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一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二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10369027 周越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

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其次,《提纲》指明了人的本质世纪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因为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最后,《提纲》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是本文的精粹之一,虽然只有简短的十多个字,但是却引人深思,纵览各种哲学书籍,不难发现更多的哲学家致力与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律及其存在性,而马克思提出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即马克思的实践原理。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关掉网页,头脑中依旧浮现着《提纲》的各种内容,久久不能散去。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重视实践而不是一味的死学苦读。马克思提出的时间理论是改变世界的必经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追寻马克思的脚步,朝着未来前进!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精疲力竭地第一遍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面对着这一堆抽象的、生涩的、令人费解的词语,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非常机械,思维也好像停止了工作。这大概是因为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于是我又重新读了第二遍,当我鼓足勇气读完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当我读到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被这句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翻阅资料书,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恩格斯于1888年发表,并评价道:“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欧洲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英勇斗争。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例如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

大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工人运动的这种虽然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因而也是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因此,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导师应运而生,立志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他,对以前的哲学思想批判性的进行了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自己的新的观点,为以后指导人类解放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整个《提纲》中,第一条非常重要,在这一条中,马克思剖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待对象、现实、感性的不同视角,投影到科学哲学上,它构成了我们的唯物、辩证地分析、理解科学认识活动及其本质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理解物理实在的本性、科学理论的哲学性质等问题的基本原则。

那哲学中关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什么呢,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

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还指出,对于宗教问题,或者人所面临的任何其他问题,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较神秘的问题,都必须采取社会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的观点,我们就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合理解决任何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对象的问题从宗教现象到复杂的伪科学现象莫不如此。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另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

性的客观标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实践证实真理,揭示错误,人们根据实践的结果修正,补充原来的认识。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在最后一条里,马克思在这里阐释了他的新哲学主题的革命。以往的哲学把思维看作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主要联系环节,主要关心如何认识和解释现实对象,而马克思认为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应该不仅关注对世界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要关注如何改变世界,对于科学哲学来说,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决定了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理论旨趣和哲学主题,从而揭示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所以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其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最后,实践是对认识的深化,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对于其写作背景的探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以后论者对恩格斯的说法几乎没有疑义,由此延伸开来,大多数人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文献或理论大纲,《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里,弄清《提纲》的写作时间和目的,对客观解释《提纲》的思想至为关键。

马克思的这册笔记本里的内容虽然写于1844-1847年之间的不同时期,但《提纲》第一条前面紧靠着的四行文字却与《提纲》是同时写成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较早研究了马克思手稿的格·亚·巴加图利亚与90年代又试图从手

稿入手寻找对《提纲》的新解释的陶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这四行文字是:

神灵的利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的人对立。

革命对古代国家秩序的错觉。

“概念”与“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这四行文字非常费解,与《提纲》下面的内容联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那几小节的议题。比如,马克思在《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那一小节中批判过布鲁诺·鲍威尔关于革命的观点。在鲍威尔看来,法国革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秩序,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并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革命不得不满足于民族的纯粹的利己主义,甚至煽起这种利己主义,同时革命又不得不“承认最高的存在物……确认那应该把单个的利己主义原子连接起来的普遍国家秩序”,靠这种办法来抑制这种利己主义。马克思对此评论说:“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彼此连接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的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这个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页)至于笔记中有关“‘概念’与‘实体’”的内容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有关。马克思指出,鲍威尔关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得出结论说,如果实体不

想在浪漫主义中遭到毁灭,就得进一步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鲍威尔则认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它向反动势力投降以后已经淹没在浪漫主义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认它有时以实体作为前提的矛盾之处。随后,马克思回顾了黑格尔关于实体与概念的关系,提出了他关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那个著名评价,即认为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实体或自我意识。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以上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表明,《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有关。我们知道,《神圣家族》试图从总体上评价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时从思想史上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德国思辨哲学作出评价。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揭示自爱尔维修以来的唯物主义同从巴贝夫直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就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念在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那里已经存在了。然而,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批判是让德国哲学家学会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必要前提。

