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读后感800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邓小平传读后感》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 革命胜利不忘先人

——记《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重要领导推动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他不但是我国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的领导人,还是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读大学时代,我就非常喜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邓小平传》,读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也再次见证了这位伟大领袖的传奇一生。

《邓小平传》回顾了小平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曲折坎坷,他的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不怨天尤人,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的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更大的作为。

小平同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平民阶层,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继承了父亲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的性格,在那样一个时代,邓小平接受到了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思维方式灵活,逻辑思维严谨,也为他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16岁的小平来到法国,在法国他不仅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的大脑,又勤工俭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共产党,给处于迷茫中的小平指出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帮助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大多数爱国知识青年一样,邓小平虽身

在国外,却无时无刻关注着祖国的动态,以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为国效力,果不其然,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时刻,他从法国毅然赶回来,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用好自己每一滴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在回国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小平没有过一天的安稳日子。192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开始采取分裂行动,展开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清洗运动。共产党面临生死抉择: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与左翼国民党合作以争取和控制他们?在作出与国民党继续合作的决定后,共产党的处境越发艰难,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所有的青春。

邓小平坚持原则,做事公正,有大胸怀和大视野,考虑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虽经历了“三起三落”,但从没被打倒过,第一次被“起落”是因为支持了毛主席,而支持毛主席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这对党有利”;第二次“起落”和刘少奇一起被化为走资派,刘少奇是第一号走资派,邓小平是第二号,他认为,学生的运动冲击了政府,政府应该有秩序。这和文革的思路是相违背的;第三次“起落”是因为他工作干的好,1975年的整顿非常有利,经济抓的好,人民也拥护他。小平同志承认他一生最困难的阶段是文革的那段日子,在那段日子里,他两次被打倒,下放到江西,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委屈和孤独。之所以能够闯过这个阶段,一方面在于乐观主义,另一方面就在于他自己的一个承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信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相信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认为,邓小平的愿望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让人们过上好生活,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这个巨大而艰巨的承诺让他宠辱不惊,挺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但他出来工作时却依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

一个是做点事。他就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文革结束后,整个中国一片混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重要领导人都已不在人世,中国正面临群龙无首的尴尬,而国家正百废待兴,这时,小平勇敢的站了出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光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让原本落后的中国进入飞速的发展阶段。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邓小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当代年轻人的学习,如今的我们虽没有经历国家的动荡,但是国家的未来建设依然要靠我们年轻一代,先辈元勋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年代,我们不能抱有一味享乐的态度,忘记居安思危。读《邓小平传》,我感受到了我们青年一代要有坚定的信仰,树立信心,沉着坚韧,在困难的时候,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工作执着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企业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篇二:《《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我们能过上小康生活都离不开他,所以,我一直十分敬仰他。这些天,我有幸读完了《邓小平传》。这本书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了伟人的一生。

一、邓小平一生简要介绍。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十分严格,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灵活,逻辑思维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后来遇到了周恩来总理,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邓小平身在外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士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为中国带来了光明: 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大家应该知道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的人生经历,这是对邓小平人生的最合适的概括。邓小平的复职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但年龄并不能阻止他继续发挥他的经验和智慧。他人虽老,但他身强体健,尤其是他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能够很快接受新的事物。所以他向西方文化学习,准备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传读后感800字

二、我对邓小平光辉一生的认识。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汉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邓小平传读后感800字

