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罪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

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比如,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

国文化相区别。同样的道理,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比如日本文明。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也可能包括亚文明。这些文明充满活力,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以及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不仅仅指国际上,包括国内,由于移民、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美国文化多样化,并且宗派增多,在亨廷顿看来,都严重威胁着美国一直以来最本质的国家价值文明观:即建国初期所提出的民主,平等,自由。一是移民的范围和来源的变化;二是多元文化影响的加强。移民带来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多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美国国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身文化的重新认定。同时移民逐渐的增多,带来不同的文化,有着相异的信仰,这些都日益使得美国国内的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等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文化多元、宗教多样化的影响下也势必威胁美国的特性,并在人数上、在其所占领域有着更大的说服力和合法化。这些移民带来的文化与宗教认识到美国国内本身(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存在的多样化,因此也并不赞同美国有着共同的文化。并希望提升其本民族和文化的地位。这无疑是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针对美国国内文明冲突的又一观点。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三、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观点

亨廷顿对于普世文明的观点持一种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并认为世界不存在普世的西方文明,同时也反对关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观点。在其划分的文明之中,要打破普世文明,则要防止其中任一文明的普适性。而在八大文明中只有西方文明,由于其经济、历史、地理等原因使其具有明显的传播其文化的特征与倾向。所以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怀疑即使对西方文明普适性观点的反对。亨廷顿对普世文明中广为传播的四种观点进行了例证反驳。

首先,普世文明观点中,把世界上不同国家、群体、社会所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作为其共同点。亨廷顿列举了一些观点:人们都认为谋杀是不可宽恕的、邪恶的,这些观点中就把这种共同的看法作为普世文明的存在,并在将来会成为普世文明发展的依据。而亨氏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肤浅的理解,虽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共识,但并不意味着文明就因此而普世。这些共性之处只是不同文明的最基本特性。现代世界的八大文明,历史上出现过的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等都有着类似特性,也并不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理解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变的内涵。

其次认为现代社会,无论社会制度、风俗、经济发展水平、道德发展状况有何不同,都有着诸如文字、乡村,因此也认为普世文明也即如

此。而亨廷顿持有不同看法,他解释了此观点与之前文明之间拥有的基本观念一样,都只是社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因素,而不足以成为普世文明发展的要素与论据。“从分析中可以知道,文明之于其自身的传播和世界中文明多样性之间是没有任何矛盾抵触的。”

再次,赞同普世文明的观点中指出,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之间存在共通的

价值观、存在共同的理念。对于此观点,亨廷顿认为,这些一种文明与另一文明之间的所谓相同价值观与理念不过是少数高层的文明。并称这种相似性为达沃斯文化,亨廷顿解释道,这不过是世界上一些精英所认同的文明,并不代表整个文明和国家,也不足以成为普世文明。“一种少到只占世界人口总量百分之零一的文明远远不是普世文明。”

最后,由于经济发达,使得西方在文化传播、生活方式、教育模式上对其他文明都产生了较多影响,并利于西方文明的普世化。但亨廷顿用一个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来反驳此类观点。认为西方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化,深层次的文化依旧是其他文明沉淀已久的文明。而这种仅仅传播表面化的所谓文化,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其不具备文化的特点,不能以表面来代表西方文明。“在西方文明中,其本质是历史发展已久的大宪章,而快餐只是一种表面化、易变化的向外传播,其能力不能从深层次对别过文明产生动摇。”

四、文明的冲突性

虽然关于文明理论不是亨廷顿第一位提出,划分不同文明也不是其首

创,而将文明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联系并指出文明的冲突性则是其理论生命力所在。亨廷顿从历史角度,逻辑角度,现实角度提出文明具有普遍冲突性。

