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雾霾的诗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写雾霾的诗篇一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作者 . 安立志

至少半个世纪前,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就写到雾都,“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P5)当然,伦敦的大雾,并非我国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是有毒的雾霾。

伦敦的大雾,对狄更斯说来,也许是“当局者迷”。说来难以置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中国官员,倒是扮演了“旁观者清”的角色,成为伦敦雾霾的目击者,可贵的是,他们还用文字与诗词记下了现场与观感。

1890年2月1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命名的法国轮船“伊拉瓦第”号驶出吴淞口。船上有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是薛福成,一是黄遵宪。前者的头衔是清政府钦差大臣、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后者的身份则是公使参赞。他们与一干随员同乘这艘轮船前往欧洲赴任。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一个多月的颠簸,4月22日(三月初四)踏上英国的国土。

1840年,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薛福成是清政府第六任驻英公使。薛福成此行,不仅在交涉领事设立、滇缅边界、借才异

国等方面取得重要外交成果,而且在考察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重要收获。《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不仅是一部外交日志,也是一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献。至于他们对伦敦雾都的观察,不过是其“副产品”。

11月17日(十月初六),薛福成到伦敦后第一次遭遇大雾,他的体验是用心的。他观察的不仅是雾都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规律。他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日记》,P238)伦敦的大雾“冬春犹甚,每五日中必有两三日昼晦者。”(同上,P239)翌年1月11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他又写道:“余在伦敦,连日大雾者已两阅月。„„是日亦烟雾蔽塞,讵知出伦敦未及十里,则旭日晴朗,天无纤云。余以数月未睹此景,神气为之一清。”(同上,270)从总体上说,这些观察仍然属于表象的范畴。

何以知道这是霾而不是雾呢?刚到伦敦的薛福成感受是这样的,“伦敦数百万户燃煤之烟,为雾所罩,猝不能散,往往白昼晦冥,烟气四塞,受之者无不咳呛,余颇不能耐,亟欲避去。”(同上,P270)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也影响人们的视觉。“室中皆燃灯火,方能观书写字。”(同上,P239)因此,才会出现行人用手电为汽车引路的怪现象。正因如此,“英之官绅,每至夏冬必移居乡间一两月,名为避暑避寒,实则欲换吸空气,谓可却病养身。盖烟煤薰灼之气,与人身脏腑之浊气,惟伦敦为最盛也。”(同上,P239)

导致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呢?他的观察是:“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盖天地稍冷,则人皆拥炉,又多五百余万人终日夜焚煤之烟,非特灶突之烟也。大抵伦敦为地球第一繁盛之区。洋房几无隙地,又多三层四层之楼,平房之下尚有地室,已不啻五六层矣,是不啻以一伦敦化为三四伦敦也。”(同上,239)短短一段话,分析了伦敦的气候条件、能源结构及城市布局,可谓有心也。

薛福成作为一个初出国门的清廷官员,今人不应苛求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也不能苛求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研究。作为驻外公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包括伦敦雾都这样的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有如此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已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员的职业敏感。

黄遵宪不仅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诗界革新之导师。作为诗人,黄遵宪在英国期间,曾就伦敦大雾写过两首诗,一为《重雾》,一为《伦敦大雾行》。中国古代有许多咏雾的诗人与诗作,“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咏雾》)、“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苏味道《咏雾》)、“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在中国传统的田园乡村里,雾是朦胧而美丽、温馨而亲切的,而雾和霾之于人们的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黄遵宪笔下的大雾显然与前引的唐诗不同,《重雾》中的伦敦,“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如果还只是关于雾都伦敦的初步印象的话,那么,《伦敦大雾行》则汪洋恣肆地状绘了伦敦雾霾给予人的不适与恐怖。“苍天已

