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车菊的冬天》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矢车菊的冬天》读后感

  (一)

  今年春节期间,老友青锋博士给我来电话,邀我去他家。两天后我去了,同时去的还有他们夫妻的其他几位朋友。稍事寒喧,青博士从书房拿出几本书来到客厅说:我送你们一人一本书。然后签名赠书。

  这是一个精装本的书,书名叫《矢车菊的冬天》,初看还以为是一本文学作品,但又见下面附标题是“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我就想起来一件事,于是问他,这就是你原来说要研究的那个课题吗?他说就是。我一下惊讶了。

  原来两年多前,我俩曾经谈到过这件事,他当时说,已经收集了好几年资料,关于纳粹德国的法制方面的问题很值得研究。听了他的简单介绍,就劝他别写,理由是:其一,二战胜利已经快七十年了,有关二战有关纳粹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寻找有研究价值的空间很小了。其二,你一个外国人,在大量前人、欧美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去越洋“掘宝”,沙里淘金,可靠性也小。其三,你去研究几十年前国外的事,对我们国家的现实和未来没有多大的帮助,不如我们一起研究点别的吧。

  出于好意,我把已经酝酿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课题讲出来,回家还专门写了一封长信电传给他,想拉他“下水共泳”。他婉拒了。

  这两年我们多次见面,他从来没有再提那事,我也以为他因公务繁忙而放弃了。想不到这次一见面,就拿出了这样一本500余页,洋洋洒洒40万字的大作面世,真叫我吃惊不已!几十年的朋友,让我对他再次刮目相看。看到这书后面记载的百多部中外参考书录,看到他一头青丝丛中渗出的根根白发,我就知道他为此书花费了多大心血呵!

  我只是不解,问他一般书名是书的内容的眼睛,看了书名大致就可以知道是写的那方面的内容,为何这本书的书名取得这样“文艺”,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还显得比较生僻?他说这类书一般都这样。

  他客气地希望我们提意见,他妻子也希望我们看了后能和他讨论一下。其实,安静看完,认真学习,这是我对友人心意的最好回报。接下来这一段时间,我连续地看完了这本书,真正地感受到了精神的丰富收获。

  (二)

  这本书的研究角度确实取得好,作者是从宪政民主和法治的视角来研究德国,认识世界,警示历史的。他以德国民主法治为主线,以这条历史线索展开,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并用四编来论述。

  第一编取名“法治之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魏玛共和国建立,形成以魏玛宪法为最高表现形式的民主法治国家。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让读者对当时德国政治生态、什么是它的宪政民主法治的制度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

  第二编取名“夺权之路”,集中阐述希特勒是如何通过合法形式上台的,引人关注的是希特勒是“完全合法地”上台的。这种“合法夺权”与读者非常熟悉的“暴力夺权”殊途同归,但其掌权后的危害更加具有隐蔽性。

  第三编取名“极权之路”,专门阐述希特勒是如何用极权主义一步步彻底地颠覆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的。引人警醒的是有缺陷的民主法治并不能够抵抗专制者的颠覆。

  第四编取名“不归之途”,是该书含金量最大的一编,是结论性的一编。作者论述了在希特勒的集权专制独裁下,德国社会完全成长为了一个怪胎:在经济层面,国家一统资源强力干预,促成了经济奇迹,形成了经济膨胀;在思想文化层面,搞全民纳粹化,自由人权被彻底践踏,形成了精神大痿缩。在国内实行暴力恐怖,滥杀异己,屠杀犹太人,高度军事化。而对外实行军事扩张,最后与全世界为敌。整个国家象一个吹胀了气的皮球,一拍即蹦。这样一个野蛮膨胀的怪兽,其本性上注定它要疯狂,也注定它要更加膨胀,导致自我爆炸,最后灰飞烟灭。

  全书结尾,作者“面对历史的断壁”,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5年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阅兵式上的讲话“历史再次告诫我们要回归理性,让我们警醒”,作为结束语,这有如空谷回声,久久震荡。

