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作者介绍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童年》练习题(含答案)》

内容简介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小茨冈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1] 《童年》(一)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1.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3.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4.“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相应练习: 1、《童年》是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 》。

2、《童年》讲述的是_______(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_______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_______,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 ,正直的老工人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_______(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6、《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7、《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参考答案:1、高尔基《在人间》 《我的大学》2、阿廖沙 俄罗斯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小茨冈 格里戈里好事情4、高尔基、《在人间》、《我的大学》5、“我”(阿廖沙)、外祖母 、外祖父 、舅舅们6、阿廖沙、7、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童年》(二)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其它两部分别为《在人间 》和《 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高尔基)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 1912年写起,到1913年结束。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外祖父的性格特征是自私、贪婪、暴躁。

3、“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和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文中的“她”是 外祖母 ,《童年》作者介绍

4、阿廖沙有两个粗野自私的舅舅,一个是米哈伊尔,另一个是雅科夫。

5、举出两句高尔基关于读书的名言。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②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童年》(三)

1.《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_,

2他是_______(国家)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3 1892年发表了哪部著作?

4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三部曲描写了十九世纪________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

6.《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著的“好事情”。

7.《童年》讲述的是________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8《童年》中的外祖母对阿辽沙的成长有哪些良好的影响?

9.《童年》里的阿辽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0高尔基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你赞成这个标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11《童年》里的外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2《童年》里的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3浪漫主义作品有? (举三个例子)

14 高尔基的代表作是?

15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了哪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的人生探索的主题?

16高尔基的全名是?

17在童年中,高尔基的乳名是?

18“我”童年的好朋友是_________,外公叫他_________

19.文中的小茨冈是怎么死的?

20 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家中最亲密的人是?

21. 在<<童年>>中,阿廖沙的表哥米哈伊尔的萨沙的性格是?

22 高尔基几岁开始自食其力的?

23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24是原因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

25 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_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原名____1892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作者介绍

26在《童年》这部作品中,阿辽沙•彼什科夫的 父亲是谁? 外祖母是谁? 外祖父是谁?

27 《童年》属于什么小说?它讲述了阿辽沙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也是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

28.《童年》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生活底层___,___, ___的精神历程,同时真实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揭露了__, ___,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

29.文学批评家丘科特斯基对《童年》的评价是?

30《童年》中高尔基描绘了他周围许多的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谁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31列宁称高尔基是什么最杰出的代表?

32《童年》的主人公是?

33高尔基在《童年》中描绘出一幅俄国 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

34高尔基不但揭示了那些“ ”,还描绘了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

35是谁鼓励高尔基把童年的经历写出来的?

36《童年》中的优秀人物对阿廖沙的成长有哪些良好的影响?

37阿廖沙为什么会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38外祖母在阿廖沙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9外祖父的染坊失火了,据外祖父推测是谁放的火?

40救火之后是谁死去?

41外祖父教了“我”什么?

42外祖父给“我”讲了什么?

43祖母给“我”讲了什么?

44房客“好事情”在我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45房客彼得伯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6举例说说作者眼中“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一样沉重的丑事”?

47 是什么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

48在《童年》中,阿辽沙的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的性格是?

49高尔基几岁开始自食其力的?

50、《童年》中塑造了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参考答案:

1.高尔基

2 苏联

3. 《马卡尔•楚德拉》

4. 《童年》 《我的大学》 《在人间》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

6. .“我”(阿廖沙)、 外祖母 、外祖父 、舅舅们

7. 阿廖沙

8.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

9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0外祖母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把我的心灵从黑暗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她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是我最知心的人

11自私自利

12慈祥

13《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

14:《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5《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

16马克西姆•高尔基

17阿廖沙

18小茨冈 小伊凡

19被十字架压死的

20外祖母

21忧郁沉默

22 10岁

23.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24生活所迫,为了传到钱.

