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一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关于“读”的尝试》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读”的尝试

咸阳市淳化县马家镇中心小学 任佩 新课程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的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把握整体,培养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体现在一个“读”字上。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 转变角色,在表演中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编入了许多文字优美,意蕴深刻的优秀篇目,因此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为朗读依据。如《去年的树》以课,一名教师为了让学生读出鸟儿“焦急”的心情,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只鸟儿,朋友不见了,你有怎样的心情?”再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练读、悟读、演读、评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读得尽情而投入。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利用了学生善于表演的天性,先体会鸟儿的心情,再模仿鸟儿的口吻,把朗读与体验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 激情导入,在热情中读。

课堂上,有时教师无需太多的讲解与分析,丰富而激情的语言,投入而动情的语调就是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它落入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迅速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成功的课堂上,我们总能听见教师在旁敲侧击鼓励下,学生及时用朗读表达感受。如《向往奥运》一课,

一名教师播放申奥成功的录像后,充满激情地问:“我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作者的心情怎样?你是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在这样充满激情的引读中,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孩子们在激情中朗读,走进奥运成功的场景中,感受作者激动与自豪的心情,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 品析词句,在体验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推究词句的内涵,品析文字的精妙,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在理解基础上体会想象,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如《第一场雪》一课,教师抓住极能表现雪大的“挂满、堆满、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再让学生读出感受,用朗读表达理解与体会。于是,学生在感悟中,在语言实践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学会了表达,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 联系生活,在共鸣中读。

课本中有些生活与学生实际相隔很远,自然情感上不同,也就太不上感同身受。这时,教师莹及时释疑解惑,突破难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学生往往在朗读时表现出对文本理解肤浅,在朗读邱少云趴在火堆理那一段时语速太快,不抓住重点词。这时,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被热水烫一下时的感受,在来体会邱少云趴火堆中的一动不动,从而理解与感受邱少云钢铁般的毅志与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让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样,英雄的形象便在脑海中栩栩如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情感的阀门开启后,情

感的洪水自然直泻而下。这时我们很容易从学生准确又动情的朗读中听到他们心灵的感动。

五、 合理想象,在理解中读。

对于效学生来说,在理解感受的基础,在读中想象与在想象中读,都是领会文章内涵,读出感情的途径,特别是诗的诵读。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教师引导学生重读“绿”字,想象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入学生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自然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乡。再如《游园不值》一课,教师可通过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春天的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春景之之,情为之系,心为之动,而后进一步启发想象:“在作者的笔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怎能朗读不出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呢?

在教学中,学生只有经历一个“理解、体验、朗读”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悟情,丰富学生的积累,语文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二
《新课改中教学几点尝试》

讲座新课改中教学的几点尝试

授课人: 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中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每一节课时我都先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于这节课学生感兴趣吗?“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很简单,有了兴趣当然听得就会津津有味,也就会去主动学习。可是我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不喜欢这节课,学生能主动学习愉快的接受吗?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无效的。

问题二、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不是对课堂的放任。更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在教学教程中发挥导向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要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收获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问题三、课程结束学生都学到什么,要补充什么?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设实施。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还不足,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一定会有很多的遗憾。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在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

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个人的特长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

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新装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穿上了新装了吗?结果怎样?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穿上新装,但有一点是我们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真诚、不说谎话”。最后,我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被骗的背后隐含了什么?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工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这时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

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赶时间,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教师的积极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的合作、讨论、发言,应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

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 、进行有效的教学交往 。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交织。教学活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这一对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即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效的教学交往策略如下。

(一)提高注意力 。

(1)提高无意注意力: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把教室布置整洁。②教师要穿着得体,语言文雅。③教师视线要环视学生,目光中饱含关切,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④教师要通过得体的穿着、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语言、幽默的谈吐、丰富的表情、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动作等等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度,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习。⑤教师可借助于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心理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行为举止时,形象的动作示范往往超过了口头讲解。教学中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手段包括:目光沟通、体态沟通、距离沟通、辅助性语言的沟通等。

(2)运用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即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教师对讲解重点和难点讲解,目的是强化学生注意。同时关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有意注意一般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因为消耗能量多,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让大脑产生疲劳;而无意注意不需主观努力,所以不易疲劳,不过容易受到新异事物刺激或干扰。因此,课堂教学完全靠有意注意来保持高度紧张的学习对一般人来说是有困难的,应该将有意与无意交替进行,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效果不再由教师一方决定而应由教与学的双方共同确定。只有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和组织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七、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三
《浅谈尝试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尝试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在数学教学开展尝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在实践中我体会到,有效地组织尝试教学,就能较好地体现“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

一、尝试教学与新课程的理念

尝试教学法主张要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体验,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尝试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

