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篇一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沈亚萍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

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尔读后感篇二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在书中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的这句话给我感触颇多。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求知过程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拼搏。在“主体地位”作用的推动下,他们能从过去的“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身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发现,单独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单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相互排斥,两者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承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的优点是:可以向所有学生展示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可以避免学生遭到挫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各种获得和运用信息的方法,自定学习步调,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适时运用两种教学方式,将会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心。教师要将“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 。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正是儿童性格出现分化、逐渐定型的时期,因此,“也就是在这个年龄,一个能干的老师正好开始发挥学者和哲学家的真正作用,用巧妙的办法探测他的学生的心,从而去进行培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教师要想取得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为了了解学生,教师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观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预见未来的发展变化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要理解、尊重学生 。

要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所产生的情感和需要。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看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平等地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甚至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学会宽容学生。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由于少男少女正学走路,他们难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跤。一时间没有控制好自己而犯了错误,对他们的处理应与成年人不同,一般应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的认识提高有一个过程。要善于观察和适当的等待,在追究学生错误的事实时,要留有余地,能把握住问题的性质即可,不可过于追究具体细节。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一种时尚和美德,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的理念。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若大的胸怀。

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发挥其天性,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增强感觉教育的投入,传递知识、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所能。

爱弥尔读后感篇三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他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是上无疑是重大的进步。虽然这是资产阶级教育的著作,虽然它在施教方法上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情况,取其长补我们之短,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卢梭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且不说“危险”二字,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一段儿童时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卢梭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在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所以他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有人会说这样的方法太过片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说得中肯的地方。那么,以下就结合我们目前教育的现象,分享一些可以被我们“拿来”的教育方法。

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自然”首先是针对儿童受教育的需要和外界的供应来说的,毕竟教育是外部对儿童有意识的作用力,但是教育也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来施予。所以,“自然”说的就是这种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卢梭说“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有过分的多余”就是这个意思。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不要担心游戏会让做其他正事的时间所剩无多,因为“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就会加倍地收回来”。

卢梭的“自然教育”之为“自然”,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什么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理所当然地放弃。西方国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培养,他们将孩子放在跟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中,孩子可以在大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意见,想拒绝某种东西就可以直接说“不”。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主权的。

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给与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力。如果权利被剥夺,只会产生两种可悲的效果,一个是绝对服从的劳动工具,一个是宁死不从的“革命”分子。

卢梭称有个人自主性的学生为“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所以没有经常去求助他人的习惯,更不善于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学问”。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就算只身荒岛,也能够凭着自己的双手求得生存。这就是西方国家比我们更加注重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体现,因为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直接在自然中参加实践而得到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的自主意识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他们还未能或者怯于自主决定时,教育者应该给与引导,让他们明白迟早有一天要独立;当他们的自主意识渐渐形成并越发强烈时,教育者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决定,当然在一旁保持清醒的观看态度还是需要的,在孩子挫败或迷茫时给与帮助。

卢梭在《爱弥尔》里还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小孩是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的”,这既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孩子在选择教育方面应该有的态度,也说出了小孩对于他自身以外的别人应该有的道德素质。“不服从人”跟前面说到的自主性是有一定联系的,是说孩子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他跟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乖张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说什么为了竞争,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不应当命令人”可以理解为孩子只是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对于别人,小孩没有权利也不应该要求别人做任何事情。这是在给小孩的“不服从人”的自由加一个道德底线,因为当孩子能够不服从人而拥有无限自由时,他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开始将自己多余的力量加在别人身上,霸道地想要命令别人做事。所以,卢梭在这里说的“不应当命令人”是对孩子最低的道德要求了,是用来限制前面的“不服从人”的。看看我们现在的一些家庭,孩子已经被父母宠得任性至极,家长还得对他们俯首称臣,孩子要求什么都满足他们,所以每个家庭教育只能培养出“小皇帝”。

我们大可将卢梭的“小孩子是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的”拿来为我们的教育所用,使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者(家长)这一方,因为跟小孩说大道理没有任何意义,家长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孩子获得“不服从人”的自主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他们义务范围内的事情,并让他们形成“不命令人”的道德意识。这样,孩子就可以有个性地“做自己”,又可以有道德地“做好自己”了。

