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感悟50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一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翻开一本书,看了好久好久„„

《城南旧事》——讲述了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女孩,发生在老北京的童年趣事。它用鲜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乐在其中。

童年,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没有主人翁的驴儿打滚和骆驼队有趣,

但吾心依然感到温暖。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我读了《城南旧事》,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书中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的生活。

看《城南旧事》,使我的心头漾起一丝丝温暖,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幅动人、温暖的场景总是在我脑海里闪过,让我永远也忘不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唱那首忧郁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朋友,家人,旧时光里的自己,在哀叹离伤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悄悄的长大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这样一部安静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那些点缀在英子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这样匆匆远离。昔日像一首诗,躺在回忆的深处,不曾忘记也不需要想起,因为他们早已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飘逸在童年角落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请不要为了那业已消逝的时光而怅惘,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伤离别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一件事,撕心裂肺的痛楚往往让人迷失自我,过了许多年想起来还是伤心。记得一首令人怅惘的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故事里的宋妈还有开始新生活的勇气,而可怜的祥林嫂却在满城的祝福声中凄凉的死去了,这样的结局令人叹惋。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林海音在书中用一个侧面角度写下了做人的道理,父母的不容易。原来我一直以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林海音让我彻彻底底改变了想法。原来我一直以为做人的道理长大了就会吾出来。林海音让我改变了一个个无知的想法。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想挽留童年。林海音用写作的方式记下了她的童年。她的童年有秀贞、宋妈的陪伴变得不再孤独。读了林海音的写的《城南旧事》我就要好好珍惜童年。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二
《城南旧事读书感悟》

摘抄: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赏析:

这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别有一番乐趣。我从“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到。林海音对骆驼十分感兴趣,并且非常之喜爱,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也让我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林海音看着骆驼,眼睛直直的,牙齿有节奏地磨着。再来看看“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这半句,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如果她不喜欢骆驼,她会观察那么仔细吗?这就是林海音高明之处——一整段没用一个“爱”,却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骆驼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008.10.12.

摘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赏析:

这一段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善良。她的母亲和老保姆宋妈非常害怕、厌恶那个惠安馆的疯子,有点瞧不起疯子的意味。而作者呢?从“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这一小句,我读出了作者并非把她当疯子看,就觉得疯子是个梳着大辫子的大姐姐,思想非常之纯真。又从后半句“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品出了作者童年的思想之美好,她不是对疯子可怜,而是就把疯子当正常人„„不知作者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呢?

——2008.10.15.

摘抄: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

赏析:

这一段描写到了林海音对老师的师生情,又写了作者对未来既憧憬又害怕的矛盾心理。从“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这里,感受到了作者和同学们对学校的留恋和对老师的牵挂。又从“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这句话,体会出了作者内心对老师的太多的爱意和太多的感激,希望老师一直教育她,更希望自己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词语和长篇大论,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朴素的语言描写出的最深情的、最感人的告别。

——2008.10.31.

摘抄4:

爸和妈正在院子里,妈妈抱着小妹妹,爸爸在剪花草,他说夹竹桃叶子太多了,花就开得少,该去掉一些叶子。他又用细绳儿把枝子捆扎一下,那几棵夹竹桃,就不那么散散落落的了。他又给墙边的喇叭花牵上一条条的细绳子,钉在围墙高处,早晨的太阳照在这堵墙上,喇叭花红紫黄蓝的全开开了,但现在不是早晨,几朵喇叭花已经萎了。

赏析:

从这段话我体会出了“爸爸”的“爱花之心”,对花爱护得这么好,对园艺也懂这么多。而且,“爸爸”这么爱花,脾气应该非常好,也非常有气质。于是,一幅夕阳西下图展开了:“妈妈”抱着“妹妹”,注视着花朵,“爸爸”呢?他拿着剪刀、小绳和钉子在院里修花。时不时地传来“爸爸”修花时发出的“嚓嚓”的声音。嗯!真是像一幅以生活为纸、情趣为笔所绘的家庭画。

