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篇一:《怀念词》

怀念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友:

非常感谢您们前来与我们分担失去父亲的痛苦,安慰我们滴血的心灵!

父亲,我们最敬爱的父亲,今天,您的所有的儿女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您的不幸逝世,向您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

您生于1942年10月25日,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跨越世纪人;您的一生是平凡、祥和、朴实的一生;您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您经常教导我们一生中应该如何做事、要如何的做人;您的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正是这种平淡如水的岁月,却体现了您一生价值的返朴归真;您一生辛劳、淳朴温厚、勤俭朴实、扬善憎恶、养育子女高尚道德,对我们的恩重如山;几十年来,您呕心沥血,历经艰辛和母亲一起,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兄妹四人,抚养到成家立业的;到了晚年,您儿孙绕膝、应享受天伦之乐时,您却不幸的得了这不可治愈的顽症;您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但在您病入膏肓的之时,尽管儿女尽到了最大的孝心,全力对您进行护理救治,您却在默默无闻的忍受着病魔对您的折磨,不愿意大声哼叫,不愿给儿女们增加压力。您的这种伟大的父爱胸怀是天地可见,儿女同知!最后,终因医治无效、油尽灯灭,被病魔无情的吞噬了您日渐

衰竭的身体和精力,于2011 年10月 11日21时,不幸与世长辞,难舍难分的离开了我们!

永别了!我们最爱的父亲!我们的泰山北斗!

安息吧!我们最爱的父亲!要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安息吧!亲爱的父亲!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快乐与幸福!

安息吧!亲爱的父亲!我们一定遵照您的意愿,孝敬母亲,让她幸福安康度过余生,并养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我们愿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的平安、和睦; 我们愿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的每个家庭,继续生息、繁衍、昌盛;最后,我向前来送行的所有亲朋好友表示诚恳的谢意!

父亲,我们最敬爱的父亲,您一路走好!(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篇二:《师生情谊》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更是一以贯之。每到一些节日,大学校园经常能看到捧着鲜花的同学,成群结队去看望尊敬的老师。媒体也在热议学生在节日里该不该给老师送礼,该送什么礼„„

面对此情此景,我以为最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大学重建那种值得回味、令人神往的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如此概括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所言“从游之义”的师生关系,一度就是大学的常态,如今似乎很少见了,因而格外使人怀念。

师道尊严的建立,不能靠强制和传统观念,要靠师生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在于师生的相互尊重。汪曾祺曾以妙笔回忆西南联大时的师生关系:金岳霖先生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这种情景在过去的大学普遍存在。记得我当年刚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时,师生同吃同住,学生请教问题十分方便。读研后,我们跟随老师“烟花三月下姑苏”,一起“游学”。读博期间,与学友们每周一次聚在导师章开沅先生家,清茶一杯,谈史论道,至今仍记忆犹新。

时至今日,大学办学条件改善了,师生之间曾经的朝夕相处、融洽无间的情谊,却似乎渐行渐远。相当一部分老师上课来、下课走,行色匆匆,很少与同学交流。有的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或懒得去记他叫什么。师生之间已显隔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直接后果很可能是: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豪、无限留恋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将荡然无存。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这些“遗憾”,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恐怕在于重科研、轻教学,重量化指标考核、轻人才培养质量的功利主义办学倾向,而不能完全归咎于今日的师生。欲纠正此种偏向,必须回归本位,育人必须成为大学的第一要义,那种以科研成果和项目资金为唯一衡量标准的量化评价体系必须改变。可行之策,便是分类评价,教学与科研并重,以育人为本,将时间和空间重还师生,让他们能够自在从容地去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篇三:《章太炎与鲁迅的师生情结和文化传承》(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章太炎与鲁迅的师生情结和文化传承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的日子,又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在鲁迅的一生中,能使他对其怀有深深敬意和情谊的老师极少,据笔者所知,只有两 个人,第一位是章太炎,第二位是日本的藤野严九郎。令人遗憾的是,章太炎与鲁迅竟在同年去世了,即章太炎是在1936年6月,68岁去世;而鲁迅则在该年 10月,56岁去世。(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一、鲁迅对章太炎流露出人世间最真切的感情