25文学. 阿列科谢•马克西姆维奈•彼什科夫 <<马卡尔•楚德拉>>

26彼什科夫 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 卡希林

《童年》作者介绍

27自转体

28 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断寻求真理, 追求光明 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习气的庸俗顽劣

29."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0外祖母

31无产阶级艺术

32“我”阿廖沙

33小市民

34铅一样沉重的丑事

35列宁

36使高尔基养成不详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37阿廖沙三岁时在阿斯特拉罕患霍乱,他父亲马克西姆看护他,不幸染病身亡。所以只好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

38高大慈祥、能干,甚至是天使

39舅舅米哈伊尔

40舅母纳塔利亚因难产而死去

41教我识字

篇二:《《童年》名著导读》

《童年》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1916年,发表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童年》写阿辽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它走向社会后受尽压迫的生活,《我的大学》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三部曲再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辽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

【创作背景】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以后、高尔基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下来,认真思考革命失败的原因,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性质等问题。俄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中唤醒。这一任务是俄国革命者、知识分子包括高尔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

高尔基的《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创作动因就是揭露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鞭挞小市民的罪恶灵魂。《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缩影,他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内容预览】

阿辽沙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痛苦。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辽沙和他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中。但母亲很快又离开了。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辽沙最知心、最亲近的人。外祖母年轻的时候,曾随残废的母亲流浪四方,靠织花边的手艺勉强户口。浪迹四方的她搜集和传唱了很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诗歌。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辽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到外祖父家不久,阿辽沙看到大人能把白布变成五颜六色的东西觉得很好

玩,他在表哥的怂恿下把过节用的白布染成了黑色。结果喜怒无常的外祖父大动肝火,不顾外祖母的阻拦,把小阿辽沙狠狠打一顿。

一天夜里,突然染坊失火,火势凶猛,无法扑救。这场大火把染坊化为灰烬。

于是外祖父只好让两个儿子分家。分家后,阿辽沙仍然跟着外祖父、外祖母一起过。外祖父教他认字,外祖母讲童话和故事,读诗给他听。

不久,外祖父买了一所房子,在所有的房客中,阿辽沙最喜欢一个被称为化

学家的人(“好事情”)。此人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身上老带着化学试剂的气味。他落落寡欢,但对阿辽沙却非常和蔼。他要阿辽沙好好学写字,好把外祖母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记下来。阿辽沙则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想这位大朋友倾诉。可是好景不长,其他房客们和外祖父都认为这个勤勉的科学家搞“邪魔鬼道”,最后干脆把他撵走了。这以后阿辽沙经常同车夫彼得伯伯一起玩。不料,一天彼得伯伯在花园里自刎而死。原来他时常干些偷窃教堂的勾当,案发后畏罪自杀。

阿辽沙的母亲从远方又回到外祖父家中。他教阿辽沙背诗,学算术。阿辽沙

很聪明,他很讨厌书本上那些不合口法的,枯燥无味的诗。这时他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歌。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嫁时,阿辽沙非常反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嫁给一个破落贵族子弟。这个纨绔子弟很不成器,转眼之间就在赌场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阿辽沙同他们一起过。看到继父喜新厌旧,百般虐待怀孕的母亲,心里十分气愤。

阿辽沙开始正式上学了。他穿的母亲的皮鞋,而且没有《新约使徒传》这本

神学课本,所以屡遭教师白眼。他学习很好,学校却打算开除他。幸好主教来学校视察,发现他聪慧过人,无所不至,露出欣赏之意,这才保住了他的学籍。他念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秀学校奖给他好几本书。

在念书期间,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里。此时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变成了一《童年》作者介绍

毛不拔吝啬鬼,同外祖母分开过,就连茶叶也要一片片地平分。外祖母阿辽沙只好自己养活自己。阿辽沙放学后就走遍大街小巷捡破烂。这种街头生活是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他们行动一致,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念完三年学之后,阿辽沙永远离开了学校,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于是这

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阅读指导】

苦难和奋斗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高尔基的作品,无疑是这类文

学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童年》是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生活自传的“童年部分”,它所展现的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高尔基通过童年阿辽莎告诉我们的是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实:庸俗、自私、无聊、无奈、虔诚、怀疑、亵渎和无尽的困难,以及这一切灰色当中不断闪烁的爱的火花。

《童年》反映了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在《童

年》中,作者虽以凝练质朴的笔法,揭示出血淋淋的生活画面,并进行深邃的哲理性思考,充满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揭示与批评上,他也为读者塑造出一系列在艰难困苦中仍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

新人形象,其中主人公阿辽沙就是这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这无疑又为《童年》这部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抹上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色彩。

【人物特写】

阿辽沙•彼什科夫

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那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其间,他