同时,这也是一个过渡段,段的末尾写“喇叭花已经萎了”,我们读出了一种悲悲切切、凄凄凉凉,才引出了下面的文章„„

——2008.11.22.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①

东阳 童年 骆驼队

长大,长大。确实是件不错的事。长大就可以工作,可以报效祖国,可以„„

长大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大人们是这么说的。可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 长大了,确实有它的好,但也有它的坏。比如说吧,我们遇到一个人,小时侯,我们用天真的眼睛望着他,端详着,我们不会顾及其他的东西。而长大了呢?第一反映是:他是个坏人吗?他是个骗子吗?这种防范意识固然好,但是,大家想过,我们这么想,又丢失了多少东西么?我们看不到他的好,他的善良,他的一切。因为我们以有了太多太多的忌讳,太多的小心。从此,人们带上了戒备的面具。不能

真心的交往。

我们从此懂得了礼貌,懂得了在某些场合用某些用语,懂得了浮夸。

看到一匹骆驼,他身上装载着货物。我们会想些什么呢?是骆驼,还是它身上的货物?文中的主人公,在第一章就写到,小时候看到骆驼,想到的大多是骆驼的

美丑。而大人呢?是货物吧。

这难道不是儿童,这难道不是童年?

儿童和大人,就是这么简单的区别。

这本书的第一章,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看的是那一尘不染的童年。而不

是太多的利与弊。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②

惠安馆

一如来

〈〈城南旧事〉〉的第二章,重点塑造了两个人物。一是疯子秀贞,二是被父

亲殴打的妞儿。

现在姑且不说妞儿。因为在我感触较深的还是那个疯子==秀贞。

哦。哦。我不是想说疯子有什么好。而只是比较欣赏秀贞这种生活态度而已。秀贞未过门的夫婿,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抛下秀贞,自己走了。而秀贞在不知情的

情况下,怀上了他的孩子。

大家都说秀贞在她夫婿走了之后便疯了。其实不然。秀贞看起来是疯了。其实

不过是还在傻傻等待自己未过门的夫婿回来跟自己双宿双飞。

按正常说来,其实这种只记得过去,而不知道未来美好的人,应该是很无知,

或者说愚昧的。

但在我眼里不是这样。

最起码,秀贞还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活下去的信心。有信心过好每一天。别人

说什么,也没影响到秀贞。

在这个世上,有太多太多不顺风顺水的事了。但这也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呀。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五分是自己把握,还有五分呢,则是老天注定的。我们只要努力去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就好。失败了,哭泣了,伤心了,如果你仔细想想,人

生不就这样五味具全的么?

看到许多年轻的男女为了一点小小的人生挫折就去自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

人们,不就是那样轻轻一笑抿恩愁?

太多的事以成为过眼烟云,可为什么我们还在苦苦追究他们呢?

这样的问题,或许人人都会问。也或许人人都会答。可有几个能在自己处世的时候真正了解?不都是在年老之后,细细回忆当初那些种种之后,才发现,自己当

初为什么那么傻?

恩。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可能就是:只有这样,才是生活嘛。

对,不要因为别人小世界里的变故,而影响到自己这场人生的电视剧。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三
《感悟生活 用心成长《城南旧事》读后感》

感悟生活 用心成长

-----读《城南旧事》读后感

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洒落,米黄色的书架变得更加迷人,无意中轻轻抽出一本《城南旧事》,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一件件娓娓动人的纯朴“旧事”,再次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去体会主人公英子的多彩生活,去感受英子内心的纯真世界。

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英子从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经历。英子随父母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每一个人都与小英子结下或深或浅的的缘分,他们都走进了小英子的心灵世界,然而这些人最后却渐渐告别英子远去,使英子的生活里充满了别离。这些小故事演绎在英子的生活里,使英子渐渐长大,明白更多,有了更多不平凡的经历,使生活带给她更多的启迪。