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 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读了《邓小平》后我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一直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何处,我们则只是说些赞美的套话,只能反复的引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今,我不再幼稚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我必须更多地去了解他,我不但要知道他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们还要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与经验等等。大家应该知道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的人生经历,这是对《邓小平》他人生的最合适的概括。他第三次复出是在1977年打倒四人帮后。在叶剑英等元老们的努力下,他恢复了被打倒前的一切职务。随着邓小平的复职,一个天才的和不平常的政治家回到了中国的领导层。那个时候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但年龄并不能阻止他继续发挥他的经验和智慧。他人虽老,但他身强体健,尤其是他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思维敏捷。他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改善中国的各种状况,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发展经济和教育等等。他并不是一个万能者,但他有开放的头脑,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看到了东西方的差异并且深知它的根源所在,所以他乐意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思想和科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复职后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文革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面临着各种迫在眉睫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他从教育和科技首先突破,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1977年8月4日,邓小平组织了由33位著名专家和教授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一连4天,专家们对中国科学和教育的批评使他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论断,都是他善于听取和集中专家意见提出的。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最初的思路,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信号即“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和理论依据。1978年10月,邓小平在访日时参观了日本一家汽车工厂,深为该厂先进的的操作和管理技术所惊叹,他说:“我懂得什么叫现代化了。”可见,邓小平从不讳言中国现在的落后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也正是这种开明的性格使他善于接受一切新的、好的东西。邓小平自重新上台以来的第一次讲话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以他特有的直截了当的口气说:“我们一定要反对华而不实和任何的虚夸,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这说明了邓小平是一个讲求实效的领导人。中国要改变的现状有许多方面,每一方面要收到实效,那就得实干。他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个命题,从而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是邓小平理论酝酿产生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一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期间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个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我对《邓小平传》的认识总结。 总之,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 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三:《邓小平传读后感

读《邓小平传》有感邓小平传读后感800字

姓 名:倪浩浩

学 号:

本书作者:理查德·伊文思

翻 译:武市红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1111250135 [英] 1996年

读《邓小平传》有感

印象中对邓小平的记忆停留在几个长长的头衔上,党和国家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等,一系列高高在上的头衔把他推到了至高的地位,灿烂的光环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似乎他一直离我们很远,似乎他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人们敬仰的人。

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的著作《邓小平传》,才揭开了蒙在我眼前的那层神秘的面纱,一个清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邓小平开始出现在我面前,让我近距离的了解了伟人的一生,纠正了我先前的误解。

理查德•伊文思以一个外国人的的视角,用不加修饰的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个山沟沟里小县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的奠基者、开拓者,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磨难,作者一一向我们道来,还原我们一个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现实中的邓小平。

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牌坊村,原名邓希贤,早年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16岁时获得机会到法国留学,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在那里他最早接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后来在那里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活动,并结识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指引下,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的共产主义理念,参加组织了很多罢工活动,在这一阶段他逐渐成长起来,并引起法国当局的注意,不得不回到国内。正如第二章中作者说“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邓小平传读后感800字

后来回到国内,邓小平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军旅生涯和政治生涯两个方面:

在军旅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刘伯承领导组建了一支可以和朱毛红军一样名留青史的伟大军队——刘邓大军,他们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敌军心脏,大量牵制了敌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巨大贡献。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在政治方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

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邓小平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每一项伟大成就的背后,都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功,但我们又是否了解他背后的艰辛呢?他在“三起三落”中所经受的苦难,在巨大变故中所保持的淡然,每一个都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需要多么强大的承载力,这都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第一落,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巡视员。后又在6月份又被中央军委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他当时担任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接着,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到了1973年,才恢复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

第三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京许多干部群众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自发地掀起了“天安门运动”。为此,邓小平又被指责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并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到了1977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恢复了职务,并且由此确立了新一代中央领军人物的地位,这是第三起。

三起三落,每一次都是由巅峰跌落到谷底,面对连续严厉的政治打击,若是我们常人,我想一定会精神崩溃,从此不再涉及政治,淡出政治舞台,过上清淡的普通人生活,但是这是邓小平,这是经历过长征,这是伴随革命一起成长的革命家,他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意志消沉,没有脱离政治舞台,因为他始终坚信,黑暗总会过去的,光明的太阳最终会突破层层乌云将光芒洒向中国大地,他在等待时机,在下放撤职期间,他没有徒劳的等待,而是在不断地思考改变中国的方法,他在为将来中国的发展谋道路,就像南宋陆游一样,即使赋闲在家,始终心忧祖国。这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代伟人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忧国忧民的风范。

读完了邓小平传,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给我带来深深地震撼,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的是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邓小平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最佳的榜样,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磨练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敢于直面困难,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篇四:《亮剑读后感800字》

815是日本战败日,对于世界,尤其是中国,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把小日本打回家了。所以本人特别找了有关抗战的影片,亮剑就是其中很不错的一部。

