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用工荒

| 人力资源考试 |

【www.guakaob.com--人力资源考试】

篇一 就业难与用工荒
2016就业难和用工荒危机并存 就业形势分析哪些行业好就业?

  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是求职者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这种矛盾的现象正在北上广等省市区出现。

  首先是就业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再创新高,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人社部相关官员表示,“这个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

  与此同时,中新网财经频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年后,物流、家政、餐饮、建筑等行业薪资水涨船高,然而仍面临用工荒的问题。有招聘网站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省用工缺口为46%,其中仓储物流、家政保洁等行业人才缺口最大。

  北京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2016年“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年后,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国内某品牌连锁金店负责人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年后应聘金店销售的人不少,但是期望薪资都比较高,优秀的人才也不容易找到。”

  河北一品牌火锅连锁店负责人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以我们店为例,服务员现在薪资不到三千,相比去年涨幅不大,但也有一二百元,上班9个小时,都是小年轻,要么嫌工资少要么就是不能吃苦,流动性较大,所以要持续招工。”

  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3月1日向中新网财经频道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求职者缺口为44%,广州求职者缺口为28%,成都求职者缺口为7%。

  用工荒出现的同时,就业难也存在。据人社部2016年2月29日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人社部相关官员说道。

  人社部还指出,除此之外,化解过剩产能造成的职工下岗问题和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用工不足也对就业难产生了压力。

  上海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专家:矛盾出现和产业转型升级慢有关

  对于2016年国内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很复杂,所以2016年的就业形势也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任务非常艰巨。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用工荒”反映出一些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你升级慢,给不了大家那么高的工资,当大家有别的选择时,自然不会去你那上班。”

  另外,“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出现或和年轻人就业观发生改变有关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大三学生李睿(化名)今年开始盘算起了就业问题,他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只要不过分挑剔,找个工作问题不大。但如果感觉不合适,我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业。”“选择工作时我主要要看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薪资是第二个才考虑的因素。”李睿说道。

  广州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哪些行业人才最紧俏呢?

  那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下,哪些行业人才最紧俏呢?有报告显示,物流家政等行业的蓝领人才缺口较大。

  以山东省为例,58同城的上述报告显示,该省用工缺口达到56%,其中物流/仓储、家政/保洁/安保、餐饮、淘宝职位等职位的缺口较大,缺口比例均超过70%。

  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省用工缺口为46%,其中家政/保洁、房产中介、物流/仓储等职位的缺口均较大,比例都超过50%。

  另一方面,从薪酬涨幅上或也可以窥探行业紧缺人才状况,因为薪水上升幅度较大的行业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供不应求。赶集网2月底发布报告称,随着电商及O2O的蓬勃发展,目前,快递员的平均薪资已达到7000元左右,但尴尬的是,快递员同时也是全国最紧缺的蓝领工种。

  58同城的数据显示,在广东省中,制药/生物工程、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职位薪资较2015年同期增长3000元左右,其他职位如法律、酒店/旅游、建筑、餐饮等行业的薪资也有一定增长。

  上述数据还显示,2016年北京地区较2015年相比,薪资增长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高级管理、法律、医院/医疗;上海地区为高级管理、物业管理和建筑、广州为建筑、编辑/出版和销售。

  调查:肯定不跳槽的员工比例仅占5.1%

  综合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紧缺人才集中在物流、家政、建筑等行业,如快递员,再如上海和广州薪资增长幅度较大的建筑人才。这些都属于蓝领人才,那白领人才市场如何呢?

