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一
《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文读后感

三三班 白睿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二
《唐诗风貌读后感》

唐诗的美感 读《唐诗风貌》

3100102486 陈雍 医学试验班类

《唐诗风貌》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这本书不仅包括了对“初盛中晚”四唐诗歌的分期介绍,同时对山水田园、边塞、叙事等题材进行单独讨论。其中末章的不同诗体的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

文章最令人佩服的,该是第一章中唐诗时代反映和生活表现的介绍——虽然这种对唐诗整体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叙述经常流于泛泛而谈,但《唐诗风貌》第一章中可谓是臻于完备的阐述。而对于文章中四唐气象的内容,则都是在我自己所知层面的一定拓展,与曾经阅读过的其他唐诗论著类似,可以说《唐诗风貌》只是从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与别人相同的话题。这里并不是贬低余恕诚先生在这些内容的不足,而是由于四唐诗歌的各自特征已经较为明了,自己阅读时也较难读出新意来。

当然,对于文章中第七章写到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影响,个人表示对余恕诚先生景仰——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的从政治上系统地对李杜诗歌创作进行阐述的文章。因为个人对唐朝的历史了解不够,更别说是当时的高层政治环境对李杜创作影响。就目前自己能力而言,个人只能做到就时论诗,也只能够综观一个短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再寻些个这一时期诗人所写的诗歌进行分析,但也不能达到余恕诚先生的那种系统化得结合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展开。而且,在这章中第一节讲到唐朝前期政治和李杜理想,也是一个溯源的角度。

本文对于四唐分期的那几个章节的内容就不做评论,而主要谈谈唐诗对时代和生活的反映以及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的看法,即讲一下对第一、十一章的所思所想。另外再在整本书之外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一些见解。

书中说到“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来源于开放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文人们绚烂的精神世界。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隔开的,它们互相融合,创造出唐朝绚烂文化。唐朝是个诗歌的时代,唐帝国是诗歌的国度——不论是初唐时候唐诗的发展、盛唐之诗盛极,抑或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唐之流变、晚唐之遗响,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体现一种时代的强音。这就是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和深度,它从人们的生活出发,反映文人诗客的精神世界,体现一种特有的时代精神。 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精神世界,我们都能够从唐诗上体会出来。正如书中所述,唐诗反映的唐人精神生活是受历史脚步影响而产生的空前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这种影响来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来自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来源于汉魏以来历史车轮对上述两者的影响。正如唐音初始的初唐时期,正是在经过太宗至武后的治理下国力已极为强盛的唐朝,正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之绮媚与北朝之高爽)的继承与流变,也正是这种政治清明下的唐人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创造,才诞生了刚健雄浑的唐音。而盛唐气象、中唐流变、晚唐遗响,又何尝不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对先辈的诗歌进行继承和发展,才形成唐诗非凡的风采。贞观以来,标格渐高,此时陈子昂等诗人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力主文章朗练有金石声;而至开元,声律风骨则备,则是对武周朝沈宋之声律继承上结合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大方面拓展而形成的;中唐则是在盛唐巅峰之后欲求新变而诞生的新一个高峰;而至于晚唐,李义山之深婉绮丽、杜牧之怀古咏史,等等晚唐之风,也正是在政治环境日趋黑暗之下不同诗人寻求不同解脱途径所形成的特有风貌。

诗由人作,诗写人事,在平常中不平常中发现美。有春江之静谧,有摩诘之画意,有工部之乱离,有徽之乐天之情致,或有长江之佛事,亦有李贺之鬼事,李白之仙事,杜甫之人事,义山之情事,高岑之战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书中最为人道者,盖

凄美矣。盛世之后诗的生活之美,是属于在苦难中、在亮丽之后所挖掘出的悲壮,在冰冷的悲戚中,激荡着温暖的回流。

诗歌反映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唐朝如日之方中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一种生活的信念、一种高瞻远瞩的气概,都朝气蓬勃地尽情展现。

