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一篇

读《失落的一角》有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一个缺了一角的圆,他的一个角遗失了,他很不开心,于是唱着歌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在寻找的征途之中,狂风吹袭着他,大雨浇灌着他,冰冷的大雪掩埋过他,他经历千辛万苦,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唱歌,没有停止寻找。痛苦过,也快乐过,有时他和虫子说话,有时闻闻花香,太阳曾经扶摸过他,蝴蝶曾经亲吻过他。他掉进过坑里,也遇到过许多不合适的角,基至一次一支箭射进他的口中,鲜血直流,可他依然没有放弃。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可是,他再也不能唱歌了,再也不能做他以前那些感觉美好的事情,于是他把那一角放下,从容地离开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这是希尔弗斯坦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失落的一角》。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希尔弗斯坦以最简洁有味的线条和文字,阐释了一则有关"完美" 与"缺憾"的寓言,令人们思索无限。

这似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意思看上去很简单:有缺憾就想更完美,就想努力去追求。可是,追求到了又感到了另一种缺憾,有得必有失,还是不完美。

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它似乎更像一个梦,存于我们的心际。我们更惬意于追寻的这个过程,品尝着这个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苦乐酸甜。人生很像一个圆,我们从起点出发,最终还要回归那一点。

其实,每个人都在不间断地寻找着自己那失落的一角,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小时候,失落的一角是商场中的玩具,为此,再三找各种理由

跟父母磨蹭,最终的结果是,用无数滴眼泪换来的玩具,玩了没多久就丢了;高考时,失落的一角就是心目中憧憬的那个学校,没日没夜的埋头学习,最终换来了那张录取通知书;毕业了,失落的一角就是找到份稳定的工作。

现在的我可以说很幸运地找到了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幸运地来到了现在的单位,结交到了一批真诚、聪慧的同事。可以说,我没有经过那茫茫的寻找。或许,大学的学习时光也是一种寻找的过程吧。当然,当我为找到那“失落的一角”兴奋的时候,我又踏上了继续寻找的旅途。也许,我根本未曾真正地找到;也许,这简短的成功是在为我指明更远的路。所以,珍惜这一角的同时,踏实地继续前行吧。为了这一角更加合适,我没有理由不继续寻找;寻找能够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幸福的一角,寻找能够让我工作更加进步的一角„„

《失落的一角》这本书很形象地比喻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那失落的一角,如果你找到了,也许并不会使你快乐,有时候得到了只是短暂的满足,但是我们总会去追求。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需要不断的追求完美,但在自己奋斗的同时还要学会停下来欣赏,珍惜就在身边风景,最求完美的过程也是中完美!

失落的一角 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二篇

我喜欢读《失落的一角》

推荐书目:《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谢尔.西尔弗斯坦:美国诗人 作曲家 剧作家 插画家

推荐理由:《失落的一角》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看了一次明白一点,再看一次又能明白一点,百看不厌。

《失落的一角》读后有感:

