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加分析

| 作文素材 |

【www.guakaob.com--作文素材】

议论文加分析篇一
《如何加强议论文的分析力度》

议论文加分析篇二
《议论文几种常用的结构及例文分析》

议论文几种常用的结构及例文分析

写作佳苑

2013-11-03 1943 5d56b7b40102ed3f

议论文几种常用的结构及例文分析

总分式结构

安徽卷满分作文 带着感动出发

暴雨之中,是谁,为你撑起一把伞?漫漫长夜,是谁,为你点亮一盏灯?怀着一颗感动的心,你会发现,暴雨后总有美丽的彩虹,黑夜里总有星星在闪烁,带着感动出发吧,让你的人生温馨而美好!

② 感动,珍藏在我们心中,又时时刻刻向外散发着光与热。带着感动出发,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人生路上的风景。我相信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热闹的人类社会,都会使我们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③ 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省的哲思。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分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会着紫色波浪带来的感动时,她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们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人总是由自然而生,与自然中生灵万物有着共同的感应,而感动便是这样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与自然的感应之门,收获朴实而深刻的哲思。

④ 带着感动出发,在人间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染至深的温暖。当奥运圣火在异国他乡遭遇袭击时,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残疾人弯腰护住火炬,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奥运圣火为她感动,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当冰雪肆虐我国南方时,我们看到无数绿色的身影忙碌在铁道公路两旁。那一刻,冰雪为之感动,为之消散!当地震突袭四川时,我们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忧虑,在废墟间穿行。那一刻,国人为之感动,世界为之惊叹!在风雨之中,在瓦砾之上,我们用感动见证了最顽强的民族、最伟大的爱!带着这样的感动出发,谁不会变得更加成熟,谁不会更了解温暖的含义?

⑤ 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自然中聪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于是,我们要将这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们。伸出你的双手,将爱心的感动传递给孩子;坚守你的岗位,将敬业的感动传递给同事;攀登你的高峰,将拼搏的感动传递给同伴。我们相信,这些感动会在人们心中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色彩斑斓,而这,正是带着感动出发的意义所在。

⑥ 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夜中为他热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充满光明!

《带着感动出发》思路与结构分析

我相信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热闹的人类社会,都会使我们收获最宝贵的财富。②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省的哲思 。

③带着感动出发,在人间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染至深的温暖。

④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自然中聪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总 (第一段)

总(大自然与社会)

分 分(1.大自然2.社会)

总(大自然与社会

总( 最后一段)

对照式结构

规范的对照式议论文模式

对照式,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 2、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叙例和议例 3、正面小结 4、反面提出论点 反面叙例和议例 5、反面小结 6、结论(总结全文) 结构提纲示例《为“班门弄斧”叫好》

引入,“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 ②确立观点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

③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④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永远不可超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都将停滞不前。中国革命初期,李立三、王明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结果使中国革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⑤引用名言,提倡敢于向“班门”弄斧,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⑥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优秀范文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第一段,提出

论点,排比修辞,具有文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笑对痛苦,“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的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你嘴角边还会有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点评】

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充分利用教材,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另外,

评论古人而又不忘观照现实,说理严肃而又不乏诗意的评述;精心打造精彩的语言,用比喻,用引用,用排比,用反问,使文章神采飞扬。

并列式结构

规范的并列式议论文模式之一

1、引入 2、中心论点 3、分论点一(独立成段) 论据一 4、分论点二(独立成段) 论据二 5、分论点三(独立成段) 论据三 6、结尾

结构提纲示范

作文题目谈意气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独立成段) 论据1

分论点2、现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独立成段) 论据 2

分论点3、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独立成段)论据3

优秀范文以“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中的“杂花”一词非但没有给予我们纷乱不堪的感觉,反而,它给我们带来一种万物复苏、一派蓬勃的景致。确实,虎啸深山、鱼游潭渊、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的杂景纷呈,会时时令人感到喜悦和顿悟。

其实,不仅自然如此,在文学的海洋、丹青的园林、音乐的殿堂,“杂”又何尝不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

议论文加分析篇三
《2013高考议论文写作——议论文论据叙述及其分析》

议论文加分析篇四
《议论文考点解析及方法指导》

议论文考点解析及方法指导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考点解析:

一、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主要是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帅、灵魂,它统帅着论据和文章的分论点(若有分论点),论证方法的选择和思路的展开也服从于中心论点的需要。

(一)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自己的主张;他关于生活、人 生、社会等问题的一些看法;论点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分析其实质;论点一般是 正面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很明确;论点不可能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可能是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②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

开头:“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结尾:“总之”、“综上所述”等。

③从位置上看,常常在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为多,中间较少,还有的需要我们从议论的对象、范围、重点等方面着手加以概括。