其中最为残酷的战斗,要数鬼子"五一大扫荡"的时候了。独立团的骑兵连,区区几十号人,被鬼子的一个骑兵联队紧追,没能冲出包围圈。亮剑读后感800字。骑兵连长孙得胜带领骑兵连和敌人周旋。后来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把枪都砸碎了,宁可毁了也决不留给小日本。他们一字排开,拔出刀来,面对强大的对手,名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它在骑兵连战士的身上充分到得到了体现。他们在拔刀的那一刻,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尽管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是我们敢于和敌人以命相博,杀开一条血路,他们杀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就连灭绝人性的日本畜生也被这一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厚葬了这些英雄们。

骑兵连的战士们完全可以放下武器,投降日本人,这样自己的生命不但可以得到保全,也不用落得个被杀的下场。不过我可以在这里告诉你们,他们是不会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有良知,他们的良心是决不容忍他们这样做的。有人可能会举出一些大汉奸的例子,我在这里也发表一下我对这些人的看法。我从来就没把这些东西当作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配叫作中国人!

虽然我们的装备,火力,后勤供应都不如小鬼子,但我们还是打胜了,我们靠的是什么?靠是一股气势,一腔热血,靠的是胆量,靠的是坚强的战斗意志,靠的就是这种军魂,中国军魂!抗日战争,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兄弟,好同志。不过,不管有再大的牺牲,这都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因为--军人肩负着守土抗敌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斗。我们就是要让小日本知道,中国军人的这种精神是不可能被战胜的!这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启发:无论做什么,只要有着一股劲,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


亮剑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亮剑>以后,着实让我感动了一翻,这是一部宏扬无产阶级革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小说,本片有着较强艺术风格与文学品味,同时又是一部制作精良具有史诗风格和悲剧色彩战争题材。与以往渲染美感和壮烈的战争题材小说不同,<亮剑>不打算消解战争的真实和残酷,<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小说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片中刻画出了一个可以媲美?石光荣?、?姜大牙?的军人李云龙,他身经百战,性情暴烈,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的气势。这里八路军不再是攻无不克的神兵天将,而是打得漂亮说得明白的人间铁军。

中国人强调仁,包括对敌手。所以大敌当前,很多人逃之夭夭并美其名曰:保存实力。但李云龙说:?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任何一支团队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团队组建时首任长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团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团队灵魂永在。这就是魂。中国人现在太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勇立潮头不倒的精神,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一种铁嘴铜头橡皮肚的精神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亮剑当自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魂。

和平年代的亮剑精神,应该是强国面前不卑不亢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民族风貌;应该是敢于攀登,善于啃硬骨头的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祖国竭尽全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中华民族必将岿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以命相搏,但,英雄主义精神绝不能丢!亮剑,是在金钱权势面前保持纯洁高尚的情操;亮剑,是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时遇挫折不气馁、敢于向科学最前沿发起猛攻;亮剑,是在国内国际经贸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寸利必争;亮剑,是在思想领域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坚定不动摇;亮剑,就是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敢于面对它,研究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千一万次!

血性人儿,勇于亮剑。于今而言,在中国大地,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历史忘记,更不能把党一脉相承的精神忘记!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亮剑读后感800字(三)

一。一个英雄需要一种英雄的精神。

我也只是草草阅读了一便,感觉上主人公李云龙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军人。但特殊的是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中国君子。

有的人是有勇有谋。有的人是海纳百川。有的人是稳扎稳打。但是他是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是从实际出发,不仅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而且有自己的原则。不仅有稳扎稳打的心态,而且有敢于用生命赌博的胆量。有的人称这种精神是亮剑精神,但我认为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他包括好的心态,包括敏锐的眼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原则。总之他是一种集各种优良的品格,再经历战争的磨砺的结晶。是这种集大成的精神造就了一代名将。

