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 营养师 |

【www.guakaob.com--营养师】

篇一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中华沙鳅全长90~180毫米。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小,呈锥形;吻较长,侧扁,其长大于眼后头长之和;眼小,眼间距较窄,这也是中华沙鳅与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2.生活习性  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为敞水区底栖性小型鱼类。幼鱼主要食物对象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因此只要为中华沙鳅提供适合其食性的饵料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其进行异地驯养。

  3.生长及繁殖特点  长江中上游气候湿润,饵料资源丰富,水温适宜鱼类生长,但中华沙鳅属于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慢。中华沙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产漂流性卵,无粘性。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

  二、中华沙鳅人工驯养技术

  1.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水满池泼洒,消毒后在太阳下曝晒3~5天,消毒完毕后才可注水,同时应检查驯养池的进水闸和排水闸,修补好损坏的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溶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为0.01毫克/升以下。通常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为好,如用自来水、深井水,则须彻底曝气后方可使用。

  2.收集与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立即运输。考虑到江河野生鱼和池塘养殖鱼承受能力的差别,且中华沙鳅体表粘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收集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反复操作。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若运输时间在1小时内,运输途中可不换水;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者中途换水。运输途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其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以下,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好水温再放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3.饲料与投喂  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开始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饲料水蚯蚓为主。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时,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二是定质,投喂新鲜饵料,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三是定量,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中华沙鳅总体重的4%~8%,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创业第一步网 //、天气、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0~25℃时泥鳅食欲特别旺盛,日投喂量约为总体重5%~8%,水温高于30℃时中华沙鳅食欲减退,此时应少投喂或不投喂;四要定点,驯养期间使用竹篾制作饵料台,进行固定地点投喂,使中华沙鳅养成定点吃食的习性,便于观察摄食情况和清扫残饵,以防水质恶化。

篇二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张伟 养殖黄河泥鳅鱼获得财富

  [生财有道]产自黄河的软黄金(20140610)

  黄河泥鳅鱼体金黄,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既是美味佳肴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被誉为“水中人参”。河南开封的“泥鳅大王”张伟如何靠这小小的泥鳅获得财富?

  一些泥鳅品种:

  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

  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鳅)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0短体条鳅 鳅科

  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

  体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上皮褶棱发达。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须3对,无眼下刺。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尾鳍截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

  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23泥鳅 鳅科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篇三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大全

泥鳅稻田养殖

摘要: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 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 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 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 每亩施鸡、 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 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我们做了放养5—8cm和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 此时正是高温季节, 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 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 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 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 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二、疾病防治

随着近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成熟,放养密度日趋增大,泥鳅病害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着“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及

投喂管理。

三、收获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习性,收获时捕捞比较困难。因此,在收获时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干塘捕捞 这是一种捕捞较彻底的方法,多在年终收获时实行。先将池水抽干,在池底挖1-2个集鱼坑或排水沟,池水抽干后,泥鳅大部分便集中在集鱼坑或排水沟中,然后用手网捕捉。尚有少数泥鳅仍钻入池泥内,要发动人逐块检查捕捉。

注水诱捕 泥鳅具有溯水逃逸的习性。捕捉时,在注水品附近的集鱼坑内铺设网片,然后,从进水口缓慢注水,在新鲜水激下,泥鳅经常聚集在注水口附近,并落在集鱼坑内,定时缓慢地抬起网片,捕捉泥鳅。

香饵诱捕 泥鳅喜摄食带有香味饲料。捕捞时,将炒米糠、玉米鱼粉混合料、炒簧 粉、花生麸(豆麸)粉等具有深郁香味的饲粉放在鳅笼或网袋内进行诱捕,可捕到池中部分泥鳅。 暂养 泥鳅捕捞后,最好放在流动的河水中暂养1-2天,以便排去鱼粪,恢复体力,适应远途运输并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价值。在河水中暂养,因河水含氧量高,可适当密养。若不靠近河流,可用水泥池微流水暂养,并安装增氧泵,防止缺氧浮头。在暂养期间,要加强值班巡视,防止水蛇、食鱼鸟钻入网箱捕食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