死黄天立,倒海翻云百神集。一时天醉帝梦酣,举国沉迷同失日。”开头几句,以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神话,引出大雾的话题,而“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显然是直观与写实的现实主义。而充满奇幻与玄妙的“忽然黑暗无间堕落阿鼻狱,又惊恶风吹船飘至罗刹国。”(《人境庐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P387)则体现了黄遵宪浪漫主义的比兴功力。此行欧洲,黄遵宪之诗笔,不仅记录下锡兰卧佛,记录下巴黎铁塔,而且记录下雾都伦敦。以古风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负效应,对于中国诗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最初,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缺乏认识的。伦敦大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终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严重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直接死于雾霾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13年1月16日《西安日报》)。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终于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制定《清洁空气法》只是一个开端。与立法保障相伴而行的还有科技发展、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等等,伦敦终于在20多年后摘掉了雾都的灰色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到不到10天。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旧唐书·杜佑传》)我国本来具有后发展优势,本来可以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不幸的是,近几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好在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我们已经不必被动地依赖大风治霾,我们也不必为短暂的“APEC蓝”而欣喜。人们追逐蓝天白云,毕竟这才是人类正常的生存空间。

写雾霾的诗篇二
《雾霾杯诗歌比赛2015》

首届《雾霾杯》诗歌比赛获奖情况(2015年) 发起人:佛灯

一等奖: 庞华

二等奖: 沙非、 达达

三等奖 :朵拉、 罗勇泉、 沙里途

作品展示:

雾霾

文/庞华

其所弥漫天地间的

邪恶

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喂养我

心中的

风暴

雾中行

文/沙非

浓雾是上苍调制的修辞,在清晨

不用梳妆。美丽和丑陋齐跑,谎言和真理并行 路灯闪烁孤独的眼神,车灯飘忽游离的表情 霓虹灯努力分辨颜色,高楼和茅屋一起苏醒 红绿灯挂在半空,太极拳看不见踪影

卖菜的妇女没有出门。校园里学子举着手电打扫卫生 他们的眼睛是一潭透亮的湖水,扫去的都是垃圾和浮尘 昨日的麻雀和斑鸠哪儿去了(藏在树叶中应有声音) 大雾天他们能找到昨日的路吗

早读铃响过,琅琅书声穿越半空

树丛抖动,一只鸟儿冲向雾中

柏籽坠落,它们拒绝交出呼吸和呻吟

雾与霾不是一对亲兄弟

文/达达(詹黎平)

我想说,雾与霾

不是一对亲兄弟

雾是雾,霾是霾,花非花

雾有苍老之心

霾已席卷大地

往昔的雾,在山中或湖面

洁净神秘,让人影幢如画

而今的霾,在穹顶之下

肮脏邪恶,天地如陷鬼域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星群”

告诉我,为什么

时代的列车驶入高科技,雾反而癌变成霾?

文明在进化的树上结出了硕果,人反而蜕变为奴? 世界变了,变得像一张流浪汉的脸

越来越难以分辨

我的信仰遗失在一片明亮的雾里 再也找不回来

而我的贪欲总是永无止尽

就像那团团的黑霾难以驱除……

我想动用卸载一词

文/朵拉

瞳孔。有限分辨率

你的侧影,我们在哪里相遇

幕后的人是谁

不像梦

什么在吞噬一个今天,岌岌可危的明天 无声的政变

雾,不是单纯的雾

这里不是雾都

谁在守城?谁在墙上涂满地狱的色彩

阴影

埋进阴影

隔着第九层纱布

这里有一张毁坏的脸,锈蚀的心脏

奇怪的跳跃

一只蝴蝶在尖叫

又一只蝴蝶在尖叫

幻听——

这副刑具死死的钉着器官 为什么不反抗?

