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若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

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我能想象,不论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

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话说回来,如果把丢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

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

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

我想,他的初衷,达到了。

篇二:《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 时间:2009-11-25 17:31:34 | 作者:学习部转载 | 浏览:632次 ]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其人,其文,始终是心头情感的沉积;其思,其忧,更是我们精神所皈依的图腾。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国的历史走了太远了,中华的文化也沉积了太久了,迎面是一个新的千年,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也该抖抖身上的尘土,盘点一下自己的包裹了,余秋雨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写道:“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残垣断壁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了我。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在敦煌,他怀着无比的热情赞美民族代代相传承的对美与善的艺术的追求与表达;也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面对“道士塔”,揭开民族的伤疤,目光黯淡地心痛于近代内忧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沦陷和流失;他驻足桃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面对“白发苏州”怆然发问——现代的中国社会中,从那些紧闭的老房子里“应该走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文化与传统应该怎样的保留与传承”才可以使“中国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他告诉我们,江南小镇的重生、历史归属感的重生、民族归属感的重生,需要“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的安适的书斋”,需要“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

他反省整个民族的文化。他从“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评论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文化盛败的因由。在晋商大院里,在“历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软肋与民族精神的缺陷。他关心文人的命运,关心孕育这些文人的母语文化,关心我们的文化的根源,更关心我们文化的发展,并且关心着所有的文化的发展。他为所有游离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们发问:“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远、更真实、更深邃。

他的面前是一个繁衍、昌盛了数千年的民族的文化的沉淀,那么,就注定了余秋雨先生的这个思索将是整个民族的,整个历史的。这个思索纵横了五千年,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而余秋雨先生就在这样的时代,平静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整装出发了,纵马思想,游走于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这些思索面前,余秋雨先生也有无奈: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忘

记了去继承?为什么我们要让文化在那样的“江南小镇”里渐渐萎缩、褪色?这是余秋雨先生要问的,也是我们年轻一代人应该思考的。

也许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来一次这样的思索,这样我们在前进中才可以走的更远,这样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原里才可以扎得更深。

我们应该怎样走出心灵的荒漠?正像余秋雨先生说的,文化才是我们的绿洲。母语教育最近搭着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车提得很响,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母语文化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毕竟我们是从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毕竟一百年后,我们还是我们,英国还是英国,美国还是美国,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将会跟随我们这个民族,直到世界的末日。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坡上,汲取黄河的水而成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情,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包含着深情;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保持清醒,我们前进就会一往无前。只要我们的中华文明不败,我们的民族就不会失败。

感谢余秋雨先生,您的“文化苦旅”带给我们很多的精神食粮。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在感悟人生的同时,又富于人生更高的智慧。

思想高古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散文大师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散文集共收散文十三篇,篇篇均含深意,字字皆为珠玑。《文化苦旅》一扫当今文坛柔弱之文风,尽洗当今文章风花雪月之笔调。在二三年前,作为井底之蛙的我,曾以为当今国人斯文已尽,当读《文化苦旅》,才猛然惊醒,才明白还有高古之士健在,还有警醒之人尚存。掩卷沉思,感触良多。

《文化苦旅》十三篇吾最为赞赏者为《道士塔》和《这里真安静》两篇。《道士塔》用无奈和悲哀的笔调书写了敦煌宝窟的文物在王道士的无知.愚昧和清政府官员的无能.自私.贪婪之下流失国外,落入列强之手。如此宝贵的历史文物易主,而其过程有是如此的简单。读罢此文,真想狠狠的扇那该死的王道士几掌,后把他踹倒在地,让其清醒清醒,再将那些明知敦煌洞窟里的东西是珍贵的国宝而不加阻止的的清朝官员剁成肉酱,点上天灯,以泄其恨!然而过去的终究过去了,一切都无法挽回。可是无知的事在这泱泱大国又何时能绝,自私自利的事在华夏大地又何时能灭?如何杜绝此等事再发生,足以令吾辈深醒!

《这里真安静》则通过描述在南洋一个日本人墓群的营建让我们再次触摸到了所谓的“大和民族”的可怕。确实小日本其野兽般的凝聚力,其豺狼般的凶残,其魔鬼般的恶行足以另任何一个民族生畏,令任何一个国家恐惧。小日本其倒行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

逆施,篡改历史,掩盖事实,争强好斗令人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感!

