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 初中作文 |

【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一)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完整目录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完整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阅读材料 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1.2 数轴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2章 有理数的运算 2.1 有理数的加法 2.2 有理数的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法 2.4 有理数的除法 2.5 有理数的乘方 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7 近似数和计算器的使用

第3章 实数 3.1 平方根 3.2 实数

阅读材料 神奇的π 3.3 立方根 3.4 实数的运算

第4章 代数式 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4.3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 数学中的符号 4.4 整式

4.5 合并同类项 4.6 整式的加减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一元一次方程 5.2 等式的基本性质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阅读材料 丢番图

课题学习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第6章 图形的初步知识 6.1 几何图形

6.2 线段、射线和直线 6.3 线段的大小比较 6.4 线段的和差 6.5 角与角的度量 6.6 角的大小比较 6.7 角的和差 6.8 余角和补角 6.9 相交直线

阅读材料 初识“几何画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

第1章 平行线 1.1 平行线

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3 平行线的判定 1.4 平行线的性质 阅读材料 地球有多大? 1.5 图形的平移

第2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2.1 二元一次方程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2.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 阅读材料 《九章算术》中的“方程”

第3章 整式的乘除 3.1 同底数幂的乘法 3.2 单项式的乘法 3.3 多项式的乘法 3.4 乘法公式 3.5 整式的化简 3.6 同底数幂的除法 3.7 整式的除法

阅读材料 杨辉三角与两数和的乘方

第4章 因式分解 4.1 因式分解 4.2 提取公因式法

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第5章 分式 5.1 分式

5.2 分式的基本性质 5.3 分式的乘除 5.4 分式的加减 5.5 分式方程

阅读材料 实验与归纳推理

第6章 数据与统计图表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2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表 6.3 扇形统计图 6.4 频数与频率 6.5 频数分布直方图 综合与实践 关于“初中生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 认识三角形 1.2 定义与命题 1.3 证明

阅读材料 费马和他的猜想 1.4 全等三角形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6 尺规作图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2.1 图形的轴对称 2.2 等腰三角形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5 逆命题与逆定理 2.6 直角三角形 2.7 探索勾股定理

阅读材料 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

2.8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3.1 认识不等式

3.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3 一元一次不等式 3.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阅读材料 谁将获得最后一个小组出线名额?

第4章 图形与坐标

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4.2 平面直角坐标系 阅读材料 笛卡尔

4.3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运动

第5章 一次函数 5.1 常量与变量 5.2 认识函数 5.3 一次函数

5.4 一次函数的图象 5.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课题学习 怎样选择较优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

第1章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选学)

阅读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小记

第3章 数据分析初步 3.1 平均数

3.2 中位数和众数 阅读材料 神奇的π 3.3 方差和标准差

阅读材料 数据分析应用举例

第4章 平行四边形 4.1 多边形

4.2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4.3 中心对称

4.4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5 三角形的中位线 4.6 反证法

课题学习 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5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5.1 矩形 5.2 菱形 5.3 正方形

阅读材料 有趣的拼图

第6章 反比例函数 6.1 反比例函数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1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

阅读材料 探索函数y=ax2+bx+c的系数a,b,c与图象的关系 1.3 二次函数的性质 1.4 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2章 简单事件的概率 2.1 事件的可能性 2.2 简单事件的概率 阅读材料 机会均等 2.3 用频率估计概率 2.4 概率的简单应用

第3章 圆的基本性质 3.1 圆

3.2 图形的旋转 3.3 垂径定理 3.4 圆心角 3.5 圆周角

阅读材料 生活离不开圆 3.6 圆内接四边形 3.7 正多边形

阅读材料 美妙的镶嵌 3.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课题学习 有关正多边形的折纸

第4章 相似三角形 4.1 比例线段

4.2 由平行线截得的比例线段 4.3 相似三角形

4.4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4.6 相似多边形

阅读材料 精彩的分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1.1 锐角三角函数

1.2 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 1.3 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学习 会徽中的数学

第2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2 切线长定理 2.3 三角形的内切圆

第3章 投影和三视图 3.1 投影

3.2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阅读材料 立体图的一种画法 3.3 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3.4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二)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 知识结构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直线平行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与相交线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相交线:补角、余角、对顶角

二、 要点诠释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 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1)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角相等。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 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 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 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②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2.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

3.将求得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时,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往往比较容易列出方程。 一般地,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定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

回 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题目:

1.方程组xy1的解是( )

3x2y5

x1x0 C.D.y0y215

x1x1 10.已知方程ax+by=10的两个解为,则a、b的值为( ) 与y0y5

a10a10a10a10 A. B.C.D.b4b4b1b0 A.

