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第一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篇一: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的《两个人的电影》除了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意之外,还让我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的我最多有八九岁,我的姐姐在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买票。有一天,我随姐姐去上班,那天放的什么电影我早已记不得了,只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姐姐一共只卖了四张电影票——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买了两场四张电影票。我也在电影开演时随着看了一会,但是对于八九岁的我来说,那似乎是场看不懂得电影,只记得两位老人并肩而坐,认认真真的看了两遍。电影结束了,他们牵着手慢悠悠的晃出电影院,在门口玩耍的我还记得老先生轻声说:“我们年轻时看这部电影离现在有几十年了吧?”

当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如今,当我看到迟子建的这篇散文题目时,两位老人的身影随着“两个人的电影”这几个字影就神奇的在大脑中清晰的播放起来。当我把这份感动说给我身边的同事时,他们说:“你总是会讲一些很传奇的话,你不是在讲一个什么梦,或是在编一个什么>故事吧?”我不想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所说的话是真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在这个爱情变化的比流星都快的年代,谁又有理由让谁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呢!感动在自己心中,足矣!

篇二: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刚从书店里出来就急匆匆地去了火车站。我知道该怎么打发在火车上无聊的一个晚上,那就是看书!

开始读《迟子建散文》中的两个故事《哑巴与春天》《农具的眼睛》,就有心有灵犀的感觉。同样是北方人,同样热爱文学,又同样善于观察。这种亲切让我不由自主的一篇一篇的读下去。一个故事都不漏掉。这本书主要写了迟子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现象,所给她的启发以及感受。

如《一直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叙事小散文写的事是:作者观察一只正在爬佛龛去寻找香味的虫子,经过无数次的>挫折,虽然没能实现愿望,但却做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冒险坚持。在文中写道:“在单调而贫瘠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我突然感觉到一只虫子也能如此伟大!连人类都很难做到的事,虫子能做到。上天对每个生命都赐予着不同的但无穷的力量。

在我去二舅家时看到一篇文章《紫气中的烟火》。二舅家在沈阳,这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去沈阳游览故宫的感受。当时她去故宫是雨天。前几天,我也去了故宫,虽不是雨天但也阴沉沉的,所以我看到的景象与文中的描写有几分相像。但我没有看到文中说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紫烟。去完故宫后才看到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关于故宫和皇太极还有妃子们的故事,才感到紫烟的意境。

还有一篇让我记忆犹新的文章——《北方的盐》。文章用很多修辞手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文中提到了咸菜缸。看到这,我想起四岁时在姥姥家和六岁的表姐在漆黑的储藏室里偷吃咸菜,最后闹咳簌病的傻事。想起童年的无知和天真,真觉得好笑。文章的开头写了雪和盐的关系。“天上人间”的两种不同的东西也是一对孪生姐妹,那盐和雪的这种亲切让我感觉到两者对人类是同样的重要,不分高低、贵贱、虚实等不同的特点。最后提到了泪水,说“北方人的泪水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说明北方人对盐的热爱更多一些。盐和我们真是如文所说的情同手足。【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这本《迟子建散文》就让我找到并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也让我更热爱散文类书籍了。

篇三: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今天我读《迟子建散文》这本书时,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文章是《哑巴与春天》,里面讲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个哑巴,他最爱在春天种花,对每一朵花都呵护有加,当作亲人一般的爱护,故事中这样写道: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老哑巴是勤恳且默默承受的,当他被所在的生产队队长和队员硬生生的按倒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充当帘子时,他也反抗过,但最后迫于他人的威胁,他只能在夜里无声的哭泣。

读到这儿,我开始深思:上天没有给可怜的哑巴说话、声诉的能力,却把向往春天、向往希望的种子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春天、有了希望,那他就能所向披靡,闪闪发亮,无论命运对你怎样,请不要灰心丧气;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苦,请坚信风雨之后就是彩虹;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请怀抱必胜的信心克服一切。

自强不息,是做人的必备;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会和胜利相会。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心中充满希望和春天的人吧。加油。

《迟子建作品有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第二篇

迟子建作品有感

可能是被迟子建温暖的格调所触动吧,愈加的喜欢的喜欢她笔下的故事,也对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因为冥冥之中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越多的接触他的作品,这样的感触越加深厚,厚的我每读一篇作品都想流泪,迟子建前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生活,大学生活,幼时的记忆,故乡美好的风景,大自然的美,如《北极村童话》,《那些时候》,《疯人院的小磨盘》,格调温暖感性,笔法自然,节奏缓慢抒情,给人一种冬夜里斜倚在沙发,放着柔缓的音乐,喝着泛着淡淡苦涩的咖啡,端起杯子,微微的吹出一口气,咖啡的热气与淡淡清香扑面而来,手里握着这样一本书,多么安逸惬意·······

