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 () 木()词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绳 () 木()词篇一
《高中文言文整理(下)》

高中文言文整理(下)

师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劝学

荀子(xúnzi)(前325年-前235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今存《荀子》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 (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锲而舍之 (顺承关系)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 (……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任职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

仕。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4、古今异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绳 () 木()词篇二
《劝学(知识点)》

绳 () 木()词篇三
《《劝学》》

绳 () 木()词篇四
《劝学(节选)》

绳 () 木()词篇五
《劝学3》

五、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解决疑难:

1、 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把握一些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重点实词,虚词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 同桌前后桌交流难点

3、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让学生交流,并明确其语法特点,文中意义学生试译难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六、作业:

1、 尝试背诵课文,力争背过前三段

2、将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分类整理到笔记本上

3、翻译五个句子,写在作业本上(选择你认为有价值,文言现象典型的句子,以句号为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课文朗读和个别句子的翻译PPT

二、质疑答疑:文言现象,翻译句子

大家已经自学了文章,结合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请学生分段朗读,分段质疑答疑,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三、教师检查:PPT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黄泉 古义: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绳 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 (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锲而舍之 (表假设)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 („„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

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作动,游泳)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二、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师:荀子散文的特点, 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就像写给我们中学生的一封信,在那个战乱年代被人敬称为一代宗师的荀子他穿越千年的时空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的经验呢?阐发了怎样的观点和态度呢? 你最欣赏哪一句,请写下来并翻译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明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一)、研习一二段:

探究一:读了文章之后,也许你会纳闷:题为“劝学”,文中直接写到学习的却似乎只有简单的几句(三句),生找并读

问:其他的语句是否可删,以求简洁?(明确:采用了比喻论证)

学生找到具体的语句,师生分析,落实字词,落实具体的语段内容读读议议: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用、方法:学习能借助外物提高自己)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学习的作用:学习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C、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

探究二、荀子的散文,不像孟子、庄子等诸子,孟、庄文章的说理都喜用寓言,而荀子则没采用这种方法,在告诉我们道理的时候也没有板起面面孔说教,而以辅之以比喻、排偶等手法的抽象说理为主 那么,文中具体的比喻论证体现在哪些语句里?分别论证什么内容?(重点)

(生讨论交流,师点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

师总结: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学呢?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师点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

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3、教师引申: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同学们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呢?

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 ,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师点拨: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从可能性来看,荀子认为圣人之性与众人之性是一样的,在天赋的人性上本无区别但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改造的而圣贤之所以能够区别于众人,就在于他们发明“礼义法度”来“化性起伪”,而他们又是通过“注错习俗”来发明“礼义法度”,进而“化性起伪”的,因此荀子十分强调“注错习俗”在“化性起伪”过程中的作用)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在此老师设置两个栏目:

“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探究三、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绳 () 木()词篇六
《钢丝绳术语(上)》

大家都知道钢丝绳,可是他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不是很清楚,下面我来说一下。

钢丝绳术语

GB 8706-88

本标准适用于钢丝绳产品及使用标准常用的术语。在制(修)订钢丝绳产品标准和实际应用中,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术语。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532—74《钢丝绳——词汇》。

第一篇 钢丝绳及其构件的制造

1 钢丝 wires

由碳素钢或合金钢通过冷拉或冷轧而成的圆形(或异形)丝材;它是构成股的基本单元。

1.1 制造方法 method of manufacture

1.1.1 冷拉 cold drawing

a. 干拉:拉拔钢丝时,采用固态(或胶状)润滑剂;

b. 湿拉:拉拔钢丝时,采用液态润滑剂。

1.1.2 冷轧 cold rolling

1.1.3 淬火——焙炖或派登脱 patenting

a. 铅淬火;

b. 其他介质(水、盐、空气等)淬火。

1.2 横截面形状 shape of cross-section

1.2.1 圆形 round

1.2.2 异形 shaped

除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如z型、V型、H型等。

1.3 材料 material

1.3.1 碳素钢 carbon steel

a. 低碳钢;

b. 中碳钢;

c. 高碳钢。

1.3.2 合金钢 alloy steel

1.4 表面状态 condition of surface

1.4.1 光面——无镀层 without coating

1.4.2 镀(涂)层 protective coating

1.4.2.1 镀锌层 zinc galvanized

a. 热镀层:将钢丝浸到熔融的锌液中形成的镀层;

b. 电镀层:镀层金属(锌)离子通过电化学作用沉积在钢丝表面上形成的镀层。

1.4.2.2 镀铝层 aluminium coated

1.4.2.3 镀铜层 copper coated

1.4.2.4 镀镉层 cadmium coated

1.4.2.5 塑料涂层 plastic coated

1.4.2.6 其他镀(涂)层 other coatings

1.4.3 镀层方法 method of coating

a. 先拉后镀:钢丝拉到成品尺寸后进行镀制;