2.如果

3.已知方程组

第三章:整式的乘除

3.1同底数幂的乘法

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③积的乘法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2单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4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

即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②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即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

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即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上述两个公式统称完全平方公式。

3.5整式的化简

整式的化简应遵循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的顺序。能运用乘法公式的则运用乘法公式。

3.6同底数幂的除法

①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是: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x3y2x5B.y1.8x2x1是方程mx+ny=15的两个解,求m,n的值. 和y5y13xy12有正整数解(a为整数),求a的值. 4xay2

②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正整数指数幂的各种运算法则对整数指数幂都适用。

3.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笠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题目:

1.(本题6分)已知9n132n72,求n的值.

-5552.(本题6分)已知a=2

起来,并说明理由. ,b=3-444,c=6-222,请用“>”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

3.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若干张,拼成一个长为3ab,宽为ab的矩形,需要A类卡片______张,B类卡片_______张,C类卡片______张.

a b

第四章:因式分解

4.1因式分解

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得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有时我们也把这一过程叫分解因式。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具有互逆的关系。

4.2提取公因式法

一般地,一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可把该公因式提取出来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应提取的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应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当系数是整数时)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

提取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

2.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

3.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得形式。

一般地,提取公因式后,应使多项式余下的各项不再含有公因式。

一般地,添括号的法则如下:括号前面是“+”,括到括号里得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数和(或者差)的平方。

4.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题目:

1、 利用因式分解说明:255能被120整除.

2.(2007·临安)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bcbac,判断ABC的形状. 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

解:由 abcbac 得 abacbc, ①

22即 ab712422422422422442222a

22b2c2a2b2, ② ∴ abc, ③

∴ ABC是直角三角形.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

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的正确结论应该是 .

第五章:分式

5.1分式

①表示两个数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做分式。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进行分式化简的运算和依据。

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5.2分式的乘除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5.3分式的加减

①一般地,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有以下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

②把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进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通分时一般取各分母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为公分母。

5.4分式方程

①只含分式,或分式和整式,并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当分式方程含有若干个分式时,通常可用各个分式的公分母同乘方程两边进行去分母。 必须注意的是,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把求得的根代入原方程,或者代入原方程两边所乘的公分母,看分母的值是否为零。使分母为零的根叫做增根。增根应该舍去。 2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三)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 知识点+经典题目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平行线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归纳】

1、平行线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1 , a2 被直线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的步骤:

确定前提(三线)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

知道关系角后,如何找截线、被截线:两个角的顶点所在直线就是截线,剩下的两条边就是被截线。 3、 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图形的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知识巩固

(一) 区分三种角各自特征和用途

练习1:如图1-1①∠2和∠5的关系是______;

(1-1)

a2

1

②∠3和∠5的关系是______;

③∠2和______是直线______、______被_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

练习2:如图2,下列推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1)若∠1=∠2,则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若AB∥CD,则∠3=∠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平行线判定和性质应用

1.已知,如图2-1,∠1=∠2,∠A=∠F。求证:∠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 ( ) ∴BD∥ (

) ∴∠FEM=∠D,∠4=∠C (

又∵∠A=∠F(已知)

∴AC∥DF(

) ∴∠C=∠FEM(

又∵∠FEM=∠D(已证) ∴∠C=∠D(等量代换)

2.已知,如图2-2,∠1=∠2,CF⊥AB,DE⊥AB,求证:FG∥BC。

证明:∵CF⊥AB,DE⊥AB(已知)