《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泥鳅养殖技术(新)》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目前野生泥鳅资源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需求.人工养殖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本片向您介绍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

《CCTV7农业养殖正版光盘——泥鳅养殖技术》本片讲了:1、与泥鳅打交道的人;2、泥鳅买卖有玄机;3、泥鳅带来七年之痒。

《金盾出版社正版光盘——泥鳅优质高产养殖》本片介绍:1、泥鳅的生活习性;2、泥鳅池的建造;3、泥鳅的繁殖;4、鳅种培育;5、成年泥鳅养殖;6、常见病害防治;7、泥鳅捕捞暂养和运输。

《水产养殖技术正版光盘——土池围网养殖泥鳅》1、泥鳅养殖池的改建。应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或利用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现有的养鱼池塘。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在5亩左右,水深要求在55~65厘米之间,池埂高1~1.2米,顶宽1.5米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防逃网地下深埋60厘米,地上竖立100厘米,上有网纲,用毛竹支撑。每四个池塘配一口机井,装有5.5千瓦水泵,每小时供水80立方米以上,实现微流水交换,这样既保证了高温季节的降温需求,又保证池中不缺氧。2、放养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清除过多淤泥,检查防逃围网,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因泥鳅适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生长,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清塘。放养前4天加注新水,在向阳池边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作基肥,每667平方米施100~150千克。泥鳅放养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在6月中旬,泥鳅大量上市时收购或买繁殖苗种放养。泥鳅放养前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消毒。实行分级放养,放养密度:中鳅(每千克不超过90尾)每667平方米放养1000千克,小鳅(每千克300尾以内)每667平方米放养800千克,同池放养的泥鳅要求规格均匀、无病无伤。3、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有机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保持微流水。若水质太瘦,透明度过高,要适当追施肥料。池水温度保持在25~28℃,当水温超过高限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保持水位在50~60厘米。4、科学喂养。投放泥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驯化,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逐

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每天投饵4次,时间为上午6时、11时,下午14时、18时,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5、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泥鳅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记录。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每天注入新水,日交换量达10%以上。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根据捕捞量的多少,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修复。6、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正版图书——泥鳅养殖技术》图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商品泥鳅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望进入保健食品的领域。本书此次修订着重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鳅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作了较多的增补和充实,介绍了国内外最近出现的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泥鳅养殖新技术。以期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关于泥鳅生产的有益知识和技术。

一、概述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一)鳅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1.泥鳅

2.人鳞副泥鳅

3.长薄鳅

(二)泥鳅的生活习性

(三)泥鳅的食性

三、泥鳅的繁殖

(一)泥鳅繁殖的特点

(二)亲鳅的选抒和鉴圳

(三)泥鳅的繁殖技术

1.泥鳅的自然繁殖

2.泥鳅的人工繁殖

四、泥鳅苗种的野外采捕和人工培育

(一)野生苗种的采捕

(二)人丁培育苗种技术

1.鳅苗培育管理技术

2.鳅种培育管理技术

五、成鳅养殖

(一)池塘养成鳅

1.场地的选择和规划

2.成鳅池的基本结构

3.放养前的准备

4.放养密度

5.饲养管理技术

(二)稻田养成鳅

1.稻田养成鳅的效果

2.养成鳅稻田的基本条件和结构形式

篇四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东北泥鳅生态养殖技术(二)

东北泥鳅生态养殖技术(二)

吉林省舒兰市金满源渔业有限公司提供

一、泥鳅

又名鳅鱼,世界上鳅属鱼类二十余种,广泛分布于中、日、朝、韩、俄及东南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低海拔差不多任何淡水域中都有的小型鱼类。