也许生活就是作家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作家故事的来源,自从迟子建的丈夫因意外车祸而丧生后,他的作品一改往日柔情的气息,转而写起了悲情的故事,现在的作品应该是这样一个环境:同样的寒冷的冬夜,舒适沙发,温暖的咖啡,可桌子上却多了一盒手帕纸,静的能感觉到空气里自己的呼吸声,一个人默默擦着因故事而诱发的泪水,是感动吗?是辛酸吗?是同情吗?是愤恨不公的命运给了主人公悲惨的结局吗?静静的空气中弥漫着泪水的淡淡咸酸,没有回答,只有停不下的呜咽声以及自己因情绪波动而抽搐的身体。从一个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对一切报以欣赏的目光,感恩的对待这个世界,浪漫的生活的女孩,不得不因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学会坦然的女人,这是一次如蝴蝶出茧般痛苦的蜕变············ 从后期的故事来看,迟子建在经历痛苦的过程中,似乎有一只有形或

无形的狗在陪伴着她吧,《越过云层的晴朗》是以一只狗的视角来完成整片小说,以狗的涅槃来比喻自己丈夫的重生,《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蒋百的那条整日在车站迎接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主人的忠实的狗,这让我想起了一部英国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当时这部电影是让我长这么大哭的最狠的,连自己最喜欢的悲情韩剧都比不上,同样的情节又在我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中出现,又再一次的让我为此落泪,我想迟子建也是个跟狗有情结的女子吧,这一点我很庆幸,因为我也是个爱狗的人,从小到大家里都少不了狗狗,甚至我觉得我的成长中有狗狗的陪伴我是多么幸运,它真的教会了我什么叫忠诚,带给了我那么多快乐,陪伴了那么多妈妈不在身边的夜晚,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它是我一生的益友。我喜欢的作家跟我有一样的爱好,这让我似乎离他更近了一步,似乎能触摸到她的气息,突然想起在读他的第一篇作品《北极村童话》时,还是小女孩的迟子建就流露出对狗的喜爱,看来我是可以肯定这一点了。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第三篇

迟子建散文

【作家简介】:迟子建,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4 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 生

肖:龙。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

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

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

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

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

优秀中篇小说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

等海外译本。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

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

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

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

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

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

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

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

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

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

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

【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

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

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

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

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

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

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

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知识窗》

2011年第5期) (淮安市)

⒘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

⒙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框语句。(4分) 。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⒚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

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分)

⒛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 。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

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

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

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

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

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

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

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

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

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

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

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

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

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

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

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

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

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

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

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

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

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

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

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

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

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

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

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

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

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

的汁液。

(2011·上海市)(28分)

2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4分)

2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3分) 2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

(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1) ;

(2) 。

(6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2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解雇和内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

着时间,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

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

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

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

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 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

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

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

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

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

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

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

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

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

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第四篇

<迟子建散文>是前不久舍友推荐给我的。

以前高中时曾经听说过她,就连扉页的照片也似曾相识一般,感觉无比亲切。迟的蜕变几乎有点传奇,十分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具备了白天鹅所有素质的丑小鸭。当有一天,她借着东风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怀疑她的能力。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她是在比我生活的北方小城还要北、还要小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位优秀作家,她生活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北极村。对于北极村的了解,大多原于最初的想像,就像没见过海的人对大海的想像,没见过玉龙雪山而对雪山的想像那样,我没有去过北极村,但那里的一切,似乎还好好的保存在最初的记忆中。

那里应该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处在冰雪期的,八十年代初期,迟考取了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从北极村中走了出来。在大兴安岭地区,师范院校位于首府。所以,她的家庭应该是北极村里极让人羡慕的。她师范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后一直在黑龙江作协工作,至今以为黑龙江作协的副会长。

所以,前文中之所以称她为传奇,就是因为她后来的成就。她不但读了研究生,进入黑龙江作协,而且长居哈尔滨,因工作无数次出访他国,成为推动黑土地文化交流的工作者。迟先后出版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并多次获奖。作品无法一一细数,但她的倾心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茅盾)文学奖,这是她奉献给生活在北方的那群游猎民族最好的礼物。也是第一部反应额尔古纳河原住民生活习性和民族文化的小说。