雾霾

文/罗勇泉

当每天呼吸的自由

成爲一种奢侈的象征

这块天空下还剩下多少

花蕊。可以出口转内销

上架爲美白洁面乳

流入假货市场猖獗

不要笑话,神话就在身边 海啸般侵略生活每个细菌 吞云吐雾一个个修炼成妖 开出一朵朵罂粟花的美德 出门,穿越夜的火线

与戴满防毒面罩的首都

争抢一个流産的座位

回家,倒在冥界的入口

与幽魂分脏一条红心底裤 隔壁,传来一声乌鸦尖叫 人类生活因爲真实而恐惧

雾霾憋爆了彷徨

文/沙里途

一个小男孩,一泼尿

拯救了巴黎

从此,浪漫之都多了一樽永恒的风景

三千万人口,三千万泼尿 浇不灭雾霾的导火索

它正在埋没文化故都的音容笑貌

还要不断地南下扩张,湮灭了大海 甚至进入五脏六腑

所有人都尿不出尿来,憋爆了彷徨

写雾霾的诗篇三
《雾霾段子》

“二十岁站在德胜门能看见西山,三十岁站在德胜门能看见西直门,四十岁站在德胜门,连德胜门也特么看不见了!”

面对京津冀地区又遭连日雾霾,高晓松表示不吐个嘈都不是北京人了。

是啊,雾霾天,不吐个嘈,活活把人憋死不成。其他名人纷纷跟进。

这种事当然少不了小崔,崔永元连续炮轰阴霾天气,还笑称自己是“雾都孤儿”:“今天才意识到是双重杯具,一是生活在雾都,二是个孤儿。”

央视主播张泉灵在播完雾霾天气新闻之后也做上一首打油诗:“月朦胧,鸟朦胧,空气雾霾浓。山朦胧,树朦胧,喉咙有点痛。花朦胧,叶朦胧,医院排长龙。灯朦胧,人朦胧,宅家发大梦!” 雾霾也不总是坏事,连功夫明星的文采都催生出来了。

吴京:“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 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众网友们真是身处雾霾中闲得蛋疼,竟然还评选微博雾霾段子最佳,并把这个最佳给了历史老师袁腾飞:

“今晨,北京,在雾霭中摸索出门,朦胧中看到路旁一老者,独坐桌旁,肩披白褂,桌子上摆一小圆筒,里面都是签。我上前去拿起圆筒晃了半天,抽出一支递上前去,说:老先生,人生如雾,何处是路?给解一卦吧! 老头说:我就卖个早点,你晃我筷子弄啥?”

北大校园里的众名人也跟着吐槽了一番。哦,这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雕塑,戴上了口罩,无言中,似抗议,似自嘲,似要自保。

不光是咱国内的网友,美国人也来凑热闹。

美国一档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也不愿放过这个神槽点,主持人调侃国内一些青年崇华媚外的同时,大嘈特嘈中国近日的严重雾霾:“哦,我知道你想说啥,(美国)失业率7.8%,居高不下!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我们国家虽然糟糕,但至少我们的空气不牙碜!!”

“我们堵车太严重了!脑残吐槽参议院连XXXX都搞不定„„闭嘴!据说,中国东部有工厂失火三小时无人发现,因为烟雾和雾霾混在一起„„后来他们发现起火,是因为有人纳闷,为何会有大股新鲜空气升腾而起!”

名人、明星吐槽完,可以直飞国外找个没雾霾的地方待着,咱们老百姓还得在这里过呢,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雾霾。

“早上我拉开窗帘一看,以为要下班了!”

“到公园约会,等了半天没见女友来,一打电话她说她也坐在那个椅子上,我一摸身边还真有一裘皮大衣美女,亲了一阵后,发现是条哈士奇。”

“老板:‘怎么又迟到了?’小王:‘我„„’老板:‘你怎么呢?是又堵车了,还是刚要走家里发生大事了,还是车在半路上坏了?你还打算编出其他理由吗?’小王:‘都不是„„今天雾太大了,我经过公司时没发现,就走过了„„’”

“我骑电驴车,有开飞机的赶脚,两边全是祥云!!”

