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考虑别人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指出别人的缺点要以劝善为目的》
善考虑别人 第一篇

指出别人的缺点要以劝善为目的

余治平

责人是必要的,但君子责人也应该讲究方法。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为恳求对方改过向善,君子总能够友爱地进行批评与指正。道德真理面前,朋友之间既要有所切磋,而又能和悦相处。韩愈在《原毁》中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这样就不会使自己松懈散漫,麻痹大意了;对别人的要求则应该相对宽松,这样就能够与人为善,和谐交往。石成金在《传家宝》一书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以过高,当令其可从。”指出别人的缺点,攻击别人的错误,应该首先考虑一下别人的承受能力。一旦超出了别人的承受能力,则难以达到劝善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同样,引导人向善,也应该因材施教,有所针对,而不能要求过高,超出了他所能执行的范围。

君子责人绝不能走到刻薄而让人伤心、怨恨的地步。吕坤在《呻吟语·慎语》中说:“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仍还喋喋不休,这样尽管能够满足自己一时的痛快,其实也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隘,为人刻薄的一面。所以,君子攻击别人特别注意要把握分寸,决不超过七分火候,以便留有余地,使对方感到惭愧,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批评别人,

以不激起对方的仇恨为边际和界限。指出、批评别人的缺点,并不应该借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始终让别人感到你是在尊重他、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而不是嘲弄他、讽刺他、挖苦他而蓄意把他踩在脚下。责人太盛,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甚至铤而走险。那么,是不是就不要穷打落水狗了呢?要的。因为落水狗是敌人,不在仁爱范围之内,则理应置之于死地。

儒家甚至还提倡一种不责而责、无言而劝人进善的美德。《礼记·大学》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然后才禁止别人。自己没有忠恕之心,却教育别人励行忠恕,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但吕坤在《呻吟语·修身》中更进一步地指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固是藏身之恕;有诸己而不求诸人,无诸己而不非诸人,亦是无感之言。《大学》为局上者言,若是君子守身之常法,则余言亦蓄德之道也。”为《大学》所主张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尽管是一种藏身之恕,但是,自己具备了某种品格,却并不因此而苛求于别人;自己身上没有毛病,也不枉自批评别人,这也应该是一种不言而善的美德。

《“正当”与“善”的关系问题》
善考虑别人 第二篇

“正当”与“善”关系问题的探究

——区分功利论与义务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要:“正当”与“善”是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正当与善的关系问题是贯穿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一条主线,义务论强调前者,功利论强调后者。一般来说,强调正当优先于善,并不以善来界定正当的理论是道义论理论,而以善优先于正当,并以善来规定正当的理论是功利论理论。

对于“正当”与“善”的关系问题的清晰表达,是从康德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开始的。功利论认为,一种行为的正当性和善性,只能从其产生的后果、效果来确定。在康德时代,效果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快乐论或幸福论。它认为自爱是人的本性和天职,一种行为的正当性和善性在于它能为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康德对这种道德观的理论困难和社会危害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批判这种快乐论。罗尔斯的正当与善一致的论证以康德德福一致的论证为原型,这两个论证的结构体现了康德与罗尔斯所共享的正当优先于善的理论模式。正当与善的优先性关系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罗尔斯的著作激发起来的,参与争论的学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总是不约而同地要回溯到罗尔斯的相关论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正当与善的优先性关系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论题之一。罗尔斯认为,正当优先于善是其正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在罗尔斯的著作中,正当优先于善有诸多不同的含义,至少可以区分出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不同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是在与功利主义和完善论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通过对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模式的考察,希望有助于促进正当与善的优先性关系问题的探究。