正如在最使小英子感到好奇的惠安馆里,她却与“疯子”秀贞成为了知心朋友,竟发现与自己快乐嬉戏的玩伴妞儿竟是秀贞失散多年的女儿,于是小英子促成了她们母女相认,而紧接着的,却是二人与小英子的离别。生活使小英子体会了别离,也使小英子变的勇敢,懂得关爱,维护正义,使她有了第一次不平凡。

又如"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一次偶然小英子与“小偷”结识并许下了最美的承诺----我们看海去。却为弟弟留学偷盗被捕,未能兑现诺言。小英子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辛酸。又是勇敢,聪明的英子一手导演了兰姨娘与德先叔的“故事”。生活让小英子变得更有魅力,更有心计。还有“驴打滚儿”,发生在宋妈上的真实故事,更使小英子明白了人情冷暖,痛苦与别离。

最后,小英子戴着爸爸的夹胡桃,聆听了“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骊歌。在即将毕业的这一年里,生活使小英子明白了长大的真正含义,爸爸的离去,让小英子懂得了坚强与担当。

书中每个小故事,就像一部电影,发生在小英子的生活里,有开始,亦有结局,有相识,亦有别离。英子便从这电影中,从自己的生活中慢慢体会,英子渐渐成为聪慧,善良,正义的化身,用自已的内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最真实的世界为读者谱写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诗篇。 其实生活就像一位哲人,他给我们经验,给我们智慧,使我们懂事,让我们勇于去闯一闯。所以用心去体会生活吧,不要虚度年华,不要抱怨于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不要再与美好年华擦肩而过,让我怀着一颗憧憬的心慢慢感悟,就像主人公英子在生活中慢慢长大,慢慢懂事,变得学会坚强,学会担当,变得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四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01234506789:427=800506>:>?893?801A13B=B45>0DDB7799E0F,!""#1D,(-;<@C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总第(""#年第,期-期)

文史哲研究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罗相娟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要: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著名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成名作《城南

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照。作者融合了现代小说中的“向外看”和“向内看”这两种儿童视角类型,同时又使用了准儿童视角来表达其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儿童视角;集体独白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视角原本是绘画透视学中的术语,画家观察和描

绘人物,需要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视角,才能更准确地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样,在小说中,作者也需要选定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儿童视角是指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

林海音,这位!"世纪,"年代就已蜚声台湾文坛的女作家,大陆人民却无法读到她的作品。但一水隔不断骨肉情,她的作品一本本地流传到大陆,很快,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被搬上银幕。于是,&%-.年春,在她度过金色年华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这样令人欢欣的场面: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于是,这部影片一下子风靡海内外。我们由此认识了这位作家,也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小英子。本文拟从儿童叙述视角这一角度对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一阐释。

如果依据儿童所“视”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可将运用儿童视角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种类型是“向外看”,由儿童来看林林总总的世相,看各色的人生百态。这类小说的立足点在社会,是通过儿童的眼睛揭示社会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向内看”,亦即着重于对儿童生活以及儿童特有体验的反映。这类小说往往由儿童充当叙事人乃至主人公,看自然、本真的万事万物,述说个人情感。

《城南旧事》则将这两种方式融为一体,透过小英子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刻画人性,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生图景。《城南旧事》共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部分组成。林海音的创作风格一向是朴素、淡雅、自然。她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写的都是身边事,创作重点不在于反映大时代、大问题。因此对于第一种类型“向外看”来说,她只是简略地描绘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兰姨娘》这一部分的开始,作者这样描绘:“从早上吃完点心起,我就和二妹分站在大门口左右两边的门墩儿上,等着看‘出红差’的。这一阵子枪毙的人真多。除了土匪强盗以外,还有闹革命的男女学

[]&作者更多运用的是生。”“向内看”的视角,她透过宋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由此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透过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憎。小说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父亲等最平凡的人的生活命运,但作者正是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到了黄昏,虎坊桥大街另是一种样子啦。对街

