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一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 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

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

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

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况和存放款业务和票号“日升昌”旧址、中国一代巨商的私邸乔家大院等等,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让人感觉到一种磅礴大气。

《流放者的土地》有关流放地“宁古塔”的大量典籍资料,清朝的文字狱、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铖的“科场案”似乎沥沥在目,一个人迹罕至却高官、学者荟萃的蛮荒之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遥远的绝响》说“我”和魏晋这段历史之间的缘,余秋雨有时站在今天评点,有时回到魏晋亲临历史的现场,看活脱脱一对可爱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让我们重温遥远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魏晋风度”。

《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城》《风雨天一阁》„„

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

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静静的夜里,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再次翻开《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宁古塔”,余秋雨说他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并由此而开始重视阅读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绍了他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关注是这样开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

余秋雨关注的对象很多就是这样生成的,它从阅读中来,来又为了阅读。 现在只要向关注的对象倾以热情,便自然有了话题,用时代点的话说,也就是“文化课题”。

不难理解,这就叫明确了阅读对象(即明确了阅读什么),不用再寻求别人推荐什么书读了,而且和课题无直接关系的,不用去分心。我们看余秋雨连他的司机都能有意无意地给找到那么一两本,因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课题,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书。可以说,对于读什么书,他们都不盲目。

阅读的对象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怎么阅读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怎么阅读有些不同凡响:

他的阅读是在书籍资料堆中查证考据式和在行走中亲临现场体验式,两相结合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阅读,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

你听他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 我们也许都曾感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兼容阅读,已经不容易,想要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但事实上,余秋雨做得轻松从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课题下,阅读与写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笔下的文章几乎就是一个过程的自觉呈现。

静静的夜里,合上书,闭目思想。

脑海里,书籍资料、文化现场,那是我的思维。而甸在手中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点亮我心灵的火种。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二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

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

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

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

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况和存放款业务和票号“日升昌”旧址、中国一代巨商的私邸乔家大院等等,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让人感觉到一种磅礴大气。

《流放者的土地》有关流放地“宁古塔”的大量典籍资料,清朝的文字狱、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铖的“科场案”似乎沥沥在目,一个人迹罕至却高官、学者荟萃的蛮荒之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遥远的绝响》说“我”和魏晋这段历史之间的缘,余秋雨有时站在今天评点,有时回到魏晋亲临历史的现场,看活脱脱一对可爱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让我们重温遥远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魏晋风度”。

《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城》《风雨天一阁》……

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

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三

静静的夜里,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再次翻开《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宁古塔”,余秋雨说他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并由此而开始重视阅读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绍了他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关注是这样开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

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

余秋雨关注的对象很多就是这样生成的,它从阅读中来,来又为了阅读。

现在只要向关注的对象倾以热情,便自然有了话题,用时代点的话说,也就是“文化课题”。

不难理解,这就叫明确了阅读对象(即明确了阅读什么),不用再寻求别人推荐什么书读了,而且和课题无直接关系的,不用去分心。我们看余秋雨连他的司机都能有意无意地给找到那么一两本,因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课题,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书。可以说,对于读什么书,他们都不盲目。

阅读的对象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怎么阅读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怎么阅读有些不同凡响:

他的阅读是在书籍资料堆中查证考据式和在行走中亲临现场体验式,两相结合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阅读,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 你听他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

我们也许都曾感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兼容阅读,已经不容易,想要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但事实上,余秋雨做得轻松从容。在余秋雨

的文化课题下,阅读与写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笔下的文章几乎就是一个过程的自觉呈现。

静静的夜里,合上书,闭目思想。

脑海里,书籍资料、文化现场,那是我的思维。而甸在手中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点亮我心灵的火种。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三
《笛声何处读后感》