(二)要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需要辨清几个关系:

①论点与论题:论点是对论题的扩充。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一般是短语或词语;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

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有力地支撑、证明论点,本身也可以是论据。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的。

③论点与论据:被证明与证明。

(三)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

⑴看文章的标题类型

议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揭示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②揭示议论的范围,如《想和做》;③提示论述的由头,如《哨子》。

⑵看论点的提出方式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开门见山,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骨气》;

②针对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论点,如《想和做》;

③根据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提出观点,如《哨子》;

④根据人们熟知的有趣故事或某一事件提出论点,如《灰姑娘的时钟》;

⑤结尾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由此,要迅速准确地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就要明确论点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或论证部分的段首句。对那些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可以从文章议论的对象、范围、重点等加以概括。

二、考查对论据类型的分析以及论据作用的理解,按要求补写论据。

(一)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指史实、事例、数字等。(类型:具体的事例和概括的事例)

道理论据:指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

(二)论据的作用有: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或先证明分论点,然后通过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互相印证,即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事实为道理提供依据,或先讲道理后摆事实的,道理为事实论据的选择指明方向。

举例: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 ?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 30 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三)论据的补充:要求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其论证和已有论据的特点,进而再搜索相应的论据。

举例:

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 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

依照画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 致,语气连贯。

这道题更能体现出开放性试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能也无法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说这类题无从解答。关键是要找准切入口,从分析原文中的这个事实论据入手,看一看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这句是承接上文“不断壮大自己”的,而“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是和下一句“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紧密衔接的,因此,所补论据应包含两层意思:①吸收,壮大自己; ②奉献。考虑到上下文的内容一致,语气连贯,这两层意思必须按先后次序,不能调换。接着我们就要广开思路,从例句开始拓展,由老师到医生,再到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想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吸收,壮大自己,然后才能奉献的问题。例如:“一位工程师只有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考查对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的识别及其作用的把握。

(一)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用事实论据论证

道理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或作者直接讲道理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举例子、讲道理都可 以从正、反两方面出发)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与比喻说理不同)

(二)分析论证方法及其好处的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举了 的例子证明了 ,使道理更加地具体可感,浅显易懂,更有说服力。

注意:举例的作用,是为了证明小论点,即跟材料最近的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了 ,)深入浅出地论证了 ,使道理更加明了透彻,有针对性,令人信服。

对比论证:将 与 作了对比,鲜明地突出了 ,使道理更容易让人理解,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使道理更加有说服力。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论) (本论) (结论)

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如《怀疑与学问》:提出论点→消极方面论证→积极方面 论证。

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如《谈骨气》的论证:先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方面举例论证。

(二)分析结构要注意: ①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② 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 ③ 理解富有概括力(总括性)的关键性词语。

五、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概括性(主要针对举例论证时对事例的处理)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具体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

①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能否删去某个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必须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删去后会显得不准确,思维不严密,观点不鲜明。 ②语序安排(可否调换位置?):主要是字词的顺序、句子的顺序、段落的顺序。 调换后不合乎逻辑,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及会打乱作者的论证层次。

③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感情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

六、其它考点及应对策略。

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注意:一定要放回文章去理解,切不可想当然地答题。如《胡萝卜的诱惑》中“心安理得”的理解。

②议论文开头、结尾的作用。

开头:引出论点;引出论题。

结尾:总结、归纳论点;结构上照应开头、照应标题,内容上深化论点。

③句子的表达作用,欣赏句子及表达效果。

分析语言:根据所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抓其中精妙的词语;抓其中的成语。

分析内容:具体形象地论证了

注意:在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时,不能简单地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等来概括,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

④考查自己的情感体验及生活中的积累。要注意“换位思考”,平时注意点滴积累。

⑤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不可泛泛而谈,要结合自己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身份,及你对此问题的最真实的看法,注意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可偏激。

议论文“五步”阅读法:

(一)通读全文,明确论题、了解论证方式。

阅读一篇议论文,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是初读文章,明确论题。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将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而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就是立论性的议论文。同学们一般接触的是这一类型的文章。

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驳论性的议论文。

(二)依据论题,找出论点。

初读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论题之后,就可以精读各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串于全文内容的始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概括。但它都与论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阅读时便可依据论题尽快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依据它,从文章的第一段就可以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理解论点。

议论文中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准确的最好验证。

例如,在《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并举出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互相关联,孟子说的三句话在这三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但又各有侧重。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或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了解论证方法及好处。

(五)体会议论文的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议论文的写作: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以议论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①积累名言警句 ②积累事例材料