2

M

1A

B

(2-1)C

G【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B

D

C

∴∠BED=900,∠BFC=900( ) ∴∠BED=∠BFC(等量代换) ∴ED∥FC(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2-2)

∴∠1=∠BCF( 又∵∠1=∠2(已知)

∴∠2=∠BCF(

) )

∴FG∥BC(

c 3

d

a

b

3、如图,已知:∠3=125°,∠4=55°,∠1=118°,求:∠2的度数。

4、如图,已知AD⊥BC,EG⊥BC,∠E=∠AHE,求证:AD平分∠BAC E

A H

B G D C

(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三.知识提升利用添辅助线证明与计算

5、如图,已知AB//CD,∠B=1200,∠C=250,求∠BEC的度数。

A B

3

2

E

C D

练习如图,已知AB∥CD,∠AMP=150°,∠PND=60°。那么MP⊥

PN吗?

6如图,AD∥BC,AB=AD+BC,E是CD的中点. 求证:(1)AE⊥BE;

B

(2)AE、BE分别平分∠BAD及∠ABC.

(通过这两个例题掌握基本添辅助线的方法,构造熟悉方便的基本图形)

四、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熟练掌握了判断平行线的各种方法,能利用平行线的概念、判定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梳理知识点,掌握基本图形,添辅助先学会图形的转化。

五、作业和备选例题 1.例5变式拓展题

(1)如图1-1,若AB//CD, ∠B=n0,∠D=m0,则∠E=____。

A B

4

(1-1)

(2)如图1-1,若AB//CD,∠B=400,∠E=580,则∠D=_______。 E

(3)如图1-1,若AB//CD,则∠B+∠E+∠D=________。 C D (4)如图1-2,若AB//CD,∠=1200,∠D=1450,则∠E=________。

E

A A A

B A F E E E F F C D C D C G D C D ⑸ (1-2) (1-3) (1-4) (1-5) (5)如图1-3,若AB//CD,∠B=1250,∠D=1400,则∠BEF=______。 (6) 如图1-4,若AB//CD,∠BEF=1200,∠F=850,则∠FGC=________。 (7) 如图,若AB//CD,∠E=800,则∠B+∠F+∠D=______。

(8)如图4,已知AB//CD,A36,C120,求FE的大小。

F

D

2、在下图中,已知直线AB和直线CD被直线GH所截,交点分别为E、F点,AEFEFD则 (1)写出AB//CD的根据;

(2)若ME是AEF的平分线, FN是EFD的平分线, 则EM与 FN平行吗?若平行,试写出根据.

5

F D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四)
七年级上册电子版数学课本人教版

数学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电子书(五)
2012版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总结

七年级下

第一章 平行线

1.1平行线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两条直线L1,L2被第三条直线L3所截,构成了8个角。

1)观察∠1与∠5的位置,他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的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2)观察∠3与∠5的位置,他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3的异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3)观察∠3与∠6的位置,他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1.3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4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平行,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

1.5图形的平移

1)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2)图形平移的性质:

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3)要描述一个平移,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1)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in two unknowns)。例如,0.6x+0.8y=3.8,2a=3b+20

2)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linear system in two unknowns)。

2)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代入法: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substitution method)。

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a)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b)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c)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d)写出方程组的解。

3)通过把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元,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elimination method)。

4)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a)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b)通过相减(或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c)解这个一元一次议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

d)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e)写出方程组的解。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5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

1)和二元一次方程类似,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由三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是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2)同时满足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三章 整式的乘除

3.1同底数幂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法则: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am)n=amn; (m,n都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n为正整数);

3.2单项式的乘法

1)一般地,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有以下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一般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有以下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3多项式的乘法

1)一般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有以下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a+n)(b+m)=ab+am+nb+mn

3.4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即:(a+b)(a-b)=a2-b2。

2)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即:(a+b)2=a2+2ab+b2;

3)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即:(a-b)2=a2-2ab+b2; 这两个公式统称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也称乘法公式。

3.5整式的化简

1)整式的化简应遵循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再加减的顺序,能运用乘法公式的则运用公式。

3.6同底数幂的除法

1)一般地,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是: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50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