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

| 初中作文 |

【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之《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教学反思

武汉市七一中学 林松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我国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在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小组成员个人的合作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以学定教,在做中学,让学生自始自终充分自主地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教师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同时又渗透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等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觉学生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了文件、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粘贴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学生在信息的学习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

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合理地或者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合作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二: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初中 』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2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

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

一刀切

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

,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教学活动摸索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一个学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慨良多,其中一点就是上课时学生总会在下面交头接耳,甚至还有同学偷偷的玩游戏。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对于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该去如何处理呢?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首先维持好课堂纪律。怎样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用什么方法来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对此说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1.巧设课堂前奏。

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巧妙的设置课堂前奏。学生大多想自己操作,不想老师多讲。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讲一节课,不操作;第二,讲 30 分钟,操作 15 分钟;第三,讲 15 分钟,操作 30 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啊?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必须集中精力听课,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三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

在学习Word2000时,我就在课前搜索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拼图游戏,自己做连环画,做圣诞贺卡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这是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做到严肃自由、主动探索。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待发展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这样,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4. 精讲多练。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5.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6.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五:信息技术课开展分组合作学习过程和反思

信息技术课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反思

摘要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的具备有赖于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老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相互讨论,互相研究,最终得出问题答案的能力。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学来的知识巩固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之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组合作合作意识教学模式

一、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一)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并非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的开始,很多课堂上,因为同学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合作小组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论小组成员多少,都应力求在学习成绩,性格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小组的划分,人数应根据任务的不同而确定,小组的成员要力求稳定,这样既有利于让学生在学期初树立自己努力的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在期中,期末对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让每个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改进。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分组活动必须精心设计,并且“合作学习”

分组编排还应以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为原则。小组编排大至分以下几种:

1.两人组活动。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同桌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他的优点是随机进行,时间耽搁少,一般用于小问题,小知识点的练习和突破,多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评价。

2.三人小组活动。将前后三桌分成两组,如图。a1b1a2为一组,b2a3b3为一组,这种形式一般用图文编辑等小作品制作的情况下使用。

2.四人组活动。一般由前后位四人组成,这是一种常用而易操作的形式,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形式性评价的方式。

4.纵列为一组。一般以桌子一竖行为一个大组,全班分成六组,这种形式一般用于综合练习。这主要是一个网站的制作,或者一张小报的编辑,需要图片、文字、链接、分类信息等,一般在期末考查时使用。

总之,老师要在新学期一开始将这几种分组形式确定下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课堂中每项互动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设计。因此,合作学习的目标必须使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对学生内心情感的诱导,满足学生个体内部的需要。由于合作学习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指导,教师还应示范性地与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选,或轮换的方式.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三)多元化的合作学习评价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合作学习的目标,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因而,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评、小组评相结合,等级加评语相结合,赋分加评语相结合。这几种评价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交互使用。例如,我在教学中还应用了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孩子加入到合作学习中。

二、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传统学习中,

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使别的学生成功起来更加困难,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话,学习活动就会被同学们赋予积极的意义。

2.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争论,在争论的过程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

3.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和平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意识。

(二)分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际教学

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一般理解是:把原来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材料或教材内容,转变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操作、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同桌或前后桌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学生很难将班级学习目标转变为小组学习目标进行有

效的学习,有的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一、封闭,并不需要集体共同完成,学生完全可以采用个体活动方式进行学习。而学生合作意识差,交流技能薄弱的问题也很突出。有的优秀学生总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学习中扮演听众角色,不会质疑他人的观点;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不会对本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或对他人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还有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对话,在学习中显得孤独和不合群。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和合作流于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六: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课改实践

教学反思

盐池三中 冯志明

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看到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历和近一年来课改实践探究的心得,主要就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经验与大家交流讨论,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多余的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借鉴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山西太古“24字”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实际,突出小组合作学习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经过反复实践试验,初步取得了成效。

当然,我校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还是以教师的导学、点拨、评价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评比。教师这种“导”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教师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新模式下的教学原则

1、压缩教师讲课时间,变讲课为点拨的原则。

2、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互动,变听为讲的原则。

3、通过练习,要点知识立即落实、反复落实的原则。

4、科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

5、学习形式科学、多样、有效的原则。

(二)新模式课堂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预备知识回忆、明确任务等。

2、任务引导,自主、合作、展示、点拨等形式学习新知识。

3、练习、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等形式跟踪落实。

4、巩固检测、师生总结、课外实践任务拓展延伸。

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校主要面向农村学生,接近90%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家庭文化、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千差万别,其中有一些学生来自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小学,导致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相对较弱,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班级里面既存在着很熟练电脑的高手,也存在着连键盘指法、鼠标使用都成问题的困难学生。