[]!新开了一个装了大喇叭的话匣子”。“这时剃头挑子

过来了,那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也没人出来剃头。打糖锣的也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都是我喜欢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的”。一旦出现在儿童视野里,再经由儿童质感而纯净的记述,就别有一种隽永的意味。作家借助儿童的叙述完成她个人对老北京的独特言说,三言两语就把老北京的韵味给勾勒了出来。

英子不但对周围的事物极为好奇,她也同样在用心地体味着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正是儿童社会化的开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眼里的社会远比成人眼中的现实社会纯净、简单。因为他们的知觉还不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罗相娟(,女,河南桐柏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罗相娟: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文史哲研究

够精确,对事物发展细节的感知尚不丰富。在认识的方式上,他们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不能照顾到他人的想法。因此,他们对人、对事主观色彩很浓,而且由于儿童心理的不成熟,这种态度又是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的。在《兰姨娘》这一章里,小英子对兰姨娘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初见兰姨娘,小英子觉得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而且跟兰姨娘一块儿坐洋车很舒服,不像妈妈的大肚子顶得难受。在听说了兰姨娘不幸的童年遭遇之后,小英子居然做主让兰姨娘在自己家长期住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爸爸拉住了听众的。这种现象在儿童以及未开化的原始人中广

泛地存在,而由此所产生的“集体独白”在具有幼稚倾向的人中也同样可以再现出来。秀贞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幼稚”倾向的成人。正是在她类似呓语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情感的渴求和对孩子的爱怜,她与任何一个妻子和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同,从某个角度讲,她更甚于常人。她的情感是成人式的,但在她这种特定的状态下,她的情感认知方式则具有儿童的特征。于是也有论者把这种成人角色中

[]"渗透进来的儿童视角称为准儿童视角。

兰姨娘的手,她才觉得有一点不对,原来喜欢兰姨娘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还有在《惠安馆》里小英子并没有像妈妈和宋妈等一些成年人那样歧视疯女秀贞,远离她,而是主动和她说话,一有时间便找她玩,和她聊天,关心她,并帮她找到了女儿。一般来说,儿童对是非善恶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并不像成年人是非分明。他们全凭自己的一双眼睛去看世界。事实上,他们洞悉生活的能力会远远超出成人的预期。在《我们看海去》这一章,小英子看人有自己的方法,“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

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

[!]小英子自己也承认,好人、坏人,这是她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就像分不清海跟天一样。在她眼里这位伯伯并不是小偷,而是和她相约一块去看海的人。就像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就像弥赛亚,他降临到堕落的人间,是为了引导他们返回天国。由此我们发现,儿童是天地间最高贵的生命。他们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从来不说自己不想说的话,从来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情感丰富,感觉敏锐,同情弱小,善待生命,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贵族。

儿童视角叙述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儿童角色来实现,但这却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成人角色中同样可以实现这种风格的叙事。这些成人往往具有儿童一般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透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同样可以起到儿童角色视角叙述所能达到的审美效果。

《城南旧事》里的疯女秀贞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秀贞原本是一个俊俏的少女,后来爱上了一个住在惠安馆的穷学生思康并有了身孕。思康说要回老家变卖田地并答应一个月之后回来娶秀贞,可一走就是六年。秀贞的孩子刚一落地,她父母就把孩子抱走扔了。秀贞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就疯了,她终日沉浸在对思康和孩子的思念当中,总是自顾自地述说自己的故事,记忆还是停留在过去,混淆了现实与幻境。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中把这一现象称为“集体独白”。他认为,“集体独白”是儿童语言中最具社会性的一种,说话者虽然没有明确的听众,但是在他自己看来,他身边是有面对工业文明侵袭下人们精神上、观念上的异化,作者以独特的儿童视角讲述了各色人的人生故事。于是,我们发现在童心的观照下,作品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空间,而要充分享受这个艺术空间,我们就要打破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惰性,去除遮蔽,开启天聪,找回一双清澈的眼睛,一颗未曾污染的心灵。

“为什么《城南旧事》能同时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爱?什么样的成人作品能同时为孩子接受?儿童文学家认为《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只知尽情享受天真童年,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是一种弥漫着哲思和

