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一篇
《资治通鉴 介绍》

资治通鉴

作品体裁

概述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该书以时间为

“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请参考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 涵盖年代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释例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史事评论

《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

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汉武帝等相提并论。

主要内容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

10.《隋纪》,八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四卷。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二篇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在中国史学史上,司马光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颗巨星。两司马双峰并峙,春兰秋菊:《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则对编年体史籍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年间中进士,历经仁、英、神、哲四朝,官至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土、尚羽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外地(居洛阳)十五年。贬职期间虽然政治上很不得意,在学术上却是司马光的黄金时期。他悉心著述,终成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两条鲜明的著述动机。第一,融汇诸史,成一家之言。第二,总结得失,供人主借鉴。   宋王朝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非常支持。尤其是宋英宗,特别恩准为司马光设置编书机构于崇文院。崇文院是当时宋王朝的国立图书馆,藏书富甲天下,史料应有尽有。司马光在这样的地方编书,克服了私家力薄的困难,有了强大的物质条件。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自身博学多才自不必说,他的三位主要助手刘放、刘恕、范祖,也都是当时难得的史学奇才。刘放是精通汉史的专家,范祖擅长唐史研究,至于刘恕则是世人公认的史学通才:上下数千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等四人不仅在史学史上皆有精深造诣,在政治上也志同道合,配合默契。物质条件的具备,人事上的同心协力,为《资治通鉴》的编纂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资治通鉴》成书九百余年来,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斐声海内外。《资治通鉴》内容思想博大精深,录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抬遗补缺,从而为学史、研史都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国家领导者不可不读之书。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依照周、秦、汉、魏,直至隋、唐、五代之序,记载了十六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以年代为经皇朝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

》,而记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济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动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炭生灵的经过,提出了一些为君之道。在第六卷《秦始皇十年》中,作者写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纳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之流,才能成就帝国的霸业。在第一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中,司马光说:万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涵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虑近,故必得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作者在此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以及圣人与普通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区别。   关于任人问题,在第11卷《汉高帝五年》中,刘邦说:夫运筹帷幅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作者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人君之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近,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城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系,如同驱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荐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安定有序。作者在考虑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时,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用人标准有独特之处,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人不可以求全,必舍其所长。再次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与贤人推心置腹,不可求全责备的道理,这样君主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的治理才能走上正轨。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三篇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

责任编辑:Ice发表时间:2014年10月16日 15:02浏览次数:1114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基本简介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四篇
《资治通鉴目录及简介》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

目录

周 纪

三家分晋

豫让复仇

吴起才识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客死秦国

胡服骑射

长平之战

毛遂自荐

窃符救赵

秦 纪

李园乱楚

荆轲刺秦

大泽起义

破釜沉舟

汉 纪

楚汉相争

韩信之死

吕之变

飞将李广

大将卫青

戾太子事件

王莽复出

马皇后抑制外戚

宦官专权

魏 纪

司马懿诛曹爽

晋 纪

桓温废立

淝水之战

齐 纪

魏迁洛阳

梁 纪

侯景之乱

陈 纪

杨坚篡周

隋 纪

杨广夺嫡

唐 纪

玄武门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中宗和韦后之死

李林甫当政

马嵬事变

李辅国弄权

王叔文、王用事

李錡叛乱

甘露之变

唐昭宗和朱温

后梁纪

叔侄之争

承业进谏

后周纪

周世宗征伐淮南

简介:《资治通鉴》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历史上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五篇
《浅谈《资治通鉴》的战争描写》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战争描写

史晓亮 历史学 2010213239

战争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史是由战争来推动的。中国史书中,有许多对战争有精彩的描写,比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其中我最喜欢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战争描写,写的很独特,读起来能感到战争的别样艺术。

(一)前后对比突出战争的艺术性

司马光描写战争善于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进攻国与防御国力量的对比,战前的强盛与战后的衰败,战前的骄狂与战后的落魄„„拥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强国竟然败给弱国,这种对比使人在哂之一笑的同时对战胜方油生敬畏,对战败方战争则感到无比的惋惜。所以,读完之后读者能战争有更好的思考,对历史有更好的把握。

在《淝水之战》中,这种前后对比就很明显。战前前秦是何等的强大,军事上:“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①,军事上,六十万余万的军队,骑兵就有二十七万而晋军只有区区八万迎战;政治上,鲜卑、羌虏皆以归顺,可谓统一之势势如破竹。然而,兵败之后,秦军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②,以强攻弱却会是如此结果,这种前后对比让我们思考苻坚为什么会失败?