对于十一章关于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上文已经讲过,是“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的篇章。其中能让我对之一叹者,盖古体之论述。曾经读过关于诗体的文章或者章节,概不能或少有从艺术角度分析的,有者亦浅涉而不能深入;而余恕诚先生对诗体的解释以及对诗歌的诗体所反映出的而其他诗体并不能或者不适合体现的美感。其中,对律绝等近体诗的审美平时因阅读较多感觉也较为深刻,在这部分倒也没多少想法,而至于古体部分,余先生的叙述则很有见地。或许是自己平时对古体诗读得不多,对诗歌感觉也不够深刻,见到余老的叙述才会感觉到对知识面的很大的拓展。

十一章第一部分讲唐诗分体,在此就不做评论了,因为这已经是明确地让人提不起讲几句的兴致了。在第二部分介绍古体诗,其中五古、七古的发展,特别是七古发展的过程,给这块内容还近似空白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此就略谈对七古的认识。七古概曰歌行,胡应麟的这种观点我比较认同。正如我们阅读高岑的七言边塞歌行体诗歌,总是有一种大步向前昂首之势,而读杜甫之三吏三别五百字,就有小心翼翼稳步前进之感。或许是青春的豪气,个人更为欣赏七言的那种步调,即使是像义山韩碑、韦庄秦妇,亦不觉难、不觉长。七古固然是精神奔放的展示,但求其法度,又不失规矩。这种规矩体现在“凭借浩气的鼓荡,忽疾忽徐,忽收忽放,忽停忽转,但即使在最散漫处,也应该如老将用兵漫山弥谷,结率然之阵,中击不断”,这是内容上的连贯性,也体现在音节格调的讲究——两句换韵,三句换韵,四句换韵,平仄相用,甚至是三、四、五、六、七言等杂言诗句的点缀,都能够很好体现诗歌风貌。至于七古易于扬长难以避短,这则是受诗人个体影响所致吧。毕竟如王维这般禅意之人,或者中晚唐诗人诗风转变,也比较难以写出盛唐歌行的豪气。

另外,再略叹一下自己对近体诗格律的认识。文章中有些诗歌评论家的引言对五七律绝进行分等,如元稹的“律体卑下,格力不扬”,个人并不赞同这些意见。律绝是诗歌发展到唐朝艺术上、音律上臻于完备的产物。与古体相比,律绝固然受到格律的限制,平仄与用韵的规则势必会影响诗人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但这不正如同棋艺中的规则一般?试想如果象棋去掉那种看似繁琐的规则,那该失去多少味道!粘对之道,拗扭之妙,也正是对诗人的一种考验;在对偶中避免合掌等问题,在平仄中尽情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律绝之间相比,绝句短小精悍甚至没有对偶要求,所以诗歌写起来会较律诗容易,但事实上写出一首好的绝句或许比写一首引人的律诗更难。要在短短二十八个字、抑或是二十个字里,要将心意表达清楚,已经是有一定难度了,更别说留给读者的自然的思路和点金般的启发了。所以绝句就好似丢入水中的一颗石子,所见或许是丢石子的过程,但还有浪花,浪花之后还有涟漪,这短短的二十多字,盖是石子,而背后给人的感觉往往有着启发式的意味深长。至于律诗,则字斟句酌,也可以出现杰作。创作律诗,至少在篇幅上少了想像发挥的限制,可以稳扎稳打步步莲花,而其艺术特色概与绝句类似,只是中间两联的对偶更见其是否精巧。当然个人对于排律是不见得好的,因为那已经过度流于斟酌,常有失意之弊。

在附录中有对唐朝不同题材的诗歌数量的统计,差不多也能够看出时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初唐七言诗很少,概受初唐五言的继承发展有关,而七律七绝在近体诗中的比重也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这是唐朝七言诗歌发展的一个表现,在晚唐古诗创作急剧减少,是文中提到的政治影响使然,等等,都能够看出一个时代之所流行是受到古的继

承创新、今的社会影响所形成的。当然这又是题外话了。

最后再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见解。“诗原质”的内容并不能从《唐诗风貌》书中系统地章节地反映,首先接触到“诗原质”也不是这本书而是曾经度过的另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唐诗综论》。其实诗原质也正是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生活给人带来的感受而产生。从易取之处入手,取完了,后来的人如果不屑于重拾旧物,就会从比较难见的地方取材。我所认为,诗歌之中所取之材,就是诗原质。

