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一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一提到自由,我的脑海中顿时联想到许多:它既是一种社会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也是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即尊重人们的自由意识,维护人们行善的自由,并制止侵害他人的恶行。前者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后者则是从政治哲学角度来分析。诚然,自由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追求它、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其中,我认为《论自由》一书对自由问题作出了令人满意的阐述。

一、主旨思想

《论自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最重要的政治著作,完成于1859年。通读全书,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核心要义在于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简单来说,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的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全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论;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

第五章,本文教义的应用。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

(1)引论

在该书的引论部分,密尔就开宗明义,阐明《论自由》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但是,民主化的出现给人类追求自由的事业带来新的课题。早在民主化之前,人民通过制约政府权力来保障自已的自由。一方面,人民可能以宪法限制政府的权力,维护个人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人民可能期望通过民主的方式控制政府,使其追求人民的利益。然而,随着民主化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运用权力的‘人民’与作为权力施加对象的人民并不总是一回事;而所谓‘自治政府’也不是每人管治自已的政府,而是每人都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政府。”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人民会压迫人民中的一部分人,密尔将民主社会人民的权力压迫性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

(2)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

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是指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另外,思想自由还是追求真理的需要,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相对而没有绝对的真理。因此,社会对待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信仰)要宽容,要给予人们充分的思想自由。

讨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真理越辩越明,任何意见,只有经得起反复的批驳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即使是被广泛接受的正确意见,也只有经常接受人们的检验,才能保持鲜活,更加有效地作用于个人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讨论自由密不可分。

对于各种思想的自由探索和自由讨论,是保证科学和艺术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凡有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学术昌明、艺术辉煌的时代。凡压制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思想和艺术死气沉沉、愚昧黑暗的时代。真理只能在自由探讨中才能被发现。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思想界一时居统治地位的观点,并不能因此而被认为即是真理的观点。

(3)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具有着双重属性:社会性与个性。社会性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所必备的一些共性,它是由习俗、法律等规范形成的;而个性代表了不同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进化改变的基础。在个性和社会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密尔主张把个性放在首位。他认为,当个人思想与能力成熟时,就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权利,别人的和社会的经验并不应该成为他的行为准则。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不是由某个人首创的。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数,但为了这重要的少数,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人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有个性。凡是有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社会不太相容,但观察一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但是,首创者的作用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而不是定下一条后人必须遵循的准则。

此外,现代商业社会亦会带来平等化、平庸化和趋同化的倾向。在这个社会中,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他们现在读相同的东西,听相同的东西,看相同的东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持希望和恐惧也指向相同的对象,拥有相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主张这些权利的相同人的手段”。大众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力量,交通的改善,商业制造业的发达,“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敌视个性的势力,以致不容易看出个性如何还能保住其领地。”

为了进一步以实例展示鼓励个性与压制个性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密尔举出欧洲的成功与中国的衰落作为佐证。欧洲的成功在于自由、在于个性与多样性,中国衰落的原因是缺乏自由、个性与多样性。密尔认定,多样性是欧洲进步的源泉,而中国衰落的根源在于其趋同性。他在不同场合以中国为负面例子,教育欧洲人防止堕落到中国的境况。我们也许不会接受密

尔关于中国几千年原封不动的诊断,但密尔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归于缺乏自由和多样性,这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五四运动后,我们对传统失去了信仰;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对权威失去了尊敬。这两次运动可以说是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使很多人丧失了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同时,也摧毁了推动人类发展的精英阶层。而现在,改革仍然面临种种阻力,教育也未能摆脱千人一面的模式,为免重蹈覆辙,我们有必要警惕中国再一次滑入全民趋同化的深谷去。

(4)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

密尔指出,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人既然受着社会的保护,每人对社会也就该有一种报答,也必须遵守某种行为准绳。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害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也应当担负他自己的一份。当然,一个人的行为若影响到他人利益的时候,社会对它就有了裁判权。但是,社会不能非法干涉个人合法自由。密尔以摩门教主义为例来申告他对非自由原则的反对和不支持,并且提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即一种文明不能随便的见折于自己已经征服的敌人,不能接受停止前进的通知。

