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观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一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女工会给我们广大女职工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这本价值不菲的书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细读之后,使人感慨万千。作为一个三岁多孩子的妈妈,我一直觉得只要关心孩子,照顾好她们的健康成长就行了,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这本书了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但又让人心服口服的。

书中提出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犹如树根与树。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厌卷深思,我深深的感到身为母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可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重要,也知道为了孩子,我要学习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你不能教会孩子连你自己都不会的东西,所以必须从自己做起,在塑造自己的同时去塑造的孩子。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放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坏倾向,那就事倍功半了。

要知道一个人种下去的行为,收获的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

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细微,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说的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这也无形中就对父母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就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是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

培养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培养孩子的气概犹如楼房至于梁柱,倘若反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气概的培养,那孩子成长的高度依然会受到限制。现在人们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其实孩子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气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的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这个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

细读《发现母亲》这本书后,我才深刻意识到抚育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吃好,喝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作为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这本书封面顶部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句话内涵无比丰富,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让我们所有为人父母的赶快行动起来吧,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让我们从现在就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吧,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比一辈子省吃俭用只知道给子孙积攒财富,更能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让我们通过阅读《发现母亲》这本有意义的书而收益终身吧!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二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是一本值得中国每个家庭必备之书。书中多处呼吁,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事业,更是母亲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王东华将母亲比做雌蕊和土地,具有内因的作用,而父亲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属于外因!他进一步阐明,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都将是毁灭性的!人们常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高级学校,同样,一个好母亲就是一座明亮的殿堂。成年人发现母亲,给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儿童发现母亲,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设绿色通道。

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为:遭遇酷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两代人中间,只有挥汗如雨奔波生活。其实,乐观的看,四十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家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向上,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言下,儿女优秀,老人无忧,可逸享天年。天伦之乐融融暖情,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蓝图,既是四十岁人对家庭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润滑剂和调色板。

人类几千来,母亲的伟大和宽广包容了一切。用心发现母亲的职责和作用者屈指可数,今天,王东华作为《发现母亲》的领军者,他振臂高呼,我们当紧随其后。作为母亲,对教育子女要善于用知己的新理念影响他,用知比的新方法引导他。现在的孩子都个性极强,惟我独尊的霸气十足,尽管如此,各有特点,母亲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专家对现代父母的总结是:“爱心有余、耐心不足”。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现代做父母的仍然停留在给孩子吃饱穿暖的教养模式上,那不仅将被社会淘汰,

也必将遭到孩子的鄙视。因此,作为母亲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修养刻不容缓,就算以前不懂不会,那么从现在学起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缺乏情感交流,我国的早期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育要重视情感沟通。沟通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之功在于发掘,教育之妙存于一心。做为家长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下,给孩子创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没有交流拘束和思想压力,从而开阔其思维,愉悦其心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应当具备塑造健康身心孩子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再次由衷的感谢王东华赠送给天下父母的精神美食《发现母亲》,他让我们懂得父母的智慧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让我们在育人育己的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孩子共同努力,将做一个合格父母起码的优良品德传承给孩子的未来吧!

史艳红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三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并不是偶然才得知这本书的,很多人都向我推荐它。众望所归之下,我还是拜读了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在书店封面上处,我看到了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我平时对这种教人成龙成风,教人在社会获取所谓成功的书籍有着潜意识里的抵触。但当我抱着怀疑与不友好打开此书时,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且不说作者的论据有多么充分和扎实,仅仅是作者的心血与真情,就足以让读者感动了。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历时十年,从文化、社会、历史、教育等不同学科角度,揭示了母亲这一角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作者不仅是在通过叙述赞扬并肯定母亲的地位,而对人类一些核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该书通过对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学子全方位的剖析,科学论证了其母教理论,是对社会上固有观念的一次猛烈冲击(《家庭教育指南》,2008)。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也为还没有身为父母的人们讲述了饱含爱与感恩的母性观点,这不仅是未来的“指导书”,也是现实的“鞭策书”,更是灵魂的“自省书”。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对此书如此评价:“《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