我国有十几种,资源丰富,除高原地区外,自南到北均有分布,其中主要的鳅属种类有三种——泥鳅(又名真泥鳅、灰泥鳅或园鳅)、大鳞副泥鳅(亦称黄板鳅、扁鳅)和中华花鳅。【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野生动物仅有种,没有品种。有的种只证实其存在,不一定有开发养殖价值。

目前我国鳅科供养殖的主要种类为泥鳅、大鳞副泥鳅。因这两个泥鳅种类适应性强、种群强盛、生长较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且繁殖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饲养方法比较简单、运输方便、市场也看好。东北因气温相对低,泥鳅生长发育的时间相对短,有效积温相对要少,养殖的主要是泥鳅,南方也养泥鳅,但多以养殖大鳞副泥鳅为主。

二、养殖前景

1、泥鳅本身营养功能的特点:泥鳅是一种滋补品,我国自古就流传着“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俗语,在日、

韩等国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产品,其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18.4-22.6%),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动物激素。常食泥鳅有防治疾患之作用,在我国几十种古今中药医药书中均记载泥鳅有:补中、益气、醒酒、解消渴、止泻、除湿、退黄、利尿、壮阳、收痔、预防乳腺癌的功能。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现随着人们对泥鳅滋补保健价值的逐步认识,泥鳅作为食品(菜肴、下火锅、干煸及咸菜等的原料)都很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而野生泥鳅资源却越来越少。未来泥鳅深加工项目再开发出来,泥鳅商品的缺口会更大。

2、泥鳅生态养殖的特点:生态养殖泥鳅要比养殖其他鱼类容易得多。只要有用地资源,水源充足、无污染,单排单灌/活水养鳅;二年后坚持年年用前清塘消毒,届时带水消毒调酸;选用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地产良种(俗话说:苗好七成收,适种是养殖获得快长和高产的保证),注重泥鳅种在获取、分类、转塘与起捕环节上少受外伤;解决好泥鳅不同发育期投喂的饲料;有防钻、越、攀逃措施。

养殖泥鳅占地面积小、用水量不大(耐低氧、可高密度养),又少发病(仅几种——外伤引发的赤皮病、不注重消毒引起的出血病、水质酸败造成的气泡病、饵料不佳促使的营养性

疾病)、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易于饲养,便于运输,是开发人工养殖的好项目,养殖成功的没有问题的。又是一种易形成规模、长盛不衰的养殖产业。

3、资源优势 泥鳅虽然分布广泛,但由于主要是受土地的水源因素的局限,养殖规模会受到极大限制。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墩尚镇被命名为“全国泥鳅之乡”)是全国最大泥鳅养殖示范基地县,泥鳅养殖面积发展到2万亩余苗,泥鳅年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70%左右(2011年出口总量的90%左右)安徽怀远。山东微山、河南范县、天津宁河、辽宁沈阳占近10%).

去年国内商品泥鳅规格的变动、价格的上涨,证明现今国内商品泥鳅的供求矛盾突出,市场容量大,求远大于宫。

黑龙江东方红有国内著名的湿地。可利用泥鳅生态养殖的水土资源丰富,这就决定了泥鳅养殖的前景非常广阔(黑龙江三江、泰康,辽宁盘锦、唐山。吉林舒兰市)。

三.养殖效益

1、与种水稻比 亩(大亩)投1000入元,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投入产出比1:3,但受户占有地面积的限制。

2、与养四大家鱼比 投入产出比也是1:3,但其除受难养(病害)的限制,同时又受市场需求容量的局限。

3、泥鳅养殖经济效益概算:

经养泥鳅专家测得——泥鳅属杂食性,养殖的料肉比为2

(饵料、肥水、肥泥):1。

养殖成本——用地价值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购买鳅苗、饵料与原料、水与电费、检测用品及用药、设备与工具、交通与运费、燃料及其他等。

举例:

(1)去年虎林市金满园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独木河示范养殖测算,种苗成活率在70%,投入产出比也可达1:3,种苗成活率在90%,投入产出比也可达1:5。

