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一)

《寒夜》读后感

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这是我能想到所有的词来形容汪文宣,看完《寒夜》后,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巴金将一个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束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简介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简简单单的一个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矛盾。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二、汪文宣与汪母

《寒夜》中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人之间的纠葛。首先想说的是汪文宣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然而她在整个悲剧过程中扮演着悲剧催化剂的角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超越了溺爱。在她眼里,她的儿子是最宝贝的,受不得半点苦,所以有错也一定是儿媳的错,有苦也一定要她来受,有病也是累的一定会好。而汪文宣对她也是一种“愚孝”,就算母亲做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一直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想在母亲面前为妻子说好话,但是他却没意识到这恶化了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汪母虽然保守、固执,但是她爱她的儿子,所以我觉得只要汪文宣拿出强硬的态度,母亲一定会听他的话。更深入地思考,汪文宣与他母亲之间的矛盾不正是这个社会普遍所存在的矛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汪文宣是那个时代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善良、老实、正直、不会阿谀奉承,这是他性格中美好的一面,然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无法生存下去。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汪文宣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被那个时代的社会毁灭了。

三、汪文宣与曾树生

其次是汪文宣与他的妻子曾树生之间的关系。他们曾经很相爱,或者说一直很相爱,但他们的爱在汪母眼里不值一提,或许说实在这个依然封建保守的社会里不值一提。他们曾经为了共同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天真的认为即使不结婚他们也能够一直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事成了母亲厌恶她的原因。曾树生在故事中一直是纠结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开明解放的女性她渴望自由,但她面对汪文宣时又很同情担心她以至于难以离开这个牢笼。她无法忍受汪母,她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汪文宣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为她反驳汪母,而汪文宣一次次地让她失望,使她在丈夫的爱与自由之间选择了自由,最终她还是活到了最后。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

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还是崇拜曾树生的,就像俗话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曾树生将这句话表现地很到位。虽然她崇尚物欲,但她只是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欲望而已,她渴望自由,渴望时尚,这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就算她离开丈夫去了兰州,我觉得她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罢了。而且她并没有对不起她自己的家庭,她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她没有给儿子很多的爱,但是她不怨不悔地给他最大的经济支持,最好的教育。对于汪文宣,在他病重的时候一直努力照顾他,即使每天受母亲的冷嘲热讽她还坚持地留下来,最后在百般纠结思考后才离去。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认为曾树生早就可以走了,面对这样的婆婆她也已经仁至义尽了。只有离去她才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自由飞翔,实现她的梦想。

四、曾树生与汪母

【《寒夜》读后感】

最后是曾树生与汪母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的矛盾是整篇小说的主线,正因为她们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半封建性,新时代与旧时代观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然而这一切汪母都无法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因此,汪母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又可恨又可悲的角色。

五、汪文宣与其他

其实《寒夜》想要表达的还有更多,比如汪文宣与他老板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他与同事之间冷漠的关系更是表现了人性之间的冷漠,还有他与邻居之间的关系明明自身难保还要答应帮别人表现他“老好人”的性格······

《寒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漫长、战火纷飞、寒冷的冬天,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夜晚死去,这就是他的悲剧人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二)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寒夜》读后感】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三)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寒夜》读后感】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寒夜》读后感】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

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巴金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四)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国社会状况,人们对此还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却可以说,<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巴金寒夜读后感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巴金寒夜读后感。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巴金寒夜读后感(二)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巴金寒夜读后感(三)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3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