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一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发现内心的新大陆

11级民族学 黄海桔

——读《瓦尔登湖》有感

初次听说《瓦尔登湖》这本书,应该是高二那个时候,偶然看到有同学在宿舍里翻阅,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也许就是这个不在意,让我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和邂逅吧。只知道是一本很静很静的书,静到,仿佛可以听到银针坠地的声音。 上了大学之后,曾经好多次地去找过这本书,但是都没有找到,可能,我浮躁的心态也读不下去。半个月以来,我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把这本书看完了,想来也不容易。这是一本孤独的书,更像一本日记,猎狗、田园、土地、融雪、汽笛、栗色的马、斑鸠„读《瓦尔登湖》,感受到更多的乃是生命的厚重。孤独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梭罗以一种圆融的姿态,向我们阐释了他对自我、对自然、对万物的思考。阅读它,我感觉自己向一艘驰骋于大洋的战舰,沿着未知的航道,去寻找海湾上的灯塔,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禁锢在想象的监狱之中。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梭罗则是一种厚重,他们都是旅人,在寻找一块镜子,从而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们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只有永远渗透现实,发觉围绕我们的现实,在宁静的时候,哪怕片刻安静,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他说“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啊,反观现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浮躁、功利、速度和效率。人们承受孤独的能力越来越差,离开了大众,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寂寞在大肆蔓延,熟不知,这正是锻炼个人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绝佳机会。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瓦尔登湖》给我们讲述的更是一个灵魂自由行走的历程,是一种没有羁绊的意识做着无规则的流动。在这本书中,梭罗似乎是站在了一个超然的高处――巨大的工业机器消失了,庞杂的社会也已隐去,“满面尘灰烟火色”的人群彷佛原就不存在。只有一个手持一柄斧头的灵魂,在这在最纯净的大自然里采撷精神的诗篇,然后把它们化成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一个至纯至净的深处-只有灵魂可以触及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外一个国度重现了,是不是每个文明都是需要一个用以升华的场所来凸现现实的

压力和丑陋,无论是农业文明下的艰难世事,还是工业社会的轰轰吵鸣。都需要一个桃花源或是一个瓦尔登湖来盛放一颗颗渴望孤静的心。

在这个商业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逆潮流而行之;可是,在强势商业的滚滚浪潮席卷现代生活每一个空间时,有多少时刻,我们感到家园的缺失、迷惑不已?日渐枯萎的精神世界,又怎么可能支撑一生漫长的岁月呢?

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从古至今很多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前提,如果舍本逐末,将对人类子孙后代是一个毁灭性的伤害。即使,我们做不到像梭罗一样清心寡欲,归隐山泉,也要随时注意遏制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珍惜资源,坚持合理、绿色、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同时更要加强内心世界的改造,充实头脑。内心宁静了,人也就宁静了。

无法拒绝物质,又无法融合到追求物质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生活在凡尘俗世里,面对的是吃喝玩乐的诱惑,无法拒绝的是生存的压力。当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喧嚣浮华成为我们得以生存必须的外在环境时,我们怎么找寻去瓦尔登湖的路,我们是要迷路的。也许此刻的我们在感慨,感慨生活的不易与多艰。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的借口,即使我们前行的背包里充满了俗世的印记,甩也很难甩掉。瓦尔登湖不是海市蜃楼,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内心的满足才是我们幸福的来源。当原始的欲望得不到遏制的时候,就算得到世界也是不会罢休的。我们依旧会感叹,但愿,让我们感叹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少。 回想我的这些年,也是够折腾的了;但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我的人生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动力在哪里?就在这一刻,读到瓦尔登湖,我豁然开朗。我所不能忍受的是无知的贫瘠,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无聊和虚度。我追求的应是,通过不断地思考、汲取,不停地超越昨天的自我,感恩生活,达到一种个体生命永恒向上的姿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个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二
《瓦尔登湖读后感》

渴望回归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木的枝头的饱满的浆果,这一切美好至极的景物都被作者以柔缓的笔法叙述了出来。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那种宁静和温暖多么让人向往啊,每个人都想像他一样,宁静地居住于瓦尔登湖畔。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所求,这些使我们无法抛下一切。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

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应该固执地指向宁静和自然。回归自然吧,那是人类最好的选择。但这个最好的选择,在今天,已经很难实现。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就算我们的确能放下一切,又上哪儿找寻那样一块净土?。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像梭罗那样,但总是不能够解除掉像他一样生活的念想。做一个在都市里的隐居者吧,我只能这么告诉自己,在都市里一样可以拥有宁静与自然,一切只看自己的心境。但这只不过是徒劳的谎言罢了,只能欺骗一下自己贫乏的内心,我终究是不属于瓦尔登湖的,不像梭罗,他是瓦尔登湖的孩子。