诗情的童年世界”。

[#]女性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纽带,这种纽带就是女性很好地继承了儿童时期的感性思维方式,她们对童年生活有一份最为深刻的记忆,在成年之后也就更容易保持一颗童心。这也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原因所在。林海音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儿童题材的创作,她后来干脆就写起了童话,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一本为故事篇,有《请到我的家乡来》《、迟到》、《三盏灯》、《哈哈哈》、《爸爸的花椒糖》、《、骆驼队来了》、《察家老屋》、《童年乐事》;另一本为动物篇,有《我们都长大了》、《小快乐回家》、《、井底蛙》、《不怕冷的鸟———企鹅》等,不管是故事篇或动物篇,都充满了儿童情趣。

儿童有着最纯净的心灵,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笼罩着神奇的色彩。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感觉尚未受功利污染,也尚未被岁月钝化。在林海音所构造的童心世界里,我们发现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参考文献$][%][&][!]林海音’林海音经典作品[(]’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石万鹏’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健与乡土抒情小说[+]’东岳论丛,%))$(,!):"%,"#’#]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北京: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李晓敏]

#"!

《林海音童话集》《金桥》《六趾儿》[[[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罗相娟, Luo Xiangjuan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2005,""(6)0次

参考文献(3条)

1.林海音 林海音经典作品 2003

2.石万鹏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健与乡土抒情小说[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01(04)3.夏祖丽 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张丽芳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东京文学2009,""(4)

<城南旧事>是一部关于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借女孩小英子的双眸对童年往事的镜头闪回,来描写了一段二、三十年代旧北京这个古都风貌、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沉的相思和怀念,寄寓了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家园"的深深眷恋,蕴含着作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热爱.

2.期刊论文 马雯.MA Wen 记忆中的风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萧红《呼兰河传》的比较解读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回忆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成书时间不同,却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作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回忆小说,两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异之处,文章通过对"家"的诉写、儿童视角的选择和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三个方面将二者加以比较解读,以期对作品共同的魅力特征有所揭示.

3.期刊论文 邱培君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创作比较 -山东社会科学2006,""(6)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4.期刊论文 王文营 《城南旧事》蕴含的存在主义意味解读 -时代文学2009,""(12)

<城南旧事>被众多评论者从童年和女性意识的视角作了诸多的解读,但存在主义的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小说的存在主义意味体现为生活现实的荒谬感与个人悲剧的无助感、人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和"他者"对女性生存的物态化.

5.期刊论文 王敏雁 故都的女儿们凌叔华《古韵》与林海音《城南旧事》比较 -黑龙江史志2009,""(17)

本篇论文立足凌叔华与林海音的两部自传体小说(<古韵>与<城南旧事>),以二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联系作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凌叔华与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出了女性作家对于这一文体创作的独特优势,两部小说立足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女性主义色彩及儿童视野为现代文学开拓出新的创作领域.

6.期刊论文 潘梦丹 论人生悲剧意蕴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神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

7.期刊论文 郝超.苏燕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城南旧事》管窥林海音的文化乡愁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7)

乡愁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台湾作家林海音把这种文学样式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通过<城南旧事>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文化乡愁,在乡愁的绵延中渗透出对传统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俗民风的崇尚与依恋,对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旧秩序表现出无限的缅怀,体现出她对大陆母体文化强烈的认归.

8.期刊论文 希曼 惠安馆传奇——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 -初中生2007,""(35)

[原文]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9.期刊论文 许军娥 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 -理论月刊2009,""(11)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作家运用童年视角抒写着一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散发着经典的光芒;小说与电影携手,为我们打造了儿童文学的经典.