以上仅仅是对卢梭“自然教育”在其中一个儿童阶段的三个突出的体现进行了借鉴分析,“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当时也一直在找这本书,温州的各个书店没有少跑,不过在温州这个文化的沙漠是找不到这类书的。于是,每次外出学习的时候也会到当地的书店去找一找这本书,也是徒劳。这一次次的失败,也让我对《爱弥尔》

这本书的神秘感更加强烈了。最后买到这本书是因为同窗向我介绍的中国教师用书网(一个相当不错的教师购书网)上,在网上订购的。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思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但毕竟这是一本17世纪的书,在现在的观念看来,也不泛一些局限,比如其中对于许多洛克的《教育漫话》的评价,个人就不是太赞同。总得来说吧,《爱弥尔》是一本好书,但是不好读。

爱弥尔_读后感

当你试图说服你的学生相信他们有服从的义务时,你在你所谓的说服当中就已经是搀杂了暴力和威胁的,或者更糟糕的是还搀杂了阿谀和许诺的。因此,他们或者是为利益所引诱,或者是为暴力所强迫,就装着是被道理说服的样子。他们同你一样,很快地看到服从对他们有利,反抗对他们是有害的。但是,由于你强迫他们做的尽是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由于照别人的心意办事总是挺痛苦的,因此,他们就悄悄地照他们的心意去做,而且认为,只要你不发现他们是阳奉阴违,他们就可以大做特做,而一旦被发现,就准备认错,以免吃到更大的苦头。为什么要服从,在他们那个年龄是不能理解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使他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不过,由于害怕受到你的惩罚和希望得到你的宽恕,由于你再三再四地强迫,硬要他们答应,所以弄得他们只好你怎样说就怎样承认;你以为是用道理把他们说服了,其实是因为他们被你说得挺

《爱弥尔》读后感

戴小刚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裴斯泰洛齐一再强调:„生活会造就人‟,福禄贝尔呼唤„让自然做你的教师吧‟,杜威则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走进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

意识。 大胆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再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

1. 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欧洲十八世纪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一本教育专著《爱弥儿》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提倡儿童到在自然中去。当然这只是一种教育思想,那时的社会与现今的社会大不相同。

2. 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人际间的交往。

3. 培育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国对青少年有个"五爱"的要求,去年我曾经建议增加一爱,即爱护人类生存环境,未得到领导的什么反映。不过现在对保护环境非常强调,有号召、有具体行动。

4. 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能让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一段时间精神上的放松,缓解压力,消除抑郁,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这个经验现在能否照搬到中国来?

中国当前受教育制度(涉及到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多年来,利用暑假,由共青团也有少数学校组织短期的夏令营活动,带帐篷及炊具到农村适宜的地方过一段接触大自然的生活。有老师带队,学生们自己架锅生火做饭炒菜,即使味道欠佳、甚至米饭蒸糊了也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是自己干的。经费由共青团和主办的学校出。地方共青团组织的夏令营参加者是由多所学校中挑选的。所以说能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面很窄,有些家长(当然是大城市的)想要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受到锻炼,但是无法满足。更多的是有些农村有亲属的家长(或有意或无意)寒暑假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住一段时间,孩子回来后也有程度不同的收获。厌烦和害怕了。

爱弥尔读后感篇四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最近,学校布置业务学习,我认真的学习了《爱弥尔》,这本书真好,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幼年时期良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1.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要尽可能让孩子从实物入手,不要从一头雾水开始。要舍得“浪费”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快来敲门。时间不等人,知识无穷尽,因此,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

2.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强调具体性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可以与另外一个特殊的事物相联系。

3.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次序可以不断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数成人都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更适合孩子了。

4.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亲历亲为,这样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同时,他会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习惯,他会融会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他开始有了自主的意识。这时,就要让他研究真正的东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输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老

师或妈妈所带出的儿童就要有儿童的样子,不合自然的打乱顺序,只能结出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会腐烂。 三、不管妈妈或是老师,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因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格,也能增强敏锐力,更容易增强理解力。

四、无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谬误;要记住,人之所以误入迷途,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是。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五、以爱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则人生到处充满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诚,不要骄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终按照良心的约束去做事情,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称赞。

冯德芹

岱道庵小学

爱弥尔读后感篇五
《爱弥尔读后感》

让孩子“自然”地存在

——读《爱弥尔》有感

写于1757年的《爱弥尔》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学说名著,在本书中作者卢梭通过一个设想的爱弥尔来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教育的思考和设计。

