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讲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人生十讲读后感 第一篇

[《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最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书中关于新价值、新伦理、谈物化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狠心把别人的婴儿命来丧。作者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我的几个亲戚朋友都曾被传销搞得倾家荡产、反目成仇。加入传销的人都好像中了魔一样,欺骗的全是亲戚朋友却无丝毫愧疚。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失于管理甚至姑息纵容。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信仰上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了。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害麻木不仁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对社会上错误的价值倾向无动于衷,甚至认同、模仿。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

【人生十讲读后感】

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写他回国时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当副市长的老同学见面,这位老同学对待饭店服务员的态度有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有点看不下去,读后感《《生活十讲》读后感》。本想改变一下老同学的观念,说他在国外也曾经干过服务生,并且国外的人们对他很尊重。这位老同学听后黯然神伤,他以为启发起到了作用,谁知这位老同学竟然长叹一声说:“你比我们都优秀,到国外还受这种苦,早知如此,还不知在国内发展呢!”他哑然无语。

二、关于新伦理。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处,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人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竟迁怒无辜,选择在学校门口行凶,持刀连续捅刺,致8死、5重伤的惨剧。如此惨案,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上写,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商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做,包括色情片、暴力游戏。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人生十讲读后感】

三、关于物化。作者指出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中国历来都重视抑制商人,以防止官商勾结。如今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种标准:有没有商机?当土地的划分、开发、建造是为了便利财团,就会发生滥砍滥伐、过度开发、水土破坏的结果,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害。而若是放任重商主义继续发展,最后受害的会是全部的人,不只是一般老百姓,连财团本身也要受害,在冤冤相报的过程中,自尝恶果。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在浙江,某医院有个脑外科博士,医术精湛,医院却无法容纳他,原因是他医德太好,太过于为病人考虑,不该用的药不开,并且影响到同事无法创收,最后,无奈地飞往国外从医。我们谁会保证永远不去医院看病?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为了能从你这多赚钱,把不需要的药都用在你身上,甚至于对你有害的药也用在你身上,你不感到后怕吗?在当你没有花费很多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杭州的“富二代”无视行人生命仍在市区道路上飙车,河北的“官二代”撞人后逃逸被拦截后竟然说出“我爸是李刚”,一件件事情让人看了心痛。

为避免人被物化、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新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股能够制衡的力量,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

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讲座,对我们很有启发。

谢谢大家!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人生十讲读后感 第二篇

读李希贵教育专著 研现代办学思想

【人生十讲读后感】

——读书分享会材料 ——《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先从买书谈起吧!当得知校长要为领导班子购买李希贵先生的教育专著《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我就到当当网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搜索。搜索后,我发现竟然还有本书《学生第二》,好奇的我浏览了一下书评。知道了李校长的《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以及《新学校十讲》,这三本书都是一个主题,学校管理。字面上看一本《学生第一》、一本《学生第二》两本书好像很矛盾,其实用李校长的话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管理上教师第一。

在书中,李校长所提倡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就从李校长提出的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来谈谈我读书的感受:

一、 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

经过了多年教学生涯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非凡的责任心和抱负,再可爱的学生也会有让你觉得疲倦的一天。那么为什么,十一学校的孩子们,他们那么自信、阳光、睿智机敏?在这本书中,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李校长和他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属于孩子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学校感受的快乐和成功的滋味。无论是在学习方面、体育方面、艺术方面等等有特长、兴趣的孩子,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细细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我们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看到了这些活动代表的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我觉得,有时我们在教学中、管理中,不要太高深的理论,要的就是实践的勇气和智慧。需要的就是在工作时,考虑应如何搭建平台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如何去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如何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成长课程、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享受到在学校学习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如何让课堂的时间成为孩子们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