正是这样一种考虑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要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恩格斯致马克思(1845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页)很显然,《神圣家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计划,因为它对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清理,过多地叙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而对同属于这一谱系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剖析非常不够,这是一个缺憾。此外,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里,同属于青年

黑格尔派别的鲍威尔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也是需要甄别清楚的,《神圣家族》着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对后者的论述就理应成为《神圣家族》的后续工作。而且上述缺憾从《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和争论中更加凸现出来。

这样说来,《提纲》写作的契机并不是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理论工作和研究计划的尚未完成,以及当时围绕《神圣家族》所展开的争论可能才是写作《提纲》的直接动因。而我们知道,这种争论是到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开的;又由于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纲》不可能写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写就的。

关于《提纲》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提纲》与《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提纲》的思想只能视为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新世界观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纲》解释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契机,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第二,就《提纲》的内容而言,它们是针对当时德国特定的思想形态而进行阐述和评论的,他之所谓“哲学”云云,绝不是指总体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哲学,而是特指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以观念解释和构建世界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因此恐怕不能把诸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论断,解释为哲学、理论涉及普遍,而实践指向具体、个别,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论者据此指出马克思鄙视“哲学”,进而主张消解“哲学”,排斥哲学在社会有机体系统和社会意识结构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认真分析马克思的原意,他这里所说的“哲学”只是当时德国独特的具体的思想形态。

导读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著作的观点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五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后感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传1101班

刘兆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外我深入阅读了马克思的著名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受颇深,在此基础上加深了我对十八大的理解。

这篇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新看法的萌芽性文件,共十一条,是马克思创建自己哲理理论的重要的文件。这篇著作中有马克思观察世界和思考哲学的新方法和视角。为马克思以后的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马克思在《提纲》中没有专门论述大学生教育学习的问题,但其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等学说,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学习问题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有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领会《提纲》中的实践思想的现实含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中对“物质”的认识提出了反驳,指出“实践”是一切逻辑起点的根本。《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马克思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实践的本体性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

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认识理论的范畴,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认识认识的主体,现实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辩证性内在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说明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过程,建构起以实践为根本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既然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那么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

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例如,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本体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按照“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建设任务的逐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会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

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也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十八大报告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们国家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提纲》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的根本出发,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历史的社会中吸收经验、锻炼自己。它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

电传1101班

刘兆坤

学号20110321141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

读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伟人倾其毕生精力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瑰宝时,需要抱着很虔诚的心态。我觉得这是表达对他们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由于专业的原因,我必须读像《资本论》这样在以前看来几乎是遥不可及的书。但同时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股强制的力量让我必须去读,因为这样通过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书籍,可以从中学到的不止是专业知识,更多的可以是学习的方法,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让我更感到庆幸的是,还有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来引导我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上次课时我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短短的十一条让我初探到马克思哲学世界的严谨和精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提纲》全文共 11 条,近 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第三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

[ 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分析读后感》

《提纲》共有十一条,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包括第一、二两条。马克思在这部分中,从总的方面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二部分是分论,包括第三至第九条。马克思在这部分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第一次阐明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第三部分是结论,第十和十一两条,这两条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马克思在这部分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第一条在第一条中,马克思着重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们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揭露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把它首先看作是实践的、改造的对象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正确的。但是,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三个词,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客观世界说的,也包括客观存在着的人。费尔巴哈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就是说,它把事物、人、现实社会等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纯客观的对象去理解,或者离开实践把人本身只看成是用消极的感性直观去认识对象的感受主体。费尔巴哈曾明确地说过:“意识是一面镜子”。他对事物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他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费尔巴哈说:“你所看到的,并未经人的手和思想接触过的,都是自然界。”(《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592页)这样的自然界,就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一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前一种关系又是主要的。旧唯物主义把实践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排除出去,因此,它把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只看作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不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者根本不懂得人是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认识看作离开人类生产实践而对事物进行消极直观的反映的错误时指出,改造世界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9—50页)总之,由于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从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上,而不是同时从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和客观世界,这样,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对象第二,指出被旧唯物主义忽视的意识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无力彻底粉碎唯心主义。马克思指出:“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我们知道,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的意识只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反映,他们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唯心主义却走到了另一极端,片面地夸大和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的方面”是指意识能动性。由于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脱离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被意识能动地创造出来的。这种能动性不需要通过人类的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可见,唯心主义是在完全颠倒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前提下,片面地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错误地把思想看成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所以马克思说,能动性只是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为什么不能正确地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呢?马克思指出:“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实践活动。唯心主义者也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所以不能正确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由于旧唯物主义看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无法理解意识的本质,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彻底粉碎唯心主义。只有承认并且科学地说明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才给了唯心主义以毁灭性的批判。第三,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