10.期刊论文 安炳三 真与假的战争:从《城南旧事》看真与假的世界 -理论与创作2005,""(4)

台湾女性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都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态度,且大多具有自传痕迹,多以自身经历和见闻构成小说情节,小说的背景离不开北京和台湾两个地方.她的小说从题材上看主要有两大类:女性的婚姻及恋爱悲剧;北平生活的回忆.<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回忆北平生活的小说作品.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6日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五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_林海音_城南旧事_的儿童叙事视角》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总第78期)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ZhengZhouMunicipalCommitteeNo.6,2005(Sum,78)          文史哲研究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罗相娟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著名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成名作《城南

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照。作者融合了现代小说中的“向外看”和“向内看”这两种儿童视角类型,同时又使用了准儿童视角来表达其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儿童视角;集体独白

中图分类号:I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5)06-0164-02

  视角原本是绘画透视学中的术语,画家观察和描绘人物,需要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视角,,,,创作重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大问题。因此对于第一种类型“向外看”来说,她只是简略地描绘出当时的时代背身为儿童,体悟人生百态。景。在《兰姨娘》这一部分的开始,作者这样描绘“:从,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早上吃完点心起,我就和二妹分站在大门口左右两边

林海音,这位20世纪60年代就已蜚声台湾文坛的门墩儿上,等着看‘出红差’的。这一阵子枪毙的人的女作家,大陆人民却无法读到她的作品。但一水隔真多。除了土匪强盗以外,还有闹革命的男女学

[1]不断骨肉情,她的作品一本本地流传到大陆,很快,其生。”作者更多运用的是“向内看”的视角,她透过宋

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被搬上银幕。于是,1983年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由此看到她金春,在她度过金色年华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这样令人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欢欣的场面: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透过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透过父亲接济革金鹰奖!于是,这部影片一下子风靡海内外。我们由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此认识了这位作家,也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小英子。本憎。小说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文拟从儿童叙述视角这一角度对林海音的《城南旧父亲等最平凡的人的生活命运,但作者正是从这些人事》作一阐释。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

一美。“到了黄昏,虎坊桥大街另是一种样子啦。对街

[2]如果依据儿童所“视”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可将运新开了一个装了大喇叭的话匣子”。“这时剃头挑子

用儿童视角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种类型是“向外看”,过来了,那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也没人由儿童来看林林总总的世相,看各色的人生百态。这出来剃头。打糖锣的也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类小说的立足点在社会,是通过儿童的眼睛揭示社会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都是我喜欢

[3]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向内看”,亦即着重于对儿童生的”。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一旦出现在儿童视

活以及儿童特有体验的反映。这类小说往往由儿童野里,再经由儿童质感而纯净的记述,就别有一种隽充当叙事人乃至主人公,看自然、本真的万事万物,述永的意味。作家借助儿童的叙述完成她个人对老北说个人情感。京的独特言说,三言两语就把老北京的韵味给勾勒了

《城南旧事》则将这两种方式融为一体,透过小英出来。

子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刻画人英子不但对周围的事物极为好奇,她也同样在用性,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生图景。《城南旧事》共由惠安心地体味着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正是儿童社会化的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开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眼里的社会远比成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部分组成。林海音的创作风格人眼中的现实社会纯净、简单。因为他们的知觉还不

收稿日期:2005-09-14

作者简介:罗相娟(1977-),女,河南桐柏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164

罗相娟: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文史哲研究

够精确,对事物发展细节的感知尚不丰富。在认识的听众的。这种现象在儿童以及未开化的原始人中广方式上,他们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观泛地存在,而由此所产生的“集体独白”在具有幼稚倾点看一切事物,不能照顾到他人的想法。因此,他们向的人中也同样可以再现出来。秀贞无疑就是这样对人、对事主观色彩很浓,而且由于儿童心理的不成一种具有“幼稚”倾向的成人。正是在她类似呓语的熟,这种态度又是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的。在《兰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情感的渴求和对孩子的爱姨娘》这一章里,小英子对兰姨娘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怜,她与任何一个妻子和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同,根本的变化。初见兰姨娘,小英子觉得她的麻花髻梳从某个角度讲,她更甚于常人。她的情感是成人式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而且跟兰姨娘一块儿坐洋的,但在她这种特定的状态下,她的情感认知方式则车很舒服,不像妈妈的大肚子顶得难受。在听说了兰具有儿童的特征。于是也有论者把这种成人角色中