我始终认为,一个心怀故乡,脚踏黑土,望眼亲情的人,无论有怎么样的文学造诣,她所写出来的文字都是饱满的,她所歌唱的都是动听的,她所抒发的都是最自然、最亲切、最朴实无华的。读迟的散文,从她的文字中,体会更多的是一种北方人那种质朴的感情,对于黑土的热爱,对于苍茫雪原的落日,对于远山近水的呼唤,对于风土人情的理解,对于生活之中的平淡与真善,都是那么的接近于真实。我喜欢这种文字,没有矫情,没有暧昧,一切都娓娓动听。

散文中,无论是对异国风情的描写,还是对故乡山水的怀念,对奇异风情、异国文化,对远山,对河流,对日落,和故乡窗前的河岸,对逝去的旧时光,都是饱蘸着那一点无华的女人的风情去感怀一切。书中,无论是对自己内心的刨析还是对身边事物的看法,迟都能以安祥的态度处之,我想,这和她从小生活的北极村有极大的关系,那里的山水养育了这样的一个平静而安祥的人。

之所以这样喜爱她,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私心。我是那么渴求她把我带回到那一片北国的风情之中。或独行在昏黄的街灯下,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抬起双手,留一片晶莹在心间,回到少女时的心境,虽然漫冬寒冷,但内心充满了希望与热情。或某个夏天,没有知了的北方盛夏,与好友欢并肩而行,说着天马行空的话,恋恋不舍的分手各自回家。这些小细节就像此时无处不在的雨水一样,浸湿了我,浸湿了我的世界。

写完上面的话,我依然是一个好学生。我按照导员的要求,对读完<迟子建散文>而留下了一篇读后感。这样的阅读才是圆满的。以后,依然寻着此时的心境,对那些给予我方向、照亮我心田的文章及一切,留下,我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二)

最喜爱迟子建散文中借事抒情的文字了,因为可以从中感受到迟子建最真实质朴的情感世界,借着生动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避免做作不自然,使情感的表达质朴动人、温婉自然。

迟子建童年时是家里最勤快的撕日历的人,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爬出被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穿衣服,而是“赤着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第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这时她的父亲就会“恶作剧般地把院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场景是那么的温馨,充满父、女、家狗之间构成的浓浓的天伦之乐。多年后,父亲故去,面对这台历和逝去的日子作者深情地感慨:“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和逝去的童年欢乐时光的留恋。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三)

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我身上却一丝不挂。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我朝前走去,将门关上。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朝温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

我想我的笔在这时刻是苍白的。直到如今,我也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情,只记得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和柏树,三股泉水朝下倾泻,琤琤有声。中央的泉水较直,而两侧的面积较大,极像个打渔人戴着斗笠站在那。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这是我所经历的三个季节的景色,在那里一并看到了。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特别喜欢她写的这种独自享受一种特别生活经历的动情!一种别人分享不了也无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几个月到多年前就梦想去的丽江一样,我无需让同伴们知道我内心无法用语言描绘出的感慨。当然,同伴也报无法理解为何我会在离开丽江后一次次的梦见它的原因。这是一种只有独享的伤怀之美!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第五篇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热爱家乡。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才有它极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没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宝贵的地方和意义的。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故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谛。所以,故乡的人应该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时时提醒,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乡是多么地美丽。汪的书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二)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散文中,却透着生活的情趣。如<跑警报>: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既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揳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这让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正因为有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凉。?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渊博多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于是到书店去搜寻,遗憾而归。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书拿到手中,如获珍宝,细读之后,忍不住想写感想。没有想到,动手写时,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看到极美的风景时,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似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读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微尘见世界,我只能这样说。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三)

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才接触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怎么说呢,汪老的文字会让人有一种很亲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后,在些许喧闹的院落里,一边捧着热茶、晒着太阳,一边听着满脸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经历和想法娓娓道来,那种温馨与惬意。

<花园>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在那个充满生气的小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淘气小孩。花园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土,充满了单纯的快乐,充满了自然的声音,也充满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欢压在草上,静静地注视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来,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他会把马齿苋的瓣子套在哑巴蝉的眼睛上,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往上飞,绝不偏斜转弯;他认为土蜂是种蠢头蠢脑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会为了被猫吃点的小鸟而哭泣??这一切都通过朴素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曾经看到过,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作品,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平淡的美,是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无法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带着一袭袭清香,让人久久回味。的确,在汪老的文字里我们不会感觉到激烈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却能轻易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容易让人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思考过的,并有一种会然一笑的心情。这应该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6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