管理学上的“学生第二”,也就是管理上的教师第一,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感受到工作在永宁是幸福的,提高我们老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老师们将这种幸福感带到课堂、带给孩子,从根本上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李校长在书中提到:作为学校,如果仅仅给老师提供服务,有时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校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工作都富有个性,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十一学校提出,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更多的事情通过协商、协调和协作来完成。这样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在老师群体中收到阻力的问题,通过来自一线的老师与学校领导的共同协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比如:在上周班子会上提出的一年级学生中午如厕、洗手拥挤的现象,大家商讨了半天也没有商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案,张校就提出让班子成员与一年级班主任进行商讨,研究解决方案,来自班主任的方法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这个办法肯定会得到班主任的全力配合,而并非是领导来了,我管,领导不在,我没看见的状态。让老师通过这样管理实务的介入,让老师感受到他是学校的主人翁,我们就可以得到老师们最全力的配合,同时我们也可以减少很多来自老师群体的阻力。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人生十讲读后感 第三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人生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

【人生十讲读后感】

原著:余文森教授 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当然

没有时间做保证,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课时 + 课外围绕本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预习、完成学案、作业、复习、竞赛)。其它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校外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学习时间:休闲、玩、劳动、制作、交友等等。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现在很多高中生为追求高分已经没法过正常的人生活了。假如,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考600分,不过正常人的生活可获得610分、620分、非人生活可获得630分、640分(影响他的健康)。但是获得640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现在整个国家的情况大体如此,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好转。【人生十讲读后感】

学习体验:学习中的感情、感悟、思考。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一定是主动与幸福的,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变成习惯、变成生活、变成品质。

所以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三个指标综合考虑。

有效的教学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教师的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另一种是间接促进。

“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现成的知识,就是教师授完课后,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更容易,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可能学得很慢、学得很潜、理解不到位。

“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

直接的促进短效。间接的促进长效,它有后劲。教有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这种都是有效的教。

无效的教学分析:无效的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无效的教也分为两种,一种显性阻碍,一种是隐性阻碍。

“显性阻碍”,有的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楚,课堂毫无情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就是很直接地阻碍学生学——学生越学越没劲。

“隐性阻碍”,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个教也是阻碍学的,它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一、发展的内涵

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二、发展的层次(人的发展水平有两层次:现在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

现在发展水平:学生可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自己的学习任务。授课提出的问题或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这问题就在现在发展区;

最近发展水平: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他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个问题就在最近发展区。(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师要瞄准、针对学人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为现在发展区,也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种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就非常有成效,如果自己的教学老是停留在现有发展区里面,学生虽然获得知识,但是他的智慧不会有发展。(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设计的进行,有理论指导作用)。

三、发展的机制

学生发展按其内在的机制看有两种:一种叫预设性的发展,一种叫生成性的发展。

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可以预计得到的,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完以后就掌握了,也就是说掌握与不掌握是可以预设的。但是也有很多发展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学生是活的,生命与思维是流动的,有的发展无法预设,还有其它方面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预设性发展(可能是低效的,机械的、沉闷的),还要关注生成性的发展。

四、发展的时间

教学不能短视,要确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的30年的发展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这三年的发展若看成是眼前发展的话,后30年的发展可认为是长远发展。(教师的备课要有整体性,某一节的授课内容要为以后某节学习打下基础,备课要有纵深(深度),我们的备要有全年性、单元性、章节性、课时性)。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在很长时间后仍有作用。

五、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落脚点)

主要是学生,同时还有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自我提升、专业成长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内在吸引力。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第二节 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十讲读后感 第四篇

[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进步,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每次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进步了不少,然而现在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该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该引起重视的。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大概了解了他的一些思想,现在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该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可以再读读相关书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读罢此书,我还绕有兴致地又查了一下与季羡林相关的资料,其中,他与小学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让人感动。在这里就不再多说啦。

[篇三:<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篇四:<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篇五:<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篇六:<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人生十讲读后感 第五篇