这两篇文章直面事实,读后大有历史沉重感,让人不禁产生民族危机感。

曾记得我的一个朋友说余秋雨的散文有煽动性,他大概就是指的这两篇吧!但是难道我们现在还不敢面对现实,还要沉睡不醒吗?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大都有历史的厚重感。《文化苦旅》更是如此。先生行文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其演绎出来的故事,如柳宗元与永州,范仲淹与岳阳楼,八大山人与青云圃,苏东坡与西湖,骆宾王与狼山等等。文中人物多历经沧桑,仕途坎坷,一生艰难,但这些人的荣辱变迁,喜怒哀乐又有几个是为己悲,为己愁的呢?先生作文喜写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奈.挣扎.奋起:如柳宗元之困永州和柳州,而仍笔耕不辍;苏东坡流放西湖,而仍兴修水利,以求造福一方;酒公张先生留学美国,但时乖命蹇,一生碌碌,落得个为人写碑文的命运。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但历史性强,而且书卷气浓,人文气息强烈,《文化苦旅》亦是如此,读了让人大开眼界。人文掌故,先生随手拈来,略加编辑,即成美文。《道士塔》一文通过对壁画的描述,道出了中国艺术与历史朝代的关系,就是写《夜航船》与《阳关雪》也离不开人文。其文章让人认识到人文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史不是一部巨大的人文史吗!而当今世人大都追名逐利,人文精神鲜有人提。国人之国学实不敢恭维!街面上错别字随处可见,君不见“独占鳌头”变成了“独占熬头吗”?君不见“无缺为谢”之类的自创词如雨后春笋吗?你有没有听说过前几年有所谓的名演员不知“草堂”为何物而要充当“草堂形象大使”?你有没有听到国家足球解说员说“他们俩是来自巴西的球员,他们俩有很高的默契”之类的解说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强大的人文精神,我真不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何以自强,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苦旅》真如其名,让人如在文化旅途中跋涉,苦苦累累,磕磕碰碰,长路漫漫。然而它唤醒了人,让人能给自己定位,不至于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读一本好书如品香茗,余香满颊;读一本好书如遇良师,得其指点迷津,幡然醒悟;读一本好书如交诤友,规劝扶持,不至误入歧途。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即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好书伴我行,《文化苦旅》,你让我告别愚昧,清醒前行!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

《文化苦旅》是本老书了,我曾在书店见到过它的若干种版本,而且,十几年来,这本书伴随了无数的读者,跟着余秋雨的足迹进行" /></head>

《文化苦旅》是本老书了,我曾在书店见到过它的若干种版本,而且,十几年来,这本书伴随了无数的读者,跟着余秋雨的足迹进行文化的苦苦探求。<BR> <BR> 这是一本值得重读的书,每次读它都会引起你对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进行一次重新的构建,从而完成一次对中国文化与其追随者——文人们的一次集体性朝拜,这种朝拜你不得不虔诚,不得不不由自主地双手合十,静享......<BR> <BR> 把这本书通读几遍,一些重要的篇什反复推敲,无不对作者的渊博的文化史学功底所折服,余秋雨是文化史学者,但他所写的散文及其中用到的知识术语,一点都没有让我感到生疏与隔阂,反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文化亲切感,这或许就是作者所一再强调的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吧。<BR> <BR> 余秋雨通过这本书完成了一次中国文化史与中国民众的一次具有普遍意义的勾通,使无数对中国文化来说的门外汉登堂入室,甚至与作者秉烛夜游。这本书是具有种子性质的,它把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植入每位读者心底,以期将来能生根发芽,至于将来是长成小草还是参天大树却是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引来一批又一批中国文化的麦田守望者,真是种一粒绿一片啊!<BR> <BR> 作者定是在一间四周被书包围着的甚至有些阴暗的书房中完成了这部种子类图书创作的,心态平和,面容安详。作者翻阅、节选、摘录、撷取了中国文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先是旅行,而后奋笔疾书,写成这部也只宜在安静,宁谧的地方阅读的散文精华。<BR> <BR> 余秋雨的这次文化苦旅显然是成功的,它的旅行引来了无数人沿着他的足迹,避开舒适并且平庸的生活,走向文化探索的精神圣殿。<BR> <BR> 余秋雨后来当然也写了不少书,有时甚至连同媒体结成车队进行文化探索,但在他的书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他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些宁谧;多了一些喧嚣,少了一些沉稳。虽然作家

五、六十岁以后,大都改行搞研究或做其它营生,文笔褪化不可避免,但余秋雨文笔的褪化却好像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我佩服那个十几、二十年前步履虽有些蹒跚但却决定的文化苦行者!