(5)教义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密尔重申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之外的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待;二是,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且应当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接下来,密尔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愈发明显的提出,开始论述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问题,并以许多商贸角度的事例来作为论据。他进一步指出,不能因为有些人滥用方便就使大家都陷于不方便。在他的国度里,应在借约束来进行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上运用必要数量的控制。但是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个人被允许割让他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从国家方面来说,它一方面应当尊重个人自由,但同时应对其保持一种注意的控制。

最后,密尔提出,不涉及侵犯自由问题而反对政府干涉的三种不同情况,即:第一,个人会比政府办的好一些的事情;第二,虽然未必个人比政府办的好,但仍宜让个人来办,因为这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锻炼其判断能力;第三,不必要的增加政府权力,会有很大祸患,国家的价值,从长远来卡纳,归根结底还在于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扩展和提高全体个人的智力,将会使国际管理技巧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东西方面变得更好一些,而不至于使国家因为阻碍个人智力的发展而失去基本的发展动力,最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二、现实与思考

《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候,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大不相同,但密尔的诸多自由主义理论,在当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密尔在书中提到的第三种自由——反对政府干涉人们自由联合的自由。考虑到各种情况,他给出了个人和社会办事业的三个理由:第一,如果所要办的事由个人来办比由政府来办更好一些,交给个人办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有许多事情,虽然由一些个人来办未必能像政府官吏那样办得好,但仍旧适宜让个人来办而不要由政府来办,因为作为对于他们个人的精神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加强他们主动行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悉的知识;第三,主张限制政府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说: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有很大的祸患。在政府现有职能之外的每一增加,都足以更加扩大其对人们希望和恐惧心理的影响,都足以使得富于进取的部分公众越来越变成政府的依存者,或者变成旨在组成政府的某一党派的依存者,国家机器的作用越强大,人们的自由就越难保证。看完这三点,我深深地感受到,真正伟大的思想都是超越时空的,这三点对中国这样一个全能政府不是很好的警示吗?政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快速收益,但绝对会对社会的进步造成障碍。所以,适当的分权与放权,不仅是自由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推及至今,该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的人说,密尔的著作以西方为背景,现今世界也的确是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的人民能享有充分的自由,而在天朝大陆无自由可谈。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的人民都有自由,但这都是相对的自由,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就拿目前大家较为公认的民主典范美国而言,美国公民享有持枪权,这个是我国所不可能实现的,也另不少国民好生羡慕。但这一自由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近些年来美国境内不断发生枪杀案,作案工具都是私人的枪支,政府也因宪法的规定以及拥有枪支的名单不全等原因没法得以切实解决。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我国私人枪支只有极其少数并且是走私的,一旦查到必将严重处罚,不像美国很多家庭拥有枪械,如果邻里间、朋友间、竞争对手间、陌生人之间产生冲突和分歧,有些人可能会意气用事以血的代价予以解决,中国有13亿的庞大人口,加之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相较于美国要逊一些,其后果可想而知。

此外,说到言论自由,不得不提起的就是互联网。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我们目睹了中国言论自由范围的急速扩大。中国网民的意见成为中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官员都十分重视民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注重通过互联网征求民众意见,比如“网上问政”等。但是,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网络这个大的平台造谣生事,他们散发一些危害社会的谣言,严重影响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就以今年8月份的“成都公交劫持案”为例,一名网友在微博上称:“成都市政府附近奥克斯广场发生劫持公交车事件。劫持者可能持有爆炸物,公交车上还有多名小朋友。警察已赶到现场,正在进行谈判。”此后,这条新闻经过众多网友的转发,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随后成都

当地警方赶往现场,经多方查证,此事件纯属误传,央视也曾予以披露。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通信渠道的多元化和便捷化,如果这些信息途径被用在不好的地方,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以无中生有的信息来抨击政府,尤其以民众最关切的事情来伪造,从而达到煽动广大百姓来反党反政府的目的,这是整个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出台政策维护网络的健康是明智的选择,这并非是限制网民的言论自由,而是保证大家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进行交流。相比之下,美国一方面在世界上极力兜售“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互联网自由”,另一方面却完全按照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不择手段地监控、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美国国家安全局早在2001年就在国内安装专门的窃听设备,监听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收集国内的通讯信息。这一项目起初只是针对阿拉伯裔美国人,后来逐渐扩大到其他普通公民。不仅如此,美国甚至还窃听其他国家的信息,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就是铁证。试想,这样一个虚伪的民主国家所倡导的绝对自由还可信吗?故而,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自由,在法律的保障下,我们享有应得的自由,对于那些得不到的自由,不要一味的认为就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三、总结