第一,亨廷顿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文明冲突大于文明之间的和谐。 首先文明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在早期阶段,人类由于地理原因、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而随着一种文明的发展,其经济文化社会得到逐渐完善,为了获得更多来自地理、财富等,一种文明与另一文明之间有了战争等,以此征服别的文明。其次是由各个文明之间的争端,到西方文明因其快速的发展而对其他文明产生的冲击力。最后,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作用伴随着其他文明的发展而减弱。在其他文明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它们开始有了其自身对本文明的认同度,开始对西方文明之前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有了自己的声音,开始了反抗。而这一从文明之间的摩擦,到西方文明占上风,再到对自身文明的认可,无不反映了文明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冲突的发展模式在进行。

亨廷顿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角度对文明冲突明显,还是和谐突出上得出结论:在历史上,随着各个文明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随着其各自实力和认同的增强,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多。对于统一文明内的国家,彼此相处更为和谐,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国家,则是冲突多于相互的和谐相处。

第二,从文明作用及自身内在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文化冲突的普遍性。 首先,不同文明时间的相异性是客观存在,也是最本质的。这些不同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篇二:《《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

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首先,普世文明“实际上在所有的社会里,人类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也就是那些前线的关于对、错等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道德”,对于这一点,亨廷顿认为“它既是基本的又是根本重要的,但是它既不是新鲜的也不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普世文明仅仅指这些东西,那么它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如果普世文明是指那些与原始社会相区别的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那么,它们同时也在除了西方文明的其他文明中存在,只要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不管它拥有怎么的文化,某些东西就是共存的,如果是这样,“文明本身的传播与多元文明的存在并不矛盾”,多元文明反而是更现实的。再次,普世文明在某意义上是指某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假设、价值和主张,也可以称为“达沃斯文化”,对于这一点,亨廷顿指出“它远不是普遍的文化,而且那些在达沃斯文化方面有共同性的领导不一定在他们自己的社会确保权力控制”,这一内涵在影响范围上不够普遍,同时,这种达沃斯文化所拥有的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否与所拥有的知识文化相区别,这也是有待考虑的。最后,奈保尔的这一含义可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对此,亨廷顿用实例来推翻这种设想,一个文明中的人们不会因为购买另一个文明的商品而改变,也不可能因为彼此的交流而失去自我。总之,亨廷顿从普世文明概念的提出上判断普世文明存在的不合理性。 亨廷顿对三种普世文明可能出现的假设做了一一的批驳。第一种假设认为:冷战结束后,“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这种假设错误的认为只能选择这两者中的一个,然而除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以外,世界上还存在民族主义、社团主义等多种形式,尤其亨廷顿指出“存在着许多位于世俗意识形态世界之外的宗教

选择”,这些依然会使文明的分裂存在。

第二种假设认为:“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媒体和电子通讯——的增长正在产生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这种观点其实与普世文明含义的第四个内涵有共通之处,同样的,冷战后10年间国家间贸易增加,但民族国家间的战争也是空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并不能维持国际稳定,减少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差异性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根据特定的背景下用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来界定自己。”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也是一样的,相互之间的贸易反而会使彼此相互区别,而不会产生共同的文化。

第三种假设,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论点,把普世文明看作是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同时,由于西方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所以,普世文明也就是西方文明,普世文明的实现也就是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的过程。亨廷顿对这种观点提出批驳,一方面他指出,现代社会可能由于技术、发明和实践以及工业社会结构两方面原因要比传统社会之间彼此更相似,但是没有事实表明这些现代社会必然融为同质性的;另一方面,亨廷顿指出西方文明的核心内容,即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在现代化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认为普世文明就是其他文明趋向西方文明,甚至西方化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亨廷顿尤其提到普世文明存在的两个障碍:语言和宗教。英语虽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语言,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英语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尤其是知识交流的工具而被使用的,它“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同时,他指出英语在许多国家的使用越来越本土化,也就是说,人们使用英语,但却不会造成西方化。人们使用英语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正式由于要保存自己的文化才使用英语同其他文化交流。语言不能促进普世文明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代表权力的分配,当殖民地国家独立后,为了维护政权和民族认同,维护社会机制,本土语言被推广变得流行,所以“语言正在被重新组合和重建,以使之与文明认同和文明界线相一致”。