鲁迅在去世的前十天,写了名为《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情理兼备的文章,追忆太炎,为太炎辩护;接着,几天后,又写了《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对其旨趣 作了补充。据《且介亭杂文末编》的许广平的跋文中所述,这两篇是未完稿,是特地空在那儿的,也许是还要为章太炎继续写一些什么。可见,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 文章和最后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都是环绕怀念他的老师而展开的文字,师生情谊之深,几乎无法用词来形容。

据史料记载:1906年,章太炎因“苏报案”刑满释放,7月初抵达日本,他作为“革命党之骁将”,在留学生心目中具有英雄形象,受到热烈欢迎,2000多 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神田区锦辉馆为他召开了欢迎大会,7000余人倾听了他著名的革命演说。当时,鲁迅刚刚从国内完婚后返日,他有没有去参加欢迎会或聆听 章太炎演讲,难以确知,但王士菁在他的《鲁迅·章太炎·尊师重道》一文中说,“鲁迅作为激进爱国、胸怀兴亡感的青年留学生,很可能也参加了这个七千人的大 会。”如果鲁迅确曾参加了这欢迎会,那么,这就是鲁迅第一次见到了章太炎。章太炎抵日本后,投入了繁忙的革命活动之中,主持《民报》,宣传革命,而鲁迅是 《民报》忠实的读者,他不仅爱读《民报》,而且还把它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他当时虽然知道章太炎创办国学会事,但他正彷徨于“医学救国”与“提倡新文艺来 改良社会”这样一条“治人”还是“治国”的十字路口,所以他没有立刻成为章太炎讲学的第一批学生。次年,鲁迅移居东京本乡东竹町中越馆,弃医从文,与革命 党人陶成章、龚未生、陈子美、陶冶公等交往日频,这些人“差不多隔两天总有一个跑来,上天下地的谈上半天”(周遐寿《鲁迅的故家》),而“陶成章和龚未生 几乎每日必至”章太炎寓所,“另有章行严、秋瑾、周作人、吕操元、陈独秀等亦为(太炎)座上客”,(樊光《我所知道的陶成章》,载《上海文史资料专辑—辛 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版)这期间章太炎与鲁迅之间有这么多共同朋友,必然会导致相识与交往,但真正从学拜师章太炎是去《民报》社听课时候的事。

1908年,鲁迅28岁,第三次流亡到东京的章太炎,一边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总编从事革命活动;一边应在留学生中特别组织起来的“国学讲习 会”的请求去讲国学,其中鲁迅也参加了。但鲁迅所听讲的并不是讲习会本身,而是特别班。即每周星期天上午在小石川新小川町的章太炎家里听《说文解字》《庄 子》《楚辞》《尔雅义疏》《文心雕龙》《汉书》等课程。一起听讲的有8名弟子:鲁迅、周作人、许寿裳、钱家治、钱玄同、朱宗莱、朱希祖、龚宝铨。“一间八 席的房子,当中放了一张矮桌子,先生坐在一面,学生围着三面听。用的书是《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讲下去。„„太炎对于阔人要发脾气,可是对学生却极 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样。夏天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着一点泥须,笑嘻嘻的讲书,庄谐杂出。”每

次讲课,“八时至正午,历四 小时毫无休息”。鲁迅所听讲的时间,到他回国,约在1908年7月至1909年春夏之间,不到一年时间,但他被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与学识水平等为 之倾倒,从那以后,一生都没改变过。由此可见,鲁迅从章太炎那儿学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关于经学和小学的专业知识。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这样 真切地写道: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 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 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 没有忘记„„(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前去听讲也在这时,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这篇文章结尾的几句话如下: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

1908年10月,《民报》遭日本政府查封,并处以罚款150元,当时的日本法院故意刁难,宣布如果不能按时如数缴纳,身为编辑人兼发行人的章太炎就要被 罚做苦役以抵偿。而当时章太炎生活极为艰苦,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罚金。于是,1909年3月7日,日本政府以无力支付罚金为由将章太炎抓捕,准备处以劳役。 鲁迅得知此事后即与好友许寿裳商议,将他们翻译《支那经济全书》的部分印刷费,替老师缴纳了罚金,终于使章太炎在被关押一天之后获得释放。 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时(1913年8月至1916年6月),鲁迅也是常去探望,还劝绝食中的老师进食。在鲁迅的日记中,即有7次探望的记录,而且每 次去都是“晚归”、“夜归”、“傍晚归”,春节时更是去给章太炎拜年。弟子如此尊师,章太炎自然很感激鲁迅,曾亲书庄子的一段话赠给鲁迅,条幅内容出自 《庄子·天运篇》,即“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郄守神,以物力量。”上款为“书赠豫材”,下款为“章炳麟”。章太炎之所以选择《庄 子》,是因为诸子之中,他对庄子的评价最高:“若夫九流繁会,各于其党,命世哲人,莫若庄氏。逍遥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以视孔墨,犹尘垢也; 又况九渊、守仁之流,牵一理以宰万举者哉。”章太炎还曾专门作《齐物论释》以发挥庄子的思想,这对鲁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老师的题赠,鲁迅自是极为珍 爱,一直随身保藏,直至去世。