历史上,《论自由》一书受到过追捧,也受到过严重抨击,但我想,这恰巧反映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否则就是犯了激进主义,走入死胡同了。我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最主张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对个人的自由通过一个人的自由为价值内核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

《论自由》中的自由理论,可以说,在不同的年代、社会中,受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但在今日,它依然是一座宝库,对于人们自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二
《《论自由》读后感》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总结

寒假期间,读了约翰•密尔的著作《论自由》一书,附带查找了一些关于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容和渊源,颇有收获。现想就这本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好书做个小结。

一、 密尔自由主义观点的历史渊源

英国19世纪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密尔在各种思潮中受到许多思想家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影响,他有选择与吸收性的把早期功利主义学说与许多新思想的重大营养成分结合在一起,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来源主要有:

l、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

密尔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就有机会与边沁接触,这使他有机会置身于更大更自由的空间,除了父亲一直教导他运用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来观察事物外,边沁的《立法论》也真正把密尔带入了功利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年轻密尔的确实产生了影响,密尔在其早期信仰与传播功利主义思想。

2、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圣西门的从工作到分工合作的社会计划,傅立叶的保存私有财产原则,欧文的合作社计划,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无产阶级的悲惨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批判,这些都启发着密尔,加之密尔在东印度公司35年的职业生涯,他日益同情劳工阶层,这使其功利主义发生了转变,加入了公益或社会利益的内涵,也为其向自由主义思想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

3、法国思想家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密尔欣赏孔德,对孔德最后一部著作《实证政治学体系》,他说,“尽管孔德的著作除了对人文主义的信仰外不承认任何宗教,可是它

仍使人难以难以抗拒地相信:全社会一致承认的道德信仰可以用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潜力。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和生活。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对社会学家与政治学家的一个重大的警告:如果人们一旦在思维中忽视自由与个性的价值,将发生何等可怕的情景”。这对密尔中后期自由主义思想中其对自由与个性的重视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那就是“除非个人行为正在伤害或者必然会伤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社会不得限制采取那一行为的自由。”密尔在论证自由主义的观点时,出发点是功利,其自由学说的核心是公民自由,而民主政治和制度重构则是其自由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共五章,探讨自由的含义,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社会权威的限度等问题,其主要意义在于阐明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界限。

1、 自由与个性

密尔认为“在并非根本涉及他人的事情上,个性应该张扬,这是可取的。”并且,在他看来,“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幸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关于这点,本人是信奉的。作为社会的人,既有社会性又有个性。人的社会性通常是通过法律或者习俗等方式加以塑造,而个性是人的独立地位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首要因素。假设在过度的压制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顺从习俗或者随波逐流,而不会想到遵从自己的意向,不会想到发挥自身所长。当人们的心灵逐渐屈从于枷锁,人们不再依循自己的本性,而是避免行为古怪和鹤立鸡群,于是个人就会消失在群体之中,公众意见统治着世界,由此导致“集体平庸”,人类才智会逐渐衰退和丧失。因此,应当鼓励个性自由,宽容生活方式、个人习惯或癖好的多样化。

同时,密尔认为,崇尚自由是改进以上情况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密尔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由的捍卫与个性的发展之上的。他将个人自由分为三个领域:一是思想意识的内在领域自由,包括良心自由、思想情感自由,言论自由等;二是追求个体情趣和志趣的自由;三是与任何人相互交往的自由。密尔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此三方面的自由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对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否则,就不是完全的自由。没有个性的人在思想方面是别人的奴隶,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任人摆布,在扩大自己社会活动上处处碰壁。“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2、 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教育、文化、宗教等问题上,人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承受并保护这种自由——可被说服而不可被强制的权利。”

在讨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一章里,密尔以大量事例和推理来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决不能确信我们竭力窒息的意见是一个错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是一个错误的意见,要窒息那种意见仍然是一个罪恶。”