在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溶入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实施分层教学。

(一)深入了解,科学分组

针对我校的实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具体差异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合作小组划分,我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节课上,重点统计学生基本情况。另外,通过与学生谈话,与班主任交流等方式把学生的底子摸清楚,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及爱好进行动态编组,首先把学生按照通常方法分组,把那些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去担任学习小组长。

(二)细化任务,分层教学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

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对每组组员(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每组的学习组长(技能水平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互助交流,合作探究

每组知识水平相对接近的同学在层次较高学生的带领下,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配搭,互相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到高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要

设计多个高层次的知识目标让其来完成。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激发其兴趣,使其逐步努力提高水平。

(四)全员参与,体验成功。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汇报学习的结果,教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教师也可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完成的各种作品上传到教师服务器中。学生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或者电子教室进行集体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过程,体验成功。

三、多元化的科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新型的课堂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题,从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状态、活动形式、达标程度等内容入手,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是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

针对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应制订出适合每节课的评价方案

1、评价层次

(1)操作技能评价

(2)信息素养评价

(3)与人合作及自学能力

2、评价形式

可采用“无纸化”上机操作评价、作品评价、上机操作+作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上机操作可利用现成的或自写的测试平台,主要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测试评价,如软硬件的基础知识、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内容的评价可采用这种形式

作品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创造能力做出了评价

3、评价方法

针对每节学习的内容及每节课最后学生进行的达标测试题的情况,对评价层次进行细化,制出详细可行的评价量规表,可采用自评和复评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等级制评价,按A(优秀)B(良好)C(一般)D(待努力)四个等级首先进行自评,再由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复评,连同修改建议填入表格,并评出总分等级

例如:文字处理、网页制作、演示文稿等课型评价可采用作品评价模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思想性方面:作品能不能科学地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

(2)创造性方面:主题表达形式是否新颖?是否具有想像力和个性表现力?原创成份多不多?

(3)艺术性方面:能否反映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4)技术性方面:所选择的软件和使用到的制作技巧是否恰当? 可以设置以下《作品评价量规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七: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总结

江北中学 王敏

以前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

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与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与反思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越来越广泛。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家用电脑在世界上尚未流行,在中国还是一个稀罕物的时候,小平同志就以他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察觉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即将来临,提出了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向全国发出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从这之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潮。从2001年起,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进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现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当前,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众多学校与教师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得怎么样?教师是怎么在课堂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干什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在调研的许多学校中,服务器就是一个上网代理服务器,学生机中除了一套Office外没有其他内容。在相当多学校中,学生由对信息技术课有极大的兴趣.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或较有兴趣的学生竟高达99。8%,几乎达到100%,可见,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实际教学统计结果中,却反映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太满意,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课时安排

一般学校一周1课时,并且达不到每个学生都能平等的享受互联网上的资源,很难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上课时穿鞋套加开机花去4分钟,下课关机摆好凳子花去3分钟,课堂中解决电脑故障平均需要4分钟,再加上讲解15分钟,学生实际平均操作时间所剩无

几。而信息技术课强调的就是操作能力,一个学期才十几节信息技术课,有些学校比较落后的,计算机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台电脑的,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埋怨用不到两次电脑。

2.课程安排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直在变动,课程安排得不合理。有些课程内容在初一和初二课本上同时出现,有些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的更新,像学习计算机硬件时只介绍了中央处理器386、586版本的。初二课本上还专门学习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这个软件已经被淘汰了,学生学习了以后根本就没有用。还有一些软件,photoshop、flash、视频、音频等,一章书就介绍完了,这么强大的软件,只用几个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几个常用的工具栏,学生学习时只能按照老师讲解,按课本上操作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学习了一门软件。有些编程软件,C语言和visual basic语言,就算是专业的计算机老师也不见得能够掌握,中学信息技术里安排这两门编程语言,初中的学生怎么能了解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安排里,很多内容是小学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都提到相同的内容。

3.方式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减少讲解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这说明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满堂灌、唠叨”,喜欢凭着兴趣去学习,喜欢自主活动。如玩游戏、交友聊天、在网上查找资料、观看小动画等,不喜欢老师过多地约束他们。可见,做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很重要,而且,在教学中要时常观察、体会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情感态度和收获进程,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并批判性的继承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4.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