诗的内容,原是取之生活中的敏感的事物,如四季之变,风花雪月,因此这些在诗歌中也往往是最早感触到的。大抵这种诗歌在诗经时代已经比较完美了,又经过魏晋知道南朝,就成了一种滥调,因为没有创新,没有对新原质的挖掘。试想如果南朝的诗歌出现在诗经时代,不也是一部历史性的杰作。新的诗风最直接的,就是新事物以及新事物所蕴含的新感情。纵观唐诗之风格,也略能窥见一二。事物上,唐诗从初唐较多的咏物应制与古奥之体的诗歌中,更进一步对音乐、对边塞等新鲜事物的诗化,对山水民俗等旧事物的新角度挖掘,遂有了唐之盛状。“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对征战事情从征夫的角度寄托感情,仿佛芦笛声正在耳畔。这是唐对前朝的改变,其实就唐而言,也是在一步步对诗原质的挖掘中前进的——盛唐之所以为盛,就是因为在前朝基础上盛唐所挖掘的诗原质发现得很多了,烟雨酒柳、关山大漠、箫笛舞乐、楼阁道桥等等,都已经入了盛唐之诗。遂至中唐,长江则愁思苦吟,昌黎则凡不入诗者皆诗之,长吉之瑰丽奇诡,乐天之妇孺能诵,这些所反映的也是诗人们对盛唐高峰之后的挑战。

历史车轮滚滚,诗歌也总是如此前进。从原始到文字诞生,从诗经到唐诗直至宋元明清的诗歌,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凭借这一代代诗人对生活的挖掘,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剖析,使许多新的诗原质华丽地展现,或给许多旧事物旧感情新的精神享受。正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夕阳是消逝的;至于“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夕阳又是静谧的;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多了那么一层伤惋的哲理。亦如:“微云渡河汉,疏雨滴梧桐”是好的,“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也是好的。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三
《劫后诗存读后感》

劫后诗存读后感

陈明远19首诗词被群众误认为是‘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而广为传抄翻印,他本人则被打成‘伪造’毛主席诗词的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长达12年之久的迫害(蹲了12年牛棚,当时他刚刚结婚)。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诗词冤案’。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陈明远仍然顽强地坚持科学研究和诗词创作,长诗《花环》就是在监狱中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这是一曲九曲回肠诗,共由15首诗组成,上首诗的尾句是下首诗的首句,前14首诗的首句合起来组成第15首诗:尾声。

以前我读过不少诗,古体诗、现代诗、抒情诗、言志诗......等等等等,却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诗,这是历史上的欧洲诗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诗体,闻一多先生把这种诗体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

今天在《劫后诗存》里首次见到这种写作手法,真是大开眼界,我想这是我学识浅短、孤陋寡闻所致。 我觉得陈明远的诗词绝对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陈明远的“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谁擎晴翠入云中,最爱华山大小松,苗在青时已独立,人临绝处始相逢,扎根乱石锋于剑,盘石粗根茎胜铜,浊雾扑身寒刺骨 轩昂我自啸长空。”是何等的胸怀远大,又是何等的士气昂扬!

陈明远的长诗《花环》是他27岁时在牛棚里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没想到能活着出来,可想而知遭受的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他这首诗根本就是一纸遗书,因为诗太长,我只把这首诗的尾声打下来供大家欣赏:

《花环》

你们曾教会我编结花环

以诗的梦想,梦的诗篇

象花种活埋在污泥之下

为迎接一个灿烂的瞬间

尽管原野上荒凉一片

希望的种子决不会长眠

新芽将要从化石中迸发

废墟总有一天变成花园

当野草装饰着青春的陵墓

请把这束诗歌献在碑前

我愿怀着深沉的爱情死去

只有这微笑活跃人间

祖国啊,这就是孩子的遗言

留给后人作永久的追念......