密尔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毕竟存在有限性和可能错误性,因此,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公众意见),也不应该抹杀少数意见的存在。如果抹杀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绝无错误性。而这种“完全正确的意见”是不存在的。第二种情况,假定某种公认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它与对立的错误之间的冲突可以产生对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第三种情况,两种相互冲突的学说,不是一种为正确,另一种为谬误,而是二者分摊了介于正误之间的真理,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多见;公认的学说只是

体现了一部分真理,于是就需要不一致的意见来补充其余的部分。因此,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发表一切意见的自由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讨论中不应该采取法律干预的手法,也不应该采取谩骂、讽刺、人身攻击等方法。

同时,个人自由最基本的方面之一就是政治自由,而人们能够自由的表达意见则是政治自由的核心。设想一下,一个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社会,每个人都诚惶诚恐,那会是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3、 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

本书开篇,密尔就写道“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的意志自由,不是与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学说不幸相反的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即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无疑,密尔是要告诉我们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关系此消彼长,而如何控制这天平的走向是人们要探讨的关键。

密尔指出,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多数的意志干涉个人自由和侵犯少数权利的危险,即“多数的暴虐”。这种“多数的暴虐”可能通过公共权力机关的行动来实施政治压迫,也可能表现为流行观念和公共舆论等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密尔强调保护个人自由和权益,反对集体意见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然后,密尔又不否认社会控制,他认为要找到社会权威可以对个人独立进行合法干涉的限度,并维持这个限度免受侵蚀。“人类获准干预其他任何人的行动自由,不管是以个别的方法还是以集体的方法,唯一的目的只有自我保护。”对于文明社会里的任何成员,可以违背其意志而正当的行使权利,唯一的目的只有防止对他人的伤害。易言之,就个人行为而言,只有涉及他人的部分才有服从社会的义务,对于只涉及本人的部分,个人的独立性是当然和绝对的。从中不难看出,密尔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把人们生活分为私人部分和公共部分,他倡导个人自由,又认为适度的社会限制是必要的。

为此密尔做了不少的假设。假设一个人严重伤害了自己,如损害自己的财产或者身体,但是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到相关的人,对于上述假设,密尔也有所解释。“当一个人因这种行为而违背了他对另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明确的规定义务时,这种情况就被划在涉及自身的行为之外,理应受到本来意义上的道德责难。”那么,如果对于一个人因个人行为而对社会造成纯属偶然或者可以说是推定的损害,而那一行为即没有违反对公众的任何特定义务,也没有对自己以外的人引起明显的伤害,那么这个人是不用遭到责难的。

与此同时,密尔也分析了误用自由的情况。密尔认为,对于自己的事务,一个人应当有乐意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由,但不应以他人的事务就是自己的事务为借口,同样自由的代替他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样也不能以自由的名义随意干涉他人的自由。

综上所述,密尔站在功利的角度上,论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倡导个人自由,又认为适度的社会限制是不要的。他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干涉自身以外其他人的利益,个人就不必为该行为向社会负责。如果其他人认为其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对其忠告、指导、劝说甚至回避,但不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干涉。反之,对于有害于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应该负责,并且应该受到来自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三、 自由主义观点与社会主义法治

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兴起,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的进步突飞猛进。而如今中国也是处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进步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都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的思潮涌入,传统观念淡化。在这个特殊变革时期,笔者认为更要借鉴密尔的“自由观”,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崇尚个性的同时,把握个性自由的尺度和公共权力的方向,有效调和个人与社会、法律与道德之间微妙的关系。在目前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两相扩张的社会转型期,我们应不断寻求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三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爱和自由》读后感(二)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

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以上文字摘自: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爱和自由》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又如何伟大杰出呢?除非这个人改变这种观念。

看完以后才深深的发现,我们当下所学的'教育'是多么的不着调,我庆幸自己没有用以前所学的所谓的本领从事着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孙瑞雪老师在书中一开始就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的通病。我们必须通过看书学习吸收好的教育观念,观念重于方法,观念决定教育走向。

在幼儿园里,有很多老师喜欢不闹乖巧的孩子,最好那个孩子是坐在那里不动,不打扰你工作的。可是,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生命刚刚开始,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尽头。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样的状态。儿童出生后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

对于中国一窝蜂的加强儿童>素质教育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儿童来说,掌握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人生命中的头六年如同黄金一般的贵重。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希望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做到像泰戈尔诗中描写的那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与自由读后感(三)

近段时间仔细品读了园里推荐的书目------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复杂万分。就像书中所说: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快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曾几何时,当我成为一名>幸福的母亲时,同所有母亲一样,我希望我的宝贝能够聪慧过人,帅气十足,甚至奢望他能够成为一名神童。由于工作关系,我没能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陪他度过精彩的每时每秒,当他升小学了,我认真的告诉他:一节课40分钟,课间10分钟,你要……'蛮以为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都给他说清楚了,但是没想到我和孩子从此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是怎么了?

