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一)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

蔡本松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 、 和 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 上,其大小是由 和 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 ,运动速度 ,运动空间范围 。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 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 往 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 );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表-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设疑: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

2.进行新课 二、元素周期律

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是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

具有相同 的原子,其半径随 的递增而 。 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

你的解释是: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表-3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你的结论是:

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

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表-6 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 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 3.元素周期律

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⑵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苏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苏教版]

第一节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

【教学目标】

了解有机物的特点,复习碳原子结构和共价键的知识,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知道甲烷的正四面体构型;掌握甲烷有重要化学性质。通过甲烷分子式的学习,初步学会确定气态烃分子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气态烃分子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机物的基本概念

(1)有机物:指含 的化合物,通常还含有

等几种元素。 (2)有机物的主要特点:大多数有机物熔沸点 , 燃烧、 导电、 溶

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有机反应一般 ,一般需 和使用 ,常伴有 ;所以有机反应中常用“→”不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①碳原子有 个价电子,可以有其他原子形成 个共价键;②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也可以形成 和 ;③碳碳之间结合的方式可以是链状,也可以是 状。 (4)、烃的汉语拼音的注音是 ,表示的意义是 (5)、.下列物质属于烃的是:

A.H2S,B.C2H2,C.CH3Cl,D.C2H5OH,E.CH4,F.H2,G.金刚石, H.CH3COOH,I.CO2,J.C2H4, 烃中最简单的是 。 二、甲烷的结构

【思考与交流】已知:甲烷的气体密度在标准状况下为0.717 g/L,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75%,含氢质量分数为25%,求甲烷的分子式。

(一)甲烷的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

【探究】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说明甲烷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g)+ 2O22(g)+2H2O(l);△H=-890KJ/mol

点燃甲烷要先 ,然后点燃从储气瓶里导出的甲烷,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着甲烷燃烧的火焰,观察烧杯内壁有何现象?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又有何现象? ① ②

【思考与交流】:“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甲烷由什么元素组成?你是如何推知的?组成里有没有氧?上述实验能肯定或否定吗?” 【科普知识】海底“可燃冰” (2)取代反应: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现象: 定义: 反应叫取代反应。 【思考与交流】写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CH4 + Cl2

第二步:CH3Cl + Cl2

第三步:CH2Cl2 + Cl2

第四步:CHCl3 + Cl2

CH3Cl + HCl CH2Cl2 + HCl CHCl3 + HCl CCl4 + HCl

注意:①反应条件——光照(室温下在暗处不发生反应)。

②反应物质——纯卤素单质,例如甲烷与氯水、溴水不反应,与氯气、溴蒸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③甲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可逐一被取代,故甲烷的卤代物并非一种,而是几种卤代物的混合

物。

(3)受热分解:CH4

C + 2H2

(1)分解条件及反应: (2)产物的用途: (三)甲烷的利用

资料: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又名坑气,它是沉积于池沼底部的植物残体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产生的。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发明了用发酵法获得沼气的沼气池。沼气池用的原料是人畜的粪便、杂草和垃圾等,而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烧水、蒸饭、点灯、发电等。从而节约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将沼气净化后得到的甲烷也可用作制取CCl4和炭黑等化工原料;粪便、杂草和垃圾等经过沼气池发酵后,大部分寄生虫卵和病菌被杀死,改善了卫生条件,防止了疾病的发生;粪便等在发酵过程中,其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最终转为铵态氮肥,从而提高了肥效。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三、烷烃

1概念:烃中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连,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利用,即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通式为CnH2n+2。

举例: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2、物理性质:烷烃的物性随着碳原子数和递增,呈现

出规律性的变化:状态:气态 固态 熔沸点:低 高

主要原因: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分子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不能与KMnO4和溴水反应。但点燃时与O2反应

CnH2n+2+

3n12

O2点燃nCO2+(n+)H2

【课后练习】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

A、CO(NH2)2 B、NH4CNO C、KSCN D、CH3CH2OH 2、下列各物质的键角为109028/的是EFI。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是BEFI。 A.H2O B.P4 C.CO2 D.NH3 E.金刚石 F.CH4 G.H2S I.二氧化硅

3、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A、甲烷燃烧 B、由甲烷制取氯仿 C、由甲烷制炭黑 D、钠与水反应制得H2 4、在光照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氯仿可作麻醉剂,但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物质光气(COCl),反应式为2CHCl3+O2

2COCl2防止事故,在使用前检验氯仿是否变质,应用的试剂是 ( )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HCl溶液 D.H2O

6、空气中含甲烷5%~15%(体积分数)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发生爆炸最强烈时,甲烷在空气中所占的

体积分数是 ( ) A.5% B.9.5% C.10% D.15%

7、已知某烃分子中含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 :1,在标准状态下5.6L气体的质量为7.5克,