(2)舒兰市某养鳅户,1.3亩(市亩)水面,去年六月初投入每斤300尾的大鳅苗200斤,九月份出商品鱼2200斤,纯利2万元,折合亩纯利1.5万。

(3)江苏连云港的核算:亩纯利平均2万元(泥鳅的生长发育期比咱们这长三分之一-50天)。

(4)四川简阳总结:人工养殖泥鳅的成活率可达60-70%。养殖成活率在20%,亩纯利2万元;养殖成活率在10%,亩纯利1.2万元;养殖成活率在5%以上就不亏损(与养林蛙比)。

四、东方红地区开发的养殖优势

1、虎林地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7月份的平均气温21.7度,年有约百余天(6-9月)的泥鳅适宜生长期;

2、此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无污染,水体的PH值适中,适宜专用开发养殖的水域面积多,且租地费用相对偏低;

3、该地原系“北大荒”、有“瓢舀鱼”之说,历史上泥

鳅资源极为丰富,现在野生泥鳅资源虽然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但顽强繁生下来的种群也广布各湿地稻田和浅水域中;

4、可供作为泥鳅饵料用的动、植物原料广而易取易得,成本也不算高;

5、泥鳅养殖比较省地、省工、省时、省力,当地的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和闲余的劳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6、有林业局党委大力支持与协助;有热心并致力于开发此基地建设项目的人员;有欲想借养殖泥鳅扩大经济收入的个体户;有把握在基地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下形成养殖规模。

五、泥鳅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性

你鳅属温水性鱼类,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淡水浅水域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5-30度,最佳水温25-28度。水温升至30度以上即钻入泥或草层中栖息避暑,水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开始钻入底泥中冬眠,到第二年春季水温升至14度左右时,才钻出泥外在水中活动并开始摄食。

泥鳅不仅用鳃呼吸,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故其具有较高的耐低氧能力,便于饲养、越冬,尤其是运输。

泥鳅的肠很短,只有体长的二分之一左右,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淡水浅水性鱼类(东北水层不宜超过0.8米),平时其喜栖息在浅水静水底层和腐殖质多的泥土表层,一般都是昼伏夜出,多在早、晚取食。

篇五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莲藕—泥鳅高产混合种养技术

莲藕—泥鳅高产混合种养技术

摘要 介绍了莲藕—泥鳅高产混养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藕池准备、植藕、放鳅、日常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从事藕鳅种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莲藕;泥鳅;高产;混合种养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莲藕产业蓬勃发展,其中金刚岭万亩藕塘开创了“塘上果、塘坡菜、塘中藕、水中鱼”种养模式,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莲藕之乡”,产品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无独有偶,最近河东莲藕产业又出新亮点。按照传统,莲藕都是种在池塘里,而河东区肖杰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技术创新。

该合作社与传统塘藕栽植有别,采用浅水旱地莲藕池混养泥鳅技术。该藕鳅混养模式益处多:一是以藕池中的底栖、浮游生物及杂草等作饵料,既可节约泥鳅饵料也可减少莲藕病虫害[1];二是泥鳅在池底钻洞可疏松土层,其粪便作为机肥可提高莲藕品质[2-3];三是宽大荷叶遮荫挡光,利于泥鳅生长[4-5]。总之,二者同池互利共生,莲藕产量30.0~37.5 t/hm2,套养泥鳅6.0~7.5 t/hm2,平均增收45万~60万元/hm2,藕增产、鳅增收效益显著,大大带动了当地农民植藕养鳅的积极性。现将其藕鳅混养高产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莲藕选择肉质脆嫩、味甘、含淀粉少、产量高、耐储藏的品种,如鄂莲4号、南斯拉夫雪莲等。泥鳅选择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的品种,如大鳞副泥鳅、中华花鳅等。