我认为现代诗人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的简直凤毛麟角,也难怪当年群众把陈明远的诗词误认为“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我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喜欢他那种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也喜欢陈明远的诗词,喜欢他那光明磊落、才华横溢的风采。他们不光知识渊博而且都具有一付伟大的胸怀,他们为了宏伟的目标吃得起苦、耐得起贫,能屈能伸,给后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给后人留下了壮丽的诗篇,给年轻一代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教会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灰心气馁,不颓唐弱志;在幸福欢乐的日子里不挥霍无度、不骄傲自

满、不得意忘形;在晦暗昏庸的权势面前不卑躬屈节、不奴颜媚骨、不嫉贤害能。以后我会陆续地把陈明远的诗词摘录下来供大家欣赏。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四
《感受唐诗》

感受唐诗【原创】

2011-11-20 18:02:43|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感受唐诗

高天流云

相传当年苏东坡读书,读到兴处,自斟自饮,很是畅快淋漓。让门外的仆人听得大惑不解,觉得主人真是颠痴一般。估计当初没有神经病一说,如果有,肯定非此公莫属了。

读书,自然是有情趣可言了。古人做官也罢,写诗也罢,总是与学识和才气有关。如果没有才气,没有学识,就没有品位。无论你做多大的官也是没有人看有起的。当年韩信就讨厌樊哙的粗俗,不与他交好。后来有“羞于哙为伍”的句子。才气学识就是品位,古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故而官不见能做的多大,诗文做好了才能名声远扬的。就像孟浩然,终生没有做官,但名气却非常的响亮。李白就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仙,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感慨。杜甫也是只做了几年芝麻绿豆大的一个小官,但在当时也是一个名声在外的人物。王维的诗歌的造诣,一直被后人推崇,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也许委身安禄山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吧。但玄宗皇帝自己把一

个好端端的锦绣般的山河断送给了安禄山。在安禄山破潼关直逼长安的时候,他委弃了满朝的文武和千百万的子民,只带着杨家兄妹和数万御林军,狼狈地向西逃窜去了。自家君不君,还怪别人臣不臣,真是无理之极。后来王维只有寄情山水,一心向佛了。在清静之中,让他的山水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清幽的境界里,独自感受着来自内心的静谧和安详。在这份安静中,诗人是否回想起当年出使塞外时见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的景象,以及当初狩猎时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英姿飒爽的风采呢?

无论是读唐朝哪一位诗人的诗,都会让你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们的诗就如同随手拈来,似乎毫不费力似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年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的《渔翁》让人在轻松愉悦之中,感受着诗歌带来的自然清新的情趣。虽然有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写出唐人作诗的辛苦。也有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但那也是诗人们的一种渲染,一段诗歌佳话而已。真的是那样的话,那杜甫不早就把头发也捻光了,李白也早就骨瘦如柴了。 诗来自心灵的感悟。灵光闪现,心有所动,便成就了诗作。这不是呕心沥血就可以做到的。没有浑厚的文化基石,没有深邃的知识修为,再没有闪动的灵感。光凭死学苦学如《红楼梦》里的香菱者,也只是得其皮毛,而终不见其精髓了。个别词句的“推”“敲”,只是作者在成就了的创作里寻求意境的逼真罢了。

读唐诗,平淡自然中却蕴涵着无穷的回味。初读唐诗,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明白如话,如实描绘而已,毫无新奇可言。久久的品味,才觉得回味悠长,醇香绵绵不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以酒开头,写离情别绪。平淡中感受到情意绵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殷殷关切之情,尽在离别的酒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谊相随,永不孤单。很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趣。前者是到处是朋友,后者则是朋友相互关心挂念,在天涯海角也不会孤单落魄的。人生就是这样,聚少离多。面对现实,只有振作起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话”将眼前之景变作了未来之景,让你去细细体味这其中的奥妙。相思之意便立现于眼前,情意之绵绵非文字可表达的明白。

阅读唐诗,如入一片绿洲,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让你有美不胜收的感觉。这里刚刚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里已经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回头时就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人面似桃花,多么美的描绘啊!楚楚怜人的杨贵妃,身在蓬莱仙境,难忘人间恩爱。面对大唐来使,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媚,让人怜惜之情倍增,肝肠痛断。就连生活在锦江边上的杜甫,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依旧不忘感受着春天带来的赏心美景。“黄四娘家

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繁花美景是观赏不尽,身前身后,热闹非凡。而这景色有时候变幻莫测,让人感到在目不暇接之中,有一种伤感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宝马香车,络绎不绝。才子士女们花团锦簇地到玄都观里看那盛开如火的桃花。“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天。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才看完桃花回来,转眼之间,便是遍地的菜花盛开了。诗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将这大千世界都注入了诗中。让人们感受诗韵带来的美的享受。好景处处,但好景不能久长。诗人们用他们智慧将这转瞬即逝的美景在诗中凝固了下来。

