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一)
2016成都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二)
2016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6届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 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

助法律的威慑力。

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遵循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目的,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C.《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用,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得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陪太宗一起喝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5分)

译文:

(2) 《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答:

9. 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 ”两句,表明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后半部分记叙了牛不听使唤、进攻禄兴的场面,写牛时写了牛的动作,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三)
2016成都一诊语文试题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四)
2016届成都一诊语文试题

2016成都一诊语文答案(五)
成都市2016届高三一诊语文试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5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