求此烃的分子式。C2H6

第二节 石油的炼制 乙烯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烃与不饱和烃概念,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 (2)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 (4)了解石油炼制的过程。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难点是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简单讲述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石油资源的争夺,引入学习课题――石油炼制 乙烯。

2、介绍石油的形成与分布。 一、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成分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环烷烃所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的化学成分随产地不

同而不同。

2、石油的炼制 ⑴石油的分馏

②(1)主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冷凝器、锥形瓶;

(2)温度计的位置:水银球上端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处相平,以用于测量蒸气的温度; (3)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液体暴沸。

(4)进出水方向:下进上出,与蒸气形成逆向热交换。

③石油分馏的馏分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⑵石油的裂化:为提高汽油的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①裂化的目的是 。 ②裂化的原理是 。 ③写出十六烷、辛烷、丁烷裂化的方程式。

④石油的裂解(即深度裂化)生成的裂解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气体,它除了主要含有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不饱和烃之外,还含有甲烷、乙烷、氢气、硫化氢等。裂解气里烯烃的含量比较高,因此常把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提出问题]

石油裂解后生成各种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稀、丁二烯等不饱和的烃。乙烯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它和甲烷有什么不同? [活动与探究]

1、乙烯气体通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乙烯气体通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知道乙烯的性质与甲烷(烷烃)的性质是不同的,由结构决定性质,可知 乙烯与烷烃的结构是不同的,乙烯和烷烃的结构有何差异呢? 二、乙烯

(一)乙烯的物理性质是 。 (二)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说明1、组成:分子式,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三)乙烯的氧化反应 1、可燃性

点燃乙烯前一定要 ,看到的现象是 。 思考:①和甲烷的燃烧相比较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

思考: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有什么现象?如果是甲烷的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四)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三)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材答案(2)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四)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

专题四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重难点】

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

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

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的制取

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

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 约200年前

约6000年前

约6000年前

(H)

约2500年前

金属冶炼方法: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2、金属的特性

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

、人类对金属的使用

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

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发展史与测定技术演变:【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1)古代化学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现代分子结构理论

原子-分子论 冶金、陶瓷、

火药、造纸、医药

(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1.古代的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各种化学工艺知识的积累。如:制陶、制玻璃、冶金、酿酒、染色等。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和炼金术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2.

近代化学: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 Boyle)首次赋予“元素”以科学的定义;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olton)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A.Avogadro)把

“分子”引入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了分子假说。促使道尔顿的原子论发展为完整全面的原子-分子论。

3.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现代物理技术在化学中应用,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元素周期律有了新

的发展,建立起现代的分子结构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等。

总结

化学实验

建立解释

化学理论

指导认识

物质世界

典型例题:

【例1】瑞典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安全炸药的研究工作,人们都称他为“炸药之父”。死后设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金,奖给对于化学、物理、生物或医学、文学、经济及和平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人。这位化学家是 ( )

A、李比希 B、道尔顿 C、舍勒 D、诺贝尔 解析:李比希发明和改进了有机物的分析测试方法,提出了“基团理论”、“多元酸理论”。道尔顿提出了分子-原子学说。舍勒发现了氧气、氯气。诺贝尔发明了各种炸药和火器技术。 答案:D

【例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了“水法炼铜”,是水法冶金的起源,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可能是碳酸铜一类物质,把其溶于酸中得溶液,当把铁粉投入此液即可得铜,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其原理,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2)早在人们使用铜铁之前,人们就使用黄金和白银作为饰物和货币;历史上的“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而近百年才大量使用铝制品,这些历史事实与金属活泼性和冶炼的难易有什么联系?

解析:(1)冶炼金属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由于不同的金属离子的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冶炼的方法不同。碳酸铜不溶于水,用酸溶解后,使用比较活泼的贱金属铁把铜盐溶液中的Cu置换出来。

(2)金属使用的先后与金属冶炼的难易有关,黄金、白银相对易开采,冶炼也比较容易。

2+

答案:(1)CuCO3+2H=Cu+CO2↑+H2O;Fe+Cu=Fe+Cu

(2)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黄金,白银易于冶炼,故使用很早;随着热还原技术的出现,铜的冶炼成为可能,冶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提高,冶铁随后成为可能,到了近代,电解技术的出现,使铝的生产不再困难,铝逐渐成为日用金属。

【例3】聚氯乙烯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塑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试以CaC2(电石)为原料(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石灰和乙炔),无机原料任选,合成塑料聚氯乙烯。

解析:从有机合成的解题分析,合成路线一般采用倒推法。欲合成聚氯乙烯,则需要其单体氯乙烯,从CaC2可以得到CH≡CH,则CH≡CH和氯化氢加成即可得到氯乙烯,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即可生成聚氯乙烯。

答案:CaC2+2H2O→Ca(OH)2+CH≡CH↑;

CH≡CH+HCl nCH2=

CHCl

【例4】1774年舍勒在实验室中制得氯气,现代氯碱工业已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之一,请你写出实验室和工业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

