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 诗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孤单 诗篇一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孤单 诗篇二
《那一首孤单的诗》

那一首孤单的诗

土木工程101 闫卉雯

用最细瘦的那根手指丈量

一个行人,一排树木,一丛草地

甚至一片空气

无论如何横着还是竖着

浸润在指边的那抹光亮总让你晃的看不清一些什么 直接了当 或者可以叫它扭曲了

我很欣喜的用闲散换取这些不知所云

直到阳光再也无法为我停留而我也再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 我会告诉自己

一个人也不会无聊到怎样的地步

一个人坐在阳光里

一个人假意面对一本书翻来翻去

一个人慌张的站起又坐下

一个人在空旷的教室哼歌哼地嗡嗡做响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可以都无可厚非

可又为什么

当我真正以回忆的名义观看这一切时

我就瞬间跌落得只剩下又高又远又寂寞的蓝天了呢

一些依然入目的人和物

开始被某种酸酸的成分淡退去了色泽 抽离掉了魂灵 我还是走在风景中人群里

却恐惧于目空一切熟视无睹

我开始像空气一样游弋不断

经过你们身旁

仔细洞察你们表情

淡淡的 暗暗的

熟练将手里的豆浆杯扔进我身旁的垃圾桶

于是我彻底陷入孤独

我开始慢慢无法接受温暖与柔情

我会突然觉得阳光刺目 微风阴冷 香花妖冶

我会觉得人潮涌动起来像是地沟里起伏不断的黏腻油脂 所以 我理所当然甚至毫无悬念的成为一个孤单的人

也是因为这样

我突然想写一段孤单的诗

起码不会让我觉得

连自己也开始嫌弃自己了

孤单 诗篇三
《孤单诗词》

孤单之人

--红梅共创 夜难眠,情难断,缕缕相思在心间! 红烛半,泪涟涟,孤独人儿望天边!

孤单 诗篇四
《诗歌《孤单时》》

孤单时

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小四(9)班 陈可可

相见就争吵

分别却思念

弟弟拿着桂花糕

我咬了一口

弟弟向我翻白眼

今天弟弟不在

吃着桂花糕

却没有甜丝丝的滋味

坐在窗边

望着花园

忽然间

看见弟弟俩 ——

在玩

看真点

他们消失了

或许是我不珍惜

有着宁人羡慕的弟弟

在我烦躁时 你们俩天真的笑脸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忽然发现 自己是个不值得 让人学习的姐姐

孤单 诗篇五
《经典古诗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3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

孤单 诗篇六
《古诗》

赠从弟(其二)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高耸立在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结尾两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诗歌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约公元659~公元700),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解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在文学上,他继“初唐四杰”之后,高举革新大旗,大力反对齐梁文风,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他的创作,大多内容充实,刚健质朴。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背景介绍:

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诗歌鉴赏: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人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沧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作者简介: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背景介绍: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孤单 诗篇七
《诗歌炼句》

孤单 诗篇八
《原创诗文》

孤 单 随 想

孤单,一个伤神的词语,一种凄凉的格调。一种独立黄昏望日落的惆怅,一抹夜下煮酒忆友人的离愁。仿如屈原满腹之离骚,恰似志摩沉吟于康桥。正如孟德解忧以杜康,犹似雪芹奋笔书红楼。它能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又能使人感触到小街雨巷的哀愁。它能使人毁灭,孤单中让人意志沉沦,它能使人崇高,孤单中让人精神不倒。孤单如一棵树,仿佛静止却又不断增高,满树的枝杈如灵感的延伸,智慧的灵光让其枝繁叶茂。人为什么会有孤单?或许是人们对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或是对完美的过分崇拜。但我想,孤单如我们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偶尔调剂一下生活的味道,让我们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生命是一个是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种孤单的状态,想想人生,孤单也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悟 道