关于宗教,亨廷顿直接点明“一种普遍宗教出现的可能性比一种普遍语言出现的可能性大不了多少。”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宗教的复兴,宗教的复兴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宗教复兴运动是反世俗的,反普世的,而且,除了在基督教中的表现,也是反西方的”。因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所崇尚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体制等都是不同的,有些宗教之间的观念甚至是相排斥的,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要令这种根本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同的宗教相互融合,甚至形成一种普遍适应的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亨廷顿除了从理论上驳斥了三种普世文明存在或出现的假设外,他还从非西方国家应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实践上,对普世文明的出现作出了反驳,面对西方的扩张可能带来的西方化,非西方国家做出了三种回应:第一,拒绝主义,即拒绝西方化,甚至现代化。同时,亨廷顿指出进入20世纪后,这种完全拒绝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基马尔主义,也叫凯末尔主义,即拥护西方化,并且积极地全方位的向西方学习和茅房,然而要抛弃自身的历史和本土的文化却容易造成尴尬,致使国家成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第三,改良主义,即拒绝西方化,但接受现代化。这种做法试图将现代化同自身的文化结合起来,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表明,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西方文明想作为普世文明推广和传播史十分困难的。现在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各文明相互作用的世界,即使文明的力量在不断变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一定消减,但一个文明要取代另一个文明或多个文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启示

读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尤其是亨廷顿贯穿全书都提到的普世文明

和普世主义,自己关于文明的概念以及世界各文明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亨廷顿在西方文明正值强大的时候提出西方的衰落是一种突破。不管本书的目的是否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其实是为了宣扬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但它却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关于世界文化、政治秩序不同的见解。从本书的讲解中,能看出来西方国家确实想利用各种通讯、媒体、交通手段来传播西方文化并企图让非西方国家“西方化”的目的,想采取类似于应对苏联的“和平演变”的方式对非西方国家从语言、宗教、大众文化等方面实行精神渗透,从而达到转变非西方国家的价值、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目的。

面对这种西方普世主义的冲击,我们应该理性的面对和解读。首先,应该在多元文明的框架内理解“普世文明”。承认世界史一个多文明的世界,而这种多文明的世界下的“普世文明”更倾向于是一种普世文化或普世伦理。几大文明融为一体或被某一种文明代替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个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是不会存在的。亨廷顿也指出:“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各种文明在“浅显”的道德层面上仍然有共通之处,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趋向”,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在道德层面上有一定的普世伦理存在,这也是不同文化国家相互交往的基础。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普遍的道德基础上,每个国家都应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是仅仅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就可以得来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抛弃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就是砍掉自己的“根”,失去了吸收“养分”的依据,最终导致自己成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失去了在世界秩序中应有的地位,丧失文化甚至政治上的话语权。我国要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因子,确定自己的核心文化,避免“春节”让位于“圣诞节”的出现,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自己的核心文化。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便是实现文化发展。为了防止西方以各种形式的文化入侵,我们应加大自身的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其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优秀电影、电视、音乐等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创作,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大众树立正确的、符合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支持和引导。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篇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蔡淋芬 08519013

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在把握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对作者的观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剖析。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关键词:基本框架 理解和观点 剖析

刚开始拿到此书很迷茫,里面全部都是数学中的多元变化,文化、国别、地域差别、语言差别等等的各种变化,根本读不懂,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帮我完成阅读,我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基点,更没有办法下笔了。多读两次之后,我从总体上对本书有了一个笼统的的把握,但对其内容也有一些质疑。他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解读起到了轰动世界的效果。此书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常人不会选择的角度下手谈论世界格局的变化。例如“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在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模式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又如“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等。