  智联招聘向中新网财经频道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春季跳槽季,已经有11.4%的白领开始办理离职或入职手续(来源:

  在北京某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小姐年后选择了跳槽,她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下次就业会结合自己兴趣,看重学习潜能,“但不会改变行业。”

  谈起行业的改变,大学生就业会不会首选蓝领职业呢?李睿称,会考虑的,毕竟现在蓝领比白领赚钱也不少,而且做技术工也不错。“但如果未来转行的话,会优先考虑互联网行业。”李睿说道。

  在行业的的选择上,智联招聘上述调查指出,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白领的事业信心指数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能源/矿产/环保行业白领事业信心指数受挫,跳槽意向较大。

  大学生就业难

  岗位竞争激烈学非所用无奈转行

  去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已签约的学生处调研得出,近四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对口。相比之下,只有工学、医学及管理学等专业,因其知识实用性较高及行业排他性较强,就业对口率均在60%以上。

  “转行”,成了很多学生一出校门就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经济专业的杨婧就有着类似求职经历。两年前,杨婧本科毕业,本以为凭借专业优势可以进入银行工作,但没想到该专业应届毕业生太多,在激烈的竞争中她最终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一家杂志社做起编辑工作。

  “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编辑校对稿件,和文字打交道,而且大部分的文稿都和经济学不沾边,当年在学校学的专业几乎没用上。”杨婧告诉记者。

  谈到当年入学时的初衷,杨婧感慨说,当时,自己和家人都觉得学经济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好,但是到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谋一份对口的工作比自己想的难的多。

  课堂与实践脱节“学以致用”同样遇困惑

  一些毕业生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渐行渐远,但也有不少人在一番坚持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即便如此,他们同样要面对步入社会后的心理落差与不适。

  28岁的梁晨是北京一家制衣公司的服装设计师。当年考大学时,出于对设计工作的热爱,她报考了北京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但随后她才发现,工作远非她当初想象的那样。

  “入行以后我发现,设计师的工作十分繁杂,每天除了设计外,还要安排对样衣进行多次修改,此外还要写工艺单、修改意见、款式说明、进行图案开服打样等等,琐碎工作占到日常工作的一半之多。”

  梁晨说,毕业6年后,当年的同班同学中,大约有70%都转了行,自己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的人。

  梁晨的这种心理落差感颇具代表性。去年,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对2013届、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进行了分析。其中,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2013届为43%。“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不少大学生工作后的感触。

  “一方面,面对琐碎的日常工作让人疲惫,另一方面,知识与实践的脱节也让人难以适应。”

  梁晨回想起自己工作的第一年,有很多基础操作都是从零学起,而当年学校设置的那些高数、品牌策划运营等“高大上”的课程基本没用到,倒是一些基础的工艺课、制版课比较实用。

  “当年学校也很少为我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毕业后才知道设计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梁晨说。

  择业遇烦恼折射高校定位模糊?

  其实,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都会成为舆论焦点。“学非所用”究竟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一种资源浪费?大学生择业烦恼背后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其实我们所说的专业对口要分两方面看,一些注重培养通识人才、淡化专业界限的高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是正常的,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则更应该关注对口率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强调,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识人才的需求比例仍然是少数。通常情况,作为少数的一本类院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高职高专甚至一些二本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注重职业化培训和专业对口。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定位是错位的,社会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本应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变得‘职业化’,本应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变得‘空心化’。”熊丙奇认为,这种高校定位不清导致了所谓“学非所用”的困惑出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不同类别的院校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

  西安晚报新闻评论:

  一边是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一边是求职者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这种现象正在北上广等地方出现。(2016年3月3日中国新闻网)

  企业喊“2016用工荒”,劳动者叹“2016就业难”。两种现象并存,其实不奇怪。

  企业赢利不足,税负又不轻,开源节流是必然的——员工工资提不上去,愿意来的自然少。再者,低工资、低消费的生活方式,对如今的年轻打工者来说,显然是不容易接受的。对许多企业来说,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利的生产方式已走到尽头。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转型升级,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主持人:春节过后,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有招聘网站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省用工缺口为46%。用工荒出现的同时,就业难也存在。据人社部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于静(山东):就业难和用工荒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比如,存在用工缺口的多是一些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的职业规划显然没将这些行业考虑在内。这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放弃专业和梦想,跑到工地上去当泥瓦匠,这不是工作高低贵贱的问题,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简单道理。