二。一个时代需要一种英雄

主人公诞生的时代造就了李云龙。同时李云龙也为哪个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和平的时代需要比尔盖次。前进的时代需要爱因斯坦。创新的时代需要邓小平。那个动乱的时代需要能让他稳定与和平的英雄。李云龙就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说真的我认为李云龙不是伟大的英雄,但他是一个很农民的英雄。这也许与他农民的出身有关吧。比如;在打仗上他是从根本上出发的。他不逞英雄,老实厚道爱憎分明。这是再农民不过了。说他不伟大是因为在解放后期他采取了消极的逃避心态。不逼自己自己不会参与政治斗争。我认为在当时是的中国社会凡是掌权的,都必须起来支持正义。很明显李云龙不适应革命后期的斗争,因为时代在前进。

三。秋叶落在秋风里

李云龙英雄也罢,农民也罢,平心而论他是一个为自己活的人。最后的自杀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是李云龙,但是这个时代不需要太多这种英雄。所以他是死得其所,甚至是必须死?有时我会同情他,是时代在杀他,所谓的亮剑精神在杀他。那里来那里去。动乱年代去了,所以他也去了。当我们再读起[亮剑]时。再回忆李云龙时。也许会想起那些为新中国而洒热血的烈士,也许他们只有十几岁,也许已经儿孙满堂??惟有珍惜现在,怀念先烈。才对得起他们。

篇五:《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着<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着,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邓小平时代读后感。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不过分。这几件事完全可以证明他的性格: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表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建议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取代。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可以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现在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经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二)

邓小平时代就是一本邓小平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叫傅高义(ezraf。vogel)。作者在序言里明确说了,这本书的写作对象是西方人,是为了让西方人能够全面的了解邓小平而写。作者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非常多的人,参考了非常多的出版物和各种资料,这可以从作者前言里列出的长长的感谢对象的名单里看出来,也可以从书中列出的长长的参考书目引用里看出来。作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以在这方面做的应该是没有瑕疵。作者研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所以也可以相对客观的评价邓小平的功过得失。

总的来讲,一部传记性的作品主要在于史料的精当和选择。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本书讲了不少让人新奇的故事。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了,在国内各种报纸杂志书籍里对邓小平的介绍回忆可谓汗牛充栋,所以中国人看完本书的感觉多半是:这是一个西方人把中国的各类有关邓小平的文章综合了一下。所以对国人来说,本书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新鲜感,也不会有太多感想。

顺便说一下,我看的是香港出版的版本,所以可以看到一些国内版删节的部分。当然地球人也都知道这就是邓小平晚年的事情。本书作者并没有简单的采用西方的观点,而是也引用了国内很多的观点,比如典型的就是保证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这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了西方媒体面对韩国光州惨案时候的舆论和中国事件时的舆论完全不同,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到美国政府在光州惨案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和包庇放纵的态度。再看看美国以及西方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埃及的乱局的暧昧态度,其虚伪的本质再一次一目了然。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三)

几年前,资中筠老先生担忧道:我怕年轻人不知道当代史。我诧异,不至于如此严重吧,或过于焦虑了?随着资历与知识的丰富,自己越感无知,感触也更深了。

曾遇一位非洲友人,他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想让我帮忙排一下新中国建立后的国家主席名单,我瞬时沉默了。或许其认为,中国人说自己的国家主席和美国人说自己的总统类似吧,应能如数家珍。当时,我灵机一动,以中国集体领导搪塞过去,避免了政策解释和原委说明,当然这也我是做不到的。

近日草读<邓小平时代>,才大约借助一位外国友人的思路,明白了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而惭愧的是,中国的历史需要一位外国人向我讲述,这倍显了我的无知。虽然很多书评,都在批评作者偏颇,或如何蓄意,或如何摆脱不了阶级出生。但是,我认为该书整体上还是客观的,或者作者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邓的阅历与胸怀,确非一般人能比,更何况我这个无能晚辈。建国后的领导人各有特长,恰似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们,在那个时代意气风发,叱诧风云,令人充满敬意。更重要的是,该书从一位西方着名学者的视角,引述了若干过程与细节,从历史资料的角度讲,是弥足珍贵的。

虽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却也反反复复。应验的是今日之转发500条法规,这使我这个新博主忐忑不安。正因如此,我自己又打印了一份该书的香港中文大学版,准备认真研读,希望让资老能有些许安慰吧。当然,历史是前进的,我也相信新浪博客会迎来春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