通过本学期儿心的学习,对于这本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具先进性的,考虑到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段,中世纪教会用片面错误的信仰来捆绑教育,使得当时的教育陷入了一种恐怖的单一,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是类似被事先设计的零件,以一定的政治或者宗教目的制造出来的。卢梭的所提出的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当时“追求人性解放”的最强音。在教育领域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改变了后世对于教育的看法,人们追随卢梭的思路,研究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使教育学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作为一部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教育著作,无疑《爱弥尔》中所蕴涵的能量是巨大的,书中一再强调的“自然”发展,改变了后世的教育观念。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是基于造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信任每个孩童的天性善良,尽可能顺从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着自然规律发展,并且强调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认为教育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主。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的确有其先进性,考虑到了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对于当下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是很有冲击力的,超过孩子本身成长阶段的补习,填塞教育,是百害无一利的,可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也许是由于社会上的舆论向导,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对孩子的爱,不愿孩子落后于人的心情,将孩子送去学习很多很多的课外内容,很多时候是大大超过孩子接受范围,或者对孩子未来发展造成局限的,颇有拔苗助长的架势。

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多以啃书本为主,缺乏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往往不求甚解,毕竟学习的目的只是会算会做,而非真正的理解,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形式,那么这样的的理念和模式能不能让孩子科学的完善的发展呢?我认为基于一定的直接经验是很必要的,不仅增强理解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当年的“自然教育”是带来解放人性的光亮的话,“自然教育”放在当下的

作用就是给家长老师社会一个新的思考,为什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孩子的发展愈发了解的当今,还是存在着很多教育模式,理念上的问题,本应愉快的用接触用动作去理解世界的年纪,却要坐在书桌前去用那些半懂不懂得文字文法去感受这个世界,对于孩子真的好么?

诚然,爱弥尔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卢梭在教育中对于“天性”的信任是有些过火的。每个孩子的天性的确不应该受到摧残,可是过分的依赖所谓的天性,也是极不负责的,我认为,天性无论是善是恶,都是教育的“底料”,适当的教育是能够引导孩子,良好的教育不是消极地去束缚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顺从本性,而是要积极地去利导本性,让孩子能够成长为合格的自然人,社会人。此外卢梭关于孩子学习时过多的强调了直接经验而忽视课本教学,是偏激且不科学的。

在阅读了爱弥尔之后,我对于自己以前形成的教育观念有所修正,适度适量的概念在教育中的的实际操作时非常的难,把握好平衡是关键。

陆欣蕾

20110610233 学专(2)班

爱弥尔读后感篇六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读了《爱弥儿》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刻意地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理念,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尔读后感篇七
《《爱弥儿》读后感》

读《爱弥儿》想到的

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

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

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

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这种自然的教育是体现在儿童的整个教育过程的。卢梭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地发展。遵循自然,根据儿童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观察行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应属于了解儿童的兴趣。我们可以借鉴“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赫尔巴特对学习兴趣的划分来认识兴趣。第一阶段:当儿童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他就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注意,进而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

第二阶段,当儿童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便进一步产生了要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期望;第三阶段,当这些期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心中便派生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儿童想解决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的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便产生了儿童渴求解决问题的需要;第四阶段,需要是个体产生动机的内因,于是便产生了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动机又会直接影响儿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需要外界刻意的管理和压制,儿童照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因此能让儿童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在对待更高深的学问问题上,也应该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他不需要的那些高深的知识。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性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生怕孩子一眨眼的玩耍就要被别的孩子远远的抛在脑后了,家长们哪里还有时间让孩子顾得上本来在他这个年龄天性中最

迫切需要的玩耍和游戏呢?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枯燥的课文、英文和无尽的算术题,不厌恶得发抖就算好了,哪里还能奢望他对那些东西能感兴趣呢?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其次,这种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他说:“你难道还不清楚吗?在室外孩子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在防止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另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我们只要不让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的事情,那么使用他们的体力与爱惜他们的体力比较,其风险是要小一些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危险,那么,除了在他一生中趁它们危害最轻的时候就面对它们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

爱弥尔读后感篇八
《爱弥尔读后感1》

《教育漫话》读后感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杨旭

曾经读过一些教育教学的论著,书中阐述了很多令人受益匪浅的

观点。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洛克的《教育漫话》。书中很

多观点在当今教育领域都是切实可行的,尤其是关于“爱与自由”这

个观点。

洛克指出:“所有他们所做的天真的傻事、游戏,以及稚气的行

为,是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必加以丝毫干涉的,而且对他们不妨怀

有最大程度的宽容,只要他们能够尊重其他在场的人”。很多父母对

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玩,久而久之,孩子

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就慢慢地消失了。殊不知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