二、 尝试教学的初步经验

在尝试教学的课改实验中,我体会到:

1、尝试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显著的成效

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常造成学生练习和思考时间很少的现象,然而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有的放矢进行讲解与指导。这种先学后教以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尝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很大作用

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成功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尝试失败也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因为他们知道别人能行,他自己也能行。这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尝试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合格率

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其实和他们的智力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很有可能是受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影响。把学习数学由教师传授变为自己尝试以后,我们发现了可喜的变化,有一部分学困生也开始捧起书本去了解知识并试着来解决问题了。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学,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变化。

4、尝试教学法应与各种教法有机地结合

根据学习认知理论,对于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如对于一些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对于一些阅读能力特别差的学生也不能跟着其他学生千篇一律地进行尝试。在尝试教学的开展中要结合其他教法,如分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难易程度的尝试题,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尝试教学法在新课程实验中的运用

在新课程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我运用尝试教学法,对《字母表示数》一节课作了以

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准备练习

1、一块手表进价是80元,卖出一块赚了20元,因为促俏,在卖出价的基础上优惠20%,现价______元。

2、某商店冷饮批发收入比上月增加了25%,达到了12500元,则上月冷饮批发收入是______元。 3、如下图1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 图1) (图2)

二、出示尝试题

(1) 工厂原计划生产零件a个,实际多生产了2个,实际生产_____个。

(2) 小明家九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用花去b元,给小明零花钱c元,还剩_元。

(3) 汽车上有a名乘客,中途下去b名,又上来c名,现在车上有____名乘客。

(4) 一件商品降价10%后,价格为x元,则这件商品原来的价格是_____元。

(5) 如图2,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 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在销售这种货物

时,其销售数量与售价如下表:

▲ 把上面的空格补完整;

▲ 写出销售数量x与售价y之间的关系式;

▲ 计算当销售数量为3.5千克时的售价。

三、讨论尝试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4x可表示什么?

四、尝试练习

1、有三个连续整数,最小数是m,则其他两个数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全班人数是x,其中男生占56%,那么女生人数是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米/秒)(简称音速)和气温x (0C)的关系如下表

五、课堂小结: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师生共同小结,突出用字母表示数。

六、课外尝试(研究与思考)研究下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字母表示这

个规律?1×5+4=9=32,2×6+4=16=42,3×7+4=25=52,4×8+4=36=62,„„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个人认为尝试教学能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新课程的实施。①尝试教学法和新课程标准都主张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应当是一种素养,学生学会了游泳、骑自行车,以后就不会遗忘,可数学习题会忘记,这正是自己学会和教会的区别。运用尝试教学法就是要让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②尝试教学法和新课程标准都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教师的教只能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照顾了一部分,也忽视了另外一部分。但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我们仍然是大班额教学的今天,让教师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再逐一的因材施教操作起来很难。但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自主学习就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了。③尝试教学和新课程中的教师都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尝试教学正是这样做的。

四、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尝试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将相当一部分例题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在尝试中摸不着头脑。所以在新教材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体现指导尝试的原则。

1、在尝试题的设计上,要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准备题、尝试题的编写上不能像以前仿照例题,除了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理解问题的特点。如在以上的课例中,教材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字母来表示数,在编写准备题时,编一些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关于数的运算能够有一个自然的过渡。

2、对学生的尝试结果要及时反馈、矫正。对于学生来说,少了一些课本例题的示范,思想没有束缚,想法也更易海阔天空。原来的数学问题由于有了例题的示范,可能学生的尝试结果也千篇一律。但在新教材中就少了这种情形。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及时反馈、矫正学生的尝试结果,对学生的各种尝试都要持鼓励态度,诚恳地指出不足,以培养学生积极尝试的兴趣。

3、要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达到相互补充。如在以上的课例中,学生通过讨论后发现,其实用字母表示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就存在。如2.5a,其实就可以表示苹果每斤2.5元。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在研究尝试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之,学无止境,教学艺术的发展也无止境。“教有大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有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四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作者:钟岑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5期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逾十年,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全国各地也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和新模式。本文以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为例,介绍了两所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尝试,并在进一步分析其改革模式要素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路上”的现状。

【关键词】 课堂教学改革 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 静安附中 后茶馆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23-02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先后启动。此次课程改革不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而成为“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熟知和认同,并开始逐步应用到一线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和新模式,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与本校实际,走出了一条条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通过对这些学校改革历史及改革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清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本质,也能进一步定位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度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两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简介

(一)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原来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差,师资薄弱,属于典型的差校、弱校。时任校长蔡林森根据自己对三个子女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带领洋思中学进行了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蔡校长认为“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因此他极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改革中,洋思中学的课堂一共经历了四次完善:

