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篇一:《诗经 氓 读后感》

读《诗经 氓》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的读书笔记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氓的读书笔记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氓的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篇二:《赏析《卫风。氓》》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卫风·氓》出自《诗经》,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即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过后生活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也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读之感人心弦。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以深情对无情。《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比兴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结婚前后氓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卫风·氓》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而然抛弃世俗礼教和自己所爱在一起,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使后世读者以深思。

篇三:《《氓》的文本解读(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

——关于《氓》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的再认识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在为数众多的解读文字中,《诗经·卫风·氓》的男主人公氓,都被定性为虚伪、狡诈、薄情、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之徒。有的解读者,还采用了逆推法,由氓后期的表现,逆推出氓最初对女主人公的情感,也属于“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认定氓在“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这位解读者还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将氓的行为上升至阶级压迫的高度,认为“氓是夫权的代理人”,氓和女主人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①

我不反对所有针对氓的家庭暴力的批判,却不认同全盘否定式的粗暴定性,更反对将氓的行为上纲上线至身份属性、阶级属性的层面。我认为,很多的解读文字,将太多的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了氓,让氓背负了并不属于他的黑锅。

一、被告缺席的道德审判

本质上说,《氓》叙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女主人公成了被侮辱、被侵损的对象。跟普天下所有的被侮辱、被损害者一样,女主人公当然心有怨愤,需要找人倾诉,找地方说理。于是,便形成了《氓》。《氓》可以看成女主人公对邻家大婶的哭诉,也可以看作女主人公在家族会议上对氓的“恶行”的揭发,还可以看成地方法庭调解会议上的申诉。不论属于何种形式,需要读者注意的,都在于诗歌中呈现出的仅只是女主人公的一面之词,而一面之词,就难免存在着朝向利己的一面进行“善”的夸张,朝向损他的一面进行“恶”的放大的特性。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暂时锁定在诗歌本身,研究一下女主人公呈现给我们的这起“案件”: 《氓》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前两章,女主人公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终身,进而陷入情网,最终与氓结婚的过程。第三章,以桑起兴,暗喻初嫁时的润泽,暗示新婚的甜蜜幸福;接着,借鸠之贪食桑葚而醉,抒内心懊恼之情,慨叹自己不该过分沉溺到对氓的爱恋中。第四章,进一步指责氓,认为氓因为女主人公年长色衰而变心。第五章,追叙婚后的辛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誓言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如果仅以女主人公的诉说作为“案件”的定性依据,那么,诗歌中的氓,确实有许多难以宽恕的恶行,值得当时以及后世的亿万读者群起而批之。然而,就像当下社会中夫妻双方吵架后闹到长辈或者司法机关处一样,又有几个人不是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有选择地叙述“案情”呢?在女主人公的诉说中,氓除了首尾两处恋爱时节属于正面形象之外,其余完全是一个虚化的、可以任意描摹的负面形象。这样的形象,也就存在了无限的可曲解性。

有这样一些信息,被女主人公自觉或不自觉地遮蔽了:氓在家庭生活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氓只是爱女主人公的青春美貌?氓真的对女主人公的容颜衰老十分在意?氓真的因为女主人公容颜变化而不再爱她了吗?当女主人公起早贪黑的操持各种家务时,氓在做什么呢?„„

这些信息的缺位,使得再聪明的读者,也难以客观公平地审清女主人公的申诉。而答案的不确知性,又反过来推动了主观臆测的盛行,于是乎,才会有了缺席判决,并且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缺席判决。这样的判决,固然可能有正确的时候,但更多的时间,却注定会造成冤假错案。

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呢?当氓和女主人公由爱情而步入婚姻殿堂后,日常的柴米油盐,逐渐取代了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氓就如千百年来无数个男人一样,不再给妻子送鲜花,不再记得妻子的生日,不再渴望着拥抱妻子,亲吻妻子,不再在意她的一颦一笑,甚至不再在意她的疾病和憔悴。但女主人公却依旧浪漫着,依旧憧憬着让每一天都如恋爱季节那样温馨美好,总希望把寻常生活经营出“言笑晏晏”的无限情趣。于是,便形成了矛盾。

这样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从女主人公牢记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细节看,女主人公的内心中,不知多少次地回味过这些幸福时光呢。而女主人公抱怨的“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也不见得就是部分解读者所抨击的“变心”、“始乱终弃”,从正常夫妻关系的视角看,理解为女主人公在抱怨氓不像恋爱时那样在意自己了,似乎更合乎人情人性。恋爱的时节,氓一定会像古今中外的绝大多数男青年一样,为了讨好女主人公,说了很多的甜言蜜语,许下了很多海誓山盟。那些恋爱中的承诺,一旦到了具体的婚姻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够完整兑现。