  主持人: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这两者的同时出现,的确很尴尬,也很矛盾,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赵勇(江苏):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一方面是大学毕业要当白领的传统观念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用工大户服务行业的从业环境太差,让大学毕业生们不愿一脚踏进去。从发展规律来看,服务业将成为用工第一大户也是必然。在提升服务业从业环境的同时,人才培养体系也要大幅改革——高校多培养蓝领人才、职校多培养服务业人才。只有不断提升服务业用工环境,提升从业人员待遇和保障,再加上人才培养跟上了服务业崛起的脚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和服务业面临的“用工荒”才能得到结构性解决。

  主持人: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改革,毕竟需要时间,就现实而言,有没有更加实用有效的补充方案?

  吴江(江苏):弥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错位,其实本该有其他更有效的途径。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无疑值得反思。至于企业,也同样有向求职者提供入职培训的义务,毕竟,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即将日益紧缺,假如依旧抱着节省培训成本用熟练工的想法,恐怕多少有些过时,如何建立自己企业的吸引力,组织并稳定好自己的员工队伍,倒是更值得企业费些心思,而提供更完善的培训与发展计划,其实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基于上述视点,弥合劳动力供求错位,让供需之间匹配起来,无疑是缓解当下“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悖论的务实之策。 

篇二 就业难与用工荒
就业难与用工荒: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的怪圈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也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这个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怪圈何以打破?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今年全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招聘岗位却比往年下降15%,一涨一落使得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纷纷喟叹“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截至5月1日公布的数据,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33.6%,比4月19日统计的数据28.24%上升5个百分点。 社会知名调查机构麦可思一份针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同比下降13%。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多年,在今年达到了一个峰值。在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不好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严重受阻,内需又明显不足,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明显,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得已大量裁员,在这么样的情况下提供给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自然就减少了。加上前几年积累下来的没有完成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就业难的问题必然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找出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有效引导,否则问题的积累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文凭泡沫”撑久了终会破

  除去全球经济疲软造成的国内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这一影响就业的不可抗拒性因素以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国教育产业链的失败。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盲目的高校扩招后造成的“文凭泡沫”。高校扩招使得很多学校得以借此东风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学院”变“大学”、“专科”变“本科”,学校一个个披上了炫目的外衣(创业网 

  当教育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产业经济,我们对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能产生很多高素质的人才的想法明显是一种奢望。“文凭泡沫”破裂的迹象在几年前已经显现,但是教育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去找原因,而是又一次选择了扩招,只不过这一次是扩招研究生,企图用扩招研究生的做法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读研这本来应该是那些对于学术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选择的道路,却成了很多大学生逃避就业难问题的无奈选择,可是就业的问题始终是要面对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当这些学生在3年后再次面对就业问题时,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就业的压力比本科时更大。最新调查显示,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中,硕士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的比例(70%)为最高。我们的教育部门始终以逃避的方式来避免“文凭泡沫”的破裂,可是如果不从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方面着手,以“寅吃卯粮”的方式来逃避最后只能落下一个巨大的“饥荒”,这就导致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产生,学生们不得不又一次吞下了苦果。

  怪圈: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

  就业难的另一大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难”,在很多大学生苦于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也是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找工作的难、求一人才更难”这一畸形局面。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教育和应用的严重脱轨。学生在学校只是机械性的应付考试,对于真正的技能掌握少之又少,试想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有几个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呢。同时,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普遍来讲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率要高于文科专业,当然今年光伏、钢铁、化工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对于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较之往年也是明显减少,但是总体上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要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技术人才在我国还是很短缺的。但是,由于开设理工科专业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实验设施,这对学校来说是一大笔费用,所有很多学校更倾向于开设只需要书本教学就可以的文科专业,导致了经济管理、法律、新闻等热门文科专业被大量复制,而这些学校却并没有对应专业的优秀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没有一技之长,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想要分得一杯羹自然是非常困难。