笛声何处读后感

笛声何处>读后感

张政

很早就看过这本书,最初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从书架上取下,翻看几页,才知道是余秋雨所着,而且讲述的是关于有些偏门的角度——昆曲。读书时就很喜欢余秋雨,他的文章很随性,也有涵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些书都影响了我整个读书生涯。从这些书中,我读出了对历史的探寻,对文明的留恋,对自我的感悟,对世界的审视。而这本《笛声何处》,却是余秋雨作为一名学者向我们展现他心中的昆曲世界,对昆曲的遗存的探寻中,感受到昆曲的厚重及沧桑的历史进程。

昆曲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一种文化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沈溺,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里。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几种群体性痴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诗,第二是书法,第三就是昆曲。——昆曲曾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大致来说,整个十七世纪致清代乾嘉之交,基本上属于昆曲世纪。”

依稀还记得一首诗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出自《洛城春夜闻笛》的里的一首诗。羌笛声中怨杨柳,自古以来,笛声总和忧愁相思分不开家。正因那一首首泣舟悲戚的曲子,哀怨动人的词调,笛声总是揪动着离人的心弦。很多人觉得,中国的笛声太过轻柔,让人忘却了他的存在。一旦忘记了历史中还有这样的一部分,一切就变得冷峻而粗糙。

《笛声何处》这本书所弥漫着的那一丝曾让人为之沉迷数百年的气息,一直都说中国的地理分为南北方,其实中国的文化也分为南北方,当然笛声也是如此。苏州的笛可谓闻名天下。在箫笛之乡萌发出的昆曲,不可谓不令人惊叹。昆曲的笛声凄美婉转,令人窒息。悠扬的曲调中漂浮着苏州城中积淀千年的悲欢离合,流徜着秦淮水里舞动数载的月明黄昏。由于工作忙碌,平日的生活也比较粗浅,学习不足,很少有所高雅的机会,感受这样的音乐。通过这本书的如诗如醉的描述,算是可以理解书中老余所赋予的深长意味,但是由于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还是无法把心中的感受完整得地化作文字。

这本书除了对昆曲较为专业的介绍以及来龙去脉的整理,还为昆曲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型(社会历史还会在诸多>戏剧形态中进行筛选,把那些能与当时当地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相对应的形态稳定下来并加以强化,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范型),虽然昆曲随着时间流逝已经示弱,但对后世的影响远未消逝,所以说不能说昆曲消亡了,它的范型仍被其他戏剧借用。昆曲在美学、诗词。戏剧上有十分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如高度诗化的风范、雅俗组接方式、连缀型的松散结构、演出的仪式性和游戏性等。 昆曲对于中国戏曲的影响是十分广泛深刻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昆曲也成为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令人十分欣喜。希望借着这样的东风,能够加深加强对昆曲的地方保护,毕竟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东西,他是和全世界文

明都不一样的神奇瑰宝。 老余的书里还分析了《牡丹亭》,提到牡丹亭是一种青春的生命的存在,我十分认同。《牡丹亭》可以说是昆曲里最出名的戏曲较短,昆曲本身也是一种诗词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完美融合。而《桃花扇》体现了一种封建社会衰亡的迹象,因为整个社会已提不出新的思想,里面最精彩的一句戏词是“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笛声何处》向我展示了平日不曾看到的昆曲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绚烂和深邃,感受到了高雅的沧桑感。让我浮躁的心得以些许平静,也对中国的古文化更产生了一丝迷恋。一直觉得读书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实效性,对心灵的洗礼和滋润才是最应该最追求的。而想《笛声何处》这样的典籍就给我心灵的滋养。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四
《余秋雨》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五
《余秋雨》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桥头镇,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余秋雨作品 ▪ 文化苦旅 ▪ 山居笔记 ▪ 霜冷长河 ▪ 千年一叹 ▪ 行者无疆 ▪ 借我一生 ▪ 寻觅中华 ▪ 摩挲大地 ▪ 历史的暗角 ▪ 问学余秋雨 ▪ 戏剧理论史稿 ▪ 都江堰 ▪ 中国戏剧史 ▪ 艺术创造论 ▪ 信客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观众心理学