有人说余秋雨老师写的文章太苦了,尤其是《文化苦旅》。

的确,写文章绝非易事,而写一些关于文化的历史情节方面的书就只有“苦”了。

至于说《文化苦旅》是最“苦”的,大概是因为它的涉及面之广,其所涉及到的历史情节又最深、最扣人心弦:

从《道士塔》到《这里真安静》;从莫高窟到墓地;从大清国到新加坡;从王圆录到二叶亭四迷;从斯坦因到寺内寿一、日本妓女等等等等。它涉及面之广、所跨度的时间、空间之长、之大,恐怕没有任何一本散文集所能望其项背。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

也没有任何一本散文集敢象它那样一开头便涉及到王圆录那样的具有重大历史背景、能在读者心灵最深处刺痛原本就很薄弱的民族自尊心的人物。胆怯之

余,还因为,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够将那段尘封多年的、早已无人问津的历史片段写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更没有哪一部散文集能有它那样大的涉及面。因为很少有散文家,或其他文学大师会象余秋雨老师那样仅靠两条腿去拜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去丈量历史的每一寸土地。

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总不会让人感到很轻松。

却有一种想读而又不能轻易去读的感觉。

也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读他的文章总会感到一种长途跋涉的“苦与累”。

但如果没有这种“苦与累”的感觉,读者就不会因到达而喜悦;就不会因半途折返而失望;就不会因前途渺茫而惆怅;就不会因寻访半天却徒劳无获而郁闷;就不会好似身临其境地随文章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

也就更不会在一觉睡醒之后,产生去追赶余秋雨老师步伐的念头。

于是,发生了书中最感人的一幕:

——几乎每次余秋雨老师刚在哪住下,就会有读者上门拜访。有的是事先算好余秋雨老师的行程,专侯于此“守株待余”的;而有的则是一路追至于此,刚到就赶来的。

无论余秋雨老师走到哪,都会受到热心的读者无偿帮助。

这是多么真挚而纯洁的友情!

综观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作家、学者、大师能够受到读者、学生如此般的尊敬与爱戴?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

(二)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人格的评价。文人常常放逐自己的心灵,使心灵徘徊于历史现实之间,游历在自然山水之中,去寻找呼应心灵的那份默契,去寻觅文化、探幽历史、思索人生;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于是以其执著去徘徊,徘徊一次,便是一次思想的锤炼;以其步履去游历,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于是也就表现出了那种特有的文化史观、哲学史观和思辨气质,这远非梁实秋、林语堂等文人的雅致小品所比及。那《西湖梦》、《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不正是对传统文化反思与认同的体现吗?不正展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人格吗?!

(三)

篇三:《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今天,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这一片主要写了作者到了莫高窟的门外,看见了王元转的圆寂塔,从而想起了清朝时有关莫高窟的一大民族悲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王道士十分愚蠢,他认为敦煌壁画“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于是就把几面壁画用石灰刷白;他又认为“几面洞墙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浅浅的笑容有点尴尬。”他想起了自已道士的身份,于是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无价的莫高窟文化就轻易地被破坏了。15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窟的古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趁着去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不久,甘肃的金石学家叶炽冒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官僚们因为运费太贵,也犹豫了,他们其实不是穷,只是舍不得花这几个小钱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点路费与他们生活中吃喝玩乐所消耗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推测着书写年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与中国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愿意变卖掉自己全部家当,也要来莫高窟带走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这种对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中国人远不能及的。文章中记载“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经文。”“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10大车,6000多卷写本的经书”“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去了300多件写本和两座唐塑”读到这些,我不禁痛心,中国的文物就这样流入了其他国家,这是要怪王道士的愚蠢,还是要怪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幸好现代的专家们有了保护中国文化的意识,他们从外国买来文献胶卷,刻苦钻研,才是王道士当年的错举有所挽回。

篇四:《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吴凤官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使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文化苦旅>是一部很好的书,是值得细细品味和体悟的书,这本书先后获上海市文协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看了这部书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一、<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主要是从描写文化景点入手,他从祖国的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一直到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到境外南洋??新加坡一路上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家住龙华>、<华语情结>、等37个文化景点,共记载文章37篇。每篇文章文辞雍容典雅,在每一个景点故事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二、看了这部书后犹如伴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游览一遍祖国大江南北文化景点,领略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失落、彷徨、感动甚至于骄傲。这部书可以说带领我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制高点上,认识了那浮华尘世中的起伏盛衰,也是对拥有着太多苦难的中华民族更多了一份热爱与敬畏。