一、对本书基本框架的把握和观点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讲,作者从西方文明写到了东方文明,从中世纪文明、华夏文明写到冷战结束后的文明以及对未来文明的预测,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将文明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得非常精湛。通过用对比的手法将每一地域的文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并从此得出结论及:“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也就是说世界要和平,国际要稳定,只有建立在被世界认同的文明基础之上的秩序才是可靠的的,才能起到作用的。其次,在作者定好文明维护国际秩序的基调之后,开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半径画起各(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范围来,对各种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倾进行了特点性分析。也对一些基本的范畴进行的论述,例如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利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军事的转移、文明的政治界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等等。最后,作者对国际的发展趋势做了自己的预测。贯穿了这些内容,作者将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下面将谈谈我对这四大部分的逻辑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一)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第一部分这个题目主要是借助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而得来的,在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导下,世界的文明发展也成了多极化趋势,即亨廷顿口中的多文明世界,这些文明主要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的形成意味着国际局势中交往的主体不是以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是以文化组成的各种“文化体”,即亨廷顿所说的核心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世界政治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并对不同世界的文明进行了对比分析。亨廷顿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第二章中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即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性质和文明之间的联系。在最后一章中他主要谈及了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以及它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等等。(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亨廷顿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活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这一观点太绝对化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为自己理论的不足作辩护,可反而是越描越会。我们区别不同人民的一般标志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迷糊,那就是国别,那就是政治。比如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几个人作自我介绍,肯定会说我是中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等等,我想大家不会都一直介绍说我是地球人、我是亚洲人吧?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介绍说我是欧洲人吧?因为他们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但是他们具有同样的欧洲文化大背景,但是他们说出的却是国别、民族、政治。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保障,和基本的生存安全,而国家实力指有形物之理和无形精神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国力,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对政治的影响其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3.科技因素。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稳立于世界之林的技术保障。

4.国际法。国际公法通过各种公约、跳跃、国际法庭去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而国际私法主要通过准距法发挥其调节作用。

5.其他因素。例如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等。

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绝对不是主导作用,因为他不是世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经济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文明不可能是影响国际格局的主导因素,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结盟、合作或者其他表现方式的协作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任何一个个体也不会和其他的个体融合到一起,更别说什么合作、结盟了。

“人们不仅适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是,才了解我们是谁”。政治表达的是一种认同,文化表达的也是一种认同,我们要认识、了解自己就必须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没有别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支持什么,认同什么就必须了解别人支持的是什么,才能确立起自己支持的对象,任何有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不是”也就无所谓“是”了。“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亨廷顿是在号召全人们做抉择,即选择一个他们认同的文明,其实质是选择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认识它、了解它并支持它,进而反对与其不同的文明、和民族,他用文化为幌子,企图找到更过反华的“盟友”,继续他们的“中国威胁论”。他的这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来讲是对他认同的文明进行宣传,对其他正在寻找核心国家文明为依靠的文明进行示威,如果你选错了文明、跟错了队伍,你的文明终将没落,你的民族终将面临灾难。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按这句话的逻辑就是具有相同文化的就会有共同的国家利益,活或者结盟什么的,那么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日、韩是否该结盟呢?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中和日本韩国的国

际关系并不理想,这是我们没有文化共享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利益取向不一致。

(二) “变动中的个文明力量对比”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文明也不例外,亨廷顿认为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力量实在不断变化的,例如西方文明成衰落趋势,而东方文明却成蓬勃发展之势。第五章和第六章就主要讲一些文化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以及原因分析,例如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又慢慢的为文明于文明之间和文明内部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讲旧的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联盟关系正在瓦解,并将被以文化为基础的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他认为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认可而组合在一起,进行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各自的利益企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提速,以共同目的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联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稳固了,各种联盟内部出现了矛盾,联盟与联盟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因为不能调和而激化,最后以重组结束了联盟的生命。慢慢的,一超多强局面取代了了两极格局,各种联盟实现重组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牌强国做到了屹立不倒,很多新兴强国也毅然耸立在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影响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国家或某个核心文化圈,比如俄罗斯和其近邻,中华及其共荣圈等。