补:(六)结合语境理解、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的语言特色。

1、本文标题“不能省略的历程”和“古往今来,有 多少父母用自己的爱‘省略’了该由孩子自己承受 的艰辛。”中的“省略”一词是否相同,为什么?(2005年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不能省略的历程 》)

答案:不相同。标题中的“省略”是指过程的减缩、免掉、除去;句子中的“省略”是包办代替的意思。

2、第(2)段作者说的“七扣八扣”,所“扣”的

是_____、_____、______。 (2005北京市卷)

答案:天真年少的岁月 年老体衰的时光 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

3、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

②(牛顿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

石子的小孩。 。

答案:

①人只是大自然机体普通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或:人要善待自然环境, 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②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很幼稚。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说说你的感受。(200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心存感激》)

答案:如: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毅 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感受: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感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局势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和表达效果。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2005年六盘水市课改区中考试题《读书是一种德性》)

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品味:

一、“准确严密”特点品析角度。

1、从限制性词语(状语、定语)的使用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2、利用关联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内在联系密切, 论述的道理更 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

3、判断和推理严密 ,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4、明确代词的指代范围,正确理解代词的

指代作用。

二、“鲜明生动”特点品析角度。

1、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2、从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体现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品析。

3、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角度品析语言的鲜明、生动和感

情的色彩。

三、语言“概括简洁”的角度。

从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 品析语言简练扼要。

(七)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看法、感想。

1、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2005年随州市中考试题《读“死”书与读“活”书》)

2、对于人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 (2005金华市中考试题《人的价值》)

3、生活中,你对成功的感受是什么?请简要地谈谈你对成功的感受。(2005烟台市中考试题《成功是一种感受》)

此类开放性题目答题原则:

1、明确问题层次,做到有问必答。

2、明确问题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答题。

3、说理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4、语言简练,语意连贯。

议论文整体阅读思路方法:

第一步:认真通读全文,要求边读边划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第二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三步: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

第四步: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问题关键,回读相应文段,全面准确作答。

议论文加分析篇五
《高考满分议论文及赏析》

【ONE】知之·行之·思之广东考生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点评】点评人: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

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TWO】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广东考生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

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点评】点评人:邓玉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但本文的书写不够工整,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个别语句有瑕疵。【THREE】独一无二上海考生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

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FOUR】情感、理性、认知 福建考生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 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

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 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 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 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 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点评】精练的语言 精当的事例 本文以一组关键性的词语做文题,既醒目又揭示本文论述的中心,这是篇阐明三者关系的议论文。 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充满辩证分析的,语言同样是毫不逊色老到的。如文章首段整段语言都是建立在一种对事物高屋建叙的认识之下,使我们由衷为作者精练语言所折服。 文中列举两方面精当的典型事例。首先列举历史上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惨痛教训,突出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亲情"葬送农民革命。接着精当列举毛泽东任人唯贤事例,具有不可批驳的作用。文章结尾两

议论文加分析篇六
《浅谈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分析”的意义及运用》

浅谈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分析”的意义及运用 作者:韦倩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

摘 要:高考作文考生多写议论文,但评阅卷时发现作文堆砌事例者较多,不知道分析材料。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中,认识到分析的作用,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论清楚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让论点与论据有机结合。

关键词:议论文;分析;意义;运用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常常遇到这样的困难: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可是摆出论据后便无话可写,只好草草收兵。结果是论点和论据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出现这种这问题,与论证中不会分析说理密切相关。

一、议论文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地说,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的。论证,是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有的时候道理较为简单,提出论点,稍加说明就够了。但更多的时候,摆出论据还不够,要进一步分析论据和论点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分析二者联系的过程就是论证。请看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一段文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入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段话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阐述清楚了。这里有论点,有事实论据,有分析说理,观点和材料统一,是一段典型的议论。

二、议论文中“分析”的意义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辨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错误或虚假的材料推不出正确的论点,缺乏针对性的材料不能证明论点的成立。而个别的真实的材料由于不能上升为一般规律,就树立不起正确的论点。

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文学有基因遗传。其证明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当代文学家茹志娟、王安亿母女,法国文学家大仲马、小仲马。但这三个材料在生活中属于个别现象,不能上升为一般规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儿子海婴并没有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材料不具有普遍意义,与观点缺乏内在联系,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可以断定“文学有基因遗传”的论题不能成立。没有分析的论证,不是严密的论

证,而这样的论证尽管有鲜明正确的观点,有繁多典型材料,但仍然缺乏说服力。议论文,论点和论据不能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需要科学的分析,清晰的说理。

