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景物描写的篇一
《景物描写》

1.按一定顺序,写景要有条理

景物描写顺序一般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又分为两种,一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由远及近,或由内而外,或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等等;二是不取固定的观察点,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也叫游览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景,描绘出景物的变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和描写的实际需要而定。

2.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要形象。

景物描写缺乏文采,就不能把景物写得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能把景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富有文采。

3.斟词炼字,写景要准确传神。

4.动静结合,写景要有神韵。

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能使所写之景更有神韵。一是对动景的形象描写,二是化静为动,写出景的内涵和韵味来。特别是化静为动,是使描写增彩的神来之笔

5.点面结合,写景要全面且突出重点。

6.融入感情,写景要言情。

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情是第一位的。要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这一点大家要明确。面对相同的景物,因为感情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特征就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去写景,景中含情。

7.侧面描写———衬托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烘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8.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9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作者把香气比作浅紫色,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手法,突出藤萝花的清幽淡雅和看花人的心醉神迷

10.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11.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景物描写的篇二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篇三
《景物描写的方法》

景物描写的篇四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篇五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该篇课文第六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优美的景物衬托出人物愉悦、轻松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听潮》中大海上遗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表现作者对静谧的大海的赞美。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景物描写的篇六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篇七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篇八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有:

1、移步换景,变化角度:

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所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的是秋山近景。

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关于发现小石潭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小石潭记》中第四段对潭中气氛的描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小石潭记》中第三段写小潭清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

4、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沁园春.雪》中“山银蛇,原驰蜡象。”//《山居秋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化动为静。

5、展开想象,虚实结合: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欧阳修《踏莎行》上阙写实:“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得淋漓尽致。//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故国”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肠人的离愁。//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6、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从而追忆了江南的美景。

7、侧面描写,突出景物特点:如《小石潭记》中第二段中写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8、对比描写,突出景物特点: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9、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八字,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二、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强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

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

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景物描写的篇九
《景物描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6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