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 初中作文 |

【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初中版)》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篇二:《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800字》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800字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800字(一)

我无意找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最美孝心少年》这个节目。'孝'这个字人人都会写,但是否能做得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美孝心少年'吧!

最美孝心少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家里和家里的亲人的生活。家里的亲人都很愧疚,每个家人都说:'这时候孩子本应该在家里撒娇,但却为了我们不得不做这些事。'有爸爸瘫痪了的的黄凤,又妈妈残疾了的高雨欣,还有为妈妈献骨髓的邵帅。这都是一些13岁的少年。

这些少年的心是多么的纯洁,是多么的坚强,是多么的乐观。为了不让父母自责,他们每天乐呵呵的。

啊!他们一个个的事例都使在场人哭了。一个个帮助过他的人依次上台为他们发奖。有一个人给我的印象最深:邵帅每天给母亲送饭都得经过黑树林,邵帅为了不害怕,就自编了一首歌:

啊!我的母亲生病了!

为了看母亲,痛苦我不怕不怕了!

啊!我的母亲生病了!

为了看母亲,黑夜我不怕不怕了!

这一句句意味深情的话语,令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再想想自己,我和他们的年龄一样,但我却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不懂事。

'孝'是我们中国字,孝心是我们中国心,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让我们把孝心传下去,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孝心少年们,我们要向你们学习,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如:帮父母洗碗,给父母端饭倒水。这些小时都是孝心的体现。 让我们做孝心事,当孝心人,行孝天下!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800字(二)

按照老师的要求,周五晚上8:00我和爸爸妈妈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一套播出的'寻找中国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随着评委们推寻出的十位'最美孝心少年'的陆续出场领奖,他们的孝心事迹渐渐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湖北恩施一个小山村里采茶卖茶为奶奶换钱买头痛药的姐弟俩、为母亲捐献骨髓的北京少年邵帅、一边上学一边帮助母亲卖烤串的东北小姑娘王雨欣、天天上山砍柴养活奶奶和弟弟妹妹的湖南凤凰的小姐姐龙花等等,他们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的不幸自强自立、勤俭节约,刻苦求学、乐观向上、孝敬老人、爱护兄妹,很小就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们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让我和妈妈爸爸不时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看着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坚强的意志,想想自己更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珍惜生活、懂得感恩,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晚会上,爱心人士给了每位'最美孝心少年'十万元的捐助,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看到这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爸爸说'自助者人助之',遇到困难只有自己不气馁、不放弃,自强不息才会有更多的人帮助你。

另外我还觉得平时我们节俭一些,少吃一些零食、少买一些玩具,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身边生活困难的人,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美好的。

总之这个节目让我啊收获很大,真正让我理解了感恩和自强这两个词的意思。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800字(三)

这个周末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我和孩子一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观看央视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节目,将近两个小时中我的眼泪始终没有停止,内心的震撼无法言表。

很难体会那么弱小的肩膀是如何挑起家庭的重担,稚嫩的心灵如何经受起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生活的贫苦、家庭的灾难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用微笑面对生活,用爱心支撑起家庭,用孝行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最令人敬佩的是'板车女孩'黄凤,她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父亲,用铁制的板车推着父亲千里迢迢去上海求医,这样的执著与坚持,这样的信念与毅力,这样的不畏前途路漫漫,一心只为父康健的孝行怎能不令人动容。让我的眼泪汹涌而出止也止不住的是吴林香的事迹,她6岁父母离异,2011年母亲又患肺癌晚期,家中五口人她是唯一的劳力,可她始终微笑面对重病的妈妈和一贫如洗的家。

其中一个镜头:吴林香向妈妈展示她两三岁时候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妈妈看着照片,不知不觉间笑容洋溢了整个脸庞,这一刻仿佛没有疾病与任何痛苦。可是紧接着镜头又转到了当天晚上:林香妈妈被癌症折磨的痛不欲生,林香强忍住泪水还在努力劝说妈妈。看到这一幕我心碎了,谁都是为人子女者,亲眼看到亲人承受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该是怎样的心痛与悲怆,命运给了一个小女孩太多的磨难,而她却说:'这一切都是天意,是上天让她来到这个家并且服侍妈妈一辈子。

'最令我惋惜的是龙花,她的奖状贴满了墙,作为学习委员的她多么渴望上学,可是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不得不放弃学业,却没有放弃梦想,能让弟弟妹妹考上大学是她的梦想之一。难忘她带着斗笠的镜头,说到羡慕别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的上学时,眼泪哗哗流过她的脸庞,而她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她的妈妈和她的家庭。