有一些解读者,依凭了“抱布贸丝”四个字,把氓的身份确立为走南闯北的商人,认为婚后的氓四处经商,把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女主人公。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本性,使得女主人公长期处于独守空房的生存状态中,时间长了,女主人公难免心生幽怨,家庭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这样的身份认定,显然缺乏足够的证据。由《氓》所体现的社会环境和常态化的生活情境,很难推定氓到底是一位普通的农人、商人,还是城市平民。《氓》中,女主人公诉说的诸多婚后不幸,都和家庭劳作紧密相关。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春秋时期,这样的劳作,似乎更倾向于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模式。

且不论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吧,要探究氓和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状况和情感发展变化态势,氓的身份固然会对他的情感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还是来自氓在婚后家庭生活中的表现,来自他对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

如果氓在婚后啥事也不做,所有的脏活累活全都驱使女主人公去做,而且还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那么,氓当然应该被抨击。如果氓也同样操劳,甚至为了家庭的日子能更富裕些,在外面承受更大的劳苦,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呢?那样的话,至少不能将氓定性为“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氓的读书笔记

另一种可能性,同样存在:女主人公完成了由浪漫少女到他人妇的身份转换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家庭劳作之中。她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双手粗糙了,皮肤干燥了,头发不再光亮了。她以为这样的劳作,就是生活的全部。可是,她却发现氓总是抱怨她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注意收拾打扮,氓甚至还总要拿邻居家的漂亮媳妇说事儿,总会对女主人公说:“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穷忙,也不收拾收拾,都成黄脸婆了。你怎么不像对门的那家媳妇学学啊,看她多懂生活,多有情调啊。”这样的话,听了两三次后,女主人公心中便泛起了嘀咕:他干嘛总是说我不好,夸邻居家的媳妇漂亮?我每天任劳任怨地操持这个家,他不但不领情,还这样说我,看来,他变心了,不爱我了。

当然,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第四直至第N种的假设。只是,在只有女主人公独诉的诗歌中,一切假设,都无从考证。

可以考证的,只有女主人公的悲伤和决断。这悲伤中,满含着委屈和愤懑。而这决断,却又并不见得出自真心。悲伤中的女性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一切毒誓,极有可能是说完了,也就作废了,全不能当真。当女主人公脑海中还在不断浮现恋爱时的美好情感时,她的心,就没有真正死去。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退一步而言,就算氓真的不再爱女主人公了,也无法逆推出氓当初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就是虚假的,更无法逆推出氓和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夫权压榨。从古至今,由情投意合而结合,因彼此猜忌或失望而分手的夫妻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伤逝》中塑造的涓生和子君两位主人公,当初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才走到了一起,最终不还是因为生活的重压而消失了爱,彼此分手?婚姻生活中,爱的消逝不见得是因为某一方从一开始就存心欺骗,更多时候,是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呵护、相互搀扶。

《氓》成诗的年代,男女之爱并不一定就如部分解读者所猜想的那样有了尊卑观念。仅由《氓》中女主人公的倾诉,便认定《氓》“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体现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②,其实是一种误读,是将后世的封建时代的纲常观念前移到了《氓》形成的春秋时代。这一点,《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歌可以作为佐证。

在《诗经·邶风·静女》呈现出的亮丽情感中,聪颖而顽皮的女主人公和木讷而痴情的男主人公之间,女主人公似乎完全把握了爱的主动权。这种纯洁得近乎透明的爱情,哪儿有丁点的尊卑观念和夫权制度?完全就是一篇现代版的自由恋爱故事。而诗歌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男主人公,和《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女主人公又是何其相似。

另一首更为大胆、更为炽热的爱情诗歌《野有死麕》,更是以“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的叙述,生动地描绘出少女和猎人一起走向密林深处的独特心情:轻轻地走,慢慢地走,不要急躁,不要碰我腰间的围裙,不要惹那黄狗吓人地汪汪叫。在这样的爱情诗歌中,“先民们的天真烂漫和心无杂念,如同狂风暴雨洗后的天空,高远而纯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大自然和美。”③从这样的诗歌中,哪里能读出男尊女卑和夫权制度呢?