二、鲁迅的作品传承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与学术思想

章太炎从他的为人、思想、学业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许多学生在他的熏陶教诲下,后来卓有成就。最杰出的当然要算鲁迅了,后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的一面伟大旗帜,影响至今。

在章太炎和鲁迅之间,有着深刻的精神上的、人格上的、文化上的情缘关系。鲁迅从章太炎那里接受到的主要影响,是章太炎的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鲁迅多篇学术 论文,传承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与学术思想。章太炎精通医道,而鲁迅也是学过医的,他有过解剖人体的经验,所以,他把这种手术刀的体验移植到思想的疗治之 中,把对肉体的解剖移植到对于国民心灵的拯救。他以外科手术的果敢精准,面对的是世事的乱象,挖的却是精神的劣根,一刀下去,直剖核心,字字流血,句句挖 心。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第7期上的《文化偏至论》和发表于1908年12月《河南》第8期上的《破恶声论》,是鲁迅早期的两篇力作,也是鲁迅当 年在思想上紧紧追随章太炎最有力的证明。《文化偏至论》强调,在创建20世纪中国之新文明时,必须做到:“外之既无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而仍弗失固有之血 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破恶声 论》斥责“掣维新之衣,用蔽其自私之体”,高度赞扬“苏古掇新,精神闿彻,自既大自我于无竟,又复时返顾其旧乡,披厥心而成声,殷若雷霆之起物”,坚持了 与《文化偏至论》同样的立场。这也正是章太炎所倡导的国粹主义的精神所在。我们若将《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与章太炎的《正仇满论》《建立宗教论》《四 惑论》等著作对照一下,便不难看出,章太炎的革命思想倾向是多么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时代的鲁迅。所以,鲁迅从章太炎那里所接受的主要影响,是章太炎的革命精 神与革命思想,从而影响了一生的选择,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选择了以文学为武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和反帝反封建的主将。他以文学为武器,源自章太 炎“用国粹激动种性”;他一生致力国民性的改造,源于章太炎“增进国民的道德”说。

研究表明,鲁迅继承了章太炎的文风。章太炎文尚魏晋,澹雅有度。而鲁迅早期所作古文,亦极得力于魏晋文。据鲁迅在《坟》的《题记》和《集外集序言》里自 承:他早年作文“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完全是“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后来虽然改做白话了,但偶作文言,亦仍保有魏晋风格。”在对研究魏晋人物这一课 题上,两者也有共通之处,你若去认真拜读此类文章,就会强烈的感受到鲁迅初期的作品,在其思想中有从章太炎那儿学得很深的地方。章太炎与鲁迅均长于辩理, 精于用词,文风峻利,用词典雅,嬉怒哀骂,皆成文章,师生可谓一脉相传。两者的区别是:章太炎的文章偏于政论与史论,较学术化;而鲁迅的文章偏于文学性与 国民性的改造。“鲁迅比前人的贡献,在于他在中国近代首先把文学和提高民族灵魂境界的使命直接联系在一起,把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具体化了”(程麻《沟通与更 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虽然中国自古有文史不分之说,但鲁迅文章的内容比之章太炎的文章毕竟更广泛和平民化。但终究,鲁迅是继承发展了 从魏晋至龚自珍、章太炎的思想与文风。 文学评论家王元化说:“章太炎继清代钱大昕、朱彝尊的余绪,破千年来的传统偏见,著《五朝学》,对魏晋时代文学作了再估价,恢复了它在学术史上的应有地位。在这一点上,鲁迅也很可能受到他的影响。”(王元化《文学沉思录·关于鲁迅研究的若干设想》)鲁迅“喜爱阮籍、嵇康等人的文章,一扫前人奉儒家为正宗,对玄学家和清谈家所采取的不屑一顾的成见,而肯定阮嵇等人非汤武、薄周孔的反礼教的积极一面。他把魏晋时代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说法不仅中肯,而且具有卓识。”(王元化《文学沉思录·关 于鲁迅研究的若干设想》)1927年,鲁迅在广州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演讲,即是对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评价,显示了他对魏 晋文学史的修养与造诣。