2 藕池准备

选择水源丰富、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避风地块,以0.33 hm2为1个单元,由地面往下挖深50 cm,四周筑上宽20 cm、高60 cm的水泥坝,田间铺上生石灰,经机械辗压结实后,上面覆盖30 cm厚的有机肥,灌水后培养水质。注、排水口加防逃网,田埂四周做好防逃墙。池内安装增氧机、抽水机,池外建造排水沟渠等配套设施。

3 植藕

种藕前15~20 d对藕池进行常规消毒。清明至谷雨期间,选择皮质光滑、芽旺、节细、无病伤、3节以上的完整藕种,采用平卧式植藕,行距1 m,穴距50 cm,深度10 cm,用藕种2 250~3 000 kg/hm2,一般7 d内完成定植,池内蓄水深10 cm。

4 放鳅

篇六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品种大全

泥鳅养殖品种大全

2009-08-20 10:33

目前,人工养殖以真泥鳅、大鳞副泥鳅为主。真泥鳅,又称圆鳅(体形圆柱形故名),长势稍慢一点,但卖相好,市场价格高一些。大鳞副泥鳅又生长稍快,因有似鳞点状在身,销售价格低一些。

真泥鳅

就是一般的泥鳅,主要特征是体园形、色淡灰白色。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 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理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 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大鳞副泥鳅

<iframe id="google_ads_frame1" style="left: 0px;

src="

4&u_cd=32&u_nplug=0&u_nmime=0&eid=36814001&fu=0&ifi=1&dtd=47&xpc=jFw82ZboKv&p=http%3A//" frameborder="0" width=

英文名称 Cobitidae 原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 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中华花鳅

中华花鳅属于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 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 以南各江河。

大斑花鳅

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 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及其附属水体。

中华沙鳅

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 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 各江河。

长薄鳅

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

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 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 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 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 ,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 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 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 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 下降。

北方须鳅

别 名 泥鳅、泥勒勾子。拉丁学名:Misgurnus bipartitus (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 Cobitidae

原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

鳅科。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 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河沟、湖泊 植物碎屑及藻类为食。

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花斑副沙鳅 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5~7月份产卵繁殖,卵略带粘性,产出后粘附于水草上。以昆虫及其幼虫、小型甲壳动物、

鳅科,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 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庭院养泥鳅

2009-08-20 10:40

全国闻名的“鳖鳅致富”的湟川,除有 3 万养鳌户年产鳖 75 万千克创收 4 亿元,并有上万农户利用庭院土法养泥鳅增收。如只占 200 米 ,即可年获利 1 万元。其特点是占地少、养殖易、不占劳力、投资小、效益大。因此,农户赞道:“庭院好似聚宝盆,养殖泥鳅添金银,喜奔小康庆丰年,人人拍手贺新春”。其养殖土法如下:

1 .合理建池 应方向朝阳、水源充足、排灌自如、管理方便。池材不限,但要求防渗、防逃。面积 100 一 200 米,深 1 米,水

深 50 厘米左右。池底铺肥泥 30 厘米,供鳅潜入栖息。池子应设进、出水口,并做拦鳅设备。

2 .清池消毒 每亩用 50 千克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并适量施些粪肥,以培肥水质。待 7 一 10 天石灰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鳅种。

3 .放养鳅种 凡引购、捕捉者均可。需放 3 厘米左右、活泼健壮的鳅种。放养前应用 3 %食盐水浸浴 10 分钟消毒防病。宜在 3 一 4 月晴天放养,每平方米水面约放养 1 千克。

4 .科学投饵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养殖时,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可投喂些动物性饵料,如螺蚌、蚯蚓、蛹粉、动物下脚料等,

还可搭配投喂部分植物性饵料,如米糠、豆饼、米饭、菜叶、水草等。投喂量: 3 月份为池内鳅总重 1 %、 4 一 6 月份为 4 %、 7 一 8 月份为 10 %、 9 一 10 月为 4 %。秋末越冬不投。投饵应设饵料台,以免浪费。同时,投饵要适量,宜在 2 一 3 小时内吃完为好,否则会胀死。