文学贴近生活,也要加入雾霾元素。

某部小说中这样写道:“京城的菜市口,跪着一溜即将被处决的犯人。‘午时三刻已到,行刑!’话音刚落,蒙面的刽子手上前,扯下了犯人的口罩„„”

诗是这样写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旧宫雾霾几时休。毒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帝都作非洲。” 长发及腰体又来了:“待我长发及腰,恰逢雾霾萧萧,耳边尚闻君语,遍寻不见心焦。君抚我长发,已不见发梢,青丝随风乱飘,好似水草做妖。画堂南畔依依语,尘雾缓缓飘,君怜我,戴口罩;我思君,泪暗抛。眼看着薄雾浓云上九霄。沐浴体香尚依稀,鼻中如同火烧。借问夫君一语,空气什么指标?相思泪愿化倾盆雨,洗出个万里无云天自高。唉,且拭去潸潸泪痕,再做晴日之邀。”

下面是真人真事。

@走你南京:“这,真心不是个段子。是位上海医生的留言。经过确认,是真的。曙光医院的核磁共振机(西门子的)停机了,因为烟雾探测头把雾霾当成了烟雾,自动断电了„„”

雾霾来了,吐槽雾霾的姿势很重要,但是光吐槽不行啊,还得防啊,衣食住行带得想办法进行啊。 近日不少新闻媒体都提醒市民雾霾天气减少出行,免受伤害。而网上也有人给你支招,既有普通市民,也有明星名人。不过,这些防霾的“独门秘籍”,究竟靠谱不靠谱,还请自行分辨,擅自随意模仿者,饭局君概不负责哦。

@王蕾嘉兴:【防霾土方】刚刚气象局长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土方:对付雾霾其实根本不用买口罩,告诉你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找两根香烟,把过滤嘴掐下来,剥掉外皮,把滤芯分别插入鼻孔即可。此滤芯可有效过滤PM1.6以上的微粒。而且不觉得堵鼻。

买菜请找眼盲人士带路:“张大妈一早出门买菜,一下楼就晕了。周围云雾缭绕啊。她抱怨了句鬼天气,正犹豫还去不去,忽听一阵敲击声,浓雾里走出了隔壁楼门的刘瞎子:是张大妈吧,买菜去啊?张大妈:雾霾太大都看不清道儿了,正犹豫呢。刘瞎子:甭犹豫,跟我走吧,道儿我熟。张大妈乐了,冲楼上喊:还有谁想去买菜?瞎子给带路。”

闹太套教主黄晓明也在微博中给出了生存指南。

“1.多吃梨,喝银耳汤;2.出门要戴口罩,黑色或白色的好配衣服;3.‘霾’字念‘埋’,念错了可能会被笑话;4.开车注意安全,不宜练习漂移等特技动作;5.呆在家里挺好的,可以看看那部叫《寂静岭》的电影,《迷雾》也不错„„”

相比之下,于丹的招有点不受待见。

于丹鼓励大家凭“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也许本是好意,但遭到了众多厌烦“心灵鸡汤”的网友的猛烈炮轰。

于丹说,雾霾持续到了周末,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 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写雾霾的诗篇四
《雾霾 策划案》

1. 活动主题:

雾霾与生活

2. 活动背景: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雾霾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交通安全。许多学生对环保的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浅谈,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一次活动。向学生宣传有关环保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一些生活上环保小知识。

3. 活动目的:

使中小学生了解雾霾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迫切的认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加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环保,不再仅仅只是个名词,我们要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广“环保,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

4.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使者协会

协办单位:**中学

5. 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

6. 人员安排:

宣传组:4人(负责当天的宣传活动)

外联组:2人(与当地管理单位进行相关活动的协商)

后勤组:2人

7.具体活动流程:(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深刻了解雾霾对环境、身体健康影响,

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应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

(1)事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采访新人新事,联系好调查单位和对象,分配好调查区域,调查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活动时找同学发言。

(2)事先向同学有奖征集雾霾图片,及保护环境远离雾霾为主题的影像、诗词,选择优秀作品注明姓名制作成PPT。

(3)联系校方要求学生排节目,包括诗朗诵,歌曲,小品等以活跃气氛。

(4)以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如何防治雾霾,保护身体健康,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哪些事情。