  二是教育与市场的脱轨。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满为患的同时,我们的职业教育却严重滞后,导致了市场上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空缺,高级蓝领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我们的职业学校的发展存在规模不足、管理混乱、缺乏社会支持等诸多问题。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读书就是一直要努力往上读,觉得如果上不了大学还不如不读,在很多人的眼中去上职校就等于混日子,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上了职校很没面子,因此逼着学生一定要努力考大学,而根本不管学的东西将来有没有用,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荼毒很深。发展职业教育我们要改变对职业教育的长期偏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规范职业教育市场,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要好好向德国取经,德国通过发达的职业教育使其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工人,产业经济的高度发达、世界最大的名牌“德国制造”是保证德国经济无论在何时都能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德国,学生在初中毕业就会经历一次大的分流,愿意学习技术的学生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将来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愿意读高中的,以后会继续到大学深造,将来成为高级学者、科学家等。德国的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多种选择,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目标很明确,而不是盲目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三,国企、私企在资源占有上的严重不公。国有企业在资源占有、政策支持、工作稳定性方面对私企的压倒性优势,使得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挤破头皮往国企、事业单位钻。造成了国企、事业单位门前人满为患,即使民企为了招揽人才开出双倍于国企、事业单位的工资都无济于事。学生害怕失业,害怕生活水平的不稳定,于是抛弃了理想,只为一个安稳的工作、安稳的日子。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浪潮,已经将很多民营企业逼入绝境,加上自身相对于国企的天然劣势,使得其招人变得尤其困难,没有优秀的人才使得民企的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缺乏了民营企业给市场带来的大量活力、丰富的创造力,中国经济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剩下的只是与民争利。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我们的教育机构要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泛滥的学校和专业,真正的做到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出与应用、市场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为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篇三 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一、 引言: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这一问题 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二、当前现状

(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二)“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中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无论是坊间还是媒体,对各企业招工难一直用一个“荒”字来形容。实际上,用工荒彰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证明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按照国内企业招聘习惯,很多知名企业往往选择在每年的2-4月份进行年度

大规模招聘。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服务行业最先开始招聘,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行业用工需求最旺,不过却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人数还不少;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

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的原因依次为:工资太低、工作发展没前景、想换行、工作枯燥、和老板同事相处不和睦等。对此,专家认为,“用工荒”折射出制度短缺。新生代基层打工者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三、原因分析

(一)国家: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

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不愿低薪、不愿工作环境差,不愿当廉价劳动力。这种维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依然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形成冲突和矛盾。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一个售价9.99美【就业难与用工荒】

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对于中小企业,把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2.社会薪酬体系的不科学,工种间社会地位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工种薪酬体系并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薪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更加优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经济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迟迟不能提高,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同时,他们也未获得而社会应给予其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部分毕业生自恃学历较优,歧视这类劳动者,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从而造成了矛盾的出现。

3.对内搞不活,内需难增长,工作岗位也难增长

提高国内消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的收入增长非常慢,老百姓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还在下降,再谈增加消费有点天方夜谭。另一方面,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的肩上,人们不敢花钱内需难拉动。

(二)企业:

1.企业待遇、福利保障太低

由于市场高速发展,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厂房租金,同时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就压低了员工的涨薪空间。而由于经济泡沫的出现,物价不断攀升,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恶劣上涨,劳动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也要大大增加,如果劳动者工资待遇的上涨跟不上企业工资的上涨幅度,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目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断扩大生产,他们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参加生产,这就使劳动者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此时,如果企业仍然保持着低工资、低福利得话,那么企业必然招不到员工。

2.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与市场所提供的在类型和级别上不相符

用工荒现象出现前企业需要的劳动者大多数是进行流水线制造,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即可胜任,但是现在企业大多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的过

程中,企业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劳动者来满足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的内在要求。但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毕业生又因为觉得这些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而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工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部分企业找不到员工,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3.原料和用工成本关系高耗能企业逐渐向内陆转移

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缺工已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而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连安徽这样以前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仍然是以高耗能企业为主,因为原料和用工成本的关系,工厂不得不向内陆转移。