[5]姨娘不幸的童年遭遇之后,小英子居然做主让兰姨娘渗透进来的儿童视角称为准儿童视角。

在自己家长期住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爸爸拉住了三

兰姨娘的手,她才觉得有一点不对,原来喜欢兰姨娘面对工业文明侵袭下人们精神上、观念上的异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还有在《惠安馆》里小英子并化,作者以独特的儿童视角讲述了各色人的人生故没有像妈妈和宋妈等一些成年人那样歧视疯女秀贞,事。于是,,作品有着极为远离她,而是主动和她说话,一有时间便找她玩,和她,,我们聊天,关心她,并帮她找到了女儿。一般来说,儿童对去除遮蔽,开启天是非善恶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分明。,能同时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爱?什么样的成人作品能同时为孩子接受?儿童文们看海去》“,他的学家认为《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单纯的:‘嘴唇童年,只知尽情享受天真童年,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刻

[4]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小英子自己也承认,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是一种弥漫着哲思和

[6]好人、坏人,这是她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就像分不诗情的童年世界”。女性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纽

清海跟天一样。在她眼里这位伯伯并不是小偷,而是带,这种纽带就是女性很好地继承了儿童时期的感性和她相约一块去看海的人。就像意大利儿童教育学思维方式,她们对童年生活有一份最为深刻的记忆,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就像弥赛亚,他降临到堕落的在成年之后也就更容易保持一颗童心。这也是林海人间,是为了引导他们返回天国。由此我们发现,儿音在《城南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原因所童是天地间最高贵的生命。他们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在。林海音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儿童题材的创作,她从来不说自己不想说的话,从来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来干脆就写起了童话,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情。他们情感丰富,感觉敏锐,同情弱小,善待生命,《林海音童话集》,一本为故事篇,有《请到我的家乡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贵族。来》《、迟到》《、三盏灯》、《哈哈哈》、《爸爸的花椒糖》、

二《金桥》《、骆驼队来了》《察家老屋》、《童年乐事》、;另

儿童视角叙述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儿童角色来实一本为动物篇,有《我们都长大了》、《小快乐回家》、现,但这却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成人角色中同样可以《六趾儿》《、井底蛙》《、不怕冷的鸟———企鹅》等,不管实现这种风格的叙事。这些成人往往具有儿童一般的是故事篇或动物篇,都充满了儿童情趣。

心理和性格特征,透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同样儿童有着最纯净的心灵,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可以起到儿童角色视角叙述所能达到的审美效果。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笼罩着神奇的色彩。孩子是

《城南旧事》里的疯女秀贞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感觉尚未受功利污染,也尚未秀贞原本是一个俊俏的少女,后来爱上了一个住在惠被岁月钝化。在林海音所构造的童心世界里,我们发安馆的穷学生思康并有了身孕。思康说要回老家变现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卖田地并答应一个月之后回来娶秀贞,可一走就是六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

年。秀贞的孩子刚一落地,她父母就把孩子抱走扔参考文献

了。秀贞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就疯了,她终日沉浸[1][2][3][4]林海音.林海音经典作品[M].北京:当在对思康和孩子的思念当中,总是自顾自地述说自己代世界出版社,2003.165、167、147、150.

的故事,记忆还是停留在过去,混淆了现实与幻境。[5]石万鹏.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健与乡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土抒情小说[J].东岳论丛,2001,(4):52-56.维》一书中把这一现象称为“集体独白”。他认为“,集[6]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北京:三体独白”是儿童语言中最具社会性的一种,说话者虽联书店,2003.216.

然没有明确的听众,但是在他自己看来,他身边是有[责任编辑 李晓敏]

165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六
《考前综合检测》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七
《【备战策略】2016中考语文(人教版)复习(考点练习):考前综合检测一(共79张PPT)》

城南旧事感悟50字篇八
《考前综合检测(1)ppt》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2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