8. 活动前准备工作

1. 全体参加人员务必到齐,集合完毕

2. 场地布置

3. 与相关单位协商妥当,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9. 注意事项

1. 与相关单位沟通时要有礼貌,保持友好态度,尽力配合相关部门的安排。

2. 活动期间保持周围环境整洁。

3. 活动结束后,归还相关借用物品,清理场地。

4. 整个活动流程,避免对当地协助单位造成困扰。

5. 每位队员要认真完成工作,富有责任心,团体荣誉感。

10.后期工作

1、对相关单位发出感谢信,感谢其帮助。

2、资料总结后,向论坛发布有关视频,希望人们更多关注雾霾,保护环境。

写雾霾的诗篇五
《有关雾霾的电子版小报》

17、交换、捐赠、改造多余物品 18、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19、每月卖一次废塑料废品、废纸等

20、领养一棵树或做一天环保志愿者

写雾霾的诗篇六
《雾霾与赞美诗》

雾霾与赞美诗

常听到身边的人议论北京空气质量如何恶化,个人感觉,恶化可能谈不上,近二十多年来,改善倒是看到一些。

就拿我从小居住的西起六里桥,东至虎坊桥之宣南一带来说。小时候的秋冬总是顶着大灰天,春天大风夹杂着颗粒物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生活圈周边工厂林立:家和学校附近能隐约听到经济日报印刷车间、541厂、3401厂的机器轰鸣声;闻得到龙门醋厂、玻璃制品厂、革制品厂和护城河的刺鼻气味。小学骑车通学路上又看到广安门火车站随处堆积的聚氯乙烯颗粒和第二机床厂冒出的黑烟。更有第一监狱烧油的发电机,劳改局墙外和姚家井平房大院冬天烧的煤火,三路居菜地边的粪肥和一座座露天垃圾堆、化粪池。连母亲工作的中学校办厂也是每天马达转个不停。而现在,这些过度发展的落后工业搬走的搬走,改造的改造,取而代之新型住宅小区、绿地花园和清洁能源供应。春天至少睁得开眼睛,秋冬少说见得到几十个蓝天。

当然,发展是不能自满的,我们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在成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长得更快。所以,我们更关心空气,更关注“雾霾”,这才让我想到一段关于雾霾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岸的南陈国最后一个君主叫陈叔宝。可见人品、命运和名字的关系不大,陈叔宝是荒淫无道的灭国君主,而不出十年,就生出一位同名叔宝的人物——秦琼,不但艺高胆大,而且忠孝两全。先说这个陈叔宝,传说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在后宫修筑了

可以快速通往嫔妃居所的大花园,整日沉溺酒色财气、歌舞升平,不理政事,把治理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两名最受宠幸的妃子和攀附她们的大臣。

就在同一时期,长江北岸北周国的丞相名叫杨坚,文武双全、德高望重,不但平定了中国北方,而且受到原北周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隋。接着,杨坚整理军备,酝酿过江攻打南陈,这大约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略思想的雏形。虽然南陈官场腐败,民怨极深,论兵力却并非不堪一击,况且凭借长江天险,让杨坚一时找不到进攻的战机。

偏偏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来了。是年正月初一,南陈君臣齐聚一堂,举行新年朝会庆典,无非又是陈叔宝主持的一场吃喝玩乐大会。赶上这一日雾霾大作,掌管天气预测的大臣钦天监向陈叔宝建议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并取消庆典。陈叔宝只图玩乐,丝毫不理会忠臣的建议。就在庆典进行当中,吸入大量雾霾空气的陈叔宝渐渐感到口鼻之中又辣又酸,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位陈后主在污染物中毒后昏睡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醒过来。而就在同一天,杨坚收到情报,抓住陈叔宝昏睡的时机,命令手下部队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由于前期准备得当,利用陈军的麻痹,借助雾霾的掩护,再加上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南陈人民积极配合,北隋军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天险。

再说陈叔宝慢慢苏醒,得知敌军渡河的消息,临时调集大臣商讨对策、调集军队,已经来到正月初四。北隋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正

月二十当天就攻进南陈都城南京,活捉昏君陈叔宝,灭掉了南陈。又经过一年多时间,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延续三百多年的乱世割据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后来,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君主,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榜上高居第八十二名。回头再看看昏睡着被灭国的南陈后主,倒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昏君排行榜的榜单。可见,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等护具,可能是减少污染伤害的有效手段。