看过节目后,我也陷入了深思:眼泪是暂时的,感动也只停留在心底,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又怎样能从行为上真正学习这些孩子们呢?首先我们不能只有孝心,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孝行。或许命运没有让我们经历磨难,去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珍贵,去让我们付出惊天动地的孝道。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情做起,去孝顺老人。常回家看看,不要总是赶到过年过节才回家。能多陪在老人身边说说话,而不是电话问候。

城里的孩子是衣食无忧的一代,是被很多人关爱着长大的一代,看节目时,他们也会掉眼泪,那更多的是同情的泪水,她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共鸣,因为没有相似的经历,所以难有体会。但是只要他们能知道,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把生活给予的磨难当作自己人生的历练,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值得所有人学习。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对于这一代孩子,孝行不该是个>口号,而应该是行动。首先,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要求别人代劳,就是孝行。第二,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是最好的孝行。第三,能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从小事做起,从平凡事做起,也是孝行。

篇三:《孝女彩金观后感800字》

孝女彩金观后感800字

孝女彩金>观后感800字(一)

一边是瘫痪的亲人,一边是梦般的美好生活,你的选择?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电影里的“小彩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复。

彩金,一个孝顺的女孩,出生30多天的时候便被亲生母亲抛弃,被一对善良的农民夫妇收养。此时她的养母已是半身不遂,只能靠轮椅行动。

而彩金10岁时,她的养父摔断了腿落下残疾,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困难,彩金选择的是拼搏。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付出了多少苦,多少汗,只有她自己知道。

家况日下,养父母为了不让彩金受苦,含泪把彩金送回了她的亲生母亲——一个比较富有的女老板处。但是彩金却执意跑回来照顾她的养父母。

彩金面对艰难的家境没有退缩,而面对舒适生活的诱惑,也没有忘记家里孤苦伶仃的父母。这种孝,让我为之动容!

我想起了外教老师对我提起过的一个上他的课的同学。

“他很胖,每次都是他的妈妈送他来,但他每次都迟到。而且来到这他也不好好学,直接把家里的游戏机也带来了。他对他的妈妈很不礼貌,总是指使她干这干那,又让她帮他买水,稍不如意还当着我的面对她咆哮、说粗口。”

听到这我摇摇头、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哪个父母不深深爱着他们的孩子?像彩金父母那样,在第一次面对彩金的亲生母亲时,却神情激动地让她走开,声嘶力竭:“彩金是我们的!”但后来为了彩金却又忍痛将彩金送回亲生父母处。

可是,我们中的许多,却在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爱,却没想到父母其实也需要我们的爱。甚至一些人已经考上了名牌大学,或者已经“成功”了,却把当初父母的付出忘在了脑后。

但是有没有想过,此时此刻,有多少空巢老人在回想着自己的儿女,黯然神伤?又有多少个后悔的儿女,捧着父母的照片潸然泪下?

懂得感恩,就像我父母那样常常惦记着外公外婆,并且经常通电话,逢节假日我们一家还会回外婆家。这便是孝与感恩。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孝

孝,从来不嫌晚。若你不在父母身边,请立刻拨个电话问候吧!若你就在父母身边,请帮你父母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吧!

孝女彩金观后感800字(二)

今天陪女儿看了一部电影-----《孝女彩金》。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彩金几个月大时就被亲生母亲遗弃,养父母收养了她,因为养母半身不遂,不能生育,所以这夫妻俩就将彩金视为己出,疼爱有加。养父开了一间豆腐作坊,规模虽不大,但养家糊口绰绰有余,一家三口虽不富裕却其乐融融,>幸福温馨。但祸不单行,有一天,养父到镇上卖豆腐时,一不小心摔下山崖,造成脊椎神经损伤,生活不能自理,这无疑给这并不富裕的家庭是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彩金这位不满十岁的女孩子身上。她每天上学前砍柴、拔猪草,课间还要飞奔回家给父母倒屎倒尿、熬中药,晚上回家洗衣做饭干家务,这些活一干完,小小的彩金已经累倒在书桌前,这样的生活重担没有压垮小彩金,她瘦小的身躯依然每天来回地奔跑在学校和家之间,风雨无阻。但当有一天听到养父母已经没有多少积蓄维持正常生活,更不要说是给她交课外活动的两百元钱了,此时的彩金更加意识到这个家她责无旁贷地撑下去,于是她瞒着养父母,每天上山采药,再拿到集市上卖,以此换取自己的学费,有一天她的老师知道了真相,开始发动班上的同学帮助彩金,并且将彩金的事迹在网上宣传,一时间,社会各界都来帮助小彩金,这一家苦命的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影片似乎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换取了我不少泪水,也但当我了解了生活中真实彩金的故事后,觉得影片在表现彩金的“孝”和“坚强”上的力度挖掘不够,生活中的彩金,一直将养父母养老送终,这连我们大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小小的女孩子却坚强面对,毫无怨言,本来她完全可以跟亲生母亲回去享福,但她却对养父母不离不弃,孝顺倍至,体贴入微。但不管是影片中的彩金还是生活中真实的彩金,都让我为她们的精神感动。坐在身边的女儿也一直在哭,我想她也被彩金的故事感动着。其实从做母亲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彩金一样的不幸,也没有一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受罪,其实我们做母亲的,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感恩方面,能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能干一些力所能及家务活,能懂得谦恭礼让,不要太过于自私自利,能够在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后懂得好好学习以此回报父母。而我们的孩子呢,在看电影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走出影院,她会因为我吃了她的糖葫芦而发脾气,她会把自己手里的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儿的塞到妈妈怀里,自己可以随性地玩耍,毫不在意妈妈大包小包拎着东西的辛苦和劳累。看来,这样的感恩教育对我们的孩子只是影院里的泪流满面。生活中的“孝”要待何时呢?作为教育者,我也在反思我们教育工作的缺失。