关键字:正当 善 功利论 义务论 康德 罗尔斯

一、正当与善关系问题的提出

把正当与善看作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西季威克对现代伦理学的重要贡献。西季威克在《伦理学方法》中指出,一种伦理学理论的性质,取决于是以正当,还是以善作为基本概念。以正当或以善为基本概念,是两种性质基本不同的伦理学理论。前者是义务论的伦理学,后者是功利论的伦理学。正当这一概念表达的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规定,一种行为应当服从的规则或命令。西季威克指出:“在把行为视为‘正当的’这一认识之中包含着一种履行这一行为的有权威的规定。” [1]西季威克把正当与善看作是伦理学的两种基本概念,并认为正当与善体现为两种不同的道德理想。善作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是诱人的,正当作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是命令性的。西季威克把善的概念既作为手段善也作为目的善来理解。就手段善而言,如果我们只考虑作为获得某种更远的善的手段才是善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不诉诸人的欲望或选择,而直接把善解释为适合或符合于产生某些效果的目的。当我们把善概念应用于终极目的时,我们也就必须为它寻找一种既适用于手段又适用于目的的意义。按照西季威克的理解,这就是“整体的终极善”。这种善的追求的行为不像正当行为那样,是处在我们的能力之内的,而是人们应当欲求和努力实现的。西季威克说,把善作为基本概念,“道德理想也被呈现为诱人的而不是命令的。当我们把我们受到道德鼓舞而做的行为,或它所体现的品性,判断为自身即为‘善的’(而不仅仅把它看作获得某种更远的善的手段)时,我们所采取的似乎就是这种观点”。[1]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在讲正当时,没

有善的地位,或讲善时没有正当的地位。正当与善的概念对于伦理价值所起的作用是与行为者的义务观是一致的。如果正当的概念是基本概念,那么只要善是与责任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者就把善作为一种可正当欲求的对象来看待。如果善是基本概念,那么为了获得一个人所想欲求的,正当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所以我们能够说,伦理价值的命令概念使得正当优先于善,而有引诱力的概念则使得善优先于正当。换言之,正当与善的概念哪一个置于优先地位,决定了另一个的从属性地位。

我们看到,古希腊的伦理学是善优先于正当的。在希腊哲学的后期即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中才出现了从善优先向正当优先的转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都依赖于一个有引诱力的善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人类本性意义上的目的,善对人类而言最终意味着幸福。拥有善,也就会使人获得幸福。换言之,善是人类所过的最好生活。在这种对善的追求中或在这种善的生活中,德性的实践是其必要的和中心的部分。没有德性,也就没有人类对善的追求,也就意味着没有幸福。因此,德性置于这种善生活的核心部分。虽然在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中有着从善的优先性向正当的转换的思想,但斯多亚学派同样是把善放在首位。斯多亚学派强调遵从自然、遵从理性,认为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斯多亚学派的自然,也就是宇宙的本性或必然性,按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的本性而生活。正是理性的本性引导人的行为趋向道德和善。在这个意义上,斯多亚派把遵从理性的生活直接与义务联系起来,认为至善是依照健全的理性而生活,也就是为履行一切应尽的义务而生活。正因为他们把至善与义务相联系,从而使得他们的思想体现了这样一种转换。不过,在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那里,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善对正当的优先性。在阿奎那的体系中,自然法则的第一法则是:善应当追求而恶应当避免。对善的界定是理性理解到我们有这样一种对善的自然偏好。

二、康德关于正当与善关系的探讨

清晰地表达正当对善的优先性的是康德。功利论认为, 一种行为的正当性和善性, 只能从其产生的后果、效果来确定。在康德时代, 功利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快乐论,亦或是幸福论。它认为自爱是人的本性和天职, 一种行为的正当性和善性在于它能为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康德对这种道德观的理论困难和社会危害看得很清楚, 所以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批判这种快乐论。康德说:“区别由经验原则构成整个根基的幸福论与毫无经验成分的道义论,是赋予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第一的和最重要的任务。” [2]

康德说:“善和恶的概念必定不是先于道德法则(从表面上看来,前者似乎必定构成后者的基础)被决定的,而只是(一如这里所发生的那样)后于道德法则并且通过道德法则被决定的。„„不是作为对象的善的概念决定道德法则并使之可能,而相反是道德法则在其绝对地配享善的名称的范围之内,首先决定善的概念。”[2]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康德的善良意志的概念呢?我们知道,康德同时强调善良意志是先天性的、自在的。康德说:“在世界之中,一般地说,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之外,不可设想一个无条件的善的东西。”[3]善良意志的善,在康德看来,“必定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余东西的条件,甚至是对幸福要求的条件”[3]。康德的这样两种观点并不存在内在矛盾,因为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善良意志的东西就是责任这一概念。并且,康德明确地说过,道德法则“先天地和直接地决定意志并且首先按照这个意志决定对象”[2]。因此,在康德看来,善良意志的本质规定是为道德法则所阐明的。道德法则是先天地直接地决定意志的。为道德法则所阐明的行为正当性优先于行为本身的善性。正当决定着一种行为、一种品质或一种意志是否是善的。正当表明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行为的要求与束缚。