书中这样说道,对于一个孩子,“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悲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不知道在今后如何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对于父亲母亲,作者认为:“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一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孵出金色凤凰的,而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必须的成长环境,净化我们自己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务”。

对于一个家庭,书中这样说道:“在一个充满自私、卑俗、猥琐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志气高昂的人的。这些人尽管生理健 全,但是却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他们的孩子生理上健全,但精神上却被他们亲手制造的一次次精神车祸致残,成为精神不协调者,成为反社会性的人格,成为罪 犯,这些人象繁殖苍蝇老鼠一样在地球上为我们人类繁殖精神残疾者”。

关于教育,作者这样说:“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捏在母亲的手里!如果说自

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他自己没有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作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正是教育孩子的课堂”。

关于教育,作者还在第三章里《让孩子过个幸福的百岁人生》中写道:“培养幸福的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幸福不是寿限、不是事功,这些仅仅是其一部分;幸福不是从外部去看,而是自我的感受;立德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

作者在第四章《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里引用了莫里斯的发现:“婴孩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和他的同类,尤其是他的母亲发生了广泛而持久的联系,这等于经历了一个敏感的社会化阶段。和动物印刻的情况一样,这种联系的目的不完全在于从母亲那里获得物质报赏,如吃喝、洗涤等。婴孩当然不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紧跟在母亲身旁,但他却可以通过微笑和母亲加强联系。婴孩的微笑能够吸引母亲,让她和孩子在一起玩,这样就彼此使对方形成了印刻,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牢固的依恋。”

在第六章《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如果说自我教育也有层次的话,那么面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这时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面对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人类的良心,这是因为当我们将孩子作为一个监督者时,孩子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那种无私的忘我精神,对这个世界彻底地信任主义态度,给我们以机会,让我们能用孩子的观点去看待今天的世界,而没有歪曲我们那种一成不变的框框和偏见。孩子事实上一直是我们的母亲应该学习的方向,正应为这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才说“孩子是人类之父”,蒙台梭利才说:“孩子为我们之师”,这些话的意义不仅在于幼儿 教育,而且就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成人都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在这本书里,给我启发教育的何止这些,且不论内容如何,仅是一个个的小标题就很吸引人的眼球,并包含深刻的寓意。比如《肤爱是孩子的第二子宫》,《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作人》,《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家庭是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礼教是中国教育的高贵精华》,《一个慈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等等……这些精妙的标题简直就是一行行美丽的小诗,更像是可以隽刻在心头的座右铭。让我在赞叹作者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不得不敬佩作者的宏大的情怀。

当然,《发现母亲》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于微观的个人、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引发母亲、父亲的思考,而作者背负着更宏大的使命感。我认为,这种使命感来源于对于作者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深思,来源于作者切身的铭记肺腑的经历,来源于作者对于国家教育(甚至是人类教育)的期待,来源于作者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书中不仅提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中国天才的缺少,中国神童的消逝等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教育问题并给出了深刻的探讨,而且书里不乏理性的质疑与批判,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忧国忧民的激昂强调,使我读罢心潮澎湃。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风格是在以温文尔雅为主流的心灵读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书中谈到:“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福禄倍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作者也不乏对于现代社会教育的批判与思考,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 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里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最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地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王东华认为,目前人类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现是再好的教育却无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走到了尽头。他认为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都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在此之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对于这种“潜教育”,王东华不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其特征,即习育与化育。习育是指行为的学习,化育为精神的学习,从而与现在的教育构成心得大教育观(《早教天地》,2010)。

不仅如此,坐在在书中还提出了培养孩子气节、气概、大气的教育观点,这是我非常赞同并欣赏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要通过阅读为孩子打下精神底子。王东华将气概视为统摄智力、意志、品德等人的成长要素的纲,纲举目张。他说在书中谈到“气概是一种自我期待,气概越大,灵魂对肉体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与贡献也就越大。”宋代大文豪苏轼说:“今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而不能办。能办其小,而不能办其大,则气有所不足也。”东坡所谓的“气”,就是“气概”。气概决定着人成才的高度,决定着他将会成为第几流人物,是“杰出的”,还是“平庸的”;是大才,还是小才。气概是理想之基,先有气概的生成,才有相应的理想的树立和实现。