目 录

1人物经历

2作家首富

3主要作品

 3.1 九十年代著作

 3.2 2000-2009年

42010年后作品

 4.1 《我等不到了》

 4.2 《从北大到台大》

 4.3 《何谓文化》

 4.4 《中国文脉》

5秋雨语录

6学术评价 ▪ 晨▪ 我▪ 戏

1人物经历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桥头镇,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2011年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2年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鉴于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决定拒绝出席9月22号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余秋雨原本准备在会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华文明数千年来“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的学术报告,并以此来对比其他文明。

2013年6月22日,余秋雨云南曲靖讲学,受聘为曲靖师范学院荣誉教授。

余秋雨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

2作家首富

在内地公布的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

余秋雨的作品(7张)

一人独占了四本。2006年,余秋雨以14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引发广泛关注。

这些著作,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题材,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余秋雨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唯一的中国学者。2000年以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满了数十万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精英”和被环宇电脑评级系统测评为“中国坐标人物”。

2008年9月10日上午,上海市教委“余大师工作室”在位于中国上海市华山路630号延安西路355号的上海戏剧学院内挂牌。

2011年5月20日,余秋雨获颁第五届台湾元智大学“桂冠文学家”,成为该奖项继陈之藩、白先勇、郑愁予、高行健之后,第5位获此头衔的作家。

2011年,由

32家海外华文媒体共同发起,评选出中国当代“文坛八大家”,余秋雨先生位列榜首。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

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余秋雨的通俗体散文和央视百家讲坛一脉相通,甚至是百家讲坛的先声。其贡献在于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3主要作品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

美心理学》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

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典藏于“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九十年代著作

《文化苦旅》1992年(1992年大陆出版,2003年1月再版,1995年台湾出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文化苦旅》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

《山居笔记》1995年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六
《余秋雨》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七
《余秋雨作品集》

1.余秋雨·笛声何处 [余秋雨]

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

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4.中国之旅: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余秋雨]

5.余秋雨文集 [余秋雨]

6.可怜的正本 [余秋雨]

7.狼山脚下 [余秋雨]

8.文化苦旅 [余秋雨]

9.江南小镇 [余秋雨]

10.寂寞天柱山 [余秋雨]

11.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12.信客 [余秋雨]

13.关于友情 [余秋雨]

14.长者 [余秋雨]

15.上海人 [余秋雨]

16.中年当家的滋味 [余秋雨]

17.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

18.青年人的阅读 [余秋雨]

19.霜冷长河 [余秋雨]

20.关于名誉 [余秋雨]

21.抱愧山西 [余秋雨]

22.洞庭一角 [余秋雨]

23.流放者的土地 [余秋雨]

24.莫高窟 [余秋雨]

25.柳侯祠 [余秋雨]

26.千年庭院 [余秋雨]

27.十万进士 [余秋雨]

28.西湖梦 [余秋雨]

29.乡关何处 [余秋雨]

30.遥远的绝响 [余秋雨]

31.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32.这里真安静 [余秋雨]

33.道士塔 [余秋雨]

34.酒公墓 [余秋雨]

35.庙宇 [余秋雨]

36.阳关雪 [余秋雨]

37.夜航船 [余秋雨]

38.贵池傩 [余秋雨]

39.书海茫茫 [余秋雨]

40.小人 [余秋雨]

41.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42.余秋雨与批评者对话 [余秋雨]

43.余秋雨、余杰之两余之争 [余秋雨、余杰等]

余秋雨笛声何处读后感篇八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最近几年在大众中淡化了许多,几年前崇拜者,嘲讽者都不计其数,是个褒贬不一的文人。他是率真还是轻狂,是“堂吉诃德式”的斗士还是“文化群殴”下的叛徒,我不加评论。我对他是足够虔诚的崇拜。其作品【千年一叹】 【笛声何处】 【借我一生】 【霜冷长河】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等文化底蕴丰厚,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总能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散文文笔达到他这一层次的还真是少见,就算是朱自清活至今,在文化解剖方面也是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吧。