5 .勤换新水 要经常观察水质变化,一般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防止池水过肥。如发现泥鳅时窜出水面,说明水中缺氧,应换注新水。特别是在雷雨、闷热天气时,更要勤注新水增氧。有条件,也可用小型增氧机增氧,以防止泛池死亡。

6 .防治疾病 如常见的水霉病与鳍病,可分别用每毫升含 10 一 15 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浴 10 分钟。

7 .消除敌害 如常见的水蜈蚣、夹子虫等,可用煤油灯诱杀。

实践证明,按上法只养 120 一 150 天,鳅可长到 10 一 15 厘米,达到出口规格。如 200 米,即年产 500 千克,获利 1 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22 2

篇七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第42卷

第4期

淡水渔业

2012年7月

Vel.42

NO.4

FreshwaterFisheries

Jul.2012

・研究简报・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

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涛1,何斌2

(1.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2)

摘要: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肋£谊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mm,平均体重8.7

g;

雌鱼(n=486)平均体长109.7mill,平均体重15.9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948粒,平均为4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mill。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

30mm。

关键词:中华沙鳅(Botmsuperciliaris);金沙江下游;资源;繁殖;人工繁育中图分类号:¥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07.(2012)04-0094-03

preliminarystudy

on

theexistingstateof

resources,

reproductivefeatureandartificialbreedingofBotiasuperciliaris

inthelowerreachesoftheJinshaRiver

WENTa01,HEBin2

(1.Yibin

College,Yibin

644007,Sichuan,China;

2.FisheriesInstitute,Sichuan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Yibin

644002,Sichuan,China)

Abstract:Aprehminarystudy

on

theexistingstateofresources,reproductivefeatureandartificialbreedingofBotm

SU—

perciliarisinthelowerreachesoftheJinshaRiverlArDS

carried

out

fromMay

to

Decemberin2011.Themeanlengthofthe

malecaughtfishwas81.3

Bin(n=251),meanweightWas8.7g.Themeanlengthofthefemalecaught

fishWas109.7

mm(n=486),mean

weightwas15.9g.丑superciliarisoccapied2.68%ofthecatchesinPinShanand0.17%ofthe

catchesAn-Bian.The

mean

dailycatchesperboatofBsuperciliarisinPin—ShanandinAn—Bianwere0.12kgand0.06

kg.The

female-maleratioWas1.31:1.Itis

sex

Oandmaturedinthe2+yearsoldbothoffemaleand

male.The

largest

valueofabsolutefecundityWas5948eggs/fishandthemeanvalueWas4455eggs/fish.Itwasa

kindoffishwithfloat-

ingeggs

and

one—offspawningstage.The

peakperiodofspawningWasMaytoJune.The

larvaehatchedoutin29hafter

fertilizationatwatertemperature

of

25~26℃and

thehatchingrateWas70%.Thenewlyhatchedlaryaehadtotalhodv

length

rangingfrom4.9millto5.1Illln.Thesurvivalrateofyoungfishwas11.13%afterhalf

year

andthetotalbody

lengthWas30

nnn.

Keywords:Botiasuperciliaris;thelowerreachesoftheJinshaRiver;resources;reproduction;artificialbreeding

中华沙鳅(Botiasuperciliaris)属鲤形目鳅科

(Cobitidae)沙鳅亚科(Botiinae)沙鳅属,是我国特

收稿日期:2012—02—08;修订Et期:2012—04—12资助项目:宜宾市科技局重点项目(2010NY003)第一作者简介:温涛(1968一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和人工繁育研究。E-mail:wt6879@126.corn

第4期温涛等: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95

有鱼类,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宜昌以上长江的干、

龄。解剖全部标本,取出性腺,测量空壳重和性腺支流和澜沧江【ltJ。我国学者已对中华沙鳅消化系重,然后将每尾鱼的性腺分别装入50mL塑料管统的组织结构旧J、耳石和年龄生长HJ、遗传多样