将《氓》放置在《静女》《野有死麕》共同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便可以发现,《氓》前两章所表现的恋爱生活,和《静女》《野有死麕》呈现出的这种纯净透明的情感并无任何差异。也只有这样的纯净,才会让《氓》中的女主人公念念不忘,才会反衬出后来的婚姻生活的贫乏。

四、只是当时已惘然

把《氓》定位为弃妇诗,不知是什么人的发明。在《氓》女主人公的自述中,虽然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倾诉,但由此而推定氓遗弃了女主人公,还是太过牵强。《氓》时代是否有男女平等的理念,似乎并无确论,然而,即使是在当下社会,在最倡导人权意识的文明环境下,家庭矛盾冲突依旧无法避免。很多的夫妻,争吵了,打架了,却并不代表着就有一方被遗弃了。民谚所说的“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说的正是这个理儿。生活中常常就有这样的夫妻,出现矛盾后,各自历数对方的种种不是,赌咒发誓要离婚,但要不了几天,却又如胶似漆了。倘若就因为偶然间听到了某一女子对同伴数说自己丈夫的种种不是,便认定她是一个弃妇,未免太过孟浪。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时代文化的影响,《氓》时代的男女,在两性关系的表现上,远比后世封建王朝时期要张扬、开放得多。这其中,当然无法排除含蓄、内敛,但即使是含蓄、内敛,也只是人物性格使然,而非社会文化的威压。《氓》的女主人公,从恋爱时的表现看,应该属于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性格。故而,恋爱之时,便大胆地爱,坦荡磊落,绝不矫揉造作;怨恨之时,又尽情地倾诉,无遮无拦,吐尽满腹苦水。也正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和这样的个性,她才能够最终发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裂誓言。不论这誓言中是否有夸张的成分,这份“过不到一起去就散伙”的选择权,跟只能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弃妇”,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何况,氓的种种“恶行”,还很有可能是女主人公的怨愤中的有意筛选。

当然,氓或许真的就是一位春秋版的“陈世美”;女主人公诉说的一切遭遇,也或许全部属于真实。即使如此,也只能说明氓在对待女主人公的情感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氓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说明氓过于自私,过于放纵自身品行,却不能证明他一定是个一以贯之的伪善之人、暴虐之徒,更不能推导出他的行为,是建立在压迫者思想基础上的、夫权统治意识支配下的故意之举。

面对了已经出现裂痕的婚姻,女主人公应该是想方设法进行了修复的。这期间,氓做了些什么,无法考证。而女主人公的修复婚姻之法,从诗歌内容看,似乎体现为吃苦耐劳。女主人公想用自己的吃苦耐劳感化氓,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显然不理想。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女主人公才会最终忍无可忍地爆发,才会毅然返回娘家。女主人公坐在回娘家的车子上,心中翻腾着的,一定是这样的不满:好你个白眼狼!我这样没日没夜的伺候你,操持这个家,你还这样对我。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下去了!

果真如此的话,女主人公显然就犯了一个认知错误:妻子,绝不等同于保姆,不是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承担起来,就能够经营好一份爱情的。恋爱阶段的美好,前提是相互欣赏,总要想方设法发现对方的优点。婚姻要想保鲜,这样的相互欣赏依旧重要。当女主人公一边任劳任怨地操持着家务,一边不断腹诽着自己丈夫的懒惰和不知体恤时,婚姻的裂痕其实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开始出现。只是,当事人尚未发觉而已。

五、置身当下的解读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氓》留存于中学教科书中。《氓》的课程价值,并非在于让我们体察先民们的婚姻生活,更不在于借此批判夫权制度和男尊女卑。《氓》就是一篇文学作品。《氓》的倒叙式手法,复杂的心理情感描绘,精巧的比兴,无一不在昭示来自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氓》时,教学的重心,首先应该放在对这两千七百年前的文字的鉴赏品味上。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在斟酌咀嚼中发现赋比兴手法的魅力。达成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够精心构设探究的话题,引导学生品读作品的现实意义。

对当下生活中的高中生而言,《氓》之作用于灵魂的最大价值,在于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其中,爱的责任心的培养,将是《氓》能够生成的最大育人价值。当然,“学会爱”,也可以看作由《氓》的学习而引申出的一道开放式作业。

① 引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引自《百度百科·诗经·卫风·氓》

③ 引自张宏杰《〈诗经〉时代的爱情》,《新京报》2012年11月06日

篇四:《呐喊读书笔记》

在今年十月份期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呐喊>一书,虽然还了解甚少,但愿意尝试着对其中的底层群众略加分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14篇白话小说。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外表看似癫狂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作者通过描写狂人癫狂的,看谁都仿佛要吃人的变态心理,实质上是为了反映当时看似充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实质上就是?吃人?。本文中的狂人在我看来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封建战士形象,他具有很严重的疑惧心理,走在路上赵家的狗看他两眼,他便怕了起来,对于赵贵翁和七八个路人的眼色甚至是一伙小孩子,都认为是与他有仇,要害他,当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狂人更是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其次我要说的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孤高自傲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他十分迂腐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只会死读书,因此读书虽是改变孔乙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他却不能考出地位。呐喊读书笔记。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与短衣帮地位同等,孔乙己的迂腐着重表现在他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出路是不大的。当短衣帮揭开他考试不中的伤疤时,他只好?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孔乙己的痛苦难堪与众人快活相映衬,喻含了孔乙己悲凉的命运,他凄惨的经历非但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反而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文中多次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境遇,如文中写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中提到了众人的嬉笑声表现出了世态炎凉,我读到这儿不禁心寒。文章对孔乙己的肖像也刻画的入木三分。他沧桑的面容暗示了孔乙己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常遭到欺凌侮辱。在我的心目中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在他迂腐麻木的性格外表下实际上有着一丝善良。文章侧面描写短衣帮对孔乙己悲惨生活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批判了封建社会民众爱心和同情心的缺失。文章最后写了一句看似矛盾的话,既用了大约又用了的确,实质上暗示了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死无疑的悲惨下场。