错误看法。费尔巴哈早年是一个属于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他把理性、思维等当作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后来他认识到“绝对精神”是根本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他就把自然界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说:“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15页)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思想客体”指的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神;“感性客体”指的是自然界和人。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费尔巴哈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反对把神秘的绝对精神这种“思想客体”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费尔巴哈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说明他的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他不是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仅仅看成是一种理论的活动;他不是把人的活动看作革命实践活动,而是看做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只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它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处事原则,是利己主义,并且,是以宗教为形式的利己主义。”(《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146页)费尔巴哈鄙视实践,割裂认识和实践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总之,马克思在第一条中强调了实践的意义,阐明了主观和客观、人和周围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地割裂这种辩证关系、否定实践活动的意义的错误观点。第二条在第二条中,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关于真理的标准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客观真理。有的把思想是否明晰清楚,是否自相矛盾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的把凡对我有用的思想看作是真理。他们都不能正确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费尔巴哈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能正确认识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他虽然承认有客观真理,认为人的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他不懂得革命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而对真理标准问题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什么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呢?费尔巴哈把“不证自明

”、“一目了然”的感性直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认为,能决定思维的客观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他还声明真理不仅仅是个人的直观,只有观念在社会上被大家所接受才是真理。费尔巴哈说:“我一个人所见到的东西,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73页)可见,费尔巴哈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使用直观代替了实践,并没有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这些错误观点,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人的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这个问题不能在思维的或理论的范围内解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解决。为什么一种意见是否正确,一种理论是否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呢?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人们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去的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因此,“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这里科学地回答了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就是说,人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去证明自己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人们的正确思想起到改造现实世界的作用。这里使用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此岸性”三个词是一个意思。“思维的真理性”是指人的思维与客观世界的一致和符合。“思维的现实性”是指正确的思维反映了现实并且能转化为现实。思维的“力量”是指正确的思维有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思维的此岸性”是说思维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此岸”和“彼岸”是康德的哲学术语,康德承认有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但他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因为,他认为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自在之物”在鸿沟的“彼岸”,而“现象”在“此岸”。所以,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客观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和“此岸”之分。在这里借用“此岸性”一词,只是为了说明思维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彼岸”的“自在之物”转化为此岸的“为我之物”。马克思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里,什么是经院哲学呢?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派。由于它是在学院中讲学的学派,就被人们叫做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是脱离实践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它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专门为教会的各种信条去做论证。例如,“什么使猪走上市场:手呢还是绳子呢?”“亚当在他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身长若干?”“万能的上帝能否创造不能高举的石块?”等等,就是他们曾经认真研究和讨论过的一些论文题目。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撰写过很多冗长的空洞的文章,进行过长期烦琐的无聊的争论。因此,人们有把这种哲学叫做烦琐哲学。以后,人们就把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死啃书本、咬文嚼字,不是用实践和事实去证明理论,而是引经据典地用概念去证明概念,用书本去证明书本的教条主义习气,叫作经院习气。这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把实践当作真理的标准,而在理论、认识范围内去争论思维是否正确反映现实,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繁琐无聊的争论,根本无法解决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第三条 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进一步向我们指出:旧唯物主义主义者由于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被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是被好的环境和好的教育所决定的。坏的思想和坏的行为是被坏的环境和坏的教育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变了,人才改变,环境没变,人也不会变。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就认为,如果社会上好人少坏人多,罪恶不公平等占统治地位,那么在这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2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