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人生》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中篇小说《人生》读后感

  在领教了黄亚萍的任性,特别是自己被违规招进县城工作的事遭人举报,不得不重新回高家村当农民的时候,高加林才从梦想回到了现实,此时也只有在此时,他才清醒的意识到他内心其实真正爱的人不是黄亚萍而是刘巧珍。然而,已经晚了,因为这个时候曾经深爱他的巧珍已经做了他人的新娘。

  正如作家柳青所说:“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可以说,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就迷失在了人生的岔道口。

  在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下之后,处在文文不上,武武不下,感到生活前景一片昏暗,通过疯狂劳动折磨身体以发泄内心的苦闷之际,多年来一直在内心深深爱着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勇敢地向他表达了爱意。是纯朴善良、俊俏贤惠的巧珍的爱,一时间抚平了他内心的伤痛,给他单调枯燥的生产劳动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使他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后来,由于叔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他被叔父的部下违规安排去县城工作,这本不是他的错,他错就错在不该在县城邂逅高中同学黄亚萍后违心地抛弃和刘巧珍的真爱。

  当然,高加林断绝与刘巧珍的往来,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先后向他表达爱慕之情的两个女人刘巧珍与黄亚萍,他曾进行过撕心裂肺地艰难取舍。巧珍虽然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但她对加林的感情纯粹而专一,亚萍虽然高中毕业而且在县城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她对加林的感情任性而世俗。小说中高加林想极力摆脱黄土地而去大城市施展才华的天真想法,导致他最终割舍了和刘巧珍的感情而选择了黄亚萍。因为去大城市施展才华,巧珍不仅帮不上忙还可能是个拖累,而黄亚萍的父母却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依靠他人这个虚幻的想像上,这正是高加林悲剧“结局”的开始。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和高加林一样的人,他们盲目地追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价值取向,一味地向前铺展。事越干越大,钱越挣越多,官位越熬越高。难道幸福与人们事业的大小、挣钱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一定成正比?当然,我不一概反对人们进取,我要强调的是人们不能为了进取而进取。因为进取只是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手段,幸福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人生目的。而且人生的每一次进取,都伴随着付出和牺牲,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为去大城市发展而付出了失去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沉重代价,假如高加林真的去了大城市,就算事业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他就一定幸福吗?更不用说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去干大事、挣大钱、做大官的人,成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们会幸福吗?

  所以,人不能像机器一样老是高速运转,盲目地进取。就是机器,隔一段时间也需要检修和保养。紧张忙碌的人们有时需要暂停一下,理一理自己的思想,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和自己的心灵来一次真诚的对话。在我看来,人只有听从内心的召唤,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其崇高而实际,干着自己钟爱的工作,爱着自己心爱的人,在奋斗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奋斗,才会幸福一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