学生对学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抱有较大兴趣的,可以说,其学习的兴趣不需要教师进行调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一个问题,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动画、音乐等娱乐性项目的热衷。上课时,男生对玩游戏的渴望超过了对知识的渴求,甚至有个别学生“做练习时一条虫,玩游戏时一条龙”,

计算机知识学得不怎么样,但谈论起游戏来却眉飞色舞,如数家珍,甚至沉迷于“网吧”中。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市面上的许多游戏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问题(游戏的思想性和意义)、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成了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思考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1.任务驱动

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该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上机实践来验证;最后进行小结。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计算机以及网络对学生有巨大的诱惑力,信息技术课又没有考核要求,所以任务驱动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2.自主式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分组,积极调配各组成员,提倡自主式学习,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课堂教学。同时,我还鼓励创新,在使用新教材时我并没有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在课本上,而是着眼于课本,放眼于未来。着眼于课本,就是说教学仍然以课本为主,以课本的内容为基本,通过学习现有的软件操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3.分组合作式学习

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分组合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如在“上

网查询信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查询的方法,我先提出要查找的内容,再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小组的同学协作思考如何能查找相关内容。各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表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总之,我们恰逢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计算机教学的传统模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铸就渊博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展现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合谐、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恰到好处的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九: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固店小学 魏俊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如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 贺年片等。比如在学习“把表格修饰得更漂亮”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修饰表格的方法,学会了设置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颜色、底纹及对齐方式。对整个课程表进行修饰,通过全体参评,评出了全班修饰得最漂亮的课程表。完成了我们预定的任务。请下课后思考一个问题:在修饰表格的过程中是不是用的字体越多,用的颜色越多,修饰的表格就越漂亮?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可以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知道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

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四、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打字”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篇十: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育学生的方式,把时间、能力真正还给学生,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实施有效、高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高效课堂要做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实现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为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思想和教学实际,我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一些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 实现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必须系统地把握教材,进行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根基。如何实现有效备课?首先,我们要明晰课程目标和具体单元章节的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总方向,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总标尺。通用技术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大多数教师简单地认为通用技术就是学习“修马桶”、“换灯泡”的课程,存在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足,对教学内容不了解,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的现象。以上种种现状,要求我们通用技术老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并具体融入到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去。

其次,进行有效备课要钻研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蓝本,既要依托又要进行适当的再加工。通用技术教材版本多,不同版本之间值得相互借鉴的材料很多,为了更好的满足于教学,我一直保有地质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只有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

再次,要分析学情。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学习而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学生的基础又不平衡,要求我们分析学生的学情,掌握他们知道了什么,什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最后,要设计课堂预设。课堂预设是教师预测学生和课堂的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如果没有很好的预设,很容易形成课堂纪律涣散,效率低下,难以驾驭。此外,预设必须具有弹性和留有空白。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这时我们不能生拉硬拽把学生“牵”回自己的课堂,而是要利用我们预留的弹性空间进行适当引导。

第二,开展积极有效的高效课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小组作支撑。1、要科学搭配组员,注重差异,建立高效的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成员,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科学搭配。一般来说,组内成员要控制在3-4人,注意成员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差异,保证组内成员各有所长,使不同学生之间形成互补。我们要让每个人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尽量平衡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为以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做好准备。2、明确合作小组成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并适时地交换组员的角色。

第三,能抓住全体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抛弃搞形式的探究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违背新课改精神的。我们的课堂要反思这样几个问题:有的课堂表面形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效又有多少?有的整堂课提出数个探究问题,但这些问题又有几个能吸引学生?因此,要搞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彻底抛弃形式主义。 合作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注重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为内向的学生,我们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其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做好引导,明确每一名组员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形成“一言堂”;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对探究活动都有所贡献,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一个学生明确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要互相借鉴,各取所长,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四、高效课堂的实现,要以实施积极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手段为保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明确探究结论的不唯一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公平合理的评价每一名小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的付出,是我们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注重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探究结论的正确与否,作为最终评价的唯一依据,而应该把学生在技术实践探究活动中的独特见解、微小的创造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纳入评价的范围,建立小组学习学生成长评价表。每一次小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都要记录成员对探究活动所做的贡献,并在学期末模块考察中综合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避免在平时的实践探究活动中,有人忙,有人闲的现象,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探究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2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