康德认为, 人属于感觉世界, 因此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 即追求幸福。“求得幸福必然是每一个理性的然而却有限的存在者的热望, 因而也是他欲

求能力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决定根据。”[2] 但是, 如果使个人的幸福原则成为道德的根据, 那么这正是德性原则的对立面, 因为, 显而易见, 如果把幸福理解成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 则快乐论的道德原则马上陷入荒谬, 不但不是道德, 而且是不道德和反道德的。康德的一个主要观点是: 道德法则是普遍的规则, 它对于每一个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者都应当有效。道德法则不能于一部分人有效, 于另外一部分人无效, 在此时此地有效, 在彼时彼地无效。幸福和快乐并不能为人们提供道德法则, 因为对于什么是幸福, 如何达到快乐这些问题的看法, 依赖于人们的欲求和经验, 而人们的欲求和经验是完全不同和变化多端的, 从这些繁杂的欲求和经验中总结出的行为原则, 至多能够提供一般原则, 而不是普遍法则, 只具有偶然性, 不具有必然性, 只是主观有效的, 而不是客观有效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给出的第一个定理即表明:“凡是把欲求能力的客体( 质料) 作为意志决定根据的先决条件的原则, 一概都是经验的, 并且不能给出任何实践法则。”

[2]那么, 普遍的道德法则根基何在呢? 康德在人的二重性中发现了线索。人既属于现象的、经验的世界,又属于本体的、先验的世界。人作为本体的存在是自由的, 他具有为人本身立法的能力, 人为自己立法, 就是自律。康德把他的先验哲学贯彻到底, 认为只有这种先验的理性能够保证道德法则的普遍必然性, 一如只有先验直观形式和先验范畴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一样。理性能够先验地进行道德立法, 而且这种立法是绝对的、普遍的, 并且对于依赖于经验和后果的立法具有优势, 正像几何学原理优先于这些原理的应用一样。在这个基础上, 康德提出了他的义务论。义务和职责出自实践理性, 只有实践理性呈现给我们一条纯粹的、脱尽一切利益的道德法则, 以供我们遵守;道德的必然性就是强制性, 亦即义务, 道德法则对于绝对完满的存在者的意志是一条神圣的法则,而对于每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是一条职责法;只有出于义务感的行为, 才是道德的。即使像义务指定的那样行动, 而不是出于义务感, 也还是不够的, 比如出于自私自利而诚实, 出于冲动而帮助人, 都算不上有道德。

三、罗尔斯关于正当与善关系的探讨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主要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与功利主义进行比较,由此阐明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关于的正当优先于善的内容。

首先,罗尔斯的国内正义原则是由三个原则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最大的平等基本自由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以及差异原则。最大的平等基本自由原则保障所有的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确保人们能够拥有实质性的机会平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差异原则的任务则是调节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使其有利于处于最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最大的平等基本自由原则优先于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异原则。所有这些正当原则都优先于效率原则,优先于单纯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最大的平等基本自由原则要求不能因为要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福利,就可以限制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要求不能通过限制人们所享有的平等机会来提升社会的经济效率;差异原则则要求人们要从处于最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的视角出发来考虑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安排,而不能单纯地以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迅速增长为准绳。这就是正当优先于善的第一种含义。它表明:正当原则优先于单纯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考量,正当原则的内容不能因为经济效率的考虑而被搁置起来。可以看出,正当优先于善包含着权利优先于善的内容,但又不限于权利优先于善。考虑到基本自由和权利在罗尔斯的正当原则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正当优先于善的第一种模式的含义,即正当优先于善的主体内容指向的是本自由和权利优先于善,但又不限于基本自由和权利对善的优先性。