  (三)

  看了这本书,我有几点印象比较深,或者说收获比较大吧:

  1,从理论上认识了法西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我过去几十年比较多的是接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反面的纳粹法西斯主义并未专门涉及,不甚了解。尽管我和作者一样也到德国去学习考察过,当时我们只是关注了德国战后的政治法治制度和成果。看了此书我豁然对两者有了一种简单的区分。

  其实,马克思主义和纳粹法西斯主义都产生于德国这同一片土壤。希特勒的社会主义前面加了“国家”二字,叫国家社会主义,他的纳粹党全名就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国家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就是强调纳粹国家利益高于国民利益,高于一切。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权力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这法西斯主义表面看来很高尚、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境界更崇高。其实,当它把纳粹国家置于人民之上,把权力置于权利之上时,这样必然形成集权,然后专制,最后独裁,直到灾难。由此,希特勒是排斥马克思主义的,他的“焚书运动”就包括焚烧马克思的书,他的专政对象就包括德国共产党人。

  看来,在同一块土地上产生的两个主义,真理与谬误之间就是一步之遥。差之一步,别之千里。衡量这两个主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主义,就不是在理论的光鲜,而是在真正实行时,它对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的纵向摆放位置,谁高谁低,谁服从谁。这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判断和鉴别的标准。

  2,希特勒合法地上台掌握德国最高权力的警示

  一般没有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比较容易想象认为,希特勒这种坏人一定是通过非法夺权、暴力夺权上位的。通过这本书了解,其实才不然,他既不是非法上位,也不是用暴力革命夺权,他完全是通过民主法治的合法途径上台的。尽管他也有在一些具体策略上的阴谋动作和暴力捣乱。这对他是高明的,对世人是警惕的。

  书中的历史告诉我们,1923年希特勒搞了一个啤酒馆暴动,企图以暴力推翻魏玛共和国,结果失败,被判五年徒刑。在监狱中他从教训中得出结论:今后必须采取新的方针,不再企图通过武装政变来夺取政权,要把纳粹党建设成为一个只通过宪法手段夺取政权的政治组织,哪怕在选票上超过他们比动武上压倒他们所用的时间更长。以后他确实通过搞议会斗争走上了权力宝座。

  这个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除了想到希特勒有个人特质外,就是认识到了民主法治的制度,在选拔国家人才上,并不能完全保证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甚至那也不是最重要的。

  正如美国立宪者杰弗逊等所言:我们要创设一种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要让坏人能够为好人服务。这话当然是极而言之,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关键:选人好坏不是主要,主要在行权时要做好人,制度要保证他去做好人,必须要有好的保证制度。德国当时虽然有了政治法治制度,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善,以至造成大后患。

  由此给我们的警示是,建设好的政治法治制度,能够监督制约权力者,重于选择什么样的人,这是国民和国家幸福的基础。

  3,民主法治蜕变为专制独裁说明不能迷信制度

  历史告诉我们,在强调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时,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迷信。人们通常强调制度,以为制度决定一切,其实制度有时也并不可靠,人总可能钻制度的空子。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法治建成已经十七年,但是希特勒上台仅仅一年半时间,就通过制定授权法及其他行动,逐步把行政权、司法权、外交权、军事权集权于一身。当权力集于一身时,必定在全社会实行专横的单一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氛围,在这种专制氛围下,个人说一不二、为所欲为的独裁体制就完全形成,然后把德国由短时的辉煌带向最终的毁灭。

  这个事实一是应证了孟德斯鸠所说:凡是掌握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万古不易的经验,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必须用权力限制权力。这个著名的国家分权理论,在德国再次得到充分的验证,权力不受制约,魔鬼就要乱世。解决权力的制约问题远比授予权力更艰难。

