōng yě cháng dì wǔ

公 冶 长 第 五

yōng yě dì liù

雍 也 第 六

shù ér dì qī

述 而 第 七【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tài bó dì bā

泰 伯 第 八

zǐ hǎn dì jiǔ

子 罕 第 九

xiāng dǎng dì shí

乡 党 第 十

xiān jìn dì shí yī

先 进 第 十 一

yán yuān dì shí èr

颜 渊 第 十 二【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zǐ lù dì shí sān

子 路 第 十 三

xiàn wèn dì shí sì

宪 问 第 十 四

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

卫 灵 公 第 十 五

jì shì dì shí liù

季 氏 第 十 六

yáng huò dì shí qī

阳 货 第 十 七

wēi zǐ dì shí bā

微 子 第 十 八

zǐ zhāng dì shí jiǔ

子 张 第 十 九

yáo yuē dì èr shí

尧 曰 第 二 十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 yì lè hū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弟,而 好 犯 上 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 lì 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弟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欤。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éng yǒu jiāo é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zǐ yuē dǎo qiān shèng zhī guó jìng shì ér xìn jié yòng ér ài ré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 yǐ shí

使 民 以 时。

zǐ yuē dì zǐ rù zé xiào chū zé tì jǐn ér xìn fàn ài zhòng 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出 则 悌,谨 而 信,泛 爱 众, ér qīn rén xíng yǒu yú lì zé yǐ xué wén

而 亲 仁;行 有 余 力,则 以 学 文。

zǐ xià yuē xián xián yì sè shì fù mǔ néng jié qí lì shì jūn néng 子 夏 曰:贤 贤 易 色,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事 君 能 zhì qí shēn yǔ péng yǒu jiāo yán ér yǒu xìn suī yuē wèi xué wú bì wèi 致 其 身,与 朋 友 交,言 而 有 信。虽 曰 未 学,吾 必 谓

zhī xué yǐ

之 学 矣。

zǐ yuē jūn zǐ bú zhòng zé bù wēi xué zé bú gù zhǔ zhōng xìn 子 曰:君 子 不 重 则 不 威,学 则 不 固;主 忠 信, wú yǒu bù rú jǐ zhě guò zé wù dàn gǎi

无 友 不 如 己 者,过 则 勿 惮 改。

zēng zǐ yuē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mín dé guī hòu yǐ

曾 子 曰:慎 终 追 远,民 德 归 厚 矣。

zǐ qín wèn yú zǐ gòng yuē fū zǐ zhì yú shì bāng yě bì wén qí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夫 子 至 于 是 邦 也,必 闻 其 zhèng qiú zhī yú yì yǔ zhī yú zǐ gòng yuē fū zǐ wēn liáng gōng 政;求 之 欤,抑 与 之 欤?子 贡 曰:夫 子 温、良、恭、 jiǎn ràng yǐ dé zhī fū zǐ zhī qiú zhī yě qí zhū yì hū rén zhī qiú 俭、让 以 得 之;夫 子 之 求 之 也,其 诸 异 乎 人 之 求 zhī yú

之 欤。

zǐ yuē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子 曰:父 在 观 其 志,父 没 观 其 行;三 年 无 改 于 fù zhī dào kě wèi xiào yǐ

父 之 道,可 谓 孝 矣。

yǒu zǐ yuē lǐ zhī yòng hé wéi guì xiān wáng zhī dào sī wéi měi 有 子 曰:礼 之 用,和 为 贵。先 王 之 道,斯 为 美。 xiǎo dà yóu zhī yǒu suǒ bù xíng zhī hé ér hé bù yǐ lǐ jié zhī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知 和 而 和,不 以 礼 节 之, yì bù kě xíng yě

亦 不 可 行 也。

yǒu zǐ yuē xìn jìn yú yì yán kě fù yě gōng jìn yú lǐ yuǎn 有 子 曰:信 近 于 义,言 可 复 也;恭 近 于 礼,远 chǐ rǔ yě yīn bù shī qí qīn yì kě zōng yě

耻 辱 也;因 不 失 其 亲,亦 可 宗 也。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第三篇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9.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0.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公冶长》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

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第四篇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为政读后感》
论语学而为政关于学习的句子 第五篇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为政读后感。”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为政读后感。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政读后感(三)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462189.html

    上一篇:这就是我100字作文

    下一篇:说说2016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