孝女彩金观后感800字(三)

《孝女彩金》从影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部讲述女儿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但当看了之后我仍然被主人公那坚强、善良、倔强、不服输的性格所打动。

彩金是现在父母收养的女儿,家里只能靠父亲磨豆腐卖来养家,母亲本身瘫痪只能做些手上活,家里虽然穷,可彩金仍然是父母手心的小宝贝,生活虽然简单却也很幸福快乐的。可是一场意外却把这一切都改变了,这场意把家里唯一的主心骨也击垮了。从此彩金当起了整个家,喂猪、做饭、洗衣、砍柴,照顾瘫痪的父母,而且还要上学。可

是彩金没有一句怨言,尽心尽力的照顾好这个家,即使后来她有钱的亲生母亲找到她,她都没有放弃这个苦难的家。彩金是一个孝顺、懂事、乐观、坚强又倔强的孩子,可是我们就是被她这种性格所感动。

我被彩金那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精神震撼,我被她那懂事、孝顺深深感动,更为她自立自强所打动。

整体来说,《孝女彩金》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故事很感人,很能教育人。特别是对于现在这种社会,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被长辈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养大的,他们对于长辈的关心照顾看的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回报。因此这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可以给当今的孩子一次爱的教育,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知道爱和回报,让他们从中学会照顾人,帮助人。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电影里我们很远,因为我们无法触摸到电影,特别是大明星参与电影就更加遥远,我们只能通过荧屏来接触。而《孝女彩金》不但没有给我们距离感,而且还给人人情味,我看的时候一直在自我反省,一直在想这些年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有这种想法,这就是这电影的意义,这就是教育。前两年很火的给爸妈洗脚,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有多少人又能坚持做下去呢。从现在起,为父母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

亲情是我们一辈子最>温暖的避风港,让爱永恒,让我们感动爱的瞬间!

篇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二)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只要有人夺位一当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亲属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如礼贤下士的周文王,亲自为姜太公拉车请其辅佐朝政;荒淫无道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峰火戏诸候;堂吉诃德式的宋襄公,演绎着迂腐与仁义;求贤如渴的秦穆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豪气干云的项羽与深通“厚黑”的刘邦;“假圣人,伪君子”王莽;励精图治的李世民,疑心的崇祯等等……

钱文忠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探寻。如在讲解“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时,对秦王国的一统,他肯定了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并点评秦朝是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赢败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即一统六国,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并对历史批评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探寻,所焚之书主要为“六国史书”,所坑之儒主要是练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讲解“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一段,介绍到“玄武门”之变,钱老师这样叙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未必客观……”,然后又对该事件进行了探寻,写出了历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处,并指出贞观之治是在隋及开唐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钱文忠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注意从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去品评功过,对皇帝的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轻描淡写,我想或许是钱文忠先生认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对短命隋朝的两位皇帝的政绩的肯定,对个人成就大于政绩的皇帝,如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擅长木工的明思宗朱由俭进行了嘲讽。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客观的,因为他们在浸淫于爱好之中的时候,忘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沉甸甸的责任。

钱文忠先生注重对细节的描述。如在讲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时,介绍爱照镜子的隋炀帝时,他是这样写的。“隋炀帝有一个喜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他时不时做一件事,一边照镜子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哎呀,好一个脑袋,可惜不知道将来谁来砍他。’”

总之,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更像读中国厚重的历史。就像<三字经>自己总结的那样――“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像钱文忠老师那样“考实录”,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若亲目”。读一本好书,仿佛自己在与心灵对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把<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也细细读完,进一步感受民族经典中郁郁的芬芳。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三)

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

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

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

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

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

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