  二是给全世界一个警示,在没有建成民主法治的社会固然要为此而奋斗,在相当多数已经建成民主法治的社会,仍然要时时地长期地警惕专制独裁主义的复活。社会的正能量建设往往是艰难的漫长的,而对社会的破坏往往是短时的、容易的,人性的浊流就会让它一溃千里。不要以为历史已经过去,它要倒转的话有时比前进更加容易。所以善良的人们必须保持警惕。

  4,具体认识法西斯专制独裁内容将有利于远离之

  过去我对于希特勒专制独裁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作者则细致研究了纳粹法西斯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主要表现,使我们有了真切的认知。

  希特勒掌握权力后,迅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首先,在德国只能听到纳粹党的一种声音,只能有希特勒一个人的权威,只能有一个纳粹主义思想,也就是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对于其他的党实行取谛,对其他的书进行焚烧。然后是实行报禁,限制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建立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只能有一个口径,把德国主要的宣传工具牢牢抓住,以保证纳粹对于德国人民的精神控制。

  希特勒更是在教育上下功夫。任何国家教育是根本,教育关系国家的未来。纳粹法西斯一是在中小学校取消私立,改成政府公办,连教会学校也要改制归公。二是改变大学的体制,取消大学自治地位,由政府任命校长和系主任。三是要求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位老师,“有责任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一体化”,并且必须是“党所支持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由此为纳粹培养了大批恶行爪牙和战争炮灰,在一个阶段巩固了纳粹的统治。

  我们了解这些内容,会更有利于远离专制独裁,推进民主法治。

  5,经济发展状态对民主法治与专制独裁的影响消涨

  作者还分析了德国政治与经济关系。魏玛共和国实行宪政民主法治制度后,经济状况并不好,有时甚至比较恶化,这为希特勒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寻得了民众的支持,也使他上台后比较顺利地倒退搞专制独裁。

  而专制独裁政治在经济上它可能有一定优势,政府可能强力干预经济,可以集一切资源,甚至以举国之力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所以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经济出现了高速的发展,空前的增长,更加速了纳粹法西斯的推行。其实集权制国家都有一个共性,如果经济政策正确,举国之力发展经济会造就一定的世界奇迹,前苏联也是如此。

  从这个事实引出两点思考:

  一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追求民主自由的热情更高些,符合“衣食足而礼仪兴”的古训吧。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民众为解决衣食问题,对民主政治热情会降低,而掌权者则会希望通过获取更大权力,掌握更多资源,加大政府调控,来控制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形势好时,如何引导民众的民主政治热情就显重要,而在经济形势不好时,如何制约掌权者的集权愿望也同样重要。

  二是在认识到民主政治与专制独裁的各有优劣之后,比较而言,还是中国曾经的领导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把要害点清楚了,他说:“还是要搞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德国的历史证明,民主法治不一定把社会搞得最好,但决不会搞得最坏;而专制独裁可以把人间搞得一时美好,也更可能搞成人间地狱。两者权衡,德国人民最终还是选择了搞民主法治,并且把纳粹法西斯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6,国际绥请政策与国内自保忍让终使独裁失控肆虐

  作者在专门记叙希特勒法西斯恐怖统治一章时,在开章和章尾两次引用了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死难纪念碑上铭铭记着的马丁.尼莫拉著名的话,也可以说是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新教徒\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作者在书中,反复借用这首诗,是向我们表述了丰富的信息:

  一是展现了当年纳粹法西斯在国内和侵略国所实行恐怖统治的真实事实,加深对纳粹法西斯主义罪恶的认识。

  二是也强调了一个历史事实,正是由于当时欧洲英法等国的自私畏缩,退让自保,导致纳粹法西斯极度膨胀,遭各个击破,把全世界80%的人口拖入战争,对世界造成深重的灾难。

  三是给后人一个警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如果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暴行恶行采取明哲保身,不站出来主张正义,抑恶扬善,今天仿佛与己无关,总有一天会祸及自身,到时就悔之晚矣。这不完全是所谓道德境界问题,更是利益悠关之事。