“杰出的”自我期待,也就是王东华所说的大气概如何养成?在《发现母亲》中,他提出了“化育气概”的观点。书中讲到,“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纵览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培育气概的最佳途径是文化熏陶、环境浸润、榜样濡沫。在书中,文化熏陶的主要方式是在作者看来就是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越富赡,他的精神世界越充实。难怪作者在书中一再推荐母亲要使孩子早读、常读伟人传记。

读罢此书,我深深感到,作者的博爱与使命感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难怪作者在书的结尾处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呐喊。作者正是这样的人,他把毕生的心血和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命题相联系,他把最深刻的期待与人类历史的

进步相联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最后,我引用两段书中的话作以结尾,并与同学们共勉!

“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作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的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四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常庆

一直以来,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天不管有多忙,我总喜欢在睡前读读书,看看报。所以不会花大钱买化妆品,却十分舍得花钱买书,最近又“淘”了不少好书回来静心阅读。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

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2008-09-25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五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

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

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

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六
《寻找母亲读后感》

忏悔

―读《寻找母亲》有感

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给了我们生命同时又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生都在为家人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我们最离不开又最容易忽略、遗忘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某天突然消失了,找不着了,或者,永远回不来了,我们该有多害怕,紧张,悔恨,甚至不肯相信、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一直认为,母亲始终会在那个地方,从来不会变,每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任何需要的时候,她总会出现,总会出现,是的,我们一直这样认为。倘若有一天母亲真的不见了,我们该怎么办?我真的不敢想象。

寻找母亲。小说从女儿、儿子和丈夫的视角写了关于母亲的事。

母亲失踪了。写寻人启事才第一次知道母亲出生于1936年,而不是身份证上的1938年,才发现谁也没有母亲的近照,才想起母亲守在身边时曾被遗忘到九霄云外的往事。看到母亲喊着“哥哥”跑向舅舅的情景之前,从未想过母亲也有蹒跚学步的时候,也有三岁、十二岁,或者二十岁的时光。

母亲走了。回忆往事才想起来,给家人做了一辈子饭的母亲到底喜不喜欢厨房,才发现自己的那么多计划中唯独没有陪母亲。

寻找母亲才发现母亲的头疼病有多严重,才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记不住路了,才发现自己早就忘了母亲不识字,才发现母亲记得孩子们住的每一个地方。寻找妻子才后悔为什么不听妻子的话慢点儿走,才知道自己的妻子有多伟大,十几年来一直帮助希望院的孩子,才发现自己几乎已经忘却了妻子的存在,没有忘记的时候大部分也是有求于她,或者责怪她,要么对她就是置之不理。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关心和照顾的妻子失踪了,却对她产生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对于妻子的唠叨,总是左耳听右耳冒,此时此刻竟无比怀念妻子的唠叨。打开太极图箱子,看着自己和她的寿衣,这才意识到,希望妻子比自己活得长久的心愿是多么自私。

小说的最后,母亲“回来了”。她化成了一只鸟飞回来了。她还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又看看自己的孙子,还想到了那个人,之后又回家看看,看见了孩子们的姑妈,突然觉得姑妈也没那么讨厌,最后,她走了,虽然舍不得,但也不想留下,带着回忆走了。

一个女人,忘记了出生时的喜悦,忘记了童年和少女时代的梦想,赶在月经初超前早早结婚,接连生了五个孩子。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这个女人渐渐消失了。为了孩子,她无所畏惧,从不动摇。她的一生都在为家人牺牲,最后却失踪了。

其实母亲需要的并不多,只是有人听她诉说就好。

我们都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想想吧,想想我们和母亲之间的事,大事,小事,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回忆。