阅读唐诗,感受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让诗的意境变得更为深广幽邃。只是几十个字的诗篇,却让你的眼前有着无限广阔的境界以及绚丽多彩的景物出现。给你以惊奇,给你以出乎意料的喜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奇峰突起,让你无缘的惊讶,如此长的白发,这愁绪需要多少啊!三千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在眼界里完成一个无限的延伸,把那不尽的愁形象化了。变无形于有形,遂成为抒发愁绪的精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眼前的春景是如此的秀丽,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让人感受着这美景给人带来的愉悦。作者笔锋一转,以“千秋”、“万里”将时间和空间无限地延伸开来,历史的沧桑变化被浓缩到诗作里来了。

诗中的境界便是诗人胸中的境界。志向有多大,胸怀就有多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随手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千年岁月里不变的历史史实写了出来。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呀!岁月无情,山河不改,不断的战争,才催生出作者企盼“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愿望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想象着这奔腾万里的黄河从天边直泻而来,一定是发源于天上,和银河相接。一路直上,可达“牵牛”“织女”的家。神奇的想象将天上人间连接了起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一名的奇想,写出了山之高。如此的妙句,在唐诗里是俯仰可得。

诗,不是简单的依照一定的形式,只要按照要求做到了,就是好诗。好诗如同美人一样,不仅有着婀娜的身姿,还要有高雅的情趣,以及从内心里透出的典雅的气质。这不是装出来的,这是一种修为,一种自身能力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唐诗,是凝聚着诗人们丰厚的文化沉积和不断地追求着的创新活力。诗歌来源于生活,是大唐那种文化氛围,滋养着诗歌的健康发展。也是大唐的那种积极向上,宽宏大度的社会现实,给了诗人们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诗人们倾心于写作,并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创作水平。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认真细致的观察,让诗人的诗作,有着意想不到的神奇的效应。在描绘出事物的本来情形时,又蕴涵着丰富的的哲理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五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我们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文字,但是却凝聚着好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的力量。那简洁而又十分生动的好似带有灵性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啊。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最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书。作为展示唐诗的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体式非常地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作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作家。

第三,《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例如《游子吟》( 孟郊 )、《草》( 白居易 )、《春晓》( 孟浩然 )、《静夜思》( 李白 )、《江雪》( 柳宗元 )等等。这些唐诗意境非常地优美华丽,咏吟非常地谐和,上至垂暮的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唐诗三百首》 所选的诗取材非常地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唐诗,例如杜甫的一首《望岳》, 令人身临其境; 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唐诗,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令人感到美好,身心舒畅。《唐诗三百首》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唐诗,如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诗三百首》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等等。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是海上的巨大的照明灯,像是无情、冰冷的风雪中的温暖的煤炭,是时时刻刻帮助着 我们,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它就像是无私关爱我们的老师,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时时刻刻无私教导着我们,无时无刻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地细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精彩有趣的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道理。细细品读书中的那些唐诗,就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无比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我非常地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六
《唐诗宋词读后感》

唐诗宋词读后感

镇中学号召全体师生大搞课外读书活动,学校积极响应,我们二年级全体师生积极也不甘落后,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课余我们以唐诗宋词为突破口,积极阅读。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学中,我最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一本《唐诗、宋词》细细翻阅, 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常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唐代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读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母爱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母亲永远的离我而去,一首李商隐的《无题》,不禁让我泪流满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 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以前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

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庭院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

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读唐诗宋词,应该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岳飞《满江红》赏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壮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以后,使人体会到,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双塘中心小学 二年级办公室

2011.6.16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七
《唐诗与中华文化精神读后感》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八
《对古诗的一点体会》

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一些体会

去年公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都应该融入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我想我们语文课程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而且也具有我们的优势。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对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诵读也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之间直接建立起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整体的储存。所以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但它只是方法之一。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还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也就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这个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那个《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和非常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诗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这个小学生就未必能够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地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

这是我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

关于古诗的读后感篇九
《关于读书的古诗》

关于读书的古诗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1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