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王莉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犹如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徐迟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好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能让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净土的冲动。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它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

该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在读完哈佛大学后,28岁的他于1845年7月4日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此书在当代美国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瓦尔登湖》是梭罗融入自然、静心思考的结晶,全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尔登湖》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唯美长卷。读完全书,仿佛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纯美的自然之旅,你会走近湖畔,走进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决战、在冰天雪地中倾听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雪冰、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体验中深深沉醉。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

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2、《瓦尔登湖》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在湖畔,作者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闲适地垂钓游鱼、观鱼戏水、听湖奏鸣。“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3、《瓦尔登湖》是处处灵光闪烁的哲学圣书。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钱、贫富、生死等大问题,在娓娓道来中悄悄开启你的心智。那些贯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语,会使你在反复诵读中,感觉常读常新,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绿色经典,是构成美国性格最重要的书。海南和三环出版社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们一种长者拥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作为一名教师,应像梭罗一样,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从而诗意的栖居在校园内,成为引领学生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摆脱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们可以永远活在现在,善于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如同小草不放过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细小的雨露一样;而且不把时间花费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责,那么,我们肯定会备受福佑。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四
《瓦尔登湖读后感》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的橡树正在生长

他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惠特曼

我想,《瓦尔登湖》这本书和它的作者都是异数,因此我所写下的这篇文章相较于读书报告,则更像是一篇对梭罗本人的分析。

从一本书中去洞悉一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作者喜欢把话隐起来,隐到读者非读好几遍不可才能明白,或者还是明白不过来;有些作者喜欢把话反过来,甚至反到有时连作者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程度。而这两种书的作者,心机深,思想复杂,因而他的观点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往往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梭罗不同,《瓦尔登湖》不同。在这本书里,你完全找不到雕琢的词藻,华丽的辩证,这本书中写满了梭罗独居时最最朴实的内心感悟,意由心生。这也是梭罗的过人之处,他懒于隐藏或美化自己,只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不急不恼地别人宣传着“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观念。

梭罗生活得像个隐士。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边的小屋里,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他自己足足独处了两年又两个月。对于梭罗,我愿意可以把他类比于惠特曼所说的那棵树。它的伞样的形状,不断迸发的枝条,蓬勃向上,扎根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树叶,将这些转化为人类的特质,宽容,坚韧,耐性,不断自我发展的激情,这些特质都是梭罗所具备的。而在这些美好的特质之外,梭罗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立性,这与我们所有人都不同。他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逃脱了被影响与被灌输,这既是他的独立性的来源也是他能够长久保持独立性的原因之一。因此脱离于人群之外,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他可能时常会觉得山水比人能更与他相投。他的一位朋友用一段很有趣(初读时令我笑喷)的话形容了梭罗的这个特质:“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绝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可以这样讲,除了维持生活,他几乎什么都没做。没有读书,没有写作,没有与他人的交流,甚至有的时候他连豆子都懒得种了。那么他在做什么呢——在那大片大片的给生命留下的余地里,梭罗长久的思考着。在阳光下的门前或树木中间,从日出到黄昏,享受着只属于一个人的思考。这样的思考的结果不带有任何他人,甚至现代社会的影响,这是很罕见的。所以在所罗认为进行这种纯洁的思考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对于有些不了解梭罗的人来说,梭罗长时间的思考可能与放空或胡思乱想没什么不同,但是这些人实在是大错特错了。普通人的胡想往往离不开物质且带着浓厚的自我感情色彩,但梭罗的思考却是真正的淡如白水,朴实而有力。至于用放空形容梭罗则完全是个玩笑,几十部自然随笔是不可能产生于放空这种完全无需动脑的活动中的,不是吗?

“我们能够给予事物以外貌,但最终能使我们受益的只有真相。只有真相经得起考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而是在一种非本意所愿的处境中。由于我们本性中的弱点,我们假设出一种情况,并将自己置于其中,因此就同时处于两种境地,要想从中摆脱就加倍困难了。”(梭罗《瓦尔登湖》结束语)梭罗把自己称为“文明世界的过客”,从这称呼中还是可以看出梭罗对这个世界在人身上产生的影响还是有些着恼的。他厌恶一切虚假,也不乐意于看到人说真话还要付出代价,但是作为单独的个体他又没有力量与大的趋势抗衡。因此在梭罗找到瓦尔登湖——这块真正属于他的湖泊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与湖做伴了,这块身体的栖所,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赐予他活力,灵感,安宁。而这,便足够了。

