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论文:公车改革再次上路 敢问路在何方?

| 公务员考试 |

【www.guakaob.com--公务员考试】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公车改革再次上路 敢问路在何方?
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公车改革再次上路 敢问路在何方?
 
提到反腐倡廉,公车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主题。现行公务用车制度效率低下、滋生腐败的弊端被人诟病已久。

  据2003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一份提案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3000亿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是1999年我国军费开支的三倍,比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还要多出600个亿!这笔3000亿的巨款如果摊到人头上,中国的13亿人口,无论男女老少、体弱病残,平均每人每年得交纳约230元!而这还是上个世纪末的数字,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004年,对于现在的公车,3000亿元人民币恐怕早就扛不住了。

  关于公车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提,但之前的改革大多无疾而终。2004年春节前后,全国许多地方再次掀起公车改革的高潮,这一次,会把公车制度带向何方?

·“公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曾有调查显示,在某些地方,公车办公用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又占三分之一。公车私用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成为深不见底的“黑洞”,而公务员用车的超标配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形象比喻,但这种现象随着各地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有望改观。最近一段时间,湖南资兴、浙江杭州、义乌、江苏江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据了解,从今年1月1日起,湖南资兴市取消所有领导干部配备的公务用车,全市各单位现有车辆全部移交新组建的市直机关出租车队管理,首批122台公务车变成了出租车。全市包括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内的所有公务员下乡都要租车或坐公汽。杭州市西湖区7个乡镇、6个街道的公车全部改姓“私”。新年伊始,义乌市取消了全市镇、街道的所有行政公务用车。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也取消了公务用车,黄岩区也在该区某街道实行公车改革试点。义乌在将公车公开拍卖后,引发了乡镇领导干部争买私车的热潮。在这个相对富裕的省份,取消公车之后,绝大部分的领导干部都开上了新车。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江苏江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

  陈敏,杭州市西湖区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西湖区公车改革方案具体执行者。坐在陈敏的办公室向窗外望去,马路对面就是求是小学。陈敏说每天下午四点多孩子放学的时候,都能看到学校门口停满了公车。“现在少多了,没有了司机,这些领导自己是没有时间开车过来接孩子的。”陈敏告诉记者,“西湖区公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有效地堵住了公车私用的漏洞。”

·2003年初,西湖区纪委对试点的三墩和翠苑展开调查,以确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调查显示,在节省财政开支、堵住公车腐败漏洞、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陈敏自始至终参与了调查。三墩镇以2002年机关公务员49人测算,与2001年车辆交通费的支出相比,共节约资金50.6万元,财政支出同比下降70%;仅有2辆公车的翠苑街道,也节约了5.12万元,财政支出同比下降25.6%。

  “车改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单位的一把手,因为这种改革触动的恰恰是一把手的既得利益。”陈敏说,“中层干部和群众都是拥护车改政策的。”虽然如此,还是有几个障碍必须清除,解决不好,车改就无法推广。“一是补贴标准的确定;二是单位原有公车的处理;三是原有驾驶员的分流安置;四是车改之后对领导干部用车费用的监督。”陈敏总结了车改取得成功的四个关键因素。

  在试点的两个乡镇街道中,补贴以货币形式按月补助到人,班子正职每人每月1200元,副职每人每月1000元,调研员每人每月500元,中层干部200元,一般干部100元。西湖区纪委调查时发现,虽然领导的补贴标准也不高,但根据实际情况,中层以下干部的补贴标准偏低。

  “我们没有公开拍卖公车,而是经过中介机构评估后,优先出售给内部职工,这一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事
实上评估机构都是纪委指定的,对于当年新买的车,我们一律按原价,整个过程是比较透明公平的。”陈敏并不回避存在的争议。试点的两个单位中,三墩镇规定区管干部优先,驾驶员其次,最后是一般干部;班子成员购车,享受5万元贷款贴息3年的优惠(贴息部分由镇里承担);翠苑街道规定,个人按住所距离远近、职务高低的原则购车,一次性付清购车款享受评估价八折优惠。“这些规定使领导干部基本都能买上车,不至于因为没车影响工作。”

  在驾驶员的安置上,两个试点单位都采取了一次性分流的办法。三墩镇对驾驶员增发3个月工资,在政府部门的工龄按每年200元一次性补贴;养老保险缴至2003年底。对于车改后的监督,两个单位都明确规定,车改后,机关所有工作人员不得向下属单位和个人私自借车,不再报销交通费,否则按违规处理。

目前国内公车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有三种模式:1、公车拍卖+按月补贴模式:公车实行机关内公开拍卖,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20%的优惠。此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2、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购车补贴仅限于领导干部,补贴按领导干部的一个任期,以一辆车加上消耗,每年可补贴四五万元。而养车补贴则是全体干部都有的,每月按一定数额发放。3、成立车队+用车凭票模式:即公车统一管理,凭票用车。从目前看来,第一种模式被认为是相对较可行的办法,也为多数试点单位所接受。