自从我进入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逐渐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错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不是孩子变得可怕、陌生了,而是我从来就没有走近她、了解她,我们口头上经常说要爱孩子,什么是爱?爱的方式、爱的方法、爱的含义、爱的方向、爱的…太多的爱让我迷惘了。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幼儿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一直听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指导孩子该怎样做?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宝宝,不能碰着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情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非常喜欢书中的这一段: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

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说到快乐,当今社会,大人们在终日为生机忙碌着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真羡慕那些天真的孩子啊,整天乐呵呵的,无忧无虑的,他们才是快乐的。'是啊,表面看起来孩子们每天就像没愁事似的,殊不知我们大人已经在无形中给他们灌输了许多他们不愿意接受或无法接受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为她好的原则指导孩子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压抑了孩子的许多天性。也就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应该自己找到和享受的快乐。说到这,您还觉得孩子们是快乐的吗?我们大人有太多的'专制'和'专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却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并起,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是通过亲身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经历,我很有感触。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家长被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层出不穷,许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他们认为成绩的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划分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但是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本书中孙瑞雪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当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本书中孙瑞雪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著名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方面,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人物自身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讲解,红薯的>故事、大饼的故事、积木的故事、地平线的故事……许多许多类似的故事发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改变。作为母亲、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积极、正面地进行耐心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无私的爱,让孩子在充满自由和充满爱的空间中健康成长,使他们睿智、自信、快乐……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吧,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孙敏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四
《观察、阅读、感受,让学生自由习作》

观察、阅读、感受,让学生自由习作

作者:张平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10期

【摘 要】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精彩的,人的内心感受是多层次的,但如果没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再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在学生眼里也是熟视无睹。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空中尽情翱翔。

【关键词】观察 感受 生活 阅读 习作

平时,学生往往在写作时感到很困难无从下笔,或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材料显得很单一,或是写出来也是平铺直叙,不生动。事实上,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学生不会观察,没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他们也只顾着玩,玩过了不去想想怎么好玩的,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教会孩子时时处处观察留意生活中的人、事、景。

一、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习作离不开生活,习作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习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接触自然,指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同时在指导观察的时候,要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边观察边联想,获得更深层更丰富的感受。例如学生看到下雪就会格外的兴奋和快乐,这个素材完全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有一天,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大片大片的,落在我们的头上肩上。雪花就像纯洁的精灵,像纷飞的鹅毛,又像天堂的繁花。一朵一朵落在大地上,给大地穿了一件美丽的新衣。”这样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让场景变得更加生动。

二、大量阅读,积累素材,学会模仿

习作离不开生活,阅读是其第二个最佳来源。学生受年龄限制,并不能够完全自主地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想法。此时,应该培养学生从小读书的好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读书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他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想想该如何表达更加优美生动。再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写得好的句子,在恰当的时候予以模仿并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久而久之,他们会学会吸收,消化,再创新作。如在学习《谁说没有规则》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写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违反规则的现象就写得有模有样了。在平时的写作中,鼓励孩子把自己积累的好句子用进去,再美美地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会越用越灵活的。

三、用心感受,写出自己的真心话

生活中有很多开心的,难过的,感动的,好奇的瞬间,每一个瞬间只要学生能够用心的感受,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都是能够打动人的。在习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特殊的经历,仔细地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比喻句,拟人句将自己抽象的感受具体化,将内心的情感反应到客观的事物中去再运用到写作当中来,让他们正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表达对身边人、事、物的喜爱或赞美。

写作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相信时间愈久,他们学到的愈多,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了。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五
《从“阅读”到“感悟”——让学生进入自由梦境》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六
《心得体会》