瓦尔登湖是一本我在高考后就开始阅读的书,但是到了现在还没有读完。可能正是因为书与人心毫无隔阂,而使自己甚至于有些畏怯了吧。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海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五
《瓦尔登湖读后感》

摘要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戴欢/译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3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我们,是不是渴望每天和树林湖水打交道?是不是渴望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是不是渴望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不妨读读《瓦尔登湖》吧。

经典语句: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用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文学院 09涉外1班 陆志霞

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现的是一种简朴诗意并且充实的生活态度,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瓦尔登湖如静谧皎洁的月色滋润着朦胧的大地,如夏日山涧里潺潺的泉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抚平每一个焦躁不安的灵魂,她以一种安静却不容忽视的姿态慢慢改变这日益浮躁的社会。阅读此书,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上某章的的首语:慢慢走,欣赏啊······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个月两天,作为他漂泊生涯的一次短暂停留,他在自筑的木屋中渔猎、耕种、沉思、写作,写下《瓦尔登湖》一书。

临湖而居的梭罗让人想起那位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海子。同样有对自然的向往,可是海子的这首诗中更多的是透着阳光的温暖,《瓦尔登湖》里显现的是哲理的灵光以及生活必须的思考。因为海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而梭罗是一位思想家。“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他对每一笔支出与收获都仔细计算,简朴的生活。就算隐居也要生活,不是吗?但他却不贪婪,变成生活的奴隶。对于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只是取少量满足生活必须,尽量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美。

梭罗毕业后放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说到回归自然,不禁想到中国古代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当一个人远离名利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体力劳动和纯粹的思考中时,他就离在生命的本源流淌的净水更近了。

我常常想,那一湖五光十色的湖水是否知道自己曾陪过寻找诗意生活的梭罗?是否知道自己是坐在穿行而过的火车上的旅客的风景?是否知道自己让无数的人向往沉醉?而她却只是不舍昼夜的变换,带走或留下一些时光给人安慰。那一泓清泉映照的是岁月消逝里无边的寂寞。是啊,向往或者沉醉又怎样,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静的书,需要慢慢的品读慢慢欣赏。读完此书就像做了一次悠长而彻底的礼拜,无关乎信仰只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诗意地栖居。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六
《瓦尔登湖读后感

邂逅瓦尔登湖

能够邂逅《瓦尔登湖》,真好。

这次美丽的邂逅源于朋友。或许我该在这感谢一下他,曾经同桌,然后了解的。我记得他的Q昵称是‘狼泊居’,很喜欢‘泊居’这个词,颇像他的追求,又似一种淡泊的栖息方式。若是一个人在另一座城市有这么个朋友,你们之间简单到只偶尔告诉对方他\她所在城市的天气,从没有他人是非,是不是很幸福?他便是我的一位这样的朋友,真好。

“今天武汉的阳光暖暖的,樱花开了。另外,推荐本书给你,有空读一下《瓦尔登湖》,你一定会喜欢的。”是大二时他打电话说的。于是我幸运的邂逅了《瓦尔登湖》,真好。

读过徐迟为中文版《瓦尔登湖》写的序,第一句话便是“你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吗?”那么,亲爱的,你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在读这本书之前,或者可以及至阅读所有的书之前 。徐迟先生是敏锐的,以至于我只能一味的引用前辈的话“《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梭罗出生于美国革命开始的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他读过许多书,自然受到一些思想家的影响,但他有没有单纯的踩着前人的脚印,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会、去思考。梭罗是一个极简单极纯洁的思考者、实践者。于是才有了安静的《瓦尔登湖》。

我喜欢读书时从后往前读,毫无缘由。《瓦尔登湖》最后一个目次是‘结束语’。梭罗要离开瓦尔登糊了,他通过实践告诉人们:“倘若一个人满怀信心的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绝不是如今市场上畅销的励志书,绝不是功利的,短视的。《瓦尔登湖》中梭罗先生所说的梦想是:尊重你内心。不是安于现状,不是毫无追求。你听,先生也那么坚定地说过:要面对它(生活),好好过下去。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占领市场,没有教你如何获得财富,没有教你如

何获得地位,没有‘教唆’你去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奋斗,疲于奔命,只为了赶上别人的脚步却不知自己丢失了什么。《瓦尔登湖》只是一个你生活的旁观者,它只是在提醒你:倾听你自己。瞧,多么温和。亲爱的,你呢?有没有安静地听自己的心在想要什么?