4.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间恶性竞争

外贸订单的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亏本接单”的现象又重新抬头,在原材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的局面下,企业外贸订单的利润水平亮起“红灯”。更糟糕的是,低价竞争正在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

(三)就业者:

就业观念落后甚至错误

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他们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以自己多年的学习一定能够胜任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工作。殊不知,一些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四、举措

(一)国家: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

篇四 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与就业难

【就业难与用工荒】

篇五 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即将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然而现如今却出现了一方面大量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一边是年复一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一边却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就业难”和“用工荒”在中国矛盾地存在。本文首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方面分析了这一矛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而进一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一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 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 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 势非常严峻。与此同时,新春伊始,“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 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 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 因?

一“两难”直接成因

(一)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这一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又体现在多个方面:首要的一点,是劳 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人,缺的是合适的人。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其次,地域性失衡。虽 然国家已经大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 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比广大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力,“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 解。最后,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口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二)劳动者自身素质不够

一方面,劳动者水平偏低,这可能表现在职业技能上;另一方面,对于自身 德期望过高。尤其在高校毕业生中尤为普遍。对于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着不正 确的就业观,认为自己读完大学,理应拥有好的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心目中的 理想工作要求太高,没有切合地结合自身情况。大学生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在 校所学的知识很可能与企业要求脱钩,这都是自身需要完善改进的。而对于普通 劳动者,则大多水平偏低,很少拥有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摆正就业观,都 是劳动者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待遇偏低

“用工荒”并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在中国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亿 以上。企业待遇偏低,不能吸引这些富余劳动力就业,也是一方面直接原因。举 个例子,与新春伊始大多数企业找不到农民工相对的,最近深圳每日万余求职者 挤爆富士康,许多求职者一下火车提着被子行李就赶往排队。“听说这里又涨工 资了,每月最多可以拿到3600元,相比其他招聘单位工资高很多”,一名从湖南 来深圳打工的求职者说。由此可见,企业提高对劳动者的待遇,自然能吸引更多 的求职者。

二“两难”深入分析

然而,在上述成因中,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 因则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 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 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 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传统的第二产 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 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 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 链的最低层。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一个售价9.99美 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 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对于中小企业,把【就业难与用工荒】

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 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就业难与用工荒】

三“两难”解决办法的探讨

(一)产业优化

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 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 发展支持。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二是改变当前第 二产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这一点不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 业,而是实现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上游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式多种多 样,推广自主品牌、做强做大是一条路子。当然,产业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二)提倡人文主义,增加劳动者保障

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赢利行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节假日工作无加班费,无视农民工权益,使普通农民工生活难 以保障,难在大城市找到容身之感。政府在这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最 低工资标准、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也提倡人本主义,提高薪酬、增 加福利及就业保障,才是吸引农民工就业、缓解“用工荒”当下的解决途径。

(三)转变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我们大学生,如果打算就业,我们所能做到的更现实的途径是有意识地 提高自身素质,提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一点应当是自主的过程。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学校和企业联合,联手培养 用工单位需要的专业对口人才”。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与一般的职业 技校是有区别的,不应以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仍应当以理论研究作为主要方向。 当然,学校就业处可以对打算就业的学生加以引导,对这些学生另外提供课余的 培训等等方法却是可行的。另外,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思想大众化,把 眼光放长远,不必非得呆在大城市。大城市就业空间小,生活压力大,相比之下, 西部开发、小城市可能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诺奖学家也推荐中国大学生多到小 城市去,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结合自身情况对自己正确分析,定下合理的就业 期望。【就业难与用工荒】

“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平等就业观。同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要提前做职业规划,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活动和企业招标的面试活动,为今后适应就业市场打好基础。在大学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自己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更要学会如何在一个团体与他人处好关系,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篇六 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 世界是一个很神奇的环境,当很多人还在为被解雇和失业所困扰时,许多企业却还在为着用工荒的大难题而焦头烂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话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

关键字:用工荒 就业难 大学生 (正文:)1、所谓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这儿的就业难主要是针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像大学生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

