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无限宽广》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道路无限宽广》读后感

  好友赠我一本书,书名《道路无限宽广》,作者松下幸之助。说实话,若非朋友相赠,我想不会主动选择看,大学时读过一些的成功励志、心态调整类的书籍。鄙见以为,每个人他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性格禀赋不同,各自机缘境遇也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成功之路各不相同。若以他人的成功之路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或者学习目标,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多少年来,没有再读过一本励志的书籍。

  记得村官生涯结束时,镇长送了一本《不去抱怨的世界》,励志类的书籍,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从未翻阅。或许这是一种偏见,让我错过了许多好书。但这本《道路无限广阔》作为好友所赠之书,还是非常愿意去读,加之任务所在,因为要写读后感。曾经有位朋友推荐我看一部电影,让我看完给她写了一篇影评,她们都有做班主任的潜质,喜欢布置作业,而我只能做一个“天生励志”的学生了!

  速读 朗读

  自年少时已养成速读习惯,一般篇幅的书都能很快读完。这本书总共也就十几万字,且文字通俗易懂,若以速读方式,一两小时就可以通读一遍。实际情况….我读这本书所用时间为100天,从6月20日至9月20日。为什么时间这么长?因为每天只读一篇,而且是朗读。速读的确有很多好处,可以很轻松地快速浏览书中的“大千世界”,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略见大观,不求甚解”,使思考减少,所获锐减。很多年前便意识到这一点,可一直没有机会去调整,此次正可一试。感觉确有不同,朗读时,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作者的主旨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整本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以一些日常的所见所思,是一场新雨、一树樱花,抑或是个人责任、处世心态。越是深刻的道理,越是蕴含在简单的文字背后。越是需要慢慢品读。若把读书比作旅行,默读是坐着观光车,朗读却是在步行,所见所感,孰深孰浅?!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书便有朗读的好习惯,科学证明朗读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率。现在,在应试教育的摧残下,朗读逐渐淡化。只有在小学校园才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到了初中,老师开始要求学生默读,给朗读留下的时间仅剩早自习的一小时,还常常保证不了。

  儒者 商者

  从松下的言语中,总是有中国儒家思想的味道。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在近代引进了西方文化,但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保留。书中,松下多次提到,要做好产品,做好企业,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做出贡献,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现代版。

  作为商人,可以逐利,但这只是手段,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整个国家。日本战后能迅速崛起,和无数松下幸之助这样的日本企业家倡导的“实业兴国”不无关系。现代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往往缺少了这种精神,为了逐利而逐利,一味追求金钱数字的最大化,而没有将“经世济民”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这和信仰缺失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整个大环境。时代在发展,商人的地位确实比以前提高很多,但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下,还是显得如此无力。《大国崛起》日本篇中描述,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商人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已经达到了和政治家同样的地位。有着超高社会认同感和国家使命感的日本商人,在一百多年的日本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松下、三菱、本田、索尼等商业巨头,皆成了日本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完这本书,敬佩松下幸之助的不是他的商业才能,而是他儒家思想的活学活用。商者为了利益,儒者为了国家,两者的统一便是“儒商”:以商为手段,以儒为思想。

  神明 信仰

  通篇,松下多次提到“神明”,我不知道他所说的神明具体指哪一位,或者只是一个代称,一个信仰的代称,如中国人口中的“天”、西方人口中“上帝”。从松下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松下对“神明”的敬与畏——这是对信仰的敬畏之情。

  网上有个段子写得很好:西方社会,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自由,平等,博爱;日本社会,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知识、技术、进取;中国社会,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政府大楼、银行,因为这里存放着我们的信仰——权利,财富,欲望。中国传统上是个世俗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缺乏真正的信仰,所追求的往往是物质上的,而非精神上的。在古代,生产物资相对匮乏,民众以吃饱饭为目标,因而民以食为天;在当今,商品经济下,温饱问题已解决,民众以多赚钱为目标,因而利益至上、金钱至上。一个以金钱为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他们没有道德底线,为了自身利益,任何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致使种种乱象丛生。当下中国最危险的不是经济停滞、发展不前,也不是列强觊觎、诸弱袭扰,而是信仰危机。信者,信念也;仰者,仰视也。心怀信仰,心怀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心怀信仰,心怀坚定,虽千万人吾往矣。

  问道 闻道

  松下在书中阐述的道理,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耳熟能详。这本书若是换成一个无名者写的,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去看它:这些正确的废话。可是为什么作者标上松下幸之助,就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原因很简单,他身上有光环,书自然有了光环效应。这些光环从何而来,是因为他是是著名企业家,是成功者吗?不是,而是他的身体力行,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把这些“正确的废话”变成了真理。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寻成功之道,问前辈者有之,阅书籍者有之,观电视者有之,拜神佛者有之。其实在儿提时期、学生时代,家长、老师便教了我们大多的人生道理,甚至是真谛。坚持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奋如“天道酬勤”,处事如“诚实守信”….. 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但是并没有去用,使其沦为了正确的废话。打个比喻,某天你得到了一本绝世的武功秘籍,你一定会成为天下第一吗?NO,你不去苦练,任何秘籍都白费。那些道理其实都是“绝世武功”,只是我们没有去练习而已。若能坚守其一,人生轨迹或许会大不同,现在的困惑或许会少很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刻意 随缘

  曾经有几位学弟学妹问:“我应该看些什么书?”我没有直接去推荐那本,而是说随缘,他们问什么是随缘,我答随缘就是不刻意(希望没有误人子弟)。个人的愚见,并不需要刻意的去找哪本书。只要记住:开卷有益。马上会有人反驳:那读到烂书怎么办?我的意见,读到烂书,看到不好的东西,但让你更加全面认识这个世界。好与坏,皆在于心。主动愿意去读书的人,应该有三种诉求:其一是消遣时光,获得快乐;其二是增长知识,开阔眼见;其三是解开疑惑,明白道理。有第一种诉求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娱乐性、八卦性强的书,如小说、笑话等。有第二种诉求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选择,想了解历史的看历史书,想了解科普的看科普书,想通过考试的就去看教材吧。有第三种诉求的,就是我上面所说的:随缘。有些书,可能对你没有启发,说明此书与你无缘。有些书,可能里面只有一句话触动了你,那这本书对你就是有意义的。有时,甚至电视的一句台词,报纸的一句品论,朋友的一句话,只要让你有了感悟,这些都是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越积累,会越多,而道理越追求,离你越远。真正的道理,不是追求来的,而是自己感悟出来的。往往在不经意间,你忽然想明白,这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不是凭空而来,是一个人长久以来积累知识的升华,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在中国扣除教材书,平均每年每人1本都不到。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人均8.4本,韩国人均11本。有人把这归结于中国现在好书太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谬论。中国几千年来,所出书籍数以万计,其中堪称经典也数不胜数。好书太少,从何说起。若把这些经典的百分之一读上一遍,便可称得上学识渊博了。所以归根到底,不是书少,而是不去读。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精神是空虚的,,没事就去赌博、吸鸦片,侃大山,一百年后现在中国人精神同样是空虚的,不同的是,没事就是用手机刷微博。

  百日 一书

  捧起这本书,已经百日。100天,可以做什么?100天,似乎可以做很多事;100天,仿佛又什么做不了。这100天,我读了《道路无限宽广》。

  各位看官,在下声明,写了这篇读后感:其一是兑现承诺,读后写感悟给朋友;其二是交流心得,欢迎吐槽、扔板砖。并不代表我推挤这本书,作者离世这么多年,也不能还阳给我推荐费哈。所以读与不读,在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0766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