它不快乐,因为他缺了一角,所以它动身去寻找它那个失落的一角。它一边滚动,一边唱歌。有时,要顶着骄阳烈火;有时,要受到风吹雨打:还有时,竟然要被冰雪给埋没,但是,他没有退缩。他缺了一角,滚得不够快,但可以跟小虫说说话,聊聊天,或闻闻那花香或和甲虫赛跑……这都是它最美好的时光,但终究没有找到那失落的一角,他不甘心。他又漂过海洋,又越过高山,又穿越过沼泽和丛林,无论有多么艰难,它都要下定决心,去找到那失落的一角。直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它高兴极了,可是那失落的一角它说;“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听完失落的一角对它说的话,它又变得沮丧了,但它不放弃,它继续滚动,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找到一个,太小了;找到一个,太大了;找到一个,太尖锐;找到一个,太方正,找了很多很多,但都不合适,可它没有退缩。有一回,找到了非常合适的角,但是,没有握稳,掉了;有一回,找到了非常合适的角,但是,握得太紧,碎了。掉进坑洞,撞到石墙……最终,它碰到了一个角,看起来,很合适,它终于找到了。它很高兴,它很满意。因为它变得完整了。从那以后,它滚得飞快,错过和小虫说话,也无法再闻闻花香,【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更不能和甲虫赛跑了……有了这个角,它很快乐,可它连唱歌都不能唱了,于是,他停下,放下那个角,继续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也一直跟着“它”一起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当它找不到时,为它着急,当它依然不灰心不放弃时,为它加油,当它如愿以偿终于找到合适的角时,不禁为它感到高兴。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它得到了合适的角,它的快乐却犹如昙花一现,并不能持久,因为这合适的角让他滚得太顺利,太没有阻碍,反而让人觉得失去了很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吧。最后,它又决心丢掉那个角,它又开始滚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它一边滚动,一边清亮地唱着----噢,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嗨,哟,哟,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突然间,我明白了它要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在乎的是寻找的过程,至于结果能不能找到已经不重要了。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书是这样表达的,生活和学习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就如今天我在写读后感,至于读后感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到好评,都不是我的目标,重要的是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文中的主人公,了解了主人公的想法,感受到了作家谢尔.西尔弗斯坦对得与失的诠释。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也正是没有十全十美,所以有时缺憾往往更能感动人,更能让人所接受。最后,向大家再推荐《失落的一角》姊妹篇《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它们都是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西尔弗斯坦的作品。

温州市实验小学四(1)班 王络

指导师 王扬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三篇

转身之后是从容【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读《失落的一角》有感

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也许一些简单的线条,一个简单的故事,更能打动人的心灵;我想,谢尔的《失落的一角》便是这样的一个有意思的存在吧。明明是写给小朋友们的故事,却带给了已经成人的我很多的感触与沉思。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图画,多到不能再多的空白,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让我不禁以一个经管人的眼光打量到:“儿童图书市场的利润真是高啊!”就这样,抱着一种戏谑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第一遍,花了两分钟,合上书的时候却突然觉得有些回味;第二遍,被“缺了一角的圆”逗笑了,心里出现了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第三遍,认认真真地看了每一幅画、每一个字,念到:“原来是这样!”的时候,会心一笑。于是,我才发现谢尔真是个天才,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简单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和阐释。 有感于谢尔的想象力。一个不怎么好看的扇形,加上一点,便成了那个有快乐有悲伤的“缺了一角的圆”;不怎么直的线,横放的一条变成了“路”,斜放的一条变成了“山”,竖放的好多条就变成了“沼泽与丛林”;不怎么饱满的圆圈,一个圈是“太阳下的一滴汗”,纵向分布的一排圈是“一场冰凉的雨”,横向分布的一排圈则是“一场大风雪”„„简简单单的线条在谢尔的笔下显得真实而充满生命力。而情节的安排更是妙趣横生,在寻找“失落的一角”的旅途中,尽管因为滚得慢而经历了日晒雨淋,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艰辛与苦痛,但它也因此而有机会能停下来和虫儿说说话,闻闻花香,和甲虫赛跑,让蝴蝶落在身上歇脚„„不禁让人产生一种认同——“这是它最美好的时光”。于是,我感慨于想象力的神奇,生活里那些稀松平常的小事,经过独特的发现,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之后,竟显得这般有趣而生动。 有感于谢尔的幽默。透过《失落的一角》里那些浅显的文字,我们总能收获一份快乐。当“缺了一角的圆”和“失落的一角”打算试试合不合适的时候,一个“嗯—?”和一个“嗯—!”完完全全刻画出了它的喜出望外,它终于“圆满”了!身处其间的读者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同时,谢尔的幽默还赠予了我们一份睿智。那首贯穿整个故事的歌谣:“哦,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在我看来,是一种一路走来一路歌的豪迈,它最初唱出的是坚持,最后唱出的更多是豁达。或许,人生便是这样一个过程吧。于是,我感慨于幽默的特别,生活中的道理、智慧和生活情趣往往潜藏在那些让人莞尔一笑的细节中。 有感于谢尔的诗意。《失落的一角》仿佛是一首隽永的小诗,那个“缺了一角的圆”唱出了许多温暖人心的力量:就算偶尔被冰雪冻僵了身体,但要相信太阳总会再次出来温暖你;就算一路遇到那么多的不合适,但要相信不放弃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就算生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要相信有时缺陷也能给予我们正面而积极的力量„„从没想过,短短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引出那么多的思考。于是,我感慨于诗意的温暖,充满诗意的故事能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成长,随着时间把它的魅力生发出来。 最感于谢尔给予我的启示。故事的最后:当“圆”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整的圆的时候,它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再也无法做以前那些快乐的事情了,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对于“圆满”,终究是留下了遗憾,可又有谁能否认这一路走来的收获不是另一种“圆满”呢?我更欣赏它在得到之后,慢慢放下,从容走开的姿态!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一角”的旅途上。可惜人人都追求着自己的完满,却忘记了缺失给予我们的那些积极而正面的力量。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更欣赏