也许有人会说,论点和论据游离不好,不能以论据代替论证,那么如何理解“事实胜于雄辩”这种说法呢?我们并不否认摆材料的重要性,典型的材料有助于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分析说理和援引材料二者比较起来,应该说分析说理为主,援引材料为辅,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宋代秦观《淮海集·通事说》的“文以说理为上,序事为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应该认识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典型与否外,首要的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辩证。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请看下面两则议论: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这里两则议论的论点、论据几乎相同,但分析的深浅程度不同。第二则议论说明了用智的深刻意义,揭示了论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用智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所以有勇还要有谋,因而更具说服力。

三、议论文如何运用“分析”

写作议论文,要克服论点和论据游离,或是以论据代替论证的毛病,必须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首先,多角度分析论点和论据。一个论点确定之后,要考虑这个论点有哪些深层的内涵,如“竞争”这一论题当包含下面几个内容:①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②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③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④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⑤竞争要遵守法律规则和社会道德。如果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那么一篇议论文的框架就可以搭起来了。论点或分论点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材料。材料的意义是多侧面的,即使一个小小的材料,也包合多层次的意义。这正如一滴水与大海相比,虽然微乎其微,但如果用辩证分析的“显微镜”放大,呈现在我们跟前的是一个大千世界。选择论据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论据所包含意义的分析过程。

其次,要揭示论据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就是分析论据的本质意义,寻求论据和论点意义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摒弃那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竞争”这一论题中,“鲶鱼效应”具有“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的意义。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分析为什么竞争才能增加人的危机感,因为这关系到生存和发展。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多层意义。 目的在于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越深刻,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就越紧密。这样。论证就越有力,论点或分论点就越突出。

最后,对分析的内容加以概括。分析,可使问题深入下去,引出结论;概括,则能集中起来,把问题提高到一定高度去认识。没有分析,论证难于细致深入;没有概括,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如“竞争”论题中,竞争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推之,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这也不能千篇一律,拘于一格。不需要概括的,当惜用笔墨。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要认识到重在“分析”。要克服论点和论据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的毛病,思想上要重视分析的重要作用,多读多练,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分析能力,以不断提高议论文作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燕萍《议论文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北京教育;1996年05期.

[2]徐玉铸《关键在抓思维训练——漫谈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03期.

[3]朱钱凯《议论文写作教学谈》[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年26期.

[4]李红《;以读带写 以说促写——浅谈议论文的写作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10期.

议论文加分析篇七
《2015高考议论文写作事例分析法训练及参考答案》

2015高考议论文写作事例分析法训练及参考答案 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

【常用分析法】:

一、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例如: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

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方法:直接陈述原因]

例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例3、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正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的天使,她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

例4、有人把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糖没有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

的发明者吗?(《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片段)

文中用“试想”“如果„„不是„„”的思路,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原论点“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正确性,方法巧妙。

例5、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例6、思考着倾听,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声。俞伯牙与钟子期以乐会友,铸就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情。倾听与交友、与生活、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楚怀王若能思考着倾听,屈原不会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恨自投汨罗;失败者若能学会倾听,不会承受再次失败的苦痛;悲哀者若能在静静的思考中倾听别人的劝导,快乐的阳光终会洒满他的发际眉梢。

三、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只有„„才„„”“只要„„就„„”例如:

例7、邰丽华等人„„经历重重磨难,表演出了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这是何等的坚强啊!其实,坚强就是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命运不公的重担。只有坚强地面对,才能在无声的世界中,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舞动出音乐的旋律,表演出绝美的舞姿。(《坚强的力量》片段)

文章先用一句“这是何等的坚强啊!”提出论点,紧接着作了较为到位的分析,最后用“只有„„,才能„„”的句式,进一步分析了事例存在的条件,将

分析引向深处。

例8、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潇洒地满足于“箪食瓢饮”的艰苦环境;有了广博的才智,才能潇洒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过人的胆识,才能潇洒地力挽狂澜,临危不乱。 我眼中的潇洒,决不是旦夕就可成就的。它是需要岁月积淀方可酿成的美酒,它是需要沙石琢磨才可以磨圆的珍珠,那一份醇美和圆润是永远建立在漫长甚至是痛苦的积累之上的。

四、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例9、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舍得》)

例10、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的?他们承受了疯颠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能在颠倒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包容》)

五、转折分析法:

例11、有人希望成为中国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又畏惧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成为中国的莫泊桑,却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又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耕耘。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抓不到,更何况那恢宏的大志呢?

例12、我们因分别而感伤,因离散而忧愁。但别忘了,朋友,虽然告别了安逸,但我们却收获了坚韧;虽然告别了故乡,但我们却开启了新的人生里程;虽然告别了亲友,但我们却结识了更多的生活知己。没有告别,怎会有更为精彩的人生?远方,给人以向往,那里充满挑战。

六、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例13、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考场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练习】:

1、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2、观点:坚持就是胜利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 正因为他坚持了下去,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0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