有幸读过音乐人马修连恩的自传,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诉读者:“我记得当我三岁时,每每别人问我多大时,我似乎只会讲:I am free.”是的,I am free.他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自由。我在想,梭罗先生也是自由的,《瓦尔登湖》也是,自由的让人妒忌。你看先生在‘春天’里听冰雪消融的声音,听鸟儿的鸣叫。看到流沙,他便想到:“人不就是融化的泥土吗,人的手指肚也不过就是凝聚起来的一滴,耳朵可以想象成一种苔藓......下巴是一个更大的滴,是脸上汇合滴水的尖端,......植物圆圆的叶片也是一个浓稠的随时下落的滴。”梭罗先生从不是一个严肃的说教者,他是自由的,生动的,《瓦尔登湖》也一样。

是怎样安静的冬天才能酝酿出春天的热闹?

瓦尔登湖安静的冬天绝不单调,绝不枯燥。你能想象会有人用烂木头里的虫子在冬天钓到了鱼吗?你能想象有人会在冬天储存冰块为了夏天用吗?你见过蓝色的冰吗?不错,梭罗先生就见过,呵,那是一个怎样幸福的人儿,可以见过这么美妙的事情。梭罗说:湖大地的眼睛。那么。这绿色的湖水,蓝色的冰会是怎样一只美丽清澈的眼睛呢?

这种从后往前读书的习惯似乎给人带来了一些不便之处,比如逻辑上的颠倒,真相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但我却享受着这种惊奇,由末到首,然后收获。亦如一开始,我以为梭罗先生是孤独的,《瓦尔登湖》是安静的,寂寞的。但读到’冬天的访客‘、’冬天的动物‘时,我才发现先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瓦尔登湖》并不是先生在自说自话。然后暗自叹息自己的浅薄与狭隘,同时更加喜爱《瓦尔登湖》。我得承认,当我听到瓦尔登湖边野鹅咕咕的叫声,觉察到狐狸在皓月当空的夜里寻找松鸡,偷窥到松鸡偷食红松鼠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我简直对先生妒忌的要死。呵,这群明火执仗的盗贼,不知道松鼠和野鼠为了坚果争吵会是怎样的有趣?

再这样下去,我会陷入一个怪圈:单纯的妒忌、叙述(而且颇不精彩)《瓦尔登湖》的魅力。但事实就是这样,原谅我的浅薄吧,因为梭罗先生的敏锐。

梭罗先生并不是单纯的叙述,他也在思考,思考着生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思考着大自然,什么是自然的大自然?思考着人,什么是本来的人?那么,亲爱的你,有没有思考过?

人们往往把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成功的生活方式,于是无数人为之疲于奔命却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你能够在阳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叹息浪费了一下午时间吗?你能够冲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吗?你能够在周末静静地读一本书而不是去东大街罗马市压马路吗?你能够安静的倾听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费尽心机的揣测别人的心理吗?你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吗?幸运的或者不幸的。

真的很幸运能够邂逅《瓦尔登湖》。在这个匆匆忙忙为挣财产挣地位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真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内心。去阅读真正的文学,去思考,去丰富自己、服务社会,而不是为功利、为娱乐。真正的和谐是与大自然合拍,如春天花开秋天叶落一样自然。《瓦尔登湖》绝不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虚幻的香格里拉,梭罗先生是思考者,亦是实践者。那么,亲爱的,你准备好安静的阅读《瓦尔登湖》了吗?

能够邂逅《瓦尔登湖》,真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 我说, 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 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 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徐迟《瓦尔登湖序》 美国大学生必读书目 100 本, 《瓦尔登湖》位列榜首。美国著名评伊拉·布鲁克评价: “在过 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怀着对这本书的敬意与 对作者梭罗的崇拜我开始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品读《瓦尔登湖》 。虽然现在有好多地方难以 理解,但是仍然感触颇多。徐迟先生在序中提到; 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下面请 允许我摘抄书中一些精妙语段。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 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 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 些神灵的。 ”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 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 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 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 同为隐居生活, 梭罗让我们想起我国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但是梭罗的隐居和 陶渊明那样的隐居又有所不同,引用徐迟先生在序言中的话说就是: “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 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 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 争。 ”梭罗在《瓦尔登湖》详尽地描叙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来到 了瓦尔登湖, “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 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 月 4 日,恰好那一天是美 ”7 国独立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 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 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大学生活,我的感受是生活

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 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有个一个问卷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 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 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 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 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 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最悲哀的是“大学生在获得宝贵的闲暇时间时,去不知道如何 利用这种闲暇。把时间都花在脱离社会现实的事情上。 ”瓦尔登湖是一个梦想,也是一种精 神的象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瓦尔登湖” ,在自己堕落的时候想到她, 能够给与我们奋斗的力量。心中有着一片“瓦尔登湖” ,让我们尽情的想着梦想飞翔!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荣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 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 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 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 最能怡然自得。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12085.html

    上一篇:玉米饼里加了

    下一篇:盗墓笔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