做有爱的老师,用爱心成就教育 ——学习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有感

杨语琪

或许是整日被繁琐的教学工作所累,或许是因工作方法不当和学生之间有太多的隔阂,也或许是因为微薄的工资报酬且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总之,我年纪轻轻,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原本热心投入的教育工作有一些失望,更多的是迷茫和彷徨。所幸,我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学习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精辟理论。于是,我又重新鼓起了为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风帆。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当首推“素质教育”。究竟何为素质教育,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少精辟而深刻的见解和观点。而作为一名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李镇西老师躬下身子辛勤耕耘,终于探索出一条通向教育成功的星光大道。在教育实践中,李镇西老师始终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满怀一颗爱心奉献教育。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正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以至于有人问李老师为什么对待学生这样好,他会说:“我欠学生的债太多了!”每每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文字时,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心灵在颤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一群多么天真可爱的学生,一位多么富有爱心的老师、仁慈友爱的长者啊!这时,我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还有周围的同事们,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教育学生而困惑,更多时候我们会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得不面对一群自己从心里讨厌的学生。相形见绌,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我觉得自己

又的确十分的卑微和轻浮。试想,自己教育之所以屡屡失败的原因,不正是在于对学生缺乏一颗可贵的爱心吗?正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言:“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把这句话工整的抄写在笔记本上,把它作为自己今后从事教育事业的座右铭。

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李老师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著、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无忧虑地剖析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另一面,发出了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书中所列举的宁小燕自杀这件事例,读后让人为之汗颜。一个纯真而又优秀的花季少女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责任难道仅仅在于家庭和社会吗?我们这些为师者难道不应该承担教育失职的责任吗?正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理智和良知,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读后让我为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当今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教育啊!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李老师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著,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无忧虑地剖析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另一面,发出了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书中所列举的宁小燕自杀这件事例,读后让人为汗颜,一个纯真而又优秀的花绣少女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读后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想:当今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教育。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

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七
《小故事的感悟》

关于自由的事例及感想篇八
《大一感想》

我应该理解为大一是我探求大学生涯的开始,中间有遗憾就理解为我探求时用的时间比一般人多吧,我的适应期比较长,这样会使我过的好受一点了。既然已经过去,就让它成为回忆,结果本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在过程中学习和锻炼。点点滴滴的积累才使得你的天空比别人的更精彩!

王瑞

时光如逝 岁月如梭 转眼间 大学已经一年了

相信每个人,来到大学之前,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追求自我的完善,争取以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转眼间,大一已经过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呢?我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有三年不到的时间也会转瞬即逝。然而一年的时间,回过头来看看,发现自己的足迹也不过就是点点水滴,我想要溅出水花,那还需要经历一番风雨历途吧。学习,当然是我们学生的第一任务、关键所在;但工作的能力也很重要。

大学是个很能锻炼自己的地方,大学是个社会的缩影,大学也会是个很美好的地方。

其实,我们已经踏入了社会的一个部分;其实,我们现在最幸福了;其实,现在正是充实完善、发展自己的好时光……

大学,是个自由的地方。Just be your personal best!

……大学,是一个难以言语的美妙过程。从前,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梦中。而现在,它走进我们的现实。半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当梧

桐落叶已再度化为春泥,萧瑟冬风已悄然变为暖风。

这便是,回忆大学半年,留下的些许杂感。其中有太多的难题,有迷茫的情绪,有时候,真的想感叹:“我们的大学真的很无奈”。但毕竟,大学已经开始,没有过 多的时间去顾虑去疑惑。面对这个敞开的潘多拉魔盒,我们要吸取师兄师姐的经验,聆听老师长辈的教育,同时还要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相信,我们的大学真的很精彩!

当我大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只感觉时间之快,好似还没学到什么知识,一学期就过了。

一开始,我告诉自己“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锻炼自己素质的地方。无论我的大学怎样,我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 但一学期走过,发现自己好像早忘了当初对自己所说的。

回想过去一年中,我学到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本想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充实的.当进入大学只能再次证明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迷茫,雾里看花这些笼罩着整个大一生活.迷茫中,让人无法识别孰轻孰重.也许是高中没有好好学习的缘故吧,到了大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总感觉自己缺失些什么,而又不知道从何补起.大学学习中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得到什么能力.我很迷茫,所以在图书馆找不到自己看的书,不知道哪种书对自己以后有所帮助,或许看些没用的书,甚至对以后也没用的书.我更相信学到的是能力.