  7, 纳粹专制独裁的最后结局必然是自取灭亡

  作者把对纳粹法西斯政权的灭亡提升到专制独裁制度的必然,这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众所周知,德国法西斯军队是被苏美英法等同盟国军队打败的,是军事上的失败导法西斯政权被迫垮台的。因此一般人认识是,希特勒的失败是军事上的失败而导致政治上的失败。

  作者恰恰是反向思维,指出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专制独裁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并且归之于必然。他精彩地概括了一句话,叫做“极权之下无民主,独裁之下无声音。”在那种国家是党军国为一体,个人是集立法行政、内政外交为一身的制度下,军队就是希特勒的军队,军队就只有希特勒一个指挥脑袋,军队就只有希特勒一个命令声音,他犯错误,军队就要吃败仗。而在极其复杂的世界大战形势面前,以他个人的头脑,是难敌众多智慧的,他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作者举出那件最典型的世纪公案是,在军事最高决策上希特勒独断专行,决定进攻苏联一事。当时纳粹德国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包括他核心层的戈林元帅等都劝告他不要东西两线作战,但他一意孤行,坚持开战,虽然一时取得胜利,最后成为众矢之的,为全世界的强者联合起来把他打败。

  所以说希特勒的失败,归根结底是纳粹专制独裁制度的失败。而希特勒的纳粹专制独裁制度,才是德国军队的真正敌人,是这种反动制度造就了它并最后打败了它,这应该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8,二战胜利归根结底是民主法治制度的胜利

  作者在分析了希特勒的战败原因后,在全书后部,从更广阔的视野,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最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阵营,取得全面胜利,其实就是民主法治制度的成功。

  这并非言过其实,而是恰如其分。同样从上节所提到的希特勒必然犯下的那种涉及战略全局的指挥错误,反观美英等国就不会发生。以美国为例,它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虽然在总统,但总统面对的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职业军人即军事专家,还有国防部文官部门。很多作战部署是由专门的军事部门提出建议,三军参联会讨论后报总统批准,总统可以不批准。相应,总统也可以提出作战意见,但这个总统意见要经过专业的参联会讨论,争议大了总统也会修改或者收回。同时这些行为有时还会受到国会的质询。因此它的军事大决策在出台前是充分讨论的,这就避免了犯大的错误,即使发生也好及时纠错。所以它是一个现代战争指挥体系。

  而希特勒的战争指挥体系,虽然从表面看也是现代战争体系,但实际上既没有决策层面的独立思考,也没有了做出决策和调控执行的监督体制,成了孤家寡人唱独角戏,已经倒退为一种中世纪的军事指挥体系。如此两军争锋,最终胜利则早已注定。

  作者最后还从更纵深的战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即使是在战后的和平时期,从东德的西化,两德统一重返民主之路,紧接着前苏联的解体,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等等,民主法治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方面,仍然规律性地起着不可阻挡的作用。

  (四)

  青锋先生这部著作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写作,终于成稿于去年。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从德国民主法治制度与专制独裁制度的交替中,研究人类这段历史所寓含的根本性的教训和经验,意义重要 ! 它能给我们以警惕,防止人类历史的倒退。它能给我们以启发,要百折不回地朝着民主法治的目标前进。我以为,这部著作应该成为人类聳立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中的一块可贵的砖石。

  这部著作的正式出版是今年3月。今年正好也是青锋先生耳顺之年,因缘际会,值得庆贺。作者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西南政法学院学习的大学生,也是我国早期的刑法学博士,毕业后即进入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效力,整整二十六年。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干和突出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员。现在他又以自己长期练就的研究能力,为社会奉献了一部能引人深思、催人警醒的作品,难能可贵。如果作者没有强烈的为国为民为后代的胸怀,是不会为之的,因为这里没有个人的功利,故值得敬佩!

  客观上,他奉献给社会的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他本人华诞的最好贺礼,这比其他礼物更加珍贵,因为这是他人生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标杆。

  作为他的老友,我谨祝他学术研究成功!亦祝他生辰快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616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