(二)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利用心理变化凸显战争的艺术。

比如在《淝水之战》的战前,苻坚不听苻融劝谏,执意攻晋,何等自信,然而当晋军占优势之后,苻坚却有些胆怯了:“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③。

(三)运用多种叙述手法

资治通鉴的战争描写综合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主线法等,以主线法为主。它在战争描写的运用中选择了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人物、中心问题,而其他的历史事件、问题、人物随着这个问题、人物的发展而①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中华书局2007年,1251页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中华书局2007年,1252页

有条不紊的陆续展开。这里以晋阳之战为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全篇以智伯的活动为主线,从“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伯不纳智果之谏,“智伯请地于韩康子”③,“又请地于魏桓子”④,“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⑤,到“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⑥,智伯又不纳絺疵之言,并“以絺疵之言告二子”⑦,最后“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⑧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出了智果、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等,由于主线法的运用,使得他们围绕智伯而有条不紊的出台。

智伯之亡,亡于韩赵魏三家的夹击战,但司马光并不写战争场面,而是把绝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战争前的叙述,全篇是顺叙的,但战争前的所有顺叙又为战争结果的到来做了铺叙。通过一个个插叙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随着智伯的活动而出现,所有的分析,历史事件都是叙述,证明了智伯之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智伯之亡》等战争描写首尾完整,前后呼应,情节复杂多变,矛盾复杂紧张,文笔简练活泼。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述技巧的成功运用。

(四)细节描写的运用

《资治通鉴》中的战争描写存在许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捕捉了历史人物在战争中某一具体时间和场合的表现。司马光利用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起来,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智伯之亡中》中,“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⑨,这一“肘”一“履”,细微的动作描写,将韩、魏两家的微妙心心理刻画的十分贴切。下面以《淝水之战》中的描写,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

⑩折。”谢安虽然没有亲赴前线,但他是淝水之战的总指挥,他虽然表现的很从容,①

②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③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④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⑤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⑥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⑦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⑧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4页

⑨ 《资治通鉴》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容,但内心并不洒脱,只是不能不掩饰而已。客人走了之后,谢安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欣喜若狂,以致于“不觉屐齿之折”。通过这个细节描写,谢安这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司马光的细节描写,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语言很有特色

1.在追求辞达的前提下,追求语言的简洁洗练。、以《赤壁之战》为例: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①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一段很简洁洗练,三百多个字却介绍了很多情况:1.曹军“已有疾疫”,这是曹操失败的先天条件,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且不适应南方气候。2.曹操的战舰“首尾相接”,这是能够用火攻的前提条件。3.黄盖为火攻做了许多准备。4.黄盖诈降,曹操轻敌,这是曹操失败的主观原因。5.“时东南风急”,这是孙刘联军取胜的自然条件。这一段言简而义丰。

2.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仍以《赤壁之战》为例。“时东南风急”,作者用了一个“急”字,既说明风大,又表明当时情势紧急。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当时扣人心魄的形势。“船往如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船的急速前进。正是这些形象化的语言,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感染力。形象化的语言,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资治通鉴》语言风格统一,简练而又生动,展现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

场景。

(六)文学性的剪裁,用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难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①

司马光用了文学性的剪裁,写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和孙权的对话,用对话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这一段描写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资治通鉴》虽然不是一本专门描写战争的史书,但里面却不乏对战争的精彩描写,司马光运用各种手法,使人们在感受战争艺术性的同时能对历史有更好的思考。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六篇
《资治通鉴 读后感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时又经过历世的焚毁和辗转。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皇帝的支持下选择材料,编辑整理和撰写了这部宏伟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为。现代的史学评论仅仅因为他是保守派而将他评论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现在,我读的进程不是很快,仅仅读到第37卷(西汉末年时期),非常有意思地觉得编写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应该是比较顽固的人,否则不是这么详实地分毫不差地编录帝王和群臣的错误史话。相信史学者其实是想更多地记载他们的优点,但因为要尊重事实所以就偏偏记录了那么多的缺点,而且是重复往复地进行类似的错误。有些是比较肯定的,不管现代的史学者们还是古代的史学者们,比如对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是因为王莽犯了古代知识分子所最为不齿的诛君篡位,(但是在诛君篡位这类事情里,杨坚也是,怎么风评就要好过他呢),现代史学者们批判大概因为王莽开历史倒车的缘故。我在读王莽的那段中,很难理解一个人能够集中这么多的缺点,诛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乱杀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亲这点是很愚蠢的,还有他那个蠢到家的外交政策。对待中国百姓所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是用很荒谬的复古来处理,同时对待外邦问题摒弃了一贯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则,而做出了令人发怵的行为(动用国家财产来让人家单于改名字来沽名钓誉,还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条例),这类缺乏常识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用发昏发疯来解释他这种行为。然而最让人发寒的不是王莽的行为,而是滋生王莽的环境。滋生王先生的环境应该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起到元

凶的则是人性呀。这边我只是说说历史,并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历史的心理,只是在这里提一下。人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就要读《资治通鉴》,真的是一点都不错呀。读了之后觉得,我到底在骄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历史更多留下来的是教训,这些教训则是我们后世人的财富。前人的血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避免过失而创造现实的文明和文化。地大物博带来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强盛,而是历经几千年的磨难。我们的民族有着建立在苦难上的骄傲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有着建立在禁锢思想下的辉煌文明。现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弃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虚荣着什么呢?最后问一句,保留了什么?

资治通鉴2000字介绍第七篇
《矛盾论 2000字读后感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

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此

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6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