这部分里讲到了文化与经济合作,“单一文明组织比多文明组织做的事更多,也更成功,无论是政治和安全组织还是经济组织莫不是如此”,亨廷顿认为单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安全„„如果文明甲乙丙丁要进行合作,就得寻求一种共同认可的文明来减少进行复杂合作的困难和障碍,以这个共同的文明来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纽带,这岂不是很低效?或许甲乙丙丁根本就不用找共同的文明,而坚持以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平台就可以进行高效的合作。何必要去强调、强化这样一个共同文明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让这些企图找到合作伙伴的文明去寻找共同文明吗?谁又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共同文明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我们心里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提防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有可能的反华行动。(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任何两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国家,如果他们想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文明是随时可以为这两个国家服务的,他们可以追根溯源、生拉硬扯的将两国用文明联系在一起。这跟一句古话非常相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为合作或者是自己的某种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文明往往是一个绝佳的幌子,但这个幌子永远不可能代替国家经济、政治利益而站在国际局势的首位,文明对于解决各种冲突和国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往往如道德对于法律的强硬而在很多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四)“文明的冲突”

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几大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例如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边界冲突为典型的伊斯兰文明内部的冲突等等;以多文化为特点的政治局势;从过度战争到断层线战胜,例如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从逻辑排序上讲,我觉得第三部分和第二四部分应该调换位置。一个新的秩序的确立(第三部分)是因为有旧秩序的消失,而这时出现的则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最后经过历史的筛选剩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明,进而组建新的秩序,当这个新秩序组建好之后,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各种文化力量不断变动,形成新的冲突(第四部分),进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应该对这两部分进行调整。

(五)“文明的未来”

这部分主要讲亨廷顿根据自己分析的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将来世界文明的走势做的预测,例如西方的复兴、世界之中的西方等。

二、以事实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最近国际上发生太多“民主、人权”的事,让我更加看清了亨廷顿的理论本质,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换成实质性的名字——利益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持续两个月的利比亚战乱状态就是利益冲突的真实写照,前面我也提到了影响世界政治因素很多,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我觉得利比亚之所以会遭受多国轰炸的境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家实力不够。利比亚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和西方各强国抗衡,甚至是周旋的高度。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篇四:《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一: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故事发生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以卡洛维为第一人称开始展开叙述。他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后来到美国纽约做股票生意,与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之成为了朋友。盖茨比出身贫苦,但他野心勃勃,后来通过非法贩卖私酒而暴富。他经常在家举办大型宴会以吸引住在对面的他五年前的恋人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黛西在盖茨比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欲熏心嫁给了出身富裕家庭的汤姆,但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她与盖茨比重逢后又旧情复燃,但盖茨比发现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单纯的女孩,而变得自私、虚荣和愚蠢。但是盖茨比仍旧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后来黛西一次酒后驾驶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并与汤姆一道密谋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最终他自杀身亡。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在以前历史课学到过美国在战争初期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股票生意,并想以此发财。他住在长岛,与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之交上了朋友。盖茨比原名盖兹,和卡洛维一样也来自中西部,他出身贫寒,胆雄心勃勃,后因贩卖私酒而暴富。他经常在家举办大型豪华聚会,大宴宾客,以显示其阔绰,目的是为了吸引五年前的恋人黛西并赢回她的芳心。五年前在盖茨比服兵役时,黛西曾是他的恋人,在盖茨比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利欲熏心嫁给了出身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

布坎南。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并没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在卡洛维的帮助下,与盖茨比重逢后好像又旧情复燃。但黛西已不是原来的黛西,她不再是盖茨比想象中的纯情女孩,而是一个愚蠢、自私、庸俗、美丽的躯壳。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致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的家中并开qiāng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细腻而准确的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风貌,细致地描绘了当时被称为“爵士时代”的那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狂热场面。在小说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并以他们的生活反映美国20年代的社会生活。汤姆和黛西是当时旧贵族的代表。他们追求生活的优雅与情趣,精神空虚,只会用金钱去消磨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他们道德堕落,自私,没有责任感,“他们是粗心大