【文化苦旅】作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较早出现在人们视野。意义及价值自是毋庸置疑。

写作背景有一定的感性性。其作为知名学者,外出讲学是经常的事,也便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机遇独自旅行。“我一路讲去,行行走走,走的地方是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社里,我已经觉得非得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是旅行给了他灵感吧,都到了不写不行的地步,这种思绪的喷涌对作家来说无疑是上帝最好的赏赐。

谈到旅行便有一番话要说了。要么不走,要么一个人走!像三毛,七堇年那样,从行走路途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人性最自然的体现。而从书中或其他地方得到的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这种情况就仿佛天才与人才的差别。然而现实却是:旅行是与朋友三五成群或小两口一起出去玩,花钱看风景,并且风景都是别人

看了多少遍剩下的,毫无意义可言。

余秋雨就这样出发了。从甘肃开始,先谈到了道士塔。中国佛教文化的起点,当然也是屈辱的起点。现在看到也是忍不住的心疼啊。一个文盲小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掌管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当然他是不知道的,把大量珍藏版古籍卖到了伦敦,卖到了巴黎,卖到了彼得堡,卖到了东京。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以至于国学家要研究国学还得到伦敦博物馆买自己家东西的复制版,屈辱,可悲,可恨、、、就如同圆明园般。想到了当代青年写的几行诗句,那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伯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其中包含的情感,与读这篇文章时是一样的。摇着头离开,开始下一段旅程。

中国值得看的景点大多是与文化相联系的。有的是因为某位诗人的一句诗,例如李白笔下的白帝城,王维笔下的阳关、、、有的是因为风流人物的事迹见证,例如柳宗元的柳侯祠,李冰的都江堰、、、有的则是文化的聚集地,例如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及西湖、、、这些余秋雨都涉足到了并且笔下记录着。若书写到这里,我想应该很完美了,散文集嘛,收录的还是有些不符合整体的篇目。他单独写了一篇【上海人】,然后将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结合写了篇【五城记】,写的内容也只是总体上的文化概括,和其他文人写的区别不大。若敞开写的话怕是每个城市都够出书了。整体的细腻,对文化剖析的严谨

中夹杂着几篇套话总是说不过去的。后面的【家住龙华】只是粗略看了一遍,煞笔!当然这只是小毛病,毕竟这本书出版时有些难产(后面细讲)。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讲的是日军侵华元帅墓,从中不难看出日本人那一份值得敬佩的精神。余秋雨作为国际知名华人文人,该有这份气度。我也是恨日本人的,当然也有理性中的敬佩。面对身边一群年轻气盛把小日本恨的咬牙切齿的同龄人,总有些担心。恨但不能盲目,恨不能什么都不学他们的,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理性出发,学习其长处而研究其短处,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低调,百分之一的时候全力爆发。

【文化苦旅】文笔轻松潇洒,然而懂得的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一提笔就感觉年岁陡增。”“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谨”,笔下一派断肃板正。用几张纸记录一个文化山水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对谁来说压力都是挺大的,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遭人唾骂,遭人敬佩两得那是必然的。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三年前,当时真是爱不释手啊,几乎是连夜拜读。从中懂得的不仅是山水景色,更多的是文化内涵。因诗词而闻名的地点,又因地点而闻名的诗赋;古老的隐士文化,佛学讲义;文人的性情,作为;还有的是对文化的剖析,对众人误读的纠正、、、无一不让人崇敬。为了写笔记如今又读了一遍。发现其太过厚重,若躺着读真是一种亵渎。文化的背后讲的更多是民族性格,或者说是人性,东方人的思维、生活模式。拥有者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说明我们是智慧的,然而后期却被掠夺,受尽屈辱。这便是“苦旅”所在了。

知耻而后勇,就不要无知的妄加评论了,就不要骂余秋雨了。有本事写一本这样的著作出来再吼吼。

时间淘洗下的精品,称之为经典,【文化苦旅】当之无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3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