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书笔记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一)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书笔记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通过大量史实的研究,发现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被广泛认可的规矩,作者称之为“潜规则”。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良多。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有这么一段:

张居正是明朝很能干的一位大臣。他深知官场上的种种弊端和权谋,他曾讲述这样一个大官怕小吏的官场故事:军队将校升官、论功行赏,取决于首级的数量。一颗一级,规定得清清楚楚。从前有个兵部(国防部)的小吏,故意把报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的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等到将校们的贿赂上来了,这位吏又说,字虽然有涂改,仔细检查贴黄,发现原是一字,并无作弊。于是兵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张居正问道:将校们是升是降,权力全在这个小吏的手里,你不贿赂他能行吗?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当时将校们很少有不冒功的。号称斩首多少多少,其中多有假冒。追究起来,他们砍下来的很可能是当地老百姓的脑袋,所谓滥杀无辜。如果没人较真,这些脑袋就是战功,大家升官发财,万事大吉。如果有人较真,这些脑袋就可能成为罪证,这帮将校罪过不小。所以,将校的命运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那位小吏的手里,尽管他的官未必及得上人家将校手下的一个排长。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正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

笔记:在这里最精彩的是张居正总结的那段话: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我们不是常说“县官不如现管”么?我们不是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官职不高的实权人物吗?甚至有“局长不如处长、处长不如科长、科长不如经办” 之说?。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民主不是万能的,有些民主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同样免不了腐败,原因只因为造成恶性潜规则的土壤没有变,恶性潜规则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等现象自然就不变。由此可见,所谓什么民主选举、多党制度不是解决恶性潜规则的办法,至少不是根本的办法,也不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办法。

政治清明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官”,而是“吏”,是那些不由选举产生的“吏”博弈产生了恶性潜规则,“官”反而是这些规则的跟随者,如同《红楼梦》中的那个门子开导贾雨村一样。其实潜规则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单单是政府部门如此,各行各业都一样,只要“当事双方承担的成本或风险极

不对称”,潜规则就会产生,例如以前北京面的拒载“潜规则”,医院“收红包”潜规则,都不是政府行为,而是民间行为,原因就在于“当事双方承担的成本或风险极不对称”。【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每个当权者都会掌握一个职权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当权者怎么做都是合法的,并不违规,如果在这个职权范围内当权者总是依照最不利于当事人的那一头来执行,就可能在当事人那边产生蝴蝶效应,造成巨大损失。例如,邮政寄信可以在2~7天内寄到,邮局偏偏要在第7天寄到;你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出租车可以走最便利的路线,把你又快又好的送到目的地,也可以欺负你外地口音,就是拉你绕着城市七转八转,然后收你一笔不菲的车费;在餐馆吃饭,点了条鱼,餐馆可以用最新鲜的鱼,也可以用不新鲜但没臭的鱼;你的领导在讨论你的提拔任用问题时,可以说一句“小李这个同志不错嘛”,也可以说一句“小李这个同志嘛···哈哈哈,大家说说,大家说说”。这两个说法对他来说只是嘴皮子一碰的问题,传递的信息却截然不同,你能说他有什么错?你什么都说不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告诉你得乖乖懂事,领导不会傻到来跟你索要好处的,你应该自己想方设法主动孝敬过去,而且你还要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同样会讨好领导,领导的标准会一涨再涨,你得有绝活才行。

潜规则并非只能是恶性,也完全可以是善性潜规则。善性潜规则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和上面相反的。邮政寄信可以在1~7天内寄到,邮局总是尽快的跑,通常第2、3天就送到你手里;你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出租车总是挑最便利的路线,把你又快又好的送到目的地;在餐馆吃饭,餐馆总是用最新鲜的鱼;你的领导在讨论你的提拔任用问题时,上来就说“小李这个同志不错嘛,大家看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没有就这么决定了”。

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的“新官堕落定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朱元璋当皇帝到了第十八个年头,感慨道“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就变得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绝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灭家破的很多”。看了“新官堕落定律”,笔者总有一种感觉:好像书中所写的就是当今官场一些官员。你看,现实中不少的人没做官时是一个好人能人,有过骄人的政绩,但为官后便在权力的漩涡中一步步迷失,逐步变成坏人罪人,如张晓霞,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这位“曾经得过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市科技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溪市功勋校长等荣誉称号”,但就任领导后,成了“贪污、受贿一千多万”的罪犯。 天下难治,非民也,官也。透过纷繁复杂的的社会历史现象,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除了生产力低下

和自然灾害之外,劳动人民的巨大灾难和痛苦,都说官僚同治集团造成的;对国家政权的最大危害,不是来自民众,而是来自官吏的权力滥用、胡作非为、营私舞弊、贪污腐败。恩格斯也说无产阶级胜利之后,国家权力也仍然是个祸害。

现在不少的官员,都经历了——平民到模范,模范到领导,领导到罪犯的人生过程。其实,这是一个相信并自觉从为人民服务,到地淡忘为人民服务,再到不信为人民服务并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觉接受监督,到不自觉接受监督,再到可以摆脱监督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一个政府最大的危险是“吏治腐败”,笔者认同。但笔者认为应该这样说,最大危险是政府知道了“腐败”,但还无法去遏制,腐败不断滋生、蔓延和扩展。上个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但如何踏上这条“新路”,这是执政的共产党一个不能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是洁身自好,还是顺势而为?这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有点可以肯定,了解潜规则的存在,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深刻的理解社会,我们才可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生活在潜规则中的我们,必需给出我们的选择,然后让生活告诉我们结果!