意的人,汤姆和黛西,他们毁掉了东西和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堆里或异乎寻常的麻木不仁当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制造的烂摊子”。盖茨比是通过自己艰苦奋斗而发家致富的新贵。他为理想而努力,感情真挚而忠诚。但他爱讲排场,喜欢炫耀,没有品位。威尔逊夫妇是下层劳动人民,他们虽然辛苦劳作,生活仍然贫苦,没有前途,命运悲苦。但不管这些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无不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金钱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成为众人生活的“新圣经”。20年代的美国成了一个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国度。作者凭借着优美的语言,精妙绝伦的技巧呈现了新颖而深邃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堪称“美国2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

[篇四:<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一种忧伤的美,<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好久没有读书,尤其是小说,伟大的小说总是能折射出读者内心深处那隐隐的痛楚,美丽和忧伤。然而遗憾的是,我并未能很好的理解这部小说。两个晚上的阅读并未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心灵震撼。然而,这有什么关系。

我很欣赏那种有信仰的人,一生为了一个信仰会让我有一种膜拜的感觉,现实总是这样,不论当初是出于何种目的,只要做了,终究都会有所成绩。盖茨比的成就来自于内心强大的对憧憬的渴望,然而当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这难免让我感到可悲,也许,生活中的平淡才是永恒的美,我也不知道。

作者的文笔优美,对环境,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这让我更加确信了“对细节的追求是成就伟大的必由之路”。整片文章中充满了一种忧伤的美丽。也许,在空闲的时候,我应该再次拜读。这是后话。

[篇五: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9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刚刚完成。美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一跃超过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大强国,出现经济空前繁盛的景象,全国各地一派欣欣向荣,小汽车、电灯、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觉得不会再打仗了,是时候尽情享乐了,年轻的一代更是觉得进入了一个欢乐绚丽的新时代,他们开始放弃传统的道德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整日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经济的繁荣代价是社会的世风日下。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故事通过主人公尼克的视角讲述了盖茨比的故事,为了爱追求金钱,以金钱博取爱,最终死于他人qiāng下。小说通过盖茨比追求爱情梦想的破灭,表现了年青一代“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盖茨比就是一个追逐美国梦的年轻人,早期美国梦意味着: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而在一战结束后美国梦却在悄悄变味,其背后的动力成了对财富的渴求。盖茨比为了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不惜铤而走险贩卖私酒以此获得巨额财富,从此开始整日笙歌艳舞,没日没夜的在心爱的姑娘黛西附近宴请宾客只为引起黛西的注意,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台的事。由此可见,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拜金主义与攀比之风空前繁盛着:社会各阶层的人不择手段赚钱,有钱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贷款消费盲目攀比。于是经济越发呈现繁荣的景象,殊不知这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并最终引发二战。

女主人公黛西也是人性堕落的代表。黛西身为交际花每日晚上都有军人来自己家中参加宴会,而黛西跟随盖茨比的原因则是因为盖茨比欺骗她说他很有钱,随后盖茨比离开之后黛西便立马开始寻找新的归宿,有钱有势的汤姆成了他的丈夫,而带到多年之后盖茨比腰缠满贯的回来的时候,黛西又决定跟随盖茨比,后来黛西撞死了人,汤姆献计利用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嫁祸于盖茨比,黛西又从了汤姆。黛西如一棵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着,哪一方对自己有便跟随哪一方。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拜金的普遍心态,用美貌博得男人的爱,用金钱衡量包括爱的一切事物,生活不加检点、奢靡腐败,以玩乐作为活着的目标,将男性视为自己的钱包,也就是说,她们追逐爱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金钱。

汤姆则是花心男人与不择手段的典型代表,汤姆在与黛西结婚后不久便找到了一个情妇,两人秘密交往数年,等到盖茨比回来要带走黛西的时候却又紧紧抓住黛西不放,这可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占有欲与面子而已。但故事最后黛西竟然阴差阳错撞死了汤姆的情妇,汤姆立马装作完全不认识情妇的样子,还帮助黛西出谋划策嫁祸盖茨比,最终盖茨比被杀死,而这两人马上远走高飞消失不见,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未参加。汤姆成为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男性的典型代表,用钱来处理一切事物,在外面花天酒地,四处寻找情妇,并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心态,在自私心膨胀到极点的时候可以干出杀人一类的事,人性竟至于堕落到如此地步!