中,以10%福尔马林固定备测。同时通过野外观性[5]和繁殖生物学旧1进行了研究,且对中华沙鳅察和访问渔民了解中华沙鳅的生活、繁殖特性。在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初探[7|。但有关中华沙鳅实验室随机抽取20尾性腺发育到IV期的雌鱼计算的资源问题迄今未见有研究报道。由于过度捕捞,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成熟系数。

加之向家坝水利枢纽的兴建使金沙江下游的水流变对性腺发育至IV期末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繁缓,对其生存环境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金沙江下殖,使用催产剂鲤脑垂体2个/kg加绒毛膜促性腺

游江段中华沙鳅的野生资源有衰竭的趋势。为了解激素8

000

IU/kg和促排卵素2号80斗g/kg,按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于2011年5一120.5~1.0

mL/kg剂量胸鳍基部一次注射(雄鱼剂量

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减半)。将催产后的亲鱼按雌鱼、雄鱼2-1的比例

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放入长3.5m、宽1.5m、水深25crfl的水泥产卵池

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探索该江段中华沙鳅的增殖途使其自然产卵、受精。池中水的流速为0.5

m/s。

径、保护措施及养殖的可能性和有关技术奠定基础。

受精卵从产卵池捞入直径15em、高30cm的1材料和方法

有机玻璃的孵化器中孵化。孵化器中水深30

cm,

且不问断地冲水使受精卵漂浮于孵化器中,连续观2011年5~12月在屏山到安边江段设调查点,察受精卵和胚胎发育、仔鱼及幼鱼的发育过程。

随机统计整船次的渔获物,并统计屏山到安边江段渔船数和日均单船中华沙鳅的捕获量,每月统计2

2结果

次。

2.1资源现状

2011年5~6月,随机抽取整船次的渔获物,2.1.1渔获中华沙鳅的体长、体重、年龄组成

每月采样2次,对采集的中华沙鳅进行雌雄分类,2011年5—12月屏山至安边江段渔获的中华

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用胸鳍鳍条和椎骨鉴定年

沙鳅体长、体重、年龄见表1。

表1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渔业生物学特征

Tab.1

Thef'tsherycharacteristicsofB.superciliarisinthelowerreachesoftheJinshaRiver

2.1.2渔获量、日均单船产量、年产量

腹鳍较尖长;腹部不膨大,较硬,泄殖孔不凸出。【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2011年5一12月,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

雌鱼为单个卵巢,以l根输卵管通到泄殖孑L;渔获物(尾数)的2.68%,安边调查点仅占0.17%。

生殖季节卵巢充满腹腔。雄鱼精巢成对,成熟的精根据野外调查,屏山至安边江段常年有渔船约巢为粉红色管状,表面光滑,有丰富的血管网。

40余只。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的日均单船产量最

2.2.2性比和性成熟年龄

高为0.30kg,最低为0.05kg,平均为0.12

kg;

对187尾雌雄中华沙鳅的解剖统计结果显示,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的日均单船产量最高为屏山至安边江段中华沙鳅的雌、雄性比为1.31:1;0.10

kg,最低为0.02kg,平均为0.06kg。按每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雄鱼最高为4条渔船年作业200d计算,屏山至安边江段中华沙龄,雌鱼最高为5龄。鳅的年产量为500~1000kg。

2.2.3个体繁殖力

2.2繁殖特性根据对随机选取的20尾中华沙鳅雌鱼解剖的2.2.1雌雄性征

实测数据,不同年龄段雌鱼的个体繁殖力统计结果雌鱼个体较大,体色较淡;胸鳍和腹鳍较短,

见表2。屏山至安边江段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

呈圆扇形;腹部膨大较柔软,泄殖孔红肿凸出。雄

量最大值为5948粒,平均为4455粒。

鱼个体稍小,身体较窄,体色和斑纹鲜艳;胸鳍和

96

淡水渔业2012年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2.2.4产卵场和产卵季节【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据野外和实验室观察,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屏山至安边江段其产卵场为卵石河底的急流浅滩。受精卵随水漂流发育孵化。中华沙鳅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期,繁殖高峰期在5—6月。