解析:实验室中用强氧化剂MnO2氧化-1价的氯,消耗盐酸和MnO2,而盐酸是人工合成品,MnO2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不是很多,因而成本高,不能大量制备。现代氯碱工业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取氯气,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还能得到烧碱和氢气。

答案:实验室制取氯气:MnO2+4HCl

MnCl2+Cl2↑+2H2O,设备简单,反应速率较快,适合

2NaOH+H2↑+Cl2↑,原料是食

CH2=CHCl

+2+2+2+

少量制备,原料利用率低。工业制取氯气:2NaCl+2H2O

盐和水,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消耗的是电力,产品有氢气、氯气和烧碱,适合工业生产。

二、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知识结构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五)
苏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教案全册

课题: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2. 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演法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 [讲述]一、化学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燃素化学时期(1650年到1775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二、化学与人类进步 1.化学的历史功绩

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

毕生的活字印刷

化学改变了战争方式,拓展了生存空间

古代战争原始的投石机 古代用于战争的火药箭 2 合成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介绍哈泊及其合成氨工业,说明合成氨工业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人类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成氨工业及发明人哈伯

2.现代化学与人类现代文明

教师声情并茂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介绍现代文明,并配以介绍图片。 (1)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 (2) 化学材料与通讯

(3) 合成化学与健康

营养补品的制取、合成药物、癌症的攻克等。 (4) 化学是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的基础

[讲述]三、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分别介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自主学习。

1.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转变学习方式 . (1)自我制定计划 自我监督管理 (2)积极思考 动手动脑 (3)学会合作 善于交流讨论

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重视认知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的学习,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习惯 (2)学会探究活动的各种方法,方案设计,资料搜索,实验研究等。 (3)学会正确的利用各种资源,正确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3 做好化学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们仍采用原教材的绪言课标题,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更能展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的丰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十分注意这方面内容的充实。

2.很多教师都认为绪言课好上,没有什么知识目标,随意扯,讲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我们在备课时感到要真正备好一节绪言课,上好一节绪言课并不轻松。要上的生动,就搜集很多的资料,这节课上下来我们才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我们原来对化学的应用了解得太少,对化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的也太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常见物质的类别

2.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明确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3.能够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

4.归纳常见反应类型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5.能够用示例法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6.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苏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本】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学法指导:

预习、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妙无穷。请同学们我们在初

中学过哪些种类的物质,我们是任何对它们行分类的?

学生讨论回答:水、空气、食盐、酒精、蔗糖、甲烷、硫酸、烧碱、氢气、 铁、铜……

[板书]: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几种物质: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小结]:从存在状态分:固态----硫酸铵、铜、食盐、石墨;

液态----食盐水、乙醇、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从组成和性质分:混合物----空气、食盐水、碘酒; 有机物----乙醇;

盐----硫酸铵。

[交流与讨论]: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

1. 怎样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2. 有人说H2O2是由H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吗? 3. KClO3是不是氧化物?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找学生回答,说明以下几点 1.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看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2.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 氧化物是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归纳小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页图1—2,熟悉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关系图。向学生说明这是中学阶段运用最多的一种分类方法。

[问题解决1]:把P3页“问题解决中”的物质按组成进行分类。经过交流和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多媒体呈现正确答案。

单质----铜(金属)、氢气、石墨(非金属);

混合物----氯化铁溶液; 有机物----葡萄糖;

单质----钠(金属)、氯气(非金属);

氧化物----氧化钙

酸----硫酸 ; 碱---- 氢氧化钠; 盐----碳酸钙。

[问题解决2]:学生完成P4页“问题解决”,为了防止学生把 K2SO3误写成 K2SO4 (因为学生对K2SO4 比较熟悉)。可要求学生同时写SO3与KOH的反应。 学生:思考、书写方程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这一特点进行迁移应用。 要求学生先写出CO2与KOH的化学方程式。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校正。

2KOH + CO2 = K2CO3 + H2O 迁移

2KOH + SO2 = K2SO3 + H2O

迁移

2KOH + SO3 = K2SO4 + H2O

根据练习说明分类研究物质的意义。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设计用多媒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略)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虽然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但学生还是会把分类搞错,主要原因是学生对

一些物质不是很熟悉,譬如NaOH,由于学生在实验时见到的都是配制好的溶液状态,故而学生很容易把它归为液体一类。

2.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不清楚,一是与非金属氧化物混淆,二是理解为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因为初中没有学习SiO2不溶于水的知识。

3.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如酒精,生活中多是酒精溶液,所以学生易它归为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从物质组成分类的本质去理解,把它归于混合物。其它如石墨等,学生也易认为是混合物。

4.作业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如蔗糖,学生没有学过,又没有给化学式,多数学生误认为是混合物。CCl4学生不知道是有机化合物,当然也说明教学中存在着化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第三课时

物质的分类转化

[复习检查]:找学生复述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按图的结构来回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5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