故事中很多其他的小配角也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汤姆情妇的丈夫代表着美国的无产阶级穷人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富人摆布;盖茨比的父亲则在儿子死后,为儿子拥有如此大的房子与如此多的财产而骄傲,似乎忘了儿子已经死去这一事件:沃尔夫山姆在盖茨比生前只想着盖茨比的钱,在盖茨比死后装聋作哑?让人感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冷漠与自私叙述者尼克则是一个旁观者,他不是这人格堕落中的一员,他以他的视角讲述了这发生在美国最繁华的东部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尼克看清了东部的鬼影重重,世态炎凉,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凭借其另一本小说<人间天堂>出名时还不满24岁,菲茨杰拉德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一个星期后,他与泽尔达在纽约结了婚。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年轻,迷人,拥有金钱和名望,是一对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过着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生活,后来又长年在欧洲居住。但由于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他们的生活渐渐捉襟见肘。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突发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菲茨杰拉德曾经这样形容欧美的三个国家:法国是一片土地,英国是一个民族,而美国是一颗赤子之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美国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美国梦,但到了最后无非是追逐更多的金钱罢了,在这经济繁荣却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慢慢迷失自我。所以,黯然神伤的故事总是发生在最为绚丽的时代。

最后写一段狄更斯在双城记里面的一段话结尾“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笃信的时代,也是疑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没有;我们全都会上天堂,也全都会下地狱。”

[篇六:<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村上春树才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电影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喜欢的美国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男主角,村上多次在他的作品里提到过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是因为读<挪威的森林>,后来好奇,就决定看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尼克的回忆来讲故事,他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作为当局者,他是盖茨比的邻居,是黛西的远房表哥,是汤姆的旧相识,他和乔丹交往,参加盖茨比的奢华派对,帮盖茨比搭起与黛西重聚的桥梁,他目睹汤姆与盖茨比之间的冲突,知道茉特尔出事的真相,他处理盖茨比的后事,作为旁观者,他从不识盖茨比到成为盖茨比的送殡人,这短短日子里的经历令他最终看透了他接触过的那些人,看清了他所生存的那个“黄金”年代的美国社会。

我们通过尼克进入故事,以他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通常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这种叙事手法都会令人读得如临其境,真实感极强。真实到连故事里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似乎都是应该被理解的真实,包括盖茨比。虽然盖茨比追求的是一个看似虚无的梦想,但他需要的同样也是一种真实,一个黛西,一段他自以为暂停的爱情。可是实与虚又好像是一体的,黛西是真实的,而盖茨比苦苦追求的爱情梦想却如他豪宅对岸的小绿灯一般虚无缥缈,黛西无情的离开,盖茨比的被害,葬礼的冷清?盖茨比的苦心经营最终换来的是一场空,他追求的梦只是一个短暂而美丽的气泡。

通过尼克之口来讲盖茨比的故事是最合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尼克和盖茨比是同一种人。因为盖茨比死后,尼克还一直以为黛西会回来,至少会打个电话,还以为昔日参加盖茨比派对的“朋友”会来参加葬礼,直到最后没接到黛西一个电话,直到在五号路遇见汤姆以后,尼克才渐渐领悟到些什么。在尼克心中,盖茨比始终都了不起,他既是当初搞奢华派对的富豪盖茨比,也是最后活在他心中的追梦赤子盖茨比。

盖茨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无所顾忌地爱着黛西多年,他的心是纯粹的。虽然盖茨比经过多年的奋斗,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他从来不为金钱、权力与荣誉所动,事业上的建构是为了与黛西更接近。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以悲剧结束,包括他梦寐以求的爱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7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