我可能比较幸运,还记得我几个月大时的事,那时候躺在床上,睡醒就哭,母亲就会笑着过来抱我,即使我的语言只有哭和笑,母亲也很懂我。会站的时候,母亲就用大围巾勒在我的腋窝教我走路,会走的时候,母亲一从田里回来我就扑上去,母亲就会笑着抱起我。我还记得冬天的时候,母亲总会把我的棉裤在炉子上烤热了再给我穿,母亲的手很粗糙,通常被冻得像树皮一样粗糙,看着就让人心疼,和衣服接触都会有沙沙的摩擦声,.母亲给我系领口的扣子时,能闻见生炉子的柴火味儿,我反而很喜欢这种味道,闻着就觉得暖和。

在我印象里,母亲好像一直都不在家,一直在外边忙,而我经常在奶奶家。小学的时候,母亲卖东西,在学校门口,起初卖一些学习用品和零食,后来发展到报纸、书、玩具,过年的时候还卖鞭炮,我也是经常去给母亲帮忙,看着母亲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始终站在那卖东西,真的好辛苦,下决心要好好学习,挣钱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这是我那时的想法。

后来矿上的工人搬家了,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学校关门了,母亲也失业了。可是母亲不会闲着,学着别人又开起了养鸡场。从拌饲料,喂鸡,到给鸡看病,再到给鸡窝垒火道,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个人,母亲干着连男人干起来都费劲的活儿,不知道她怎么有那么大的力气。

没过几年,哥哥结婚了,嫂子也生了孩子,爷爷奶奶也年迈,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母亲不能再养鸡了,因为养鸡太靠时间。于是母亲就开始收废品挣钱。

收废品!母亲也是个上过学的人,自尊心也很强,可是现在为了这个家她去收废品,她心里该有多苦。不只,冬天大家都不愿早起、贪恋温暖的被窝时,母亲总是半夜起来去火炉房门口拾没烧完的碳,夏天下雨大家都休息的时候母亲去附近的矿山上拾碳,母亲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永远都不闲着。

记得我上高二的时候,母亲没经过我的同意就答应让我帮她一个亲戚的孩子替考,那时我大病初愈,很不想去,可是母亲已经答应别人了,我只能去了。整天在那家里住,时刻被监视着替人家学习,我真是厌烦够了,从那以后我就不理母亲了,不跟她说话,也不回家。过了两个月,母亲来学校找我了。她跟我说话我也不理,有些同学就在边上嘲笑母亲是收废品的,大喊着“收破烂喽,收破烂喽”,我就把母亲撵走了,还说“以后你别来找我了,丢人!”这话一说出口,母亲怔了一下,走到大门口又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好好吃饭„„”声音有些颤抖,眼里含着泪,那一刻,我后悔极了,转过身就呜呜地哭了。

我怎么能这样对母亲,怎么能这么不孝顺?这样的母亲是我的骄傲,而我当时竟然觉得母亲丢人。真是该死!我的话,我的行为,别人的嘲笑,该多伤母亲的心啊„„

现在,我在外边上大学,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好几次母亲生病,发高烧,躺在床上没人管,一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来了,母亲也会生病,这次母亲告诉我,以前不说的时候不知道她默默的忍受了多少痛苦,我要是在身边就好了,我多想在她身边照顾她。

这是我的母亲,大门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就是那一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腰,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当年读高中时跟母亲生气、嫌母亲丢人的罪行,我恨不得就此在跪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讨得母亲的快乐。

也许在别人眼里她很平凡,但在我心里,母亲是最让我敬佩、最伟大的人。

„„„„

这一刻,我想起了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尽可能的去爱吧。李斯特说。爱母亲,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后悔。

昨天晚上又梦见母亲了,梦见她生病了,有气无力的躺在床上,我喂她吃饭她一直念叨着“前两天谁谁谁去世了,昨天谁谁谁又死了„„”就这样有气无力的念叨着,看着母亲这样,我心里很难受,忍不住哭了。母亲心里肯定也很难过,觉得自己的伴儿越来越少了,能说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觉得自己很孤单,或许„„觉得自己也快了„„一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又来了。

仔细想想,我有多久没好好关心她了,有多久没听她唠叨了.上次回家也忘了给她买东西,就是前几次买了,也有些应付在里面,根本没有好好想想她到底缺什么,需要什么,想吃什么„„没有,没想过„„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孝。

现在她老了,耳聋眼花,很多人都不喜欢和她说话,嫌她听不见还爱打听,我们却都不在她身边,她整天盼着我们„„因为忙我也不回家,所以也见不着她,现在想想挺后悔的,我应该在家里陪着她的,现在最需要照顾的人是她.