对了,陈叔宝这家伙有一件事做得“流芳百世”。他常常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当年在后宫喝酒玩乐的时候,喜欢找文人来对诗。陈叔宝也确实有些文采,不过,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赞美嫔妃花容月貌的淫词艳曲,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赞美诗—《玉树后庭花》。

后来大诗人杜牧作诗讽刺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烟”,恰好对应了直接导致南陈灭国的“雾霾”。而以上这段记载于后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大概是关于雾霾重大危害最早的历史记录了。

写雾霾的诗篇七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风霾陡作,黄沙蔽天 2013-10-23 16:14:27 来源: 新华资料

雾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如今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眼下,除了对机动车尾气

排放、工地扬尘的严控,为期三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油烟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全面展

开。“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

元至元六年“雾锁大都”“都门隐于风霾间”

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很

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

《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

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

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

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

散。”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

低。

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

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

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

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

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

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

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

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

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

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

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

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

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

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

元代以前史料中

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

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

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

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

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

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

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

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多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或派

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霾灾”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

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

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

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

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

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

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

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

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

含有霾的古诗节选

《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

《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六用喜雨韵三首》年代:宋代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户牖绸缪要背阴。

《次韵叔衍兄贺生子》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草蔓漫天山蔽亏。

《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千林夜雪无人迹,独策羸骖带晓星。

《述怀》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

《单鞭夺槊》年代:元代 作者:尚仲贤 凭着你文武双全将相才,则要你扫荡云霾,肃靖尘埃。 《寄鲁三父》 年代:明代 作者:硕篽 日暮风沙路转迷, 征鸿愁度竞陵西。 云霾楚树连江暗,雪涨湘江泊水低。

《绣襦记·竹林新嗣》 年代:明代 作者:徐霖 绛烛吐莲台,宝篆结云霾。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年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写雾霾的诗篇八
《两会热点问题——雾霾》

两会热点——雾霾 两会期间,李克强在回答与雾霾有关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那么什么是雾霾了? 简单来说,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的非水成物组成的。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那么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了?主要是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和燃放烟花爆竹等所形成的。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工厂的二次污染及冬季取暖燃烧煤炭排放的污染物,还有就是各种烟尘,他们都是PM2.5的重要来源。

而雾霾会对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传染病增多,使人身心抑郁,同时影响交通安全。

而雾霾这个词语最初是因为北京持续的雾霾天气火起来的。甚至有网友开玩笑:如果没有在周末吐槽几句空气,恐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北京人。随着雾霾逐渐被人们的关注,媒体也越炒越热。财经网以“厚德载物,万物深锁雾霾中”为上联,征得网友“自强不息,一息尚存希冀里”唱和,另有网友贡献横批——“习以为常”。在这些吐槽中,我们看到了雾霾的严重,还有大家的无奈。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了?是到网上骂政府的不作为?还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为了更好地空气,更好地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家应该起到治理,监督,宣传的领导作用

首先,限制城市汽车的数量,这是很多城市都应该做的,比如说我们成都,经常出现雾霾天气,很多时候,即使是晴天,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但是成都还没有限制机动车数量!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供补贴。前不久,看到巴黎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政府紧急应对 ,公交地铁免费坐, 自行车电动车免费租 ,公路限速公车禁行。我觉得中国的很多雾霾严重的城市也可以借鉴,而不是只会一味的罚款。就如治水一样,不仅要堵,重要的还在于疏。公共交通工具的高效使用,能大量减少气体排放。而中国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其中大部分,是火力发电。它排放的气体也是雾霾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即使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同时加强对排放气体的净化,坚持不达标,不排放。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政府部门一定要坚定决心,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也一定能够克服。

而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夏天,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开太低,冬天不要开太高,多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只有人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为了更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我们才会有更好地未来。 希望古诗词中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不再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希望口罩不再是畅销品,希望明天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3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