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蛙》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蛙》的读后感

  我们多少年的梦想,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总希望有中国人的身影,我们的作家对历史对文化对人性的研究一点都不输其他国家的作家,可是每年的文学奖总是与我们擦身而过。在失望了这么多年后,终于我们的愿望实现了,莫言把我们的诺奖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应该为莫言喝彩为我们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歌唱,不是吗?等待宣布的那一整天我都在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随着莫言的得奖,也有一些声音说:莫言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自爆了中国的丑,来换取诺贝尔评委会的青睐,吸引评委会的眼球,以丑化国人的形象来换取自己的荣誉。对于发出这些声音的人们,我很想问问你们,可有认真仔细用心地去看完莫言这本《蛙》?如果没有,那么请认真去阅读后再发表高见吧!莫言表示,“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蛙》这本小说,莫言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童话的意象,向人们叙述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殊印记,毫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有的只是一个时代大流中一个渺小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无所适从,对时代的无力感还有危及自身的深深地伤痛,文中抒写的是一种如鲠在喉的情感,滔滔而来,更多的是一种探讨而非一个结论。

  每个人都有记忆。有记忆,就会有故事。个人记忆、家庭记忆、社会记忆、时代记忆……这些都是记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莫言通过讲故事,登顶诺贝尔文学奖,也通过讲故事,完成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这是属于莫言的方式,其实也是最真诚的方式。书的结论应该是广大读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莫言能够用文字把情景和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对于翻译家来说可能翻译起来会比较顺畅不致于晦涩难懂,也能够更贴近原著,更能体现原著的文学意蕴,正如莫言的获奖感言所说的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像童话一样,相信莫言的感受就是一种梦幻似的,除了作家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这些都缺一不可。有些作家例如张炜,王安忆他们的小说写得也非常精彩,也能够很好摹写大时代的背景表现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他们也善于运用意象,也非常打动人,可是他们描写意蕴和情景却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才能体会出来,这就加深了翻译的难度,中国人看起来很美很好的东西,翻译成外文就可能表现不出那种美和张力,那么要打动外国读者就难了。看了《蛙》之后我觉得莫言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语言平实向人们娓娓道出一个绵长曲折的故事,小说中并没有要试图告诉人们什么大道理,而是感到一种情感的述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067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