(1)针对课后作业“造假”现状,制定课堂作业时间不低于15分钟的要求;(2)针对学生不能完全发展,制定学生自学时间不低于15分钟,教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的要求,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三个“十五”模式;(3)针对课堂教与学两张皮现状推出第三次改革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前两次改革进行了总结;(4)最后针对中学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带着走的现状,进一步提升改革理念,提出了初期实施引领式先学后教,中期为互动式先学后教,后期为自由式先学后教,最终实现完全自主、自觉、自动的发展目标。这就实现了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词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改革最开始时的“先学后教”更多是学校领导对于课堂教学时空观的硬性限制,例如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自学时间超过15分钟,教师教授时间少于15分钟等,这些对教与学人为的割裂在现在看来似乎古板而错误,但在当时却是对教师霸占整个课堂的挑战,也是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无奈之举。随后的改革中,洋思中学对这种人为割裂所存在的局限性做了改进。在如今我们看到洋思的课堂录像中,先学与后教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已经没有了明显了分水岭。先学阶段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充分体现了引导者的角色,不仅帮助同学解决先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对学情的考察,事实上先学是帮助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所以也可以叫做“第二次备课”,是为了后教做准备;而在后教阶段,教师必须按照先学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完善,其扮演的仍是引导的角色,与先学中的引导者角色的区别主要在于后教更偏向于有意识的启发,是教师主控、学生参与式的课堂,课堂的主体仍是学生。因此,无论是先学还是后教,两者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用“精彩的引导”概括最为精要。

(二)静安附校:后茶馆式教学

静安附校是上海静安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学校,开办于1998年,由当时的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担任校长。学校开设之初便形成了明确的定位——静安区“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试验基地”,成为了静安区乃至整个上海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与洋思中学的历史变革不同,静安附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好学校”,作为新课程的实验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静安附校走上了一条颇具特色和成效的改革之路——后茶馆式教学模式。

静安附校的改革起始于一个目标,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减负高效、快乐学习的理想;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静安附校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闻名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领域的后茶馆式教学。

静安附校的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设立课程;第二是如何进行教学。针对如何开设课程,张校长认为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什么年纪制定什么课程以及如何实施该课程,在考察了学生基本情况后,提出了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的方案。所谓的最佳发展期是指学生学习某门学科“学习效益最高年龄阶段”,不同学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效益不同,因此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最佳发展期。而针对如何教学的问题,张校长在重温了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模式后,指出这种模式更多的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性,因此针对茶馆式教学提出了三个有意义的问题:茶馆式教学的八字是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在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该如何落实?结合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索,静安附校提出了所谓的后茶馆教学,在茶馆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发展:(1)将原本茶馆式教学中的“书中学”丰富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并确定了两种教学方式的适用范围;(2)不再拘泥于茶馆式教学的八字,不仅不规定顺序还允许有诸如“做做”、“想想”的内容,此外后茶馆教学还提出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

同解疑”三个教学环节;(3)完善了评价的方式,即以提高教学的效能而不是成绩来判断是否有效。

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以学定教,即通过学生的多样化的先学方式来提出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进行完善,也就是茶馆式教学中对“议议”的突出。与其它提倡学生先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不同,后茶馆式教学还对教师该如何在先学之后进行教学提出了两条建议:(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这样,教师能更自然地将课堂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并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来达成最大的目标,实现最高的教学效益,而这正是后茶馆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要素分析

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两所学校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范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对两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分析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楚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性

正如杜威所说,从学生角度考虑学习有效性时,我们会发现“他自己感到有实际吸引力的东西对他的态度所起的固定作用,要比教师要求他应该说的东西深刻地多”。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后茶馆式教学,其根本理念就在于课堂主体性的转化,即由教师主控向学生主体的转变。洋思中学甚至通过强行规定课堂时间安排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虽然该行为有其局限性,但可以看出其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坚决贯彻。而在静安附校的后茶馆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对“议议”的强调,还是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中对“学生能学”和“学生潜意识和相异构想”的关注,都是将学生作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的体现,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名符其实。

(二)改革的关键力量:校长领导力

纵观两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尝试,不难发现校长的理念与举措将会对改革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于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与否,锅盖定律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有多大,事业、组织的发展就有多远”。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和静安附校的张人利校长在这方面表现的可谓异曲同工,蔡校长从自己教育子女的实例中得到改革启示,而张人利也是在继承段力佩先生的观念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后茶馆式教学”,两位校长在推进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方面也是坚定不移,正是两位校长具有适恰的教育理念和卓绝的领导力成就了两所学校的“盛名”。

(三)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理论

虽然两所学校的基础不同,改革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但是当我们揭开现实的帷幕,仔细审视两种模式背后隐含的教育理论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正如华国栋和高宝立指