第二天醒来一大早我就给母亲打电话问她还好不好,担心她。

她现在最不放心的就是我了,总想着我还在外面上学,还没找工作,还没找对象„„ 我希望母亲健健康康的,看着我毕业,看着我找到好工作,看着我结婚......

我多想快点把男朋友领回家让她看看,多想早点买上车,带着她四处溜达,老人们就喜欢看看这里和以前哪不一样了,那里又变成什么样了,就喜欢和人说说话,说说以前,其实她们真要求的不多„„

现在真想立刻回家抱抱她,帮她剪手指甲脚趾甲,拉着她的手和她说话,她听不见也没关系,我给她买个老人用的助听器。

最后,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认识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动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您是源,是爱,是永恒。也是我们终生追求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感恩:祝天下的母亲:健康、快乐、长寿。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七
《《母亲的梦想》观后感》

《母亲的梦想》观后感

武进横林实验小学 三(6)班 许佳琪

提到梦想,相信每个人都有止不住的话要说。有的人认为梦想是空想是妄想!还有人认为梦想是理想是力量!母亲也总是在一旁问我梦想是什么? 而母亲的梦想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观看了电影《母亲的梦想》。

影片没有宏大的场景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内容却是那么朴实而又感人。它讲述了一个血气方刚的李志国因替朋友出气,将人重伤致残,被判刑入狱。十几年后,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长期孤独、 思儿心切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为了在母亲晚年多尽孝心,李志国在一次无意间发现母亲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去北京观看天安门。于是李志国为了母亲的梦想放弃了一切踏上了北京旅途梦,母子俩开始了北京的兼程„

然而这段儿子孝心为母亲开启的追梦之旅,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在六环中断了。 虽然这是一次并不圆满的旅行,但李志国和母亲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母亲感受到了儿子的孝心,她是带着欣慰的笑离开的。更为重要的是,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李志国的心灵,让他解开迷茫、重拾信心,再一次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得有个家,家里得有个妈,妈在才像家,有妈才是家,有娘才叫最幸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为儿女倾注的心血、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无以言表„„母亲的爱重于山,浓于血,母亲的爱也是每个儿女避风的港湾,成长的保护伞„„可是,你为母亲削过一个苹果吗?为母亲买过一件礼物了吗?你知道母亲的梦想吗?你了解母亲有什么隐藏的心愿吗?其实,母亲的梦想或许只是能看到子女每天露出笑脸,或许只是子女递上的一杯热水,或者说一句“我过的很好”。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不要总是埋怨母亲的“唠叨”,要多理解一些母亲,多走近一些母亲,从而尽早让母亲的梦想成真。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八
《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灵感起源于ABBA的一首名曲《The Winner Takes it All》,套用《Buona Sera,Mrs.Campbell》电影故事,用ABBA的一些名曲串成,1999年做成音乐剧,2001年进入百老汇,同年做世界巡回演出。

这是第三次看《妈妈咪呀》,我是一次比一次喜欢这部电影。从第一次觉得聒噪得看不下去,到第二次耐心看完,接着这次了解了一些《妈妈咪呀》的背景之后再看,我是深深被里面的音乐感染了,演员夸张的动作也不让我觉得做作了,看完之后脑海里只有一种想再看一次的想法。

电影讲述一个即将出嫁的希腊小岛的女孩,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送到新郎手中,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到底是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情急之下,她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于是“三个爸爸”在婚礼前一日怀着不同的心情再次回到这个希腊小岛上。电影基本以歌唱的形式展现,轻松、夸张、疯狂、搞笑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我。

