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务虚笔记读后感
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第一篇

我读史铁生读了整整一年,或许比不上那些浸淫其作品数十载的人,但是我想,如果史铁生有十个面,那么至少,其中的一两面,我大概能说些只言片语。

我说不好这一年来史铁生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个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这样一个男性的形象确实真真正正的融入了我的生活。不管我在哪儿,那样一个乐观、自信的老者,都仿佛坐在窗前,看着外面一群群飞过的鸽子。

只是这一次,他像是真正的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我以后能走多远,但是我相信,我以后的每一步里,都有史铁生。

因为《务虚笔记》,比起《病隙碎笔》,比起《一个人的记忆》,都要令人刻骨铭心的太多。

我也同样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体来裁定这样的一本书,这里面太多的人物,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少年WR„„我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看出了史铁生的影子。 我知道他是在写自己,但,他,又并不是完全在写自己。

【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他比谁都清楚那里面的每日每夜,风是从哪里刮来,树叶是从哪里落下。

但是他又比谁都清楚,人生,这盘棋局。

他明明可以清清楚楚勾勒出一个人的人生,但是他总是在草草几笔后又从故事中抽身而出,他喜欢这样的议论和停顿,就像是站在时间的巷口。【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他时而成为那个少年WR,懵懂,横冲直撞。时而又站在抽离的角度看爱情的萌生与诀别,看人物的成长与创伤。

他把这样的真实和虚幻放在一块。他把它称为务虚。

这样的虚虚实实让人糊涂,让人无法再读下去。

所以人们委婉地说,务虚笔记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作品。

我想,他们一定是不懂史铁生。

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读完务虚笔记。

你们都说,史铁生,是乐观的、坚强的。你们把他一次次的运用于议论文中只因那句“死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但是没有人懂得史铁生的哀伤。

是的,哀伤。

史铁生独特的哀伤,他的确乐观、坚强,但是当他在写下残疾人C与妻子的故事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以怎样的一种悲哀,甚至是自嘲,才写下了那些令他难以启齿的画面。

而反复的议论,不断地从故事中插入、抽离,我想,那是史铁生故意创造给我们的,空旷感。 那些人物、场景、情节和心绪构成了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这样的似曾相识,使感动反复,使情感加深。一整本务虚笔记,一系列情节的重叠勾连,就像是一个严丝合缝的圆。 你不知道所有人的结局是怎样,但你会明白他们一定都好。

【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就像是在说人生,你知道冥冥中自有定数,但是你不知道它终将走向何方。

这或许就是,史铁生匠心独运之处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我想同样适用于史铁生, 看似是一纸虚言,却是史铁生灵魂的感悟。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第二篇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周国平曾说过史铁生是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他的这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的思考人生和人类的笔记,写的是生命的故事,是人类的故事,是一部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史。

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阅读历程后,我已感到筋疲力尽,或许是因为在阅读中经历了太多对心灵的叩问和对灵魂的洗礼,或许是直面自己内心深处后的恐慌和不安,让我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语和空白期,但我仍愿意再次生活在那种对话之中,它的吸引力让我甘愿迷失其中。

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的确,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我们,一个欢颜笑语的我们,一个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的我们,没有人知道我们年年岁岁、时时刻刻在想些什么,我们也极少向人提起我们遥远的梦想和黑夜中的思念。而这些,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血肉、温度和魂魄。当然,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是我们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务虚笔记》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些人生背后的人生,那些隐讳而无法绕过、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排山倒海一般地向我们袭来,让我们在深深的夜色里或在明媚的晨曦中沉浸在这些千古难解的问题里思索、寻找。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大致分为三种,叙事的小说,描绘的小说和思索的小说,在最后一种小说里叙事者即思索的人,整个叙事都服从这种思索。史铁生的小说显然属于这种。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觉得作者在像上帝一样悲悯地俯瞰人间,在一些符号化的人名和模糊的时空中间自娱自乐地玩一个命运的游戏,而这个游戏的背景就是作者心中的当代人悖论化的生存困境。