中国历史潜规则 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二)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主要描绘的是明清官场中百姓、官员、皇帝之间各种复杂的内部章程、潜在规定。但这里所说的潜规则是相对正式规则而言的,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则之下,表象上谁都看不见,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结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合法伤害权’’。 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也是他们的合法权力,他们这么做当然没什么风险。那些被指为窝赃户的人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无人做官,没有后台。于是官府放心大胆地把他们拘押起来敲诈勒索,每报一案,往往牵连数家,"贼开花"由此得名。那些被指为窝赃的富户,特别害怕坐牢,只能自认倒霉,拿出大把的钱来贿赂官吏,打点差役。官吏捞足了钱,才把这些富户放出来,并宣布他们没有窝赃。在术语里这叫"洗贼名"。

合法伤害权在监狱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在狱中,各种刑法弄得犯人苦不堪言,然后再让其亲戚花重金将其赎出去,甚至会倾家荡产。即将处决的死刑犯应该是最难敲诈的了,但是吏胥们依然有办法,他们可以在行刑和捆绑的方式上做交易。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让他的同伙入狱谈判,索要财物。当时的术语叫"斯罗"。如果犯人富裕,就找他们的亲戚谈。如果犯人穷,就找他们本人谈。他们对凌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就先刺心,否则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还不死。对绞刑犯则说:顺我,一上来就让你断气。否则就缢你三次,再加上别的手段,然后才让你死。总之,合法伤害权是很值钱的。有了这种权力,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敛钱的规矩可以创造出规矩。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对潜规则情有独钟,人们往往将这种规则称为惯例。在这里潜规则并没有贬义,而是中性的,正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一文中所说的:“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在《潜规则》中有句话说的好:“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场的真实历史就是潜规则的历史。而几千年潜规则的积累沉淀将其中一些精华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特性之中,演变发展成了我今天所说的民族的“潜”性。

【马基作业】《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心得体会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三)

读书报告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7城规 莫子丰 0716030004

最近读了一本书。由于马克斯的课程需要,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于是就上网找书看了。要求是有关政治的。我找了几页,看到了“潜规则”一词,就有了兴趣。【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在任何地方都很普遍。暴光最多的最近应该算是娱乐圈了,香港的,韩国的。我不关心这些。倒是对中国官场之间的潜规则有兴趣。要骂,也想了解好了再骂。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潜规则处处有。国外有,国内有。奈何国人骂起自家人来就特别狠。往死里骂,都不想想自己祖宗一哪里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瞒上欺下,巧取豪夺……是很不该,我认为这本书分析的是挺中肯的。

吴思先生说他这本《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不是历史著作,或许是一种自谦。我读它的兴味,远比时下某些专著要浓得多。它不但让我们对历史上那些腐败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瞒上欺下,巧取豪夺……这些现象统称为腐败,历史上许多人都揭露过和批判过。只是那些批判的着眼点是当权官僚的个人品质,认为这是儒家道德规范与实际行为分离的结果,

用一句常见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因而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批判,变成了对封建道德的修补和强化。王阳明的“知行和一”学说,在历史上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这些批判和修补通常体现为体制内官僚们的进谏,他们从所谓“民为邦本”的角度,指出腐败会危及统治政权的根基。这样的说教,皇上听了,也许会出一身冷汗,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最拿手的办法不过是动用国家暴力,搞几次“严打”。往好了说这不过是扬汤止沸,若往坏了想,严打还能给贪官污吏清除异己提供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官吏集团极为引人注目。这个社会集团垄断了暴力,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它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命运。

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 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 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 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明朝也流传着一些官场笑话,《万历野获编·补遗》中就记载了有关钱能的两条。

钱能是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的著名太监,奉成化

皇帝之命镇守云南。镇守太监这个岗位是明初的洪熙皇帝设立的。皇上不放心下边的官 员,就派那些经常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太监下去盯着。应该承认,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员经常糊弄皇上,皇上也建立过一些监督制度,譬如派遣监察御史下 去巡查,奈何这些御史也可能被收买,甚至会逼着人家掏钱收买,然后和被监察者一起糊弄皇上。所以,派遣家奴们下去替皇上盯着,这已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式博弈的第三回合了。皇上被逼无奈,到此亮出了最后的武器。试想,再不派他还能派谁?而且仔细想来,太监不好色,没有老婆孩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应该比一般官员的私欲少些。设身处地替皇上想想,我们不能不敬佩皇上选贤任能的良苦用心。