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位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岁,阿辽沙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了社会,独立谋生。

外祖母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

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辽沙厅。外祖母的爱给与阿辽沙坚强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阿辽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外祖父

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对金钱的贪婪腐蚀

了他的灵魂。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工人阿列科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辽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小茨冈

小茨冈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他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都偷东西回来,但谁

也不批评他、劝阻他,而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分享着他不劳而获的赃物,两个舅舅甚至把这些赃物据为己有。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就不择手段,这是导致他悲惨的下场的原因。再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由于舅舅的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童年》作者介绍

【高尔基名言】

天才出于勤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加完美。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要坚强,甚至也要聪明。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

的意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

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导读练习】

1.《童年》是原 (国)作家 以 为原型创作的 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作者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 》。

3.《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因此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

得 、 ;但也因为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 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看到 ,在邪恶中看到 ,在冷酷无情中看到 ,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 。

4.请结合典型故事情节分析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人物的性格

特点。

5.阿廖沙在成长的中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请简述一两个。

答案:

1.前苏联、高尔基、自己、自传体 阿廖沙 2.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严肃、低沉 天真烂漫 光明 善良 人性的光芒 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4.(略)5.(略)

篇三:《《童年》》

尔基

【苏联】

马克西姆高·

童年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

苏联

文学的奠基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

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这部世界闻名的自传体小说,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1

内容简介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也变得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阿廖沙的外祖母,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小茨冈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阿廖沙的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2

人物塑造

《童年》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

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这两大类人物中的一类是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一个令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人物,无论是对他的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为同一类人的还有小伙子“小茨冈”与房客“好事情”。小伙子“小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小茨冈”来说,房客“好事情”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

3

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剧。 主要人物关系表

4

篇四:《童年读后感400字》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童年读后感400字。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童年读后感400字


童年读后感400字(二)

我们的童年都充满了快乐,喜悦。可是高尔基的童年却如恶梦一样,像一道道深深的裂痕,今天,我就读了这本<童年>。

高尔基小时候父亲死了,母亲也改嫁了,从小就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是一个慈祥的人,经常给他讲故事。而外公很严厉,经常打人,高尔基与外公、外婆经历了许多事情,认识了许多不认识的人。在这里,他结束了童年,外出谋生了。

在众多事件中,有些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那一次他父亲的死,还有那次大火等。众多沉重的事情体现出作者童年的艰苦。那次大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天真无邪的眼神,记录了一次大火,描写了在房子着火后全家人的混乱。

其实,我家也着过一次火,但很小,只是锅烧着了,可就是那一次,我都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往上面砸,也闹得天翻地覆。而高尔基家里却是一场大火,那简直就是一片火海,要是那么大的火出现在我们家里,那还不是得把整个房子都给烧没了?而且,那里的我不知道丁点儿的防火措施!

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吧,那些整天都抱怨生活的人,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对比高尔基的童年,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每天都过得更加美好!


童年读后感400字(三)

除了大火那件事,还有一个人给我印象也很深,那个人就是小茨冈。他每次在作者即将被抽打时都会伸出手挡几下,当作者被打时总会告诉作者怎么被打不太疼,这就是关爱。这种关爱,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会出现,大人们之间只有极少数才有这种关爱。

但快乐总不常留,小茨冈死了。作者刚刚有了一个玩伴,就在一个意外中死了,()真是太可惜了。作者在文中仔细地描写了小茨冈死时的情形,甚至到最后还认为小茨冈应该坐起来,说一声:呸,闷死了!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希望小茨冈是活着的期望是多么的强烈,他对朋友的离去是那么地不舍。

我也有一个朋友,他也像小茨冈一样,会在我受伤时保护我。我们形影不离,一起出去玩,一起看电影……我一点儿也不想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也是为了他。我连一小会儿都不舍得与他分开,更别说失去了。当时高尔基一定特别难过,失去一个朋友比结识一个朋友容易得多,如果我是作者,我一定会疯掉的,我不知道我失去了朋友会怎么办,我怕失去朋友。小茨冈对作者一定也很重要,作者那时失去朋友的感觉好像也驻留在我的心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朋友是珍贵的,友谊更是珍贵的,让我们珍惜我们的朋友,珍惜我们的友谊吧。


童年读后感4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高尔基小时侯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会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