2.3人工繁育

2.3.1人工催产

【中华花鳅养殖技术】

2011年5月16、18日分两批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共催产亲鱼300尾,其中雌亲鱼200尾,雄鱼100尾。在25~26℃的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为

11

h。卵的受精率为20%左右。

2.3.2受精卵的孵化、仔鱼和幼鱼的生长中华沙鳅受精卵卵径为1.0~1.3mm,受精卵

无粘性、透明状。卵受精5min后吸水膨胀成圆球形,吸水后卵径为4~5

mm。

水温25~26℃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化29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

5.1mm,2

d后全长约7mm。出膜后的仔鱼也必

须冲水使其在水中漂动,否则不能存活。仔鱼出膜

d开口,开口饵料为蛋黄。以后仔鱼、幼鱼均以

红虫为饵料。仔鱼第3d出现死亡,7d出现死亡的第一个高峰,死亡率约40%左右。一个月后幼鱼全长约10mm,二个月全长约为16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

3结论

屏山调查点渔获物中的中华沙鳅尾数占总渔获量的2.68%,而安边调查点仅占0.17%。这可能与安边江段捕获强度过大有关,也可能与向家坝水利枢纽的兴建改变了该江段的水文条件,使中华沙鳅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关。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金沙江屏山至安边江段渔获中华沙鳅进行捕捞的渔具种类有三层流刺网、小钩、定置刺网和地笼,也有人用电捕。地笼和电捕,大小鱼一并捕获,并且以小鱼居多,对中华沙鳅资源破坏很大。本次调查中对渔民的访问也反映出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

据报道金沙江攀枝花段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10681粒,平均为6780粒∞J。本次调查统计表明,屏山至安边江段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948粒,平均为4455粒。两地差异较大。金沙江攀枝花段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是选取体长l10~160mm的个体进行统计,统计年龄组应是3龄、4龄、5龄和6龄。而本次研究是随机选取20尾渔获的中华沙鳅中雌鱼进行统计,年龄组包括2+龄、3龄、4龄和5龄。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见表2)。故两地中华沙鳅雌鱼的绝对怀卵量差异是由选取统计标本有差异造成的。

对中华沙鳅进行人工繁育和养殖,具有很大的[1]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6—98.

[2]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6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ll,36(3):144—149.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8,38(5):46—50.

性研究[J].淡水渔业,2009,39(3):8—13.

杂志,20lO,3(2):38—41.波,等.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J].淡水渔业,20ll,41(5):92—95.

经济价值。多次试验证明,中华沙鳅的完全人工养殖可以实现。实验中仔鱼较高的死亡率可能是因为没有提供适口的饵料所造成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仔鱼和幼鱼的成活率,开发中华沙鳅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研究鱼病的防治,并探索规模化养殖的技术。

参考文献:

[3]李春涛,朱成科,等.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J].

[4]赵天,刘建虎.长江江津段中华沙鳅耳石及年龄生长的初

[5]刘红艳,陈大庆,刘绍平,等.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

[6]杨明生,丁夏.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水生态学

[7]李强,姚明予,周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温涛, 何斌, WEN Tao, HE Bin

温涛,WEN Tao(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 何斌,HE Bin(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2)

淡水渔业

Freshwater Fisheries2012,42(4)

参考文献(7条)

1.丁瑞华 四川鱼类志 1994

2.褚新洛;陈银瑞 云南鱼类志下册 1990

3.李春涛;朱成科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4.赵天;刘建虎 长江江津段中华沙鳅耳石及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 2008(05)

5.刘红艳;陈大庆;刘绍平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09(03)6.杨明生;丁夏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期刊论文]-水生态学杂志 2010(02)7.李强;姚明予;周 波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11(05)

本文链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83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