“我”的悖论

【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带领我们进入“我”的“写作之夜”的最初,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悖论:“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句话可以转化成一个语言悖论:“下面这句话是对的,上面这句话是错的”。

这个看似短暂的“写作之夜”,被“回忆”与“印象”拉得如此之长,小说中的所有人物——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政治家WR以及所有与他们有关的人物——全都只存在于“我”的印象之中。“写作之夜,空间和时间的真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印象”,写作之夜的书写实际上是对印象的书写,也是对“我”的书写。作者说,“我经常甚至每时每刻,都像一个临终时清醒的老人,发现一切昨天都在眼前消逝了,很多记忆都逃出了大脑,但它们变成印象却全都住进了我的心灵。记忆早已黯然失色,印象才是鲜活的生命”。史铁生正是在意识到“我”的悖论和“解释学循环”的同时,又勇敢地投入到这个循环中,将自己一层层地剖裂开来。

真实与想象

真实就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想象则是真实在我们头脑中重新加工后的产物,似乎很好区分,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颠覆了我们的常识。他说,“我生于一九五四年一月四日,这是一个传说,不过是一个传说”,因为“一九五四年一月四日对我而言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在还没有你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很久”,这不过是在有了我之后我所听到的一个传说。那究竟什么应该算我们的生日呢,也许是第一次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也许是某天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子,也许是第一次有了死亡的概念,总之每个人都有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中间一个独特的个体,那才是我们被感知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出生与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探知的过程。书中说,“忘记或者从未觉察的事等于未发生”,作者意在强调不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事情,就是不存在,于是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

偶然与必然

在作者的记忆中反复出现一个场景,九岁男孩到小巷深处一个美丽幽静的房中找一个美丽的女孩,如果这个男孩在离去时弯身去捡一件从衣袋掉落的玩具,由于在同样的经历中稍慢了一步,听见了那句“你怎么

把外面的野孩子带进来”,他就是日后的画家Z,一个充满幻想又时刻提防现实的人。如果他没有听见或者听见了不在乎,那他就是诗人L,一个永远活在美丽梦中的人。对原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使“我看到那荒谬故事中一条少年的来路,却同时看到从中走来的两个人。”

周国平说过:“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命运意味着个人在人世间的全部祸福,却被上帝漫不经心地决定了,可上帝就是上帝,他永远不会给你解释,他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就像安排一部剧中的角色。于是就有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那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只好凭偶然,没有道理。或许是年轻时残疾的遭遇使史铁生对命运有着更深的认识,他承认命运的偶然性,但并不消极认命,而是努力去解读命运。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知命运的力量之强大,而与之对话,领悟它的深意”。他的眼光不止局限在个人的命运,而是努力观照整个人类的命运,通过写作使自己有了像上帝一样主宰人类命运的机会,使自己能够站在更高处看透这一切,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好运设计》费尽心思要设计一个好运,但推论到最后,“如果为了使你幸福,我们不仅得给你小痛苦,还得给你大痛苦,不仅得给你一时的痛苦,还得给你永远的痛苦。”

上帝的这个谜语就像所有没有谜底的谜语一样,谜面一出,谜底即现;己猜不破,无人可为其破;一俟猜破,必恍然知其未破。

差别与平等【为什么史铁生给书起名为务虚笔记】

某个冬天的晚上,历史教师O在家备课,课题是这样的,历史是由谁创造的?教科书给出了三种观点,英雄创造了历史,奴隶创造了历史,英雄和努力共同创造了历史。唯第二种被肯定,对此,画家Z看出了其中的荒唐与滑稽。他认为奴隶根本不存在提出这些问题的能力,各种各样的历史观都只能有英雄来圈定

