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篇一
《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文读后感

三三班 白睿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词读后感篇二
《古诗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古诗词读后感篇三
《古诗文诵读有感》

诗意校

《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 古诗文诵读有感

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会,我们异常高兴。经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而精深。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诗、词、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朗诵经典犹如与先哲同行,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民族心和一段段爱国情。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

李白的诗笔,把我

激情的山川;王维的诗

我们融入如画的意境;

如烟海,让我们从小选女! 们带进情,把经典浩取经典古诗文来朗诵,虽然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许会豁然顿悟。我们在这次古诗文经典诵读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的

机会。学习方面,我们对古诗文经典又熟悉了;做人上,我们得到了教育;经典诵读让我们学会自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弟子规》曰:“读书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

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衷

心感谢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以及古

诗文带给我们的益处《弟子规》

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

人处世的规范。他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这是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性的基础。

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的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

族,没有

先进技

个国家、绝。 “一个国家、一个民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术,一打就垮;而一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

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国粹!我们应该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园。

爱上经典诵读吧!她会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

刘桥乡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指导教师杨桂珍

青少年“三项活动”成果---诗文诵读有感

古诗词读后感篇四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古诗词读后感篇五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学生家长:李正

深以为,读古诗,是需要静心潜读的。如品佳酿香茗,惟有细品,方得真味。心浮气躁之下,仅得浮光掠影之浅意而已。词中深意,句里佳境,行间旷远„„非静不得。

古人吟诗,大抵借景以抒怀,托物以咏志,追古以叹今,遐思以驰情。于是有比兴。情思感怀皆在心中,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不能不说是对文字运用的一道考题。滔滔白话浅显易懂,却未免流于淡,浅,无味可咂。而好诗妍词,精约简出,形神俱备,一如佳人,韵味无穷。 这里且以唐人王绩的一首《野望》试析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点明场景,村东的一片临水高岗。(你当然可以想象成是一条小河,诗人踱步过了小桥,便登临了此处。)此处,既是视野上的制高点,也是诗人思绪上的飘散地。一切由此而起。

四野淡淡的暮烟已经在收割过的田地上袅袅升起,正是夕阳西下时。抒望眼。薄暮两字,简约之极。

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光。若是有知己好友相与伴,那对酒当歌,低吟浅唱,不啻是良辰美景。奈何诗人独步,于是心底凄然。字面说的是那高岗之上,没有风雨亭,更无精业别馆,一片空旷萧索,徘徊之余无所依,实是暗喻内心的孤独彷徨。

眼下之景,唯美而生情。远远近近的树木,都因秋日来临而树叶

泛黄,映衬落日的融金之光,显出一片秋色的绚丽壮美;高高低低的山峰,皆因暮色而深邃缥缈,落霞余辉,披拂之上,凭添雄浑苍茫„„这是静之色。

牧人不时的驱赶着野兴未尽的牛羊,看着它们掉头又在路边啃上一口野草的模样,轻轻的来上一鞭,那分明是一种野趣。猎人骑马而归,挂在马背上的飞鸟走兽虽然死了,却随着马的奔跃也在舞动„„这是动之美。

两联精美的工对,静动结合,自然贴切地写出所望之景。暮色下,树与山都沉静了,牛马动物都回了,牧人猎人也归了。那么,诗人思绪飘飞的那颗善感的心,又将回到那儿呢?

呼应前面的欲何依。不叹也难!人生的许多妙思深悟,是需要与人共切共鸣的。可是“相顾无相识”因为,这种思想情怀上深层次的相识,绝非是那种庸常的泛泛之交。于是,就只能“长歌怀采薇“了。一片怅惘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暗合暮色苍茫之境。

“采薇”两字,源自《诗经》与《史记.伯夷列传》历经积淀,已成了诗词里一种美好的意象。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古诗词读后感篇六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2013年12月6日下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洪老师到我校来作讲座,向在场的语文老师推荐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于是,寒假前我赶紧在当当网上定了一本,在寒假里,捧起书细细品味起来。

如今,乍然读完于丹先生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淡淡的诗词思绪和如水般的春花秋月氛围似故人来访,举手投足、星眸流转间似有暗香盈袖。这种感觉,与自己重温古诗的触感完全不同,从于丹老师的描述里,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像是活生生的缱绻于那“有美好,有眷恋,有失落,有感伤”的诗词意境里。

诚如作者所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谁不曾咿咿呀呀的背诵过“床前明月光”,谁不曾年少懵懂时“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消说暗自神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诗宋词,每位匠人皆是“字字千金”,或五言或七字,寥寥数语即勾画一幅融人意与情景的图画。诗词的婉转与意境的营造与选用,都将诗人心中无限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春花秋月、清风流水,意象的应用