  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效果来看,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1.标准如何确定?对现有公车的评估,有专业机构来进行。但对交通补贴,则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西湖区的办法是对每个机关干部、职工按职级分别享受300元至1800元不等的交通费补贴。据说这项费用是按一辆20万元左右的轿车进行测算的。西湖区纪委有关负责人说,尽管这一办法有“一刀切”之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先试了再说;2.安全如何保障?公车改革后,领导干部成了自己的司机,过去很少操心的行车安全问题一下子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3.跨区域调动如何处理? 由于车改尚未普遍推行,在干部交流中也出现了新问题:未车改单位的干部调到已车改单位任职,因无公车可坐,就有可能影响工作;而已车改单位的干部调到未车改单位任职,原先所购买的车就用不上了,甚至车贴也取消了,个人就有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据称西湖区某位干部就碰上了这一问题。

  有专家认为,公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职务消费制度,推行公车改革,并非是公车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而是国内现行的公车制度行政运作成本太高。完善配车制度,严格用车制度之类的改革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意见集中的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因此,采取“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化解公车刚性消费的最好办法之一。而为防止公车改革后,车辆费用转嫁到其他职务消费项目中,有必要对职务消费的其他项目如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同步改革。

·春节过后,杭州华坤市场研究有限公司采用逻辑抽样的方法,针对公车的问题在杭州市居民中随机抽取236位22-4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结果如下:

  车改是大势所趋,那么现在是否是最佳时机呢?64.6%的受访者认为现在进行车改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实行车改;21.5%的人认为车改应该再等等看,现在进行车改条件不成熟,另有13.9%的人对此表示“无所谓”。

 在提到如何看待机关领导干部打的或骑摩托、自行车下基层办公的问题时,半数受访者的态度是理解,“当官的就应该这样”;19.7%的人表示欢迎,并且认为“这样的官才体现了廉政亲民”;有16.7%的人表示惊讶、“当官的竟然不坐公车了”;9.1%的人表示厌恶,认为这是明显做秀给人看。只有极少数人对车改表示不理解。每个年龄段对此表示理解,“当官的就应该这样”的人最多。

  在提到如何看待政府干部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问题时:36.5%的人表示对此已经看惯了,并且觉得很正常;17.5%的人表示无所谓;12.7%的人认为如果是干部花自己的钱,无可厚非,但是怀疑他们的收入能否养得起私家车;还有11.1%的人认为这是假公济私,存在腐败问题;9.5%的人认为不正常,但表示可以理解;还有人觉得这样可以为政府节约开支,支持政府干部开私家车上下班等。

  但是仍有过半百姓有疑虑领导会不会变相借车。有人担心,公车改革以后,领导干部没公车坐后,可能会采取各种办法“借用”基层单位的车辆,造成变相的腐败。调查显示:19.4%的受访者认为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23.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可能出现这种情况;28.3%的人认为比较可能;还有23.9%的人表示说不清;仅4.5%的人认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职务消费是指有职务的人员,在履行职务时所发生的费用。根据这一定义,只要发生的费用与履行职务没有关系,就不属于职务消费。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职务消费应该由单位支付,而非职务消费则应该由个人支付。显而易见,单位配备公车是为公职人员职务消费之用;如果用作私用,则应该由个人自费,否则就是腐败。

  但是这样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在实践中往往扯不清呢?职务消费本身带有一定的私密性,职务消费和非职务消费之间的界定有一定的模糊性,职务消费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到底是为了私人利益还是为了公共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外人很难进行判断。如果需要判断,必须要挖掘很多只有消费者才知道的私人信息,而要挖掘这些私人信息,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了解到的信息,其真实性也往往取决于消费者本人。在这种情况下,职务消费是合理消费还是不合理消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因此,要控制职务消费,最重要的是了解职务消费本身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首先要做到让职务消费的信息尽可能公开。信息公开,可以让职务消费受到各个方面的监督,职务消费者往往会怕影响不好而约束自己。另外,有关职务消费的信息公开后,如果消费项目是合理的,是公务活动所需要的,也可以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职务消费的必要性,从而可以减少进一步监督所需要的程序成本。职务消费在程序上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免去了好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从而可以花费较少的资源,来取得最大的效用。

  其次,在职务消费与非职务消费相互转换的情况下,即使信息是充分的,是对称的,实际上也很难分清什么是职务消费,什么是非职务消费。这时,过分纠缠于两者之间的区分,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往往还影响工作。很多地方开始取消公车,改为发放用车补贴,这样的改革可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因为汽车消费目前还比较昂贵,往往还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还不像电话和手机那样是大众消费,所以以这种方式进行改革,不会像手机补贴那样来得成功。但通过种种努力,在总体上对公车消费进行控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631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