并宣布,英雄把奖杯颁给了奴隶,自己却拿走了光荣,那奖杯的含金量再高也只是从英雄手里拿来的奖赏。所以,平等不过是英雄忽悠奴隶的口号,颁发的奖杯不过是英雄安慰奴隶的手段。当奴隶满足于英雄的奖赏时,便是“暂时坐稳了的英雄的时代”,当奴隶对现状不满,想要更多的奖杯时便是“想做英雄而不得的时代”。但不论哪个时代,奴隶永远是奴隶,差别永远存在。

当O问Z:“世界上有没有平等的爱?”Z说:“没有!如果有平等的爱,你为什么放弃你的前夫而选择我?”就是Z的这句话让O的对世间平等的信仰彻底崩溃,对爱和对生命意义的彻底绝望使O最后走向了死亡。可现实确实如此,你爱这个不爱那个,就是因为这个与那个有区别,这个居于差别的强端,那个居于差别的弱端。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但一方面渴望自己居于差别的强端,另一方面又幻想着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有的只是机会的相对平等。差别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差别是无限的,平等是有限的;差别是必须的,而平等却是人人渴求的。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自我与世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认为他人永远是对本体自由的一种限制和约束,而史铁生则认为自我与世界是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他曾写道:“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你们实现了我的爱欲”,借助世界才能实现自我,同样没有一个个不同的自我,也就没有世界。“我们从未在没有别人的地方看见自己,就像我们从未在没有距离的地方走过路”。

关于孤独。孤独是一种感觉,孤单是一种状态。草原上的一只鹿是孤单的,人群中的一个人是孤独的。孤单是被排除出群体,孤独却是心魂中的无人理解。“孤独不是在空茫而寒冷的大海上只身漂流,而是在人群中,在美好生活展开的地方——没有你的位置”。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在《论孤独》中写道:“人们为了逃避孤独而离开人群,走向自然或者过独居的生活。”可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颗不同于他人的灵魂,又怎么会没有和普通人一样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和别人混在一起时,他们往往向往孤独,而孤独时,他们又

向往看到他们的同类。但是如果有一天世上许多同样孤独的人发现了他的孤独,于是争着要和他做朋友,他困惑了:他们是因为我的孤独而深信我是他们的朋友,而我有了这么多朋友就不再孤独,那我还有资格做他们的朋友吗?

关于欲望。史铁生将人生概括为八个字——人生有限,欲望无边。他还说:“人实现欲望的能力远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其间是一个永恒的距离。”是啊,你整天忙忙碌碌,只是为了使自己吃好点穿好点。当你经过一番苦苦挣扎之后,这个欲望终于实现了,可更多更大的欲望又会接二连三地涌出来,永不停止:可不可以让自己的房子再宽敞些?可不可以让自己拥有一辆小轿车?可不可以让自己出国旅游,体验一下精神享受……于是,人的真正名字叫做欲望。

关于差别,欲望和平等。在《务虚笔记》的结尾,作者借医生F之口说出了这三者的关系,“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地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就了一个永恒的轮回,或者,这永动的轮回使“我”诞生”。

关于叛徒和英雄。Z的叔叔和他的恋人在葵花林里被敌人包围,为了掩护恋人突围,Z的叔叔的恋人毅然决然地选择吸引敌人的注意,让Z的叔叔成功逃脱,而自己却被捕。如果她被敌人折磨致死,那她就能成为英雄,可她偏偏在坚持了很久后选择成为了“叛徒”。释放后她回到原地,在葵花叶上写下“我是叛徒,你不要再等”。在此后的日子里,她的男友革命成功成了干部,而她却年年岁岁遭受批判,在“叛徒”的标签下,过着低贱的生活。晚年的她在葵花叶上又写下一句话:“我罪孽深重,但从未怀疑当初的信仰。”当某些人轻易地放弃当初的信仰坦然地投奔下一种生活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往日的“叛徒”在葵花林里默默坚守当初的信仰,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在为当年的怯懦而赎罪,落入精神痛苦而万劫不复。因此小说写道:“一个叛徒的耻辱,不过是众多叛徒的替身,不过是众多英雄自保的计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8964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