是“天人合一”的最佳证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荷凝恨背西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其实拿出哪一句,按于丹先生分析的那般细细琢磨,只怕是浑然坠入意境中,“欲辨已忘言”了,这真是一股神奇的力量!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而今,这已成为了对教师最多的比喻,最高的赞美。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时,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

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当年华老去,相信我们也会像蒋捷一样,轻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诗意的人生里应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 就在这时,想起了班上的孩子,如果孩子都能够理解这份诗意,感悟这份诗情,我相信他们都会爱上这诗意的语文,爱上这诗意的人生。

古诗词读后感篇七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王水仙

也许是兴趣使然,一直就喜欢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可以读到春天的旖旎,夏天的热烈,秋天的喜悦,冬天的纯净。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描写了亭周花竹竟秀、庭院深深之春景,以及绿荫深处乳鸠喁喁细语的景象,让人深深地陶醉于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春天的境界中。有寻得一时的超脱于尘世的内心的安宁的愿望。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写出江南农村初夏风光的小诗,颇有清新淡远之意趣。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我们这些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每天面对着电脑的人,有着强烈意识希望尽快的融入到这一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愿景。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短短的一首七言律诗,点明了村行时的时令,地点,可见其中秋天强烈的色彩反差和山水之美。还可见游览时怡然自得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娱的达观情怀。读了这首诗之后,我陷入沉思之中,是我们现代人无暇去欣赏风景,还是没有古人这种文学底蕴,能用廖廖数语,写出如此之美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了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西北边陲奇异瑰丽的雪景独具风神,令人神往。真想站在诗人的心境去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走过这冰天雪地的世界,懂得“君子之交淡如水,”懂得“君子之交纯如冰”,和古人交往,和古代的君子交往,这种穿越的感觉真好。

曹操的《观沧海》也是一首山水诗作,以细致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描写大海的壮美,也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的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和恬淡宁静的心境,是超脱世俗利害,远离争名夺利环境后所才能拥有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优美、恬静而颇有生气。可这里体现出洁身自好的古代文人的一面。

象上面我所读过的古代诗词,往往情景交融,内容很短,但内容却博大精深,只要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它们,慢慢地去咀嚼,才能体味出其中的真谛:人要活得平淡,活得纯粹,不要有太多的功利之心,这样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人的诗词,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它让我们克服浮躁,回归平静,用平和的心态去工作,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

领略课堂外的风景

王水仙

廿八都慢慢地远去了,但我们全体师生把这一份拥有之情,寄托在这一处处景观中,把它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和自豪沉淀在心灵的深处,心中的这份自豪以及感悟的拥有,会直到永远,永远。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学校开展了“发现衢州,热爱家乡”的活动。

作为这个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走进江山,去感知江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让学生在这种感知中真真切切体会我们衢州的山水之神韵,人文之厚重的意境。从而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努力学习,从而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具有古朴,灵秀的廿八都古镇。古镇上的老屋因为天长日久,风化雨蚀,都带有明显的岁月痕迹。但精湛的雕刻艺术,别具一格的结构让学生们惊叹不已。漫步在廿八都古镇,好象能够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学生们的心也随之而跳动。

从学生屏声静气的神情中,从他们专注的目光中,可以得知他们真的被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震撼和折服,从他们红朴的脸颊上,从他们激动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为自己是一个衢州人而兴奋和激动。这种自豪感是我们课堂所不能传递。

廿八都是一卷有着淡雅清丽的水墨画,让我们学生读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富有,让他们感受到传承这种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文化的艰巨性。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情思,激发他们勇于担当的雄心。

廿八都之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一次较好的集体观念养成的教育。看着整齐划一的穿着,看着井然有序的行走,参观时细声细气的说话,看着镇上百姓向这支行走中的学生队伍投来的赞许眼光,真为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而感动。学生们也读懂了百姓赞许的眼光,他们更自律了——步伐更整齐了,声音更轻了。

学校所组织的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感受家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在这一天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极大极好的补充,能让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有全面的直观的了解。了解社会,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意识的去弥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了解历史,会对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敬畏感,从而去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装扮它,去给它润色。这便是这次活动留给我们学生最大的意义。也是永久的意义。

古诗词读后感篇八
《诗意如风潜于 心——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诗意如风潜于心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

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古诗词读后感篇九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李学梅