b. 先镀后拉:对半成品钢丝进行镀制,然后再拉到成品尺寸。

1.5 钢丝的位置 position of wires

1.5.1 中心钢丝 core wire or king wire

股或单股绳中处于中心位置且被包捻的单根钢丝。

1.5.2 外层钢丝 wire of the outer layer

股或单股绳中处于最外层的钢丝。

1.5.3 中间层钢丝 wire of intermediate layers

除中心钢丝和外层钢丝以外的其余各层钢丝。

1.6 钢丝的作用 function of wires

1.6.1 承载钢丝 load-bearing wires

钢丝绳中起承受破断拉力作用的钢丝。

1.6.2 填充钢丝 filler wires

在某些结构的钢丝绳中,用较细的钢丝填充股中的间隙,起到支撑钢丝层的作用。填充钢丝可以算或者不算承载钢丝。

1.6.3 缝合钢丝 stitching wires

单根钢丝或股,用作扁钢丝绳的缝线。

1.6.4 封扎钢丝 seizing wires

用单根钢丝或股缠绕在股束或钢丝绳束上,形成紧密的螺旋包覆层,使股束或绳束保持原状。

1.7 钢丝的分级性能 characteristics of wire by which it is classified

主要指抗拉强度和镀层质量。

1.7.1 抗拉强度级 tensile strength grade

即公称抗拉强度,用相应抗拉强度范围的最小值来表示。

1.7.2 镀层质量 quality of coating

由镀层的重量、均匀性和附着牢固程度决定的性能。

1.8 钢丝接头方法 method of joining wires

1.8.1 对焊 electric butt welding

1.8.2 铜焊 brazing

1.8.3 插接 twisting

2 股 strands

由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多根钢丝,拧成一层或多层螺旋状而形成的结构;是构成钢丝绳的基本元件。

2.1 股的形状 shape of strands

2.1.1 圆股 round strand

横截面近似圆形的股。

2.1.2 三角股 triangular strand

横截面近似三角形的股。

2.1.3 椭圆股 oval strand

横截面近似椭圆形的股。

2.1.4 扁股 ribbon strand

横截面近似矩形或平形四边形的股。

3 钢丝绳 ropes

由一定数量,一层或多层的股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单股即为绳。

3.1 内应力和应力平衡 internal stresses and balancing

3.1.1 钢丝绳的不松散性 ropes with low internal stresses

采用降低捻制应力的方法(如预变形和后变形)制造的钢丝绳,这种钢丝绳具有较低的内应力,从而呈现不松散性。

3.1.2 钢丝绳的不旋转性 ropes with low torsional stresses

在钢丝绳中,钢丝和各层的股是以最小扭矩或最小旋转程度的方式排列,例如在多层、相同结构的股构成多股钢丝绳以及围绕着一个独立的钢丝绳芯捻制的单层股钢丝绳中,钢丝和各层的股的捻制方向相反时,这种钢丝绳具有较低的扭转应力,从而呈现不旋转性或微旋转性。

3.2 捻制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spinning

3.2.1 层数 layers

3.2.2 股的捻制类型 type of stranding

3.2.2.1 点接触(非平行捻) cross lay rope或non-parallel

股中相邻两层钢丝具有近似相等的捻角,而捻距不同。因此相邻两层钢丝之间呈点接触状态。

3.2.2.2 线接触(平行捻) equal lay rope

股中的所有钢丝具有相同的捻距,所有钢丝相互之间呈线接触状态。

3.2.3 捻制 spinning

钢丝捻成股和股捻成绳的工艺过程。

3.2.3.1 捻角 angle

捻制时钢丝(或股)中心线与股(或绳)中心线的夹角。

a. 钢丝捻角:股中钢丝的捻角;

b. 股捻角:绳中股的捻角。

3.2.3.2 钢丝绳或股的捻向 direction of lay of rope or strand

a. 右向捻(或z):股在绳中(或丝在股中)捻制的螺旋线方向是自左、向上、向右为右向捻; b. 左向捻(或s),股在绳中(或丝在股中)捻制的螺旋线方向是自右、向上、向左为左向捻。

3.2.3.3 捻法 type of lay

a. 交互捻:丝在股中的捻向与股在绳中的捻向相反;

b. 同向捻:丝在股中的捻向与股在绳中的捻向相同。

3.2.3.4 捻距 lay pitch

钢丝围绕股芯或股围绕绳芯旋转一周(3600)相应两点间的距离称为股或绳的捻距。

4 芯cores

绳 () 木()词篇七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 .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

⑵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

3.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 .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 .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

⑵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

⑶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 .

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

A 判断句;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

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

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

(五)固定结构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一词多义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6.而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③知明而行无过矣(而且,表并列)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⑤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连词,表顺承)

7.于

①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②而青于蓝(比,介词)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介词)

8.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

②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

(七)重点词语

1.学不可以已(停止) .

2.木直中绳(合乎) .

3.金就砺则利(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5.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

6.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7.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

8.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

9.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10.骐骥一跃(骏马) ..

11.驽马十驾(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镂,刻、雕刻) ..

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

14.用心一也(使用心力) ..

第二课时

(八)重要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九)理解性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师说》中的“ , ”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6.“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

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10.《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11.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

【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1.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二、巩固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清楚) ..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 D.而绝江河(横渡) ...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用心一也 D.范增数目项王 ..

4.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5.下列各句中“而”与《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蟹六跪而二螯 ..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7.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比”) ..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

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

说明的原因)

8.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48852.html

    上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下一篇:我懂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