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读后感

  内容梗概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及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读后感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虽然几年前看过一次,不过印象已经模糊了,故再借来一读,不料却是盗版,出现不少错字和错段,未免遗憾。看到这本书,不自觉地想起了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而昆德拉的这本书,却不是讲怎么英勇的舍身取义,是让人思考活着的时候如何活出个轻重来。

  如何才算是更好的活着?都说21世纪的中国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追求的圆满——房子,车子,他人称羡的目光。肩负着的这些东西,达到并得到了。背负着这样的“重”,算是成功斩获人生的价值了么?毕竟没有在漫无目的的度日,在不间断的“努力”着,这份“努力”透露着精明,狡诈,市侩,心计,当然,必然也要加上真正的努力。而承接这份重量,也像是贝多芬的非如此不可吗?

  有多少文艺范的梦想家,希望世界上能让人说出非如此不可的,只存在于爱。

  对一个女人来说,什么是生命的全部?是发现爱人,并用自己的爱与脆弱捆绑着这个男人?还是不间断地享受着不停背叛的快乐?是该活得像特蕾莎一般依附,还是应该像萨比娜一般独立?爱情,被女人的浪漫泡渍成童话,在它来临的时候,女人任意地发挥着她的想象,认为身边所有的偶然都是巧合,所有的巧合都是命运的指引;对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暗藏隐语,所有的隐语都在诉说着我爱你。熏熏然的沉醉在自己编织的如梦似幻的透明泡泡里,像特蕾莎的数字6,也许也有点像是萨比娜的帽子。6和帽子,一个想要灵魂的交融,一个想要肉体的快乐。灵与肉,灵魂是虚无的,是非存在的,且实质上没有任何分量的如空气般存在,表象上极难察觉,肉体却实实在在地站在大地上结结实实地生存。生命的深度定要由浅入深,而不是由深变浅,成长需要不断地往身上累计负重,而不是将让自己感到疲累的东西一样样地卸下自己的肩膀。这个深度的深浅,取决于你背负灵魂的力量。

  被秘密警察偷录普罗恰兹卡和教授的谈话,并且在电台播放的时候,他们的谈话被偷偷录音,被光明正大地播放,当事人甚至最终在监视中被正当谋杀,不免让我走进了《1984》,看到了无时无地都存在着的那个老大哥,那个没有隐私没有话语权的社会中去,变了味的民主,变了味的共产主义,隐秘者的无情,身边存在着一群软弱的人,并且希望把你也拉倒软弱中去,获取自身的心理平衡,毕竟,大家都一样,假如连德高望重的人都如此做了,好像自己这么做也变得正当了许多。托马斯不能忍受那些把自己拉进漩涡中的笑容,宁愿忍受朋友再见的尴尬,宁愿去做一个擦玻璃工,进而最终同特蕾莎回到乡下。尊严和责任,把他那受欲望驱使的肉体赋上了一层灵魂之光。文中不断循环的“非如此不可”,所指的也就是这份“重”吧,像是托马斯,为爱人,为自己,为尊严等衍生的这种必须感。

  萨比娜对背叛带来的快感,对未知新生活的渴望,使她像是个浮萍一样,飘来浮去,经历了无数次的背叛,变得对任何东西都无所求并且不在乎怎么样的时候,空虚的被掏空的肉体就如同鸿毛一般漂浮在战栗的空气里,空洞,自由,却没有丝毫的意义。而弗兰茨,他的生活更像是被一种虚假的责任和盲目的崇拜包裹着,他对他妻子的责任仅仅是因为他自认为的她的脆弱像极了他的母亲,长时间的婚姻生活并未磨合出和妻子的爱情,出来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必须,必须住在一起,必须同睡一张床,而这个必须和贝多芬的必须完全不同,贝多芬的必须更像是托马斯追着特蕾莎从国外回到这个战争中的国家。

  像之前说的二十一世纪的物质主义,大概也属于媚俗的一部分,凡是渴望所做的一件事是受人瞩目的,那么这件事就属于媚俗之流,如你帮助了一个人,接着接受千家媒体采访,并不断地把这件事放大以显示自己的崇高,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媚俗。弗兰茨的媚俗,大概和那位美国歌手的差不了多少,美国歌手为了摄像机下的自己可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弗兰茨为了自己的行为更贴近自己认为的萨比娜一些。媚俗是毫无意义的,却是不可或缺的,人人都避免不了媚俗,它无处不在。拿现在的朋友圈来说,刷屏的广告,孩子的照片,结婚的照片,经常被各种刷屏和秀幸福所扰,甚至分分钟有种想全部屏蔽了的冲动,是存有小小的嫉妒心还是怕自己这点小嫉妒心膨胀成自己控制不住的负面情绪?这大概是新媚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关注,点赞,满足自己的骄傲点,可假如说只是将这一小部分归属到媚俗里边,那对我的那些书友来讲,他们晒的那些个摄影,电影,书籍,运动等等正能量的且无损于身边人情绪的东西,这算是媚俗吗?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学识,水平,还是仅做记录?就拿我自己来说,也算是小文艺青年一枚,虽在这个圈里涉世不深,也会常常晒晒自己看的书,写点读后感什么的,假如他们那些行为属于媚俗的话,那到我这儿就只剩下俗了吧。看来媚俗也可以有两面性,好的,坏的。那些分享后彰显自己且有助于他人的,也许也会被划入媚俗之流,不过我喜欢这样子的媚。确切的说,让这样子的媚来的更迷醉一些才最好。

  有意义的人生,是年逾不惑时的不空虚;是长期坚持健身后的身体;是经历了几次“非如此不可”的重大抉择后,临终时依旧觉得当时非如此不可。剧场中的第一次排练都无意义,而真正的人生却没有彩排。就像书中问的:“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想来,是毫无价值的吧,历史,人群,都轻若鸿毛,价值的体现,存在于循环,但,这样又像是被钉死在永恒上,意义这种东西,或许不在于他人,甚至不在于世界,全都在临终前的那一段回望的时光。

  注“#”代表引领书中一段话

  # 永恒之轮回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为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 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 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想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 她喜欢抱着书在大街上行走。它们对她来说,就像上个世纪花花公子的漂亮手杖,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头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 她的生命已经被一分为二,白昼和黑夜争夺着对她的控制。

  # 正是这份无助的感觉,让她感到发晕,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往下坠落的愿望。

  #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再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 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

  #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她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 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乡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 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

  #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因为轻。压倒他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

  #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 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讲,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 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 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 人们总想以自己的生活制造媚俗,要摆脱它,得付出多少艰辛,令人绝望。

  # 在媚俗被当作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利,它就像人类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 但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

  # 在被遗忘之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3576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