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

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作为老师,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

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

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可老师

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这种方式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认

识到错误的。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充满爱与尊重,维护

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

投去赞许的目光,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

当然,给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先让孩子感受到你深深的爱,这样孩

子也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

读《爱弥尔》想到的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杨旭

最近我读了《爱弥儿》这本书,受益匪浅。

要了解《爱弥儿》这部书,首先得了解书的作者卢梭。他是法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该书的

副标题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

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其自然,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

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全面的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

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

观出发,主张对儿童实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即

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让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自由平

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他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

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品德高尚、仁慈博爱,即我们

说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不学那无用

的东西。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

要求儿童接受大自然的教育,进行劳动实践,既锻炼自己的体格,又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掌握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

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

是人民主权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

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

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

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

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

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

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部分,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

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他看来,教育来自

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

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

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这三种不

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儿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就达到了,生活得有意义。否则,儿童的天性就会被抹杀,

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给他

们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技能。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

地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原则,都能融

入这个社会。

读《爱弥尔》体会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李秀全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

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应该让孩子自

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

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

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

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

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

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

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

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

《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阐述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

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

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

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

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

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

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

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

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

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

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

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

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健康教育》读后感

郑楼镇新宅小学 黄志森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读了他的《教育漫话》,对《健康教育》一节我深有感触。书中,他阐述了要得到幸福,必须生有健康的身体。此外,在书中,他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例如:多吃清淡食物,多运动,多睡眠。总的来说,他都是为了培养儿生活简朴,磨练身心健康的。

洛克书中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切实可行的。他认为“儿童的身体都是娇生惯养弄坏的,”我认为一点也不过分。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孩子来说吧,一出世就受到百般宠爱,天天吃好的,穿好的,整天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现一丁点闪失。由于孩子平时好动出汗了,见点风感冒了,就又挂水又吃药,接着在后来就不断的往医院跑,你说这不是平时娇生惯养引出身体不健康的吗?

其实,家长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要注重爱的方式。在国外,对待新生婴儿,都是用冷水洗浴,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健

爱弥尔读后感篇九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双塘中心学校 王洁洁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 老

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妹妹,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作文,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外婆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 家长和 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尔读后感篇十
《《爱弥尔》读后感》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爱弥尔》读后感

语文教育(2)班 20111204207 陈华萍

我其实一直对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当我带着些许惧怕的心情读完《爱弥尔》,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其中许多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且穿越时代的局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爱弥儿》写于1757年,卢梭通过对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教育历程的描述,提出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自然教育”,他在本书的第一卷中就开宗明义的说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但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要求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要尊重和研究儿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世纪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僵化,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显然冲击了这一束缚。其实直到今天,这一观点仍有极大的积极性。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整个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并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中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不了解孩子,只知道把知识一股脑的塞给孩子,孩子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师不去亲近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用书本束缚孩子的头脑,不但无益,反而使孩子本来自然聪慧的本心消失殆尽,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教师了解学生,顺应孩子的自然本性,使他们快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学最主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所有知识,而是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卢梭说:“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交给学生的要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起探求知识,学以致用。”

如果说教师还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做基础,那么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更是毫无章法可言,现在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该孩子报各种班。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重重的书包,有的甚至还带上了眼镜。我那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其特有的成熟时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调整,超越了学生本身的成长阶段,或许可能使孩子厌恶学习,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稍纵即逝,我们要让孩子去充分享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

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出生在数码时代,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数码设备,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没有了他们该有的天真烂漫,我们或许该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正如卢梭所提倡的那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做孩子真正应该做的活动,还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光。

但是,我认为自然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卢梭过分信任孩子的天性善良,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而且他还主张消极教育,主张对孩子从出生到12岁之间不进行人为的干涉,让他自己发展。我人为这种想法太极端,孩子的天性是应该保持,但是,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天性或许是善良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你不能一直保证它的正确性,我认为必须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正确适当的教育并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反而可以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更好的发展的自己的本性。而且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学习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采取寓教于乐,顺应孩子性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孩子很快的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爱弥尔》让我了解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学生,教育方式要适应不同的阶段,顺应孩子的天性。伟人的思想在纸上发着光芒,我们要做的是把那些闪光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0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