文/朱承宇

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我深有感触。它是前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他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过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勇敢的与自己的生命搏斗。保尔·柯察金的意志比钢铁还坚硬,在深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和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条无舵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失败,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有理想,同时目标明确,就会对国家,民族,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保尔·柯察金的理想是:“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一个人不应虚度年华,也不应碌碌无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你自己做一点儿事,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这样才能算是“活着”。俗话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在保尔·柯察金写作的时候,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这部作品写完,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贝多芬说过:“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保尔·柯察金在他这一生不停奋斗、拼搏。在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保尔·柯察金永远不放弃,总为别人做事,而且为社会付出了很多。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可是谁又想过,保尔·柯察金生活非常艰辛,是平常人无法接受的。

现在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从现在起,我们都要学习保尔·柯察金这种勇敢、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著名作家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没明白很深的含义,但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

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保尔生长在俄国和法西斯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的一生是与挫折、困难作斗争的一生。面对凶恶的病魔,他没有屈服;面对生活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跌倒了,再爬起来,甚至在双目失明和下身瘫痪的情况下,还靠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保尔之所以有这样惊人的毅力,是因为他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崇高的理想,还有远大的奋斗目标。

作为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要关心别人,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真金不怕火炼,百炼才能成钢。保尔的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保尔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我前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

文/陈文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寒假读的一本小说。

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在残废后,毫不灰心,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后来,他双目又失明了,这对于己瘫痪的人又是一个多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就这样,经过顽强地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暴风雨中诞生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总在想﹕保尔这样一个残疾人,竟然,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毅力,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经过思索,我终于明白了,是那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着他创造奇迹!是的,人活着就是要坚强地与困难作斗争,这样人生才会有意义。人活着就要像保尔一样即使身残也要志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

文/郑植

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故事的主人公保尔是一名革命战士,也是一名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也有过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时,他也曾经想过自杀。但是,保尔那钢铁般的精神,使他重新站了起来。无论保尔的病情有多么严重,他还是时时刻刻地想着党,都在学习、看书。为党出力,为党做一点事。后来,保尔的病复发,导致右脚瘫痪,双目失明。但他竟然写了一本书,这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是多么困难的事,但不幸的事发生了,稿件在邮递的时候丢失了,保尔很痛苦,但他没有恢心,又重新写了一遍,终于,他获得了成功。

而我们这些青少年,天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经受不了一点困难,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可是谁又想过,保尔的生活非常艰辛,是我们这些平常人无法忍受的。

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每天早上必须要奶奶喊着才能起床。妈妈嘴里也不停地叫着“快点、快点”,学习总是漫不经心,写作业时总是粗心大意、拖拖拉拉。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上学四年了,还没有改过来。困难来临时我就只会退缩,就会选择逃避。我很佩服保尔,他面对那么多的挫折,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都战胜了,这都值得我去学习、去深思。我要学习保尔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快点改正这些缺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五)

文/张鲲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我带着满怀的激情,带着无限的期待,看完了这本著作。它生动描述了一代无产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

保尔。柯察金在地主资本家和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懂得了爱与恨,增长了知识,练就了坚毅顽强的性格。他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百炼成钢。一个自发的反抗者,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其中,主要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他的生活经历为例子,展现了当时苏联的历史画面和人们艰难的斗争生活。

说起保尔,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是一位英雄,是一个顽强的人。

他一直奋斗着,到两腿瘫痪双目失眠时,他依旧没有放弃,坚决拿起手中的笔,与命运作斗争。

罗曼罗懒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保尔做到了,他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而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斗争,为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主要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艰苦生活。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拥有顽强的毅力,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在正确的目标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如今,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在苦难中学会坚强,用顽强的毅力去迎接挫折!

不由地,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熟悉的话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这只有一次的生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六)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不屈,什么是永不放弃。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家庭,母亲是帮人洗衣的。一次在蛋糕上撒烟灰被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后来娶了妻子。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在他的妻子和母亲的帮助下,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看完这本书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打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我感谢这位作家让我们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点点困难都是对我们的磨练,只要勇敢的面对,就会觉得自己心灵慢慢强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7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