近日在与喜好诗词的友人聊起古诗词,感触颇深。古诗词意境深远,至情至性,让我由衷喜爱。

古诗词用词考究,寥寥几个字就勾画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范仲淹的《苏幕遮》起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真是佩服。古诗词很多很有意境,读着读着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只用二十八个字,寥寥数笔就勾画一幅悲绪四姨的游子思归图,成为“秋思之祖”,给人以震撼。

古诗词善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寄情于景,这是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杜甫的《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在古诗词中留下了多少抒情名句,让人每每读起总是引起共鸣。或是柔情百结,或是潸然泪下,或是徒增惆怅。同样写思人的,有浓的化不开的相思,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有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千古绝唱。

这些古诗词的名句,令我心驰神往,感性的我也常常流连在它们的字里行间,有时兴之所致,我也会偶尔写写诗,填填词,仿照秋思我写了首《天净沙 春游女郎山》,写出了我那天兴之所致,到女郎山挖野菜时所感受到的春天女郎山的静谧与美好。读了《浪淘沙》,我突然想到我与同学聚会的情景,那种“聚

散苦匆匆”的感觉触动了我,于是我也谢了收《浪淘沙 把酒祝同窗》,呵呵,虽然写得不好,有些稚嫩,甚至拙劣,可我仍然会沉迷其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爱好吧。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诗卷能深切的渗入社会给予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人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诗歌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鸟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林老的眼里,诗歌从某种意味上讲相当于中国人的宗教。这是林语堂老先生对诗歌的一种颇有趣的说法。他认为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于丹老师《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林老对诗歌的看法很相似。“我们的眼睛看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于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深刻的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能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这些正是儿童的天性,也说明了诗歌与儿童天性相连,也让我自然而然的开始思考: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借诗歌教会孩子什么?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内容教?看完《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倘佯在作者对古诗词巧妙的归类分析和解读后,我对前面的两个问题的思考有了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是否可借诗歌教会孩子理解“意象”,体会情感。

“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是诗的核心元素,诗人借意象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聊到了许多“意象”。有圆有缺寄托思乡的明月;代表时间流逝的春秋变化和斜阳晚钟;春风、柳树、芳草、莺啼那是春的“意象”,荷叶、梧桐、芭蕉、那是秋的声音;田园林泉是寄情山水,出世脱俗的一种状态;登临是叹息,是思念,也是离愁。读懂诗中的“意象”就能让学生更加贴近诗的本意,更易体会诗人藏在诗中的心境。

二、 是否可抓诗中的个别字词,“推敲”诗人的情感。

“推敲”一词的由来意境让我么关注起适中的字词,这些个字词往往是诗中的点睛之笔,细细品读,越读越耐人寻味。于丹老师在书中也点出了许多让人容易忽视的字词,读她的解析让我会想起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很是惭愧。她看到了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中的“烟”字里面体会到了袅袅荡荡的早春气息。她能从李清照“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中贴别容易让人忽略的“又”字里,提出疑惑:是惊觉时光匆匆还是想起去年的重阳?她喜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中的一个“锁”,想象一个寂静冷清的院子分隔开李煜和不属于他的世界。她爱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品出的味道也不同,而充满幻想的孩子们,对这些字词的“推敲”想必是千奇百怪的,是有趣味的。我想这也应是在诗词教学中应该强调得、鼓励孩子们去做的事吧。

三、 是否可运用对比赏析的方式领悟诗词的内涵,进行群文赏析。

于丹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中多处运用对比赏析的方式,将柳永的《八声甘州》与《雨霖铃》放一起,对比同一个诗人不同题材的诗词,同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如李煜不同时期写月亮的诗词对比赏析。同个题材意象,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归类比较,如王维、王勃、杨万里写夕阳的诗金相分析。这样赏析的方式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专题培训的几堂语文课。同样是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与课文间相同或异同之处,整合赏析,总结方法然后迁移运用。这与于丹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想,古诗词教学是否也可以有这样的单元整租,将同个诗人不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放一起整合教学,体会社会背景和环境对诗人的影响。或是将同个诗人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诗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或者同题材同意象,不同诗人创作的诗词对比鉴赏。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诗人或这一类古诗词也可以教会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

跟随着于丹老师一起这样品读曾经熟悉的古诗词有时仿佛就像是在品人,好诗可品出人性,就像欣赏女子。有的诗词漂亮的像一个盛装丽人,打扮得很隆重;有的诗词是淡妆的佳人,令人神清气爽;有的初看似乎什么打扮都没有,但是读得越久越掩不住天姿国色;还有的像是田野的村妇,却不时流露出那通身优雅与沉静;这样读诗学诗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我思考是否可以学习这样品诗词的方式,让学生也能觉得诗词的有趣,读出诗词中不一样的风情,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1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