1912年,鲁迅到北京后,在教育部公务之暇和北京大学教育之余,大量收集汉唐碑拓,经年累月抄录碑文。这些碑录,字迹工整,数量 之大,到了惊人的程度。从现存手迹看,造像、墓志及汉至隋碑录计有700多种,1700余页。但是,鲁迅没有简单地对魏晋文学进行照搬与重复,这一点上, 他大大优越于他的老师。章太炎由于太追求魏晋风骨,文必追古(即魏晋),字必用“本字古义”,显示高雅,众所周知,秦汉魏晋的本字古义,今已成古字僻词, 诚有几者卒读,因而章太炎的文章几成“天下第一难读”,里面文字古涩难懂,大大影响了其文章的传播与普及,正如吴检斋批评所说:“太炎先生的思想是平民 的,但他的文字是贵族的。”而鲁迅在精研魏晋文学基础上,又创导了白话文,大大适合了时代需要,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27年,鲁迅在广州有一次讲 演,就是那篇有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鲁迅对魏晋文人及其文学风格的见解,从中极能看出他受章太炎影响的痕迹。

章太炎的学术研究,还深刻影响着鲁迅的文学创作。例如章太炎认为,孔子所删定的六经,本是出自史官所收藏管理的古籍。在叙述孔子与老聃这段师承关系时,章 太炎对孔子作了一番很有恭敬的描绘,说:“老子以其权术授之孔子,而征藏故书,亦悉为孔子诈取。孔子之权术,乃有过于老子者,孔学本出于老,„„而惧老子 发其覆也,于是说老子曰;‘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老子胆怯,不得不曲从其请,„„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无儒,而孔氏之无如我何,则 始著《道德经》,以发其覆。”(章太炎《论诸子学》)后来,鲁迅即依据老师讲述的这段故事,写成了著名的历史小说《出关》。鲁迅在谈到《出关》这篇小说时 说:“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鲁迅全集》第6卷,第520页)

在近代思想史上,章太炎是推重讽刺文学的为数寥寥的思想家之一,他曾在《訄书》中说:“瘢夷者恶燧镜,伛曲者恶绠绳”,便是对于社会上反对揭示真相的讽刺 文学的有力驳斥。可以看出鲁迅曾吸取了章太炎那种犀利的讽刺笔法。例如,鲁迅引《程器篇》“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 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也”,加以按语说:“东方恶习,尽此数言。”这类人所未见的简短按语所包含深刻的讽刺内容,足以耐人细思寻 味。

章太炎敢作敢为、狂热进取的个性,也同样深刻影响着鲁迅的文学创作。章太炎生平的“狂”是出了名的,而他独特鲜明的个性远不止于“狂”。孔子说过:“不得 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有作为;狷者清高自守, 有所不为。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章太炎就是一个典型的“狂者”、“狷者”。他曾自称有“神经病”、疯子、狂人。但有时候属于“真狂”、狂热、狂妄, 有时候属于“佯狂”,就是装疯卖傻。章太炎的狂傲不逊之“狂”,深深地震撼了鲁迅,鲁迅的代表作之一《狂人日记》,其铁屋的呐喊!旷野上招魂的呼叫!废墟 中冤鬼的怒号„„发扬蹈厉,震撼人心。均找得到恩师章太炎敢作敢为、狂热进取、狂言无稽的个性、人格与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① 汤志钧著:《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② 岛田虔次著(张贤翻译):《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章太炎的事业及其与鲁迅的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 钱理群选编:《鲁迅散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④ 钱理群选编:《鲁迅小说·出关》,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⑤ 周遐寿著:《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版。

⑥ 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⑦ 项义华著:《人之子——鲁迅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⑧ 章念驰著:《论章太炎与鲁迅的早年交往》,载《中华文史论丛》第50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1992

