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玉楼春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元日玉楼春篇一
《元日1》

《元日》教学设计

陵园小学 牛爱琴

一、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全诗。

2、了解诗意,说说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谁来说说咱们过年都是怎么过的啊?(各抒己见)

2、 说得真热闹呀,正像大家说的那样,过年的时候,我们的主要活动有:(课件)贴对联,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烟花,舞龙。那还有送压岁钱,贴盗福,接财神,吃饺子,拜年等等。

师:过年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欢快的歌曲唱起来,宋代诗人王安石,和你们一样不但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还把心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这天热闹欢乐的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认识这首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年有关系的古诗《元日》(课件

二、引出诗题:元日

1、 解题

师:请读课题。(课件)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 “元日”就是开始的日子。古人认为它是岁之元(一年的开头)、月之元(一月的开头)、时之元(一天的开头),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我们中国人把过春节时,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这里的元日指的就是春节。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读古诗的题目?开心、激动。好,请再读课题。

2、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现在,请

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开始。

三、扫除生字障碍,初读古诗。

1、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生字,谁愿意读读这些生字?请这一小组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读三遍)

2.生字念得很准,再大家再读一遍,好吗?(齐读,生字读准)

3生字读好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生词: 爆竹 屠苏 曈曈日 新桃 旧符)同桌

先练读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读。

4.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生词读正确,不过,光读准生词还不够,还

要读好这首诗。

四、诵读全诗,读出韵味

1、请自由朗读《元日》。注意,多读几遍,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把古诗念通顺、读正确。

开始。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检查一下朗读情况。

(课件出示《元日》这首诗)好,谁来读一读《元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

有三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请你读,

A、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真好!“爆竹”的“爆”,“入屠苏”的“屠”是生字,他

念准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

B、“爆竹”是什么呀?也称“爆仗”、“炮仗”、“鞭炮”。有没有读得更有气势的呀?请

你来读。

C、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

古诗的韵味儿。

D、还有谁愿意读读,来!孩子。嗯!了不起,他非但把“屠”读好了,还把“曈曈日”

中的“曈曈”也读准了。谁再来读读。好,这个孩子。

E、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哦!大家都

举起了手,来,一起读。

(3)、全班齐读《元日》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齐读

(4)、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透过字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想

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有同学说到:幸福、热闹、欢乐、激动)

来,就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五、引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 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按要求

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插图,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有同学提出的不懂之处有: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

2、有这么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说得好,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因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六、品词析句,体悟诗情。

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读懂了吗?我们来交流,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哪些春节习俗?对,你很会读书,(课

件:有燃放爆竹、喜饮屠苏、换贴桃符)

燃放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

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请你读。

“为什么要放爆竹呢?”这让我们联想到“年怪”的传说,(课件:相传,中国古时候

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

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

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这一夜,到处都是“咚咚锵锵”、“噼噼啪啪”的声音,多么热闹啊!谁来读?

(出示放爆竹的图片和声音)

五彩缤纷的烟火升上了天空,像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绽放,同学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 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

如何?谁来说说?是啊!一年之首,万象更新,多喜庆啊!(齐读)

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意境,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了万象更新的喜庆。 喜饮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让人觉得前途光明,充满了希望,心情多么

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课件)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这可不是一般的酒,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

草药泡的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互相交流。(生发挥想象说话)

请你说。1、你关心父母,真懂事。还有呢。2、谢谢你送给老师真诚的祝福。哦,3、

善良的你,一定会收到更多朋友的祝福。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来试试。好一个“曈曈日”,多灿烂啊;

请你读。好一个“千门万户”,大家争着迎接幸福;

一起来,读—— 你们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4、换贴桃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桃符,看过吗?你们看:

这就是桃符。(课件)说到桃符,它可有来头了。最初人们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嫌麻烦,就在桃木上画门神像,后来又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门神一般都选神勇之人,像荆轲、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以及钟馗都被人们画在桃木板上过,他们是“守户之神”,有避邪镇鬼的作用。当然,沿用至今,人们把桃符改换成了春联,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自由读读三四两句,并说说自己的希望。

谁愿意来读读三、四两句?要充满希望地读。

评价:A、听得出,你在与旧岁告别,不好的都让它过去;请你读B、那新桃符装的是

满满的憧憬;还想读,好。C、本来生活就很幸福了,来年的日子更红火。 我们书上的插图中就有两幅春联。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

了,请看:1、福满人间,春回大地。2、笑饮丰年酒一杯,

喜看迎春花千树。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

的愿望。 让我们再读一遍。

贴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的憧憬与祝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语文天地里也

有一副对联,请看: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对联: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元日,也就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事情,

很有代表性。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出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5、在大家的帮助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理解了呢?请你们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一说。理解古诗可以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生:录音。说得很好,这位同学吧过年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景象描绘出来了,来,请你用声音和表情再把元日的热闹气氛表达出来。生读诗。课前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有关过年的古诗,请看: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元日玉楼春篇二
《元日》

元日玉楼春篇三
《元日6》

一、 音乐引入

1. 放民乐合奏曲《春节序曲》或《喜洋洋》,带学生入情入境。

2.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过年的情景,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 教师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后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并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 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5. 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理解。

6. 请同学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领会诗句描绘的景象

1. 学生自由练习诵读诗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 指名学生诵读诗歌,学生互相评价。

3. 再次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洋溢的欢乐气氛。

4. 集体诵读。

5. 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6. 指名学生表演背诵。

7. 集体背诵。

四、扩展思维,启发想象

1. 想象这首诗歌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2. 再搜集几首表现喜庆节日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参考资料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日玉楼春篇四
《元日》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日玉楼春篇五
《24元日》

元日玉楼春篇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古诗两首 元日》

元日玉楼春篇七
《古诗》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加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圆。

过年

过年是热热闹闹的人们

过年是火红的灯笼

过年是霹雳啪啦的鞭炮

过年是五彩缤纷的烟花

过年是遍地都有的红色

过年是欢乐的日子

过年是回老家的日子

过年是大家团聚的日子

过年是漂亮的窗花

新年是鞭炮啪啪啪响起的日子,

新年是家家户户贴上红红的窗花,

新年是一幅幅充满向往的春联,

新年是漫山遍野穿红衣的孩子。

新年是茫茫碌碌机场、车站,

新年是归心似箭的人们,

新年是邮箱里亲人的礼物,

年三十电话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新年是花市红红绿绿的花草,

新年是酒楼里谈笑风生的人们,

新年是高速路上运送年货的车辆,

新年是红红火火的超市。

新年是香喷喷的饭菜冒着热气,

新年是团团圆圆的甜甜的汤圆,

新年是像金元宝一样的饺子,

新年是大人小孩围坐在老人身边,

新年是一家人欢天喜地的笑声,

新年是团团圆圆看春节联欢晚会

新年

(唐)来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

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 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名纸朝来满敝庐。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儿,贴门神儿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元日玉楼春篇八
《年》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熬年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部分地区过年的习俗

辽宁

新年的那一天,小孩子要先对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等着长辈给压岁钱,收到的压岁钱不能立即花掉,要把它放在枕头下面,过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在自行安排。

上海

腊月二十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腊月二十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二十六至二十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衣,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

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发“利是”。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过年习俗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新年十日歌》年初一,一寤觉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丈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它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

元日玉楼春篇九
《文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7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