总之,无论是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都没有从制度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即使像民众造反那样激烈的行动,也不能有效地遏止腐败。如果造反成功了,可能腐败更甚,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就是最好的一例。

和以往那些对腐败的批判不同,吴思先生把两千多年来各种腐败的现象,解释为一种“潜规则”。这是官方“红头文件”找不着,与主流文化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不是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一种外接式的社会现象。实际它是由主流文化所衍生,毋宁说就是主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因为它是“潜”形的,用不着堂皇的包装,或者说主流文化就是它的包装。剥离了这层包装,甚至不用剥离而只将主流文化说教翻个过儿,它就原形毕露了。当年戴震批判的“以理杀人”,就揭示了主流文化的这种两面性。同时,因为它已“规则”化,就有了普遍性,

任何进入官场的人都无法逃避,谁要是拒绝它,反倒被认为是“迂”是“怪”,甚而被当作异类。历史上那些“清官”就是这样的异类。尽管他们生前死后有许多人颂扬,但他们的实际境遇却极悲凉。吴思讲的“淘汰清官”,就是对他们的厄运的最好概括。

吴思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例,对“潜规则”从各个角度作了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明白了“潜规则”的存在与蔓延,是专制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政权运作所必需的润滑剂。所以,历史上许多先贤对腐败无比痛恨,可是他们“反腐倡廉”的目的还是要维护专制集权制度,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有些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腐败的土壤,“潜规则”依旧生长蔓延。

《潜规则》一书讲的是历史,可是读了它却会感到,这一页历史并没有揭过去。作者讲的形形色色的官场陋习,没有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时下腐败已经成了民众最痛恨也深感无奈的社会病了,人们从各种媒体不断曝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腐败的不断升级,恶果也越来越严重。“潜规则”已经撩开了那层历史的薄纱,大摇大摆地横行当今了。

有人总爱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发扬这个传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职责。遗憾的是,传统中人文精神的根芽未见成长,倒是潜规则的传统,用不着谁来发扬就自动光大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作者讲的好,这是由于潜规则的根基还在,“有了这种根基,没有名词可以发明名词,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经验,没有传统可以创造传统。”

这个根基是什么?就是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所以作者讲他写这本书的用心,是希望来一个“釜底抽薪,彻底改良土壤,”从而“免蹈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都绕不开的覆辙。”

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四)

潜规则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很多官场实例的解读,为大家揭示了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称作“潜规则”。书中同时又指出了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并指出潜规则具有相当恐怖的传染性。

大家在书中可以看到,潜规则大多数的成因都是在利益的诱惑、在形势的逼迫下,官员通过钻制度的空子或者因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后果缺乏畏惧心理,压榨下级而形成的不成文规定。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后感。这样整个事情的矛盾便集中在了几件事情上:利益的诱惑、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水平的低下。但书中并没有给出消灭潜规则的解决方案,通过课堂上孙老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研究,谈一谈我对解决潜规则问题的一些看法。

正如孙平老师在课堂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点毋庸置疑,所以想在去除每个官员的利益上做文章是不太容易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制度的完善和提高道德水平变成了解决的方案。完善制度的建立能防范潜规则与未然。它不但能使官员因害怕监察的严重后果不敢对人民下手,甚至能使官员没有实施潜规则的权力。而道德的约束能使官员出于对良心的原因放弃谋取非法利益的机会。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首先来看看有关制度的建立问题。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书中所举出的一些官员以错判案件威胁民众以获得利益的案例到现在已所剩无几。因为现在官员惧怕民众的力量,他们知道,我觉得道德的问题是超过于制度,摆在我们面前最严重的问题。我认为从古代的封建专制时期到现在,我们的道德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有所降低。文革时期破四旧的行为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让国人再也不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这种迷信的说法,但同时也让国人再也不惧怕除法律以外任何的惩罚。同时,“文化大革命”时期让中国的传统文明、文化收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在文革期间甚至出现了儿子揭发母亲导致母亲被枪毙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地改革开放和专家治国的模式使得我国经济空前发展,即在文化道德水平极为低下、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前景突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样,就使得拜金主义盛行,为当今社会的潜规则打下了坚实的不良铺垫。

我在一次回家的车上有幸碰见了一个企业的中层领导。他跟我讲,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的高速扩张与发展必然带来的是制度不完善和企业文化的缺失。这就是短时间高速发展起来的企业与长时间的老牌企业的差距。高速发展的企业必须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放慢发展的脚步,沉淀企业文化,完善制度。否则,一味高速发展的终点必然是灭亡。其实对国家也是一样,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但制度、道德、文化水平却远远不够。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点,越重视文化、制度与经济的同时发展,国家领导人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意味着大众的文化生活与幸福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我对我国的发展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刚成立六十多年的国家没有问题的存在,只要我们坚持民主的原则,选对正确的发展方向,我相信潜规则会越来越没有市场,终归走向消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52537.html

    上一篇:受戒读后感150字

    下一篇:厚黑学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