如果把《妈妈咪呀》当作一部爱情喜剧来看的话,它荒诞肤浅的情节、生硬的转折、缺乏变化的人物性格会让人感觉像一出滑稽的肥皂剧,但是把目光聚焦于它的音乐表现的话,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整部电影看完后,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那首《Dancing Queen》。影片中Donna与她的两个闺蜜在房间中一起欢唱,一起舞蹈,仿佛回到了她们以前在舞台的日子。Donna穿着背带裤,又唱又跳,还在蹦床的时候来了一个劈叉,也许她们的舞蹈动作并不是那么优美,但是观众的热情却跟着她们的动作高涨起来了。看到这一段时,想随着音乐一起舞蹈的念头不断地从脑中蹦出来,身体会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摆动。的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也顺道扮演了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冲锋号角色。有人批评这一段说三位“阿姨”的表演不具备美感,我想辩解一下,正是因为三位“阿姨”似乎已经到了不能这样放纵自己歌唱跳舞的年纪了,但是她们在影片中唱得那么开心,跳得那么激动人心,让观众,特别是与影片中三位“阿姨”年龄相当的观众燃起了热爱生活的欲望,激发了她们对生活的激情。年龄不是什么问题,歌声不动听也不是问题,舞蹈不够优美更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自身的活力,这才是永远保持美丽的最佳方法。

影片中另一首让我念念不忘的歌就是《The Winner Takes It All》。据说,最初作者会写《妈妈咪呀》这个剧本,正是因为这首歌。最精彩的一段就是Donna与Sam在去教堂的路上的对话,Donna面对这个当年伤透了她的心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唱起了《The Winner Takes It All》,歌词与剧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梅姨精彩的表演,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人物内心的矛盾、无奈与歌词完美的结合,直击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看完此片的有一个疑问,编剧只要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想表现母女间的情谊,女人之间的友谊还是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难道仅仅是想表现一个在“性解放”之后所发生的一个荒诞的故事吗?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一场狂欢盛宴。但是影片中三位“阿姨”的戏份明显占了很大一部分,开头Sophie清亮的嗓音唱出的一首《I have a dream》像一股清泉迎面扑面而来,但她的嗓音明显不是重头戏。还有Sophie的两个闺蜜,只在那个三个人的合唱中有一点点戏份,这样的两个人物甚至连性格特征都没有,就在后面的影片中就鲜少见到了。这是我觉得有点遗憾,也是让我觉得有点突兀的地方吧。

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无论是影片中美丽的风景,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爱琴海、遗世独立的小岛、拥有白色墙壁和浅蓝色窗框的古朴小旅馆,都让人心驰神往;还是影片中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整部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听觉盛宴。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九
《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观后感》

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观后感

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观后感(一)

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他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他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妈妈,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他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中的小主人公小强。

小强从小就没有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可是,因为爸爸又娶的老婆不能生孩子,奶奶就把他要到了他们林家。渐渐地,小强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医生。可妈妈呢?她由于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小强,崩溃了,被送到了医院。有一天,小强从医院里发现了妈妈,妈妈也见到了小强,病一下子好了。从此,他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热泪盈眶。我被小强的懂事、孝敬深深地感动了。他从小就没有父爱,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是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他在妈妈疲倦的时候给妈妈捶背,还时不时地给妈妈一些惊喜,和妈妈一起做游戏。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他妈妈的病终于好了。我跟他相比,是多么的幸福呀!从我一生下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大家人都关心着我,疼爱着我。

爷爷奶奶每天给我做香甜可口的饭菜;妈妈每天都给我梳头,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爸爸虽然一周只能回来一次,但是他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天高兴不高兴?上课认真听讲了吗?……'有这么爱我的人,我真是太幸福了,我要好好珍惜!