其次,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是在无知之幕的状态中被选取的。也就是说,原初状

态中的契约各方在选取正义原则时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特定善观念如何,他们依赖于基本善的理论来对有待选择的正义观念进行比较。但一旦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被选取用来规范社会的基本结构,它就会对人们的善观念施加重大的限制。具体说来,作为公平的 正义理论会对什么样的欲求和满足是正当的做出限定,对什么是合理的善观念做出规定。所有那些与该理论的正当原则相冲突的欲求和偏好,不管它们多么强烈,也不管它们为多少人所共享,都是没有价值的,都不能逾越正当原则的要求。如果有人喜欢从剥夺他人的平等自由中获取快乐,那么,他(她)应该明白,他(她)没有权利追求这样的偏好,因为这个偏好违背了最大的平等基本自由原则;同样的,如果有人希望政府和行政机构限制一些人的平等机会,以使他(她)有更大的几率获取某个职位,那么这样的要求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正当原则的优先性要求人们在制定自己的理性生活计划,或在追求自己的善观念时,要将正当原则所施加的限制预先考虑在内。对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来说,它并不认为人们的欲求和偏好就是给定的,然后再寻找最佳的手段去满足它们;相反,人们的欲求和偏好从开始就受到正当原则的限定和约束。

[4]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和追求在此界限和框架内运作。

最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深刻的合理多元论的情形下,也就是说,在公民持有诸多互竞且不可通约的合理善观念的情形下,由自由平等的公民构成的稳定而又正义的社会如何能够长久存在下去?自由主义的合法性原则如何得到满足? [5]罗尔斯采取的策略是:制定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并使其能成为众多完备性学说交叠共识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政治的正义观念就不能建立在任何完备性学说的基础之上,不能依附于特定的善的观念,而必须成为一种独立观点。该政治的正义观念应当能够公平对待持不同完备性学说和善观念的人们,应当能够确立起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在此框架内,持不同善观念的人们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能够自由追逐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中立性原则。中立性原则通常是与完善论相对立的。这是因为,完善论被理解为这样一种原则,即国家应当着力于促进有价值的善观念,应当抵制那些无价值的、低劣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过一种优良的生活,而不应当在各种不同的善观念之间保持中立。对中立性原则的诉求就意味着对完善论的拒斥。因而,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完善论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的主要对手,但就他的思想的内在逻辑来说,完善论却必定构成他的正义理论的敌手。

四、正当与善的关系问题所带来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当优先于善的内容都相关于一些重要的道德考虑,在其背后都隐含着诸多重大的价值,尤其是现代社会所凸现出来的一些价值,像个体的权利与自由、个体的平等与尊严、正义与宽容等。要挑战正当优先于善的这三种模式就相当于挑战支撑这三种模式的诸多价值。正当对善的优先性与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日益分化密切相关。正当原则相关于公共的领域,善观念则相关于私人的领域。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就意味着:只要人们在公共的领域中遵循相应的正当原则,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那么,人们就有充分的自由去制定和追求自己的理性生活计划。道德理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告诉人们应当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而在于制定公共生活的正当规则。因而,正当优先于善从表面上看是对个体的解放,是赋予个体平等的自由和权利,但实质上却是对个体生活的冷漠,是对个体的放逐。这或许是处于困境中的现代社会的无奈选择。

参考书目

[1]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M].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杨云飞.论康德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D].武汉大学人文科学报,2013

[7]龚群. 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一个根本区分[D].道德与文明,2008

[8]杨伟清. 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模式[D].哲学动态,2007

[9]黄正华. 正当与善: 优先性问题的问题[D].伦理学研究,2012

《别人的感受例文》
善考虑别人 第三篇

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走极端,要么老是看别人的脸色,做什么事都要以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为准绳;要么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结果都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甚至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作文题

目,实际上是要同学们直面这些问题,理性地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别人的感受

独木不成林,每个人都是木,是社会这个森林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置身于社会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别人都会有所感受。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只考虑自己,而要进行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在帮助别人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外出求学的学生在火车上买了人生中的第一罐健力宝却不知如何打开,邻座的阿姨以喝饮料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健力宝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她用看似非常自然的方式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不至于使他难堪。《家有儿女》中夏雪等人

【善考虑别人】

送给同学一笔钱来帮助他,却被拒绝。为不领自己好意而气恼的夏雪在母亲的提示下明白了自己的不当之处。帮同学的母亲寻找工作,找到了更好地帮同学的办法。帮助别人是一种好意,而帮助的方式如何却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在帮助别人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不使人难堪的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

