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

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

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

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

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篇三:《外国文学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冰冷的幸福

—读《安娜卡列尼娜》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是安娜卡列尼娜开篇题词。十分冷峻的一句话,引自《新约》。似乎一开始托尔斯泰就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悲剧。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

车站,汽笛,烟雾,人群。

铁轨,路工,冰冷,死亡。

这是小说开篇的情境。

生命的际遇总是无法预测,安娜又怎会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点燃自己内心爱火的人?路工被铁轨意外压死,又有谁知道美丽的女主角会有同样的人生结局?或许这就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跌宕起伏的情节,意味隽永的思想给人心灵的震撼。

安娜为了帮助哥哥解决家庭问题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这是作者的暗示,正如开篇那句“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家庭”和“幸福”是两个关键词,作者在暗示我们安娜的悲剧来自于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同样故事也是在对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的一种追问与探索。那就是小说另外一条以列文为线索展开的叙述了。

渥伦斯基的出现是极富艺术化的安排,当铁道工的妻子闻讯赶来,悲痛万分却没有人来帮助她,年轻帅气的渥斯基出现慷慨解囊给予帮助。他正直善良、英俊潇洒,一下子小说就吸引了安娜,这样的

邂逅让安娜产生从来没有的感觉,那就是爱情吧,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从未给过的。

书中这样写到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感觉 “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两位主人公就这样一见钟情,爱情的萌芽悄然滋长。继而在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爱情让安娜不顾一切,儿子、名誉、金钱……都可以抛弃,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也要为爱情疯狂一次。但是,出国旅游归来后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没有人愿意和她多说一句话,她对爱情回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以至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恋以不可逆转的情势演化成了不顾死活的狂热和偏执,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的爱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亡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

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他们越发困顿的生活、性格上的不和引发不断的争吵,安娜越发绝望,她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她已经没有了一切。

安娜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性格决定

了命运,安娜终究不是这类人,她的特别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格格不入,她为爱可以舍弃一切,然而命运却从不会一帆风顺,错误的选择让安娜不得不面对于悲剧的结局。

安娜来到车站,她原本是想乘火车去找渥伦斯基的,但是她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遇那个被压死的路工的情形,她似乎在那一刻觉得生命对她来说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冰冷的铁轨可以帮助她了却一切在痛苦。

很多人觉得安娜为了爱情背弃丈夫、孩子,是道德的丧失,没有得到幸福是应该的。但是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指责,安娜不是一个圣人,她的勇气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

只是在那样一个贵族阶层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安娜的做法是所有人唾弃的,她终究死在了思想的夹缝中,她的孤独又有谁理解呢。 那冰冷的铁轨或许就是安娜最后的幸福了,不必再面对这样一个悲惨的命运,不必继续痛苦地苟活于世,自杀也是安娜最后的伸冤和对这个世道的报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