三、这部书何谓<文化苦旅>,我感到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解读,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从最浮浅的角度去理解我感到有二个含义。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一是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时空去理解。在这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在很多章节里都可以看得到。譬如敦煌的<道士塔>中的文物被王道士当废品一样卖给洋人,当时的衙门官僚们也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文物被洋人运往国外。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写着:?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再譬如莫高窟的壁画遭到无知道士的毁坏时这样写着?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仅这两个例子就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物的遭遇表现出一种无奈,惊叹,震撼,惋惜的心情。我感到作者看得多对历史的感悟也比较多,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他写到:?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这就是文人一种感悟)。所以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最有感悟的一句话这样描写的:?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是作者写完<文化苦旅>后对文化沧桑感提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感受。我感到作者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的气息,这种伤感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读了这部书也使我联想到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些历史文物能够保存到今天确实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沧海桑田。举例说:如果大家有去台湾旅游能够看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历史文物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退到台湾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挑出3790箱历史宝物运到台湾,这也是战争带来的浩劫。好在这些文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的手里,只不过暂时与大陆分隔开来。但也使我联想到如果当时战争有现代这样的先进导弹武器很可能这些宝物弄不好就葬身海底。要是那样的话,那真是文物的一场灾难。还有联想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多少历史文物在人为的浩劫中毁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如作者前面说过那样:?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

第二种含义就是作者本身写<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涩的经历。作者在后记中记载:<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版社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单位的同事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退回。但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同行都有心救活它,最后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一本书的出版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这也是<文化苦旅>的又一种含义。

篇五:《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

<道士塔>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或许是想和王道士有个鲜明的对比,乐樽和尚仅仅因为那一道金光灿烂,就要筑窟造像,而且过了千百年,而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阳关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其实哪有什么法术,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那我看两字足矣:文化。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为王维潇洒地挥笔写下了<渭城曲>,说不定早已溶解在时间里,无影无踪了。也就是因为这一曲渭城,才使无数文人迎着寒雪烈日,来寻找土墩,寻找那个千年前穿过阳关的人,寻找千年后仍持之以恒却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所以有了唐朝诗人的洒脱、肆意。但可惜唐朝是会结束的,于是经历了五代的纷乱后,一切全变了。

?风雨天一阁?的藏书令人称奇。在这里我知道了天一阁是一个藏书楼,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孙后代们用无私和奉献来延续,需要他们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这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捍卫,这不由得不让我们对此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梦?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个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孤山二十年,远避官场与市嚣看透一切的机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然而,春去秋来,梅凋鹤老,剩下一堆梅瓣、鹤羽、象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从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阅历,他用大量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了上海人,尖锐地刻画了上海人的那种无法自拔、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最尴尬的一群,并引人思考撞出这种上海文明的契机。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而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却又是另一心理品性,还有就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们已经倾听过来自黄土高原的悲怆壮歌,也已经领略过来自南疆海滨的轻快步履,将整个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继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继写上海新历史,关键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们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的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他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x从那篇<五城记>,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开封和<清明上河图>;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头城>南京,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气可吞天的未来;还有群山密布的西南边躲藏着一个?怕不辣?的成都,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茶馆小吃与历史一起细细咀嚼品尝,等待着从深厚走向宽广;风韵浓厚与清甜,座落在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牛肉面与白兰瓜,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我们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最后说的是广州的花市,不管潮涨潮退、云起云落,始终悠悠然地把庆祝打扮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书页。

作品是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时代的角度上,发现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极点!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软之处,我觉得现在的作品很多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了!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意图和真实所在!在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愧为文学的经典!

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

文章的细腻,感觉的独特,也让人佩服之至。

作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优美,见解独到,是一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文故里、风土渊源,从莫高窟到江南小镇,从唐朝走到宋代,涉足当今,纵横交错,在这里我知道了好多好多的?人文山水?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

通读完了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渊源,关键词也就落在了这个?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这种文化内涵的奔泻便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只是?没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我就是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从余秋雨的书我们能够读出他的人,他的文笔、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迹都让我望尘莫及。苦旅,不仅仅在人文。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行走在苦旅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