在发生分歧与争端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善考虑别人】

两家争地,宰相回诗,诗中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让家人醒悟,退让三尺。邻居见状,惭愧不已,亦让地三尺,两家之间便有了六尺的通道。从此,两家的关系不再是争地时的紧张,而是亲密无间。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廉颇不服,出言相辱,最终因相如退让,终于醒悟,负荆请罪,两人握手言和。为什么选择退让反而赢得对方的理解而让对方亦退让?那是因为首先考虑了对方的感受!经常有人说:“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若真将自己的快乐建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看到别人痛苦的样子,自己内心又岂会真正快乐?古代怨怨相报不知何时了的悲剧一再上演,现在一言不和便恶言恶语拳脚相加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在发生分歧与争端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说不定错在自己,退一步便可海阔天空。

在日常生活中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曾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小朋友的羽毛球挂在树上,大哥哥轻轻一跃帮她们摘下;电梯间里一位婴儿正在母亲的怀里熟睡,一位打电话的女士轻轻用手捂住电话;公园的椅子上落了一张纸,小男孩把它放入垃圾筒„„为别人考虑其实很简单,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灿烂的微笑便就可能使人们之间更和谐,使社会更和谐。

一位妈妈曾告诉孩子:“你的地板是别人的天花板。”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让这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股春风,吹遍社会吧!【善考虑别人】

别人的感受

先贤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中,我们不是孤立存在,言语举动,定对他人有所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规范言行,重他人感受,树自我形象。 顾及别人的感受,体现个人的素养。南朝名士范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一日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便急忙退回家中。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从未将偷菜之人的名字告诉过别人。偷菜之人深受触动,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顾及别人的感受,范明琰救

【善考虑别人】

人于无形;顾及别人的感受,范元琰教化社会风气于无声。如此心胸,如此素养,范元琰真真名士也。 顾及别人的感受体现企业的责任。双汇,我国肉类食品的老大,却通过添加瘦肉精的方式来“改善”产品,这是多么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行为!丝毫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肆意践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个企业,良知何在?责任何在?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导致双汇食品销售量锐减,公司资本急剧缩水,双汇吞下了自酿的苦果! 顾及别人的感受彰显大国的风范。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国际事务中肆意妄为,丝毫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和利益,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屡次发动对外战争,不尊重他国人民的利益自然得不到别国的尊重。如今世界上反美的浪潮此起彼伏便是最好的证明。与之相反,中国总是站在双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平等协商解决问题,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获得别国的尊重,同诸多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因为在别国眼中,中国是一个无私、负责任的大国。【善考虑别人】

生活是一张网,我们彼此紧密联系。“善为君者,体察民情;善为人者,顾他人之感”,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别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君王,让他人敬仰,但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良好的形象,学范元琰,学中国,时时处处为他人考虑,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能否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能昭示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轨迹。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国家,只有关注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方能成就辉煌!【善考虑别人】

别人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哲的话语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回荡在我的耳边,时时提醒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日益自私的人心:关注别人的感受,体谅他人的苦处。

关注别人的感受,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管鲍之交”流芳百世,为何?源于他们对彼此感受的关注。每次行军打仗,管仲皆缩于后列,不愿上前。众人皆鄙视他的胆小,怯懦。鲍叔牙却懂他:他上有老母,下有幼儿,若死掉,谁去抚养那体弱的老母?众人误解管仲时,只有他懂得管仲的至孝。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总是多拿钱,鲍叔牙只是一笑,他总顾念管仲内心想孝敬老母的感念。鲍叔牙亦体谅他对公子小白的

忠心,荐他做相。最终,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使彼此收获了一生的友谊,如同坚固的桥梁搭建起心的沟通之路,流淌着诚挚的泉水,千年不竭。

关注别人的感受,能成就他人亦成就自己。

在二战期间,巴顿将军与纳粹相持于康顿河畔,眼看纳粹兵力耗尽,似乎胜利在望,而巴顿将军却按兵不动,几日后竟撤兵数十里。远在华盛顿的罗斯福接到这个消息又急又痛,他当即写下了一封责骂巴顿将军的信,认为他错过了盟军大胜的机会,这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就在这封信将寄出之时,罗斯福猛然考虑到巴顿的感受:他与纳粹相持数百日,必定兵力损耗不轻,且心中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心力交瘁,撤兵也许是要积聚力量。于是罗斯福便把这封信变成了一封慰问信。果不其然,巴顿将军士气大振,几周后便全歼敌军。此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巴顿所领导的美国人亦成为战斗功臣。倘若罗斯福当时没有考虑巴顿将军的感受,将那封责骂信寄出,我想结局便会截然不同。正是这份关注别人感受的心成就了巴顿亦成就了罗斯福。