2、㈠两难问题如此堂而皇之地在我国境内大摇大摆的穿梭于各个地区之间。最近几年,用工荒的状况,一年更甚于一年,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的形势!从2004年的珠江三角洲开始,现如今已蔓延至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等众多地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用工不足问题,年后或者节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以珠三角为例,2006年整个珠三角缺工达10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不少企业纷纷想办法招工,许多企业将工资提升仍收效甚微。

而我国的大学身就业难问题也仍困扰着许多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比2007年增加了64万(此前,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85万。)截止9月1日,全国有351万毕业生实现就业,仍有144万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从劳动需求看,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安排1200万人就业,但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有1200万。

㈡两难问题成因简析:①劳动力供求失衡:a可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待就业人员所需的工作岗位,像上文提到的,1200万劳动力仍无工作机会,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未相应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c劳动力结构失衡,对技工跟女工的需求较大但此类工人较少,但人数相对较多的男工则呈现出无人问津的地步,d劳动力地域失衡,

孔雀东南飞现象此乐不疲。工人一直往东南沿海走,中西部工人的数量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仍在东南沿海占大头;②教育培养机制失当:a大学生长期以来重学术轻技术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时过于注重课本成绩内容而对社会实践跟技术或有所轻视或者根本就不去做那些方面的事情和训练b劳工技能培养不到位,或者为了省时间干脆就不训练,让他们自己摸索③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太把自己当回事,在面对用人单位是,错误地估计自己所要干的岗位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能力提出不合理的要求④户籍制度及地方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通,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重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当地务工人员,户籍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新鲜出炉,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⑤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以密集型工作为主的经济架构,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相反的,对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需求不大,况且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工资可能相对较高,对企业盈利不利!

归根到底,用工荒和就业难这困扰人的两难问题还是教育和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国家的政策和教育入手!

㈢用工荒于就业难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少的针对性约束,只要能保证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就不应该过分的干预,这样的话既能减少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②调整教育机制,提倡更多的人们进行职业学校的选择,选择职校并不是无能的象征,相反的,它能更好的教会我们如何才能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尽快尽好地融进去并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许多人对高职有着深深的成见,应该试着去纠正人们的观念!③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让劳动力闲置,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跟极大的危害!④重视地域均衡发展,尽可能的保障中西部的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兼顾东南沿海对劳动力的渴求⑤加大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更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脉络,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结论:用工荒与就业难虽然看似是一对互不相容的冤家,但在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却同时出现,在纠结与她们带来的困扰时,也不得不感慨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但既然有结,就必然有解。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这个解,将引起事件的源头连根拔起,消除它!

参考文献:①谢建杜,朱明,谢蓬勃,“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以珠江三角州为例,学习与实践;

②刘文勇,李国栋,以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③曾湘泉,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中国劳动;

④何建雄,招工难与就业难——农民工现象的两难选择,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

篇七 就业难与用工荒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 用工荒在中国不合时宜的流行。一方面中国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众多,大量农民向农民工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超过758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就业的毕业生,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竟然不合时宜的提前出现了用工荒。铺天盖地都是“招工难”,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抢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结构性缺工无法避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荒”。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半;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将近一半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由于眼光太高,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依仗 “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这些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社会无法提供,从而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近几年,房地产火爆,中国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走下坡路。买不起房自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内的普通劳动者挤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虽然这两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都在上调,却始终赶不上物价的飙升速度。工资的绝对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同等生活水平相比,其相对值却在下降。所以有近半80后漂一族被迫离开“北上广杭深”,导致这些地方“用工荒”。

企业培养大学生要高投入,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实操性很强,大学生是理论型人才,两者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对于企业

都同等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不会给大学生过高的起薪。一些企业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低的原因。

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还体现在彼此的价值取向上。企业的目标是 “物超所值”,大学生的目标是“所值超物”,只有双方的相互退让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互不让步,就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成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和跳板”,而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的想法。大学生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83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