同时,我也被妈妈浓浓的母爱感动了,她时时呵护着小强,保护着小强,还非常负责,经常带小强去户外玩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我的妈妈也非常的爱我。她不管有多累,都会给我检查作业,给我听写英语单词,陪我练小提琴,给我洗衣服……她还经常给我买美味的零食,给我买漂亮的衣服,带着我游山玩水。

记得有一次,我得了荨麻疹,浑身上下起满了红疙瘩,特别得痒,医生给我开的药说两个小时就要抹一次药。为了让我把病治好,妈妈晚上两个小时就起来给我抹一次药,一晚上都没怎么睡着,可是我却睡得特别香。妈妈真是天下最爱我们的人呀! 妈妈把我从小养大,非常辛苦,我要好好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妈妈。 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观后感(二)

星期六中午一点半,我和妈妈还有邻居的几个孩子一同观看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的电影《可怜妈妈》。 女主人公叫张鸣鸣刚满10岁。但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患有风湿心脏病,这个原本温暖幸福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生活越来越苦,家庭的担子也重了起来。可是这位小女孩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担起了家里的重任。

有一个剧情特别感动我: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夜晚,她的母亲心脏病突发,而且病情严重,上气不接下气,可氧气袋没了氧气,她拿起空氧气袋,二话不说,奔出家门。任粗大的雨点疯狂地打在她的身上,任黑沉沉夜空向她袭来,没有恐惧,没有泪水,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医院灌到氧气,好让妈妈病情缓解…… 多么勇敢的女孩,多么懂事的女孩,她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在幸福的蓝天下快乐的成长,她本应该和我们一样游玩,在父母跟前撒娇……她的童年应该充满了欢声笑语。

然而,她却要忍受失去父亲的痛苦,安慰病重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望着大雨中拼命奔跑的她,我多么希望真的有'时空隧道,'那我就可以帮她在风雨交加的夜里去换氧气袋;帮她分担家务,不要她为了让妈妈放心而无可奈何的撒谎;不要她没钱买鸡而杀掉相依为命的乌鸡……想着想着,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想想我自己,平时很少关心妈妈,妈妈是矿区的教师,每天除了辛苦的上课,改作

业,还得中午赶回来给我做我爱吃的饭菜,然后又匆匆忙忙的赶回矿中上班,晚上还得备课,批改作文,辅导我预习功课。有时妈妈回来晚了,我还冲她发脾气,有时遇到她生病,我也很少坐在床前,关心的去问上几句。更没主动的去做家务,总是不情愿的离开电视,勉强的去做事情。

对比之下,困难中长大的鸣鸣,不仅从未抱怨过,反而勇敢的挑起了担子,细心地照顾着妈妈:做饭、买菜、洗衣服、炖汤、焐脚……她坚信,一定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这种勇于奋斗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出了电影院的门,外面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我悄悄的对妈妈说:'以后我也要为你分担好吗?' 妈妈看着我认真的样子,笑了,那脸上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

发现母亲观后感篇十
《《发现母亲》读后感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把自己的孩子批得一无是处,这样孩子很没面子,自尊心严重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反正自己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干脆破罐破摔放弃努力。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以成绩来评价孩子,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恨铁不成钢,一味的伤害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想看别人孩子一样看自己的孩子,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与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

在过去,我也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总觉得儿子处处不如别人,只要有孩子来我们家玩,客人走了之后儿子就会和我生气,同样的一句话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你对谁家孩子都比对我好,你让人家给你当孩子吧!”我想着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原因是我表扬人家多了,凡事都要他让着人家,无论年龄大小。我解释多遍说人家是客人,儿子总不满意。十一长假,我堂妹的女儿珠珠从我家走后,儿子彻底生气了,说了很多很多我表扬珠珠的话,还不理我。长假结束到学校和同事一交流,都说我做的不对,说我对谁都那么有客气,那么有耐心,唯独对我儿子一点耐心也没有,说话还很直,一点面子不给儿子留。看《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明白我今后该怎样对待我的孩子了。 从昨天看过这篇文章到现在,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对我家儿子的态度真的很恶劣,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现在开始,我要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斥责,要学会用赞赏别人孩子的眼光来欣赏儿

子,对儿子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重新树立自信,健健康康的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8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