我第三个要分析的是阿q,阿q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多重人格的拼凑,对于我来说最熟悉不过的便是阿q精神了。在我个人看来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当众人眼中的小丑为骄傲,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他表现出一副强者姿态,如阿q面对小尼姑和王胡时。但是他一旦面对有钱有势的地主少爷时,他是当面不敢吭一声的,但是事情过后,他总会在背地里骂上两句,并欺负一下其他人或者找些东西撒气。这就是阿q精神的具体体现了:当阿q被赵家少爷打后,他暗自说到现在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了。一句话便完全转变了阿q的心情,他居然得意起来了。其实阿q心中很清楚他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及赵老太爷的,而且人们对赵老太爷的尊重远远大于对他的尊重。可就是这一个巧妙的心理暗示让他完完全全转变了心态。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类似的例子还有阿q与王胡战败后,调戏了小尼姑,赢得众人的喝彩,顿时所有的遭遇和不快全都抛至九霄云外。阿q其实是<呐喊>中底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不学无术,到处惹事生非。只不过他的人物性格被夸张和加以突出。阿q异于常人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把握时机,当革命热潮刚刚掀起,而大家都在犹豫时,阿q已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派,虽然他并不了解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革命的目的很简单讨回之前所受的屈辱。阿q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有骨气的真正的人。面对比自己有权势有力量的人,包括他之前非常鄙视的王胡在内,他都会低声下气显出一副奴才相。

我还需要做简要分析的是作品<药>中的人物。他们是农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篇文章写了老栓的儿子之死,却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的支持,革命没能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令人寻味: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死有什么关系?文中多次侧面刻画了华小栓的人物性格,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活力的典型封建家庭孩子的形象。文中有以下一些描写:?小栓??你坐著,不要到这里来?;?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通过小栓母亲的几句命令就刻画出了这样一个无思想无主见的小栓形象。至于革命者夏瑜,他则和小栓完全相反,他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对推倒封建制度充满了希望,敢于奋斗,敢于献身。只可惜他没有认识到革命的观念并不能深入农民心中,最终落了个被人害死的悲惨下场。对于小栓的父亲,他是一个麻木,愚昧,不懂得革命的意义之所在的封建农民的形象。革命者为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而他却用馒头蘸着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愚昧的群众不但不能理解支持革命者,反而认为革命者的牺牲是可以从用钱买来享用的!作者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如此不仁不义之人,断了子孙也是天经地义。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年少时活泼机灵,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英雄,可是当数十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己经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个闰土了,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和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头人。作者在表示悲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愤恨和不满。在文章最后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并希望他们能不要重复自己的路

至此我要详细分析的人物就告一段落了,当然<呐喊>中还涉及到了其他许多底层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就是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帮助他人,敬岗敬业的人民公仆形象,其实这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有很大讽刺作用。在现在这个世界中,碰瓷,讹钱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人人都有文中车夫所具备的那种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精神,那么我想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很快就会被杜绝。除此之外<风波>一文中的九斤老太,九斤嫂,赵七爷也是典型的底层农民形象。譬如赵七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可是大家伙却对他尊敬有加,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七斤辫子的有无成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从前的??,是这样的么?从前的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这句话,从而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农民保守性以及狭隘性。<社戏>一文中塑造了一些朴实热情好客的农民形象。如六一公公,阿发,双喜等,都十分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好东西。这如果要是放在现代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以上就是我对<呐喊>中底层人物的一些个人看法和简要分析,其中必定有不少谬误,还请老师多加指正。


呐喊读书笔记(二)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名书<呐喊>,这是由十四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节选,内容非常的好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车夫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夜晚乘车回家在路上看见了伤人,鲁迅认为他和车夫不会下去救人,没想到车夫却停到了伤人旁边,于是便救助伤人,对鲁迅先生说:?您可以往旁边一点吗??然后鲁迅点点头,于是车夫便把伤人扶上车,拿出医药箱包扎伤口,鲁迅被这一举动深深的感动了。这让我想起学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有一小节是救助车夫,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因为上面这则故事感染了他。

在生活中丶学习中,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98561.html

    上一篇:读后感童年300字

    下一篇:子夜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