出的,虽然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更多的是实践探索的结果,但我们也隐约感受到了“掌握学习”、“结构主义教学”、“差异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的影子,也能感受到“民主平等”的伦理思想。而当我们分解后茶馆教学模式,发现无论是对学生相异构想的关注还是最近发展区的合理应用,其归根到底仍是“教学与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理论”、“差异教学”等理论的另一种现实化。因此,正是由于两所学校对先进和成熟的教育理论的采纳与践行,才使得改革的脚步迈的坚定和稳固。

三、“在路上”的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给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指明了一条走向卓越的道路。那么他们的实践是否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其都较多的关注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也太关注与对素质教育的追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负担;另外,虽然两所学校的实践理念具有和新课程有很强的吻合性,但是其缺乏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和配备。

无论是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还是静安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其实都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探索。这些探索或许存在一定的偏向性,也或许有较大的障碍限制,但是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洋思中学勇敢的迈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看到了静安附校在课改十年之际对洋思模式进行了升华与再创造,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地开展的课堂教学能够很好的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融合,也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仍在路上艰苦前行,但是我们似乎已能看到前面升起的光辉太阳……

[ 参 考 文 献 ]

[1]赵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2).

[2]华国栋,高宝立.实施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6).

[3]张人利.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

(11).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季忠发.论学校管理与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五
《新课程改革中科学课教学的尝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中科学课教学的尝试

刘平◆

教学中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制定计划、钻研教材等,给学生创

设动手实践亲身经历探索、讨论交流以及体验的机会等教学情境,以及给学生创设思考、发言的空间、时间等。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 科学课教学 教学尝试

  小学《科学》以全新的面目展现教师和学生,它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教材的传统方式从而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课程实施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去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大胆地进行尝试。诚然,在科学教材的影响、召唤下,小学科学课教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期开学前,我就将教材统览一遍,制定出课程计划,列出制作实验材料及准备时间,教学时按计划让学生准备。如在教《养蝌蚪》一课时,提前一个多月引导学生成立“养殖小组”,在教室外阳台的一角养起了蝌蚪,每天同学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光顾好几遍,看着卵一天天的长大,变得晶莹,有光泽。几天后,“黑葡萄”长出小尾巴,在盆子里游来游去,大家的兴致更高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饲养,终于变成了小青蛙和小蟾蜍。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蝌蚪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亲眼看到了蝌蚪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再如学习《月食成因》,前一个月,就让学生由月初到月底每一天(或每两天)观察一次月相,并将月相画下来。课上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理解月球怎么公转及月相成因,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不仅理解快,而且记忆深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善于发现、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要激发兴趣,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时,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才能积极地去探究。如学习《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了一盏自制的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走马灯在不停地转动,使学生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观察、思考、议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求知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加强实践活动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尤其是儿童,他们这种表现尤为强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组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按自己的设计操作。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的自主活动。如教学《灯泡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材料后,我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蛛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的电路的组装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行去探究,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完成,随着小电珠的发光。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的脸上。情绪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并不断触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

四、活用创新,发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发展他们的科学知

识和能力是我们科学课教学的根本目标。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

体现在能否正确地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知识的活用。如学了摩擦力一课,去组织指导拔河比赛。(2)能力的活用。如使用测力计对买的菜重新称一下是否正确。(3)知能的活用。小发明就是所学知识和主体能力创造性地运用解决生活中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了摩擦力一课后把光滑的塑料筷改成毛糙的,夹菜就容易多了。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以后,就会更加坚定他们学科学的志愿,树立科学精神,自觉地同社会上的伪科学作斗争。

五、创设合作机会,培养交流、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对于形成师生间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同时,也有效地促进思维的求同性。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自己的机会。这样,在充分交流相互合作的同时,就会把每个人研究的结论化为集体的探究的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大气压力》时,先让学生表演魔术“做实验”,用纸板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口朝向各个方向,再松开手,结果纸板都没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再对其原因让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在成功的“魔术”激励下,无比喜悦,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其中的道路,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激烈。这样,很快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总结出纸板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实践证明,小组学习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学生会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学会尊重、接纳、争辩、合作、关心与互助。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知识积累

由于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对科学领域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便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籍,如《小哥白尼》、《十万个为什么》。还可通过看电视节目“探索与发现”以及通过电脑网络查找相关知识等。科学的发展历史悠远,知识博大精深,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等,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能力,而且其中一些趣味性的科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当然,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学生间相互交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探索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多一些尝试,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1]《走进新课程》.[2]《科学》期刊杂志.[3]《山东教育》杂志.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看庄镇教办)

01/2008   89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六
《课改中的困惑与尝试》

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篇七
《春风吹得花竞开——谈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尝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92406.html

    上一篇:枫林渡精彩片段

    下一篇:摘抄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