怀念师生情谊的词 篇四:《怀念学生时代的句子》

1、还记得深夜在北新煎饼摊前闻见的葱香,还记得在寒冬里一起挑灯奋战的几十个不眠之夜,还记得球场上一同挥洒过的汗水,还记得桨声灯影下的如花笑靥。

2、那些熟悉陌生的面孔,次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我不知自己为何对过去充满了怀恋,或许是我看到了曾逝去的那些美好,曾逝去的我得单薄的青春。他骑在单车上,摇摇晃晃,冲我微笑,笑的泪光,如同钻石一样滴落……

3、得师友赏识,文学受称赞。被鼓舞,激斗志,劲头持续一段时间。怀念学生时代的句子。后目标动摇,4、怀念学生时代,那课余饭后的校广播一直都是学生时代的精神食粮。怀念学生时代的句子。和同桌、朋友漫步于林间小道,或是在操场的草坪上小憩,听着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品味我们那淡淡的忧愁;还有那让我们心动的、切合我们心情的音乐,让我们为那青涩的初恋而欣喜。

5、更多的时候,我们过的是枯燥的生活。为作业发愁,为不懂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为一日三餐的重复不变而无奈。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仍然昂首阔步,迈进校园,因为我们心中有梦。

6、学生时代,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却以为自己水深火热。总觉得上学辛苦,时间安排的死死的,不自由。现在看来,不用操心剩余时间寂寞难耐,不用因为工作时间不够用而没黑没明地加班。

7、学生时代,不用担心领导、同事的眼光,一心埋头于书海,而且不用担心自己被上司批评,为同事嫉妒。而且,我一直都觉得书本比情人和朋友都要忠诚的多,你在她身上付出的时间越多,她给予你的收获也多,永远如此,她永远也不会背叛你,让你做无用功。

8、时间匆匆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狂过了青苹果般的大一,舞过了红苹果般的大二,捧着菠萝,啃着西红柿,大三飘然而去,大四摇摆而过。大学,品尝了青涩甘甜,就这样哗然失去了。未曾感伤,不懂伤别,看倦了分分合合,宴席再美,如水流过指缝,是望而感慨却也无奈的,心的波澜瞬间即逝。

9、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往往会因为一些微小的事物而触发我灵魂深处一些很敏感的东西。正如现在,许多被岁月遗忘的枝枝叶叶开始渐渐在我的脑海重生,并一度带我重温昨日那些温暖的时光。很多次,我都想伸手抓住那些成长路上一闪而逝的身影,伸开手,我抓住的只是薄凉的空气,而时光依旧轰轰烈烈向前奔去,那些年少时的往事就这样在成长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我们谁也没法挽留。

10、我在哪里留下了我单薄的青春。留下了我骑在单车上的岁月……很多很多的人,他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带来可以分享的单薄的青春,带走我无穷尽得牵挂。()很多朋友我不知他们现在漂泊到了何处,散落到了那里……真想有一种神奇哦的鸟儿,我想叫他们再看见我的那些朋友的时候,告诉他们,我很想念他们……

11、早上醒来,我还沉浸在梦中,一直觉得自己书没读够,想象着如果可能让我再去读书,我愿意吗?让我们一起来怀念一下吧!

12、九月的杭州,处处弥漫着桂花香。这样的季节,让我怀念起大学生活。同样也是九月,校园里金挂银桂开得灿烂。到了夜里,我和室友终忍不住香气的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折上几枝,放在寝室里,顿时芳香满屋。

13、我相信伴随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一个人可以在生活的浪涛中能屈能伸,或在锋芒毕露中飞舞张狂,或在默默无声中恬静致远。

14、大学生活经历了太多,也学会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欢笑也好,痛苦也罢,都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过程。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激昂已过,彼此苦涩的笑容告诉我,我们的大学生活已成往事。

15、上学的时光是最快乐也是最难忘的,那里有纯洁的友谊,青涩的爱情,以至于常常梦见自己还在校园漫步的情景。

16、学生时代,是我们隐藏在我们心中最纯真的部分,最温暖的地带。怀念学生时代,总能给我疲惫的身心以清新的鼓励,总能给我受伤的心灵以温暖的抚慰,尤其是在这纷乱的时期。

17、友情同窗数度,不忍分别,唯把重逢盼。高考亦没,各奔东西难通联。思念依依,常凝视集体照片。抚今思未来,感慨无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8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