纷扰尘世, 世间行为,带给我们生命的躁动。

离合人生, 擦肩而过,只留下一首历史悲歌。

天地有道焉 ,何为沧桑 ,谁界功过。

来来往往,经年而复, 终究要谢幕。

永恒万世, 那只是一厢情愿的产物。

百年千载万古后 ,乾坤早变数,

沧海可变桑田, 高山易成平川 ,这只是时间的早晚。

而你我, 也只是这轮回间的一环。

夜,

微凉。

漆沉沉,

黯淡星光。

任寂寞思绪,

肆意泛滥心房。

梦飘到遥远故乡,

烛光照亮妈妈脸庞。

回荡起摇篮曲的声响,

广阔的田野灿烂成金黄,

蒲公英浮满我的孩提时光。

夏夜躺在母亲怀中仰望月亮,

看星星的流转、萤火虫的光亮,

听着妈妈轻声的吟唱进入了梦乡。

四季在望 喜迎春

春芳吐艳馥自然, 迎春花开湖水畔, 夏蝉和鸣响昼旦。 万物复苏抹去寒。

秋木摇曳西风舞, 最是一年春好处,

冬雪皑洁覆莽原。 把酒言欢亭舫间。

深秋,

一个感伤的词眼,

一抹愁思于心头。

干裂的枯枝, 怎奈那萧瑟的秋风。

那一触即碎的枯叶, 是那曾经的一抹绿吗?

佛然间 ,干涸的没有了一丁点青春的脉络,

风带走了她的灵魂 ,在空中飘落的刹那,

他嘶哑般的喉咙在做最后的呻吟。

她飘落是那么的舒缓 ,那么的轻盈。

也许是没有了沉重的负担 ,她才那么优雅的谢幕;

也许她还想再匆匆瞥一下这行将别离的浮华世间,

这个她曾经装扮点缀过的粉墨世界;

也许她在思索着人生的真谛 ,在回眸这一生的掠影,

出发新芽时的青涩 ,生机盎然时的婀娜,

经历风雨后的成熟, 还有生命凋零时的落寞;

也许她不想脱离树枝 ,可是她心疼枯枝难以负荷,

她宁愿选择随风而逝,从此诀别了她的依托 天地相隔。

这个过程是个多么完美的遗体告别式,

然后她可以静静的落地长眠 ,寂静的仰视着她心中的太阳。 落叶铺满了街道, 然而那是一地的惆怅与忧伤,

待到一切尘埃落定,仰望瑟瑟风中狂舞的枯枝。

我仿佛听到了他那撼穿云霄,恸入厚土的哀嚎!

城市之夜

没有星星的夜空 ,醉梦鬼魅的霓虹。

没有消歇的喧嚷 ,微醺于暮色的朦胧。

可叹沁芳的茶铭, 稍逊于烈郁的香槟。

车水马龙的街市 ,仿似春心的躁动。

草丛间的虫鸣, 在为城市夜曲和声。

树叶的婆娑,风不止的夜晚。

露染花枝微寒意,人著酒香暖愁肠。

夜半寂声沉酣梦,桂魄生辉脉脉盈。

颂 月 倾 城

月圆夜 , 婀娜身姿天使颜,仙子漫步云端间。 庭院望苍穹, 玉簪彩衣流苏带,红粉颔首颦眉开。 皓月缀天幕, 位崇犹比王母尊,妖娆可堪嫦娥容。 人间清辉冷。 本应常临银汉际,忽现国色在人间。 天地几万里, 青 草 赋

云汉九重天, 青 草 芜 园 长, 众生望高月, 植 根 厚 土 中。 月恋人世间。 一 茎 生 三 叶, 叶 叶 总 关 情。

孤单 诗篇九
《孤独的诗人》

孤独的诗人

也许选择做一个诗人,就往往在现实中选择了苦难和孤寂,没错,伟大的孤独诗人海子,就是最好的见证,他就是孤独的象征。有一次,他也许太寂寞了,他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他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给我酒喝吗?”„“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朗诵你的诗。”也许是他太寂寞了,当他与现实的关系紧张得失去弹性时,死亡就是唯一的解脱。他不是逃避,他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亡灵,孤独的强者岂能受到现实的摧残,他并非是无言的告别,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中,大海是孤独的代表。自己面对孤独的心就如春天般,他只是大海的一部分,可惜他未能回归大海,回归孤寂,可能他是在逃避,他在逃避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因如此,他知道面对人类脆弱的一面;“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刻,他把事业、爱情、幸福都已置之身外了,心中只有孤独。海子,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同时他也并非不是无言告别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没错,死亡只是生命的停止,并不代表思想的终止,无言的死,就是为了孤独而死,也就是为孤独而活。 林子里有两条路 一条通向喧闹的城市 一条通向无尽的森林 我独爱后一条 宁静是我一生追求 献给自己„„无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7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