曾经有位朋友说过,他在大学里四年里拿到学位证书,再搞好人际关系,就这么简单.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但不可否认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进入社会接触的人太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相信大学里是最好的学习平台,由于本人也在看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书籍,学习ing中,也没有什么处理技巧,互相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就是上网和睡觉的时间多了,这也许也是很多大学生区别大学与高中的其中一条吧!

这种近乎萎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学期末,尽管有些时候会因为内疚而奋发一段时间,然而那只不过是偶尔的昙花一现而已。 --

一个学生既然步入了大学的殿堂,那么学习自然要放在首要位置,不然交了那么多的钱,却收获不到任何东西,那不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么?精明的商人总是会精打细算,以求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取高额的回报,而愚蠢的商人总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投入了大量金钱和时间,却毫无收获。想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便感觉全身都full power,动力的源泉亦随之迸发。我还时刻提醒自己,上大学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对得起自己交的学费。于是图书馆便是我每天“消遣”的地方。然而,图书馆免费提供给学生检阅资料的电脑,却让我的意志几受摧残。 -

不知道怎么过的我的所谓的大学第一学期的生活就过完了,现在想想真是快的可怕,都留下什么了呢?仔细想一遍吧!呵呵!总的来说,大一有得有失啦,见识了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我比高中的时候懒了,也学会了在床上多赖会儿,现在能体会为什么

要敬佩那些在大学经常早起了人了,最坏的是生活的一些作风也影响了学习,看书也不是太用心,经常是浏览,不怎么去细细品味了。

对于大学生活,我也比较适应了,不再想才进大学那样迷茫了,自理能力有了近一步的提升。最大的收获是我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朋友,他们都值得我去学习,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想我还有很漫长的路要去走。

高中学习,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说的是重复做题,锻炼做题能力,但是大学更注重你会不会,你能不能的问题。因此大学的课程安排就很少重复的课,更多事自己去学习。下面就是我自己关于大学学习的一

些感想

(1)时间上:大学自己要自己安排学习,晚上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晚自修。而是自己考虑去图书馆或者自修室。而且一个星期就是五天,又有周六和周日的时间来可以自己学习。因此学习方面时间更加主动和自由。这点我深有体会,大学生一定要按照习惯来作息,这样

才会更有效率学习和生活。

(2)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大学老师更多是带路人,他们给我们学生上课,上完就走了。许多问题我们想问,但是很多们课都不能如意。像数学那样,很多问题我们都不会,而找老师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老师却很少留下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很多问题就不了了

之了。老师也是因为校区的缘故,在这边和同学呆的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老师交流时间很少。另外就是课时少,许多课程都是我们自己学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学的能力要很强。

大学首个学期已经过完,附带的寒假也快到尽了,早就想写一下,这学期,半年的大学生活,毕竟是进入小社会的,踏上未知旅途的扉页,心得不少。由于总想着玩,才推至现在有点吃了,感到抱歉,好在还是写了,不算亡羊补牢,也没辜负当初的期望吧!

一个学期的时间,现在想起,如指尖流水,瞬间划过,来不及细细品味,只留下回忆。经历了很多,林林总总,并看到的,听闻的,甚有感慨,与之前天真的脑海中的理想国是有很大的落差。但是,脑中的东西毕竟是幻想所至,远不比实际情况那般实在,现实。幻想的泡泡在阳光的折射下,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现实的手掌托不得,强行抓住,泡泡只能爆破,残留的是伤痛般的水痕。之前总对某些事情强加以搞笑的推理,认真的像柯南,金田一似的,还推理有据,振振有词。我们不是生活在剧本里,我们的生活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容不得这般,现在想起愚蠢至极啊,苦笑,貌似聪明却大错特错。有的话是没有言外之意,自己富有想象力并不代表别人也这么跟你玩捉迷藏,柯南只是柯南,妄加的推论,疑虑,乱猜,并以侥幸心理去实施,带来的的结果只有相悖,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还不能哭出声。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暗示语,藏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2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