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竹林中》读后感

  《竹林中》这篇小说或许乍一提起,人们还会感到少许陌生。但一提到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这部电影,大家应该都有耳闻。《罗生门》是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罗生门》影片中讲述的却是《竹林中》这篇小说的事。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了《竹林中》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完全由供词组成。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武弘的尸体,云游僧、捕快、老妪都供出了具有不同细节的供词。而武士年轻貌美的妻子真砂,以及凌辱她的强盗多襄丸都分别供认自己是凶手。最后是死者的供词,他借巫女之口,声称自己是愤而自杀的。小说没有最终结局,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结构。

  芥川之介可以称得上是大师中的大师了,1927年,只有33年的他就以日本作家常用的自杀方法结束了生命。或许文学史上总有这样多英年早逝的遗憾吧——谁也不知道王勃能活到六十岁,唐诗的巅峰或许会出现得更早?路遥若活到六十岁,是否会诞生超越《平凡的世界》的更优秀的小说?同样,若芥川能活到六十岁,那么日本文坛或许就会更加令人侧目,而他可能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奖了吧……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但是“芥川文学奖”毋庸置疑地成为日本文学界的最高奖。

  芥川的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他的作品直指人性。不同当事人对同一个事件讲述的立场、语气、心理以及想表达的和想隐瞒的,都将人性毫无保留地展现。武士和凶手都对那位被奸污的女性有责备的鄙视,而那位女性则充满了自责,最后三人分别供述自己是凶手将情节推向高潮。

  这篇小说毫无疑问是一篇神作。它可以让读者在旁观者的视角观看整个情节,并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判断。芥川深谙日本古文体,又有良好的西方文学素养——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这样的条件让他成为了一座丰碑。

  日本的小说一般给世人的印象是伤感、平淡、唯美,就像樱花,像长得鬼一样白脸的艺伎,造出一种神秘、一种宁静中的阴森和怪诞。相较于欧美文学来说,我更喜欢日本文学或者近现代的俄国文学。其中原因大致是近现代的俄国文学,如高尔基、肖洛霍夫在价值观上与当今中国相接近一些,而日本的文学却是完完全全的文化上的、以及逻辑上的接近,或许这就是所指的“东方人的思维”。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影响,怕是永远也无法避免的问题,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日本的动漫,日本的产品为什么就是抵制不掉——无法否认的是,在很多方面他们领先于我们好几条大街。如果我们不客观地认知而是盲目地、以情感为主导地进行所谓的“抵制”,那么,最终我们会被时代所淘汰。

  孙子曾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战胜对手必先了解对手。美国人为了战胜日本下了大力成了《菊与刀》一书,而如今我们之中了解日本的人越来越少,殊不知日本人对我们的了解有多深刻,讲谈社所出《中国的历史》一套书足可证明。

  反观芥川龙之介这部小说,其中同样蕴涵了深刻的日本文化,男尊女卑,以及耻感文化,都在其中展露无遗。面对同一起杀人事件的不同讲述,透露出真相以外的信息,所有指责都在指向那个同样是受害者的弱者,那位武士的妻子。即使是奸污了他的强盗,也遣责她的“不贞”。这就是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对人性阴暗面的全面表达。

  在这个雨天,读这一篇阴郁又有诗意,深韧而又有趣的小说,这其中的感悟,不是这小小一篇读后感所能完全表现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3805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