关注别人的感受,才能造就和谐社会。

当我们说别人的坏话之时,想想别人听后的痛楚,诋毁之语便会瞬间消亡;当我们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之时,想想他们孤立无援的感受,援助之手便会不自觉的伸开;当我们为自己的私利而损伤别人之时,想想他们心中的愤恨,那膨胀的欲望便会瞬间干瘪。多一份替他人考虑的心,也就多了一份爱与关怀,社会也就多了一份和谐。

关注他人的感受,将善的清泉注入人心,将爱的芬芳撒遍社会。

别人的感受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片缤纷的天地,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流淌着清丽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要知道:

天地有大美,若总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就永远成就不了真正的自我。 忽略别人繁复的感受,专注于内心的精神家园,会发现自已拥有的绝代才华。记得那个站在滕王阁上的天才书生吗?斜阳拥着欲泣的滕王阁,阁的倒影铺在江波中,睁眼闭眼间,全是绝代才子王勃清瘦的身影。他文采飞扬,他桀傲不驯,他特立独行,他注定逃脱不了世俗的感受。然而王勃坐在阁的阶梯上,挥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骈骊工整,辞采飞扬。写景如

神来之笔,抒情有经世之章,好一个王勃,写尽了天才少年的情思,留下文坛一朵奇葩。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当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别人的感受早已枉然。王勃忽略别人的感受,将才思隐藏在江波的褶皱中流传至今。

雪山旁,布达拉宫下,在袅袅檀香、阵阵经声中,身处宗教最高领导地位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默默地吟咏,吟咏他的爱情,吟咏他的人生。地位成了枷锁,别人的感受桎梏了他追逐爱情的脚步。他抛开别人繁复的感受,勇敢地追寻属于生命的阳光,吟咏他的唯美爱情。“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勇敢地摆脱别人感受的禁锢,使他的人生,一如高原上的格桑花,娇艳怒放。

能够忽略别人感受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她拥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她经历沧桑后拥有了明彻与超脱,德兰修女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她拥有了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如果勇于忽略别人的感受,那么人性至纯至美的光点,会如梨银白色的梨花,开满我们头顶的天空。

何必要对别人的感受那么在意?人要学会勇于忽略别人的感受,展现自已的闪光点,这样人生才会有意义。不要总以别人的感受衡量自已,这样才不会总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天地有大美,当我们跨越了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已。

《季羡林语录》
善考虑别人 第四篇

1、谈“处世原则”。一个‘真’字示人。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1、我蹲过牛棚,说明我还不是坏人,是我毕生的骄傲。季羡林语录。独没有被划为右派,说明我还不够好,2、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3、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季羡林语录

4、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5、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6、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80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7、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8、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10、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季羡林:和谐三个阶段,一个天人、一个人人,一个个人,天人好讲,人人也好讲,就是社会和谐,个人怎么讲呢?就是我相信人、人类都是向前进步的,向着真、善、美发展,这是总的规律,懂得规律的话就有了个人和谐了。怎么讲呢?这个规律,你一行,一举一动应该按照这个规律走,不能违反这个规律,违反了就是不可以,顺着规律走就是和谐,规律就是人的趋向,向真、善、美发展。

11、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12、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13、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4、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1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极限物极必反。西方不行,东方起来,我们相信东方有辉煌的历史,也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1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7、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1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9、谈“优点”。如果我有优点,我只讲勤奋。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范老有两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今天我跟年轻人讲,我说今天这样子,下海出国我不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那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

20、谈“工作”。工作是我的第一需要。季羡林:我的要求就是不停地工作,我一辈子没停过。我的生活习惯就是不停地工作,习惯。不写不行,好像没吃饭一样,第一需要。

2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2、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23、“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24、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25、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26、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27、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

28、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29、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30、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31、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32、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季羡林名言》
善考虑别人 第五篇

1、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季羡林名言。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3、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4、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季羡林名言

5、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8、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9、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

10、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11、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12、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13、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14、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80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1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6、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17、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8、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19、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

20、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21、生的对立面是死。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使用的。

22、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23、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24、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1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