到世界的美。正如一个名人所说的,“或许生命的可能,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是努力的空间。”我想,人生就像是一个套餐,这里多了,那里就少了,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人生会快乐豁达很多„„就像《失落的一角》里的“圆”,虽然它最后还是缺了一角,但它还能和虫儿说说话,闻闻花香,和甲虫赛跑,给蝴蝶歇脚,它还能唱着歌继续前进,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很羡慕现在的小朋友从小就能读到这么棒的书。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孩子们的,不如说是写给所有人的。不同的年龄,对于这个故事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它能够伴随着人的成长,散发出它永久的 魅力。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优秀的儿童读物绝对有影响小朋友看待生活的方式与态度的力量。我相信,《失落的一角》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在未来的一天,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在想到这本书的时候,也一定会像那个“圆”一样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原来是这样!”。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四篇

我看完了<失落的一角>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作者的名字叫谢尔﹒希尔弗斯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缺了一个角的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圆它缺了一角,因此而不快乐。然后它就去找它失落的一角,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个角,但这个角不愿意做它失落的一角,但它永不放弃,它找啊找啊又找到一个角,这个角太小了。《失落的一角》读后感。这个角太大了。这个角太尖了。这个角太方了……没有一个是适合的。它这一回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的角,可是它没有握紧掉了。有一回,它又握的太紧碎了,它一直滚动着,险象环生,掉进坑洞,撞到石墙。后来有一天,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缺了什么东西,就算你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它,也许有可能回你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二)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一本书<失落的一角>。

内容是这样的:一个角,它不快乐,因为它缺了一角,所以它动身去寻扎它失落的角。它一边滚动,一边唱歌,有时在太阳底下暴晒,但接着又淋了场雨,有时被冰雪冻僵,但又暖了过来,因为它缺了一角,所以它滚不太快,可以停下来,和虫儿说话,闻闻花香,有时超过一只甲虫,甲虫又超过了它,这是它最美好的时光。这样不停地滚着,飘过大海,穿过沼泽,丛林。上山,下山。

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它失落的一角,当它完美无缺时,它滚得快了起来,它从来没有这样快过,快得不能停下来和虫儿说话,不能闻闻花香,蝴蝶无法停在它的身上,快得连歌也唱不完整了。于是,它扔下那个角,唱着歌:“哦……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慢慢向前滚动。

看这本书时,我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笑,怎么有这么有意思的书啊,我太喜欢了。看完之后,我忍不住还在不断回味,()故事很简单,却似乎告诉我们很多很多。其实,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是一个失落了一角的圆,当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时,也许,我们失去了更多。虽然我们缺失了一角,但是我们也会因此得到许多。所以,不必为自己人生中的缺憾而烦恼,珍惜拥有的一切,做一个快乐的不完美的圆。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三)

我、姐姐和妈妈在晚上一起欣赏一本书——<失落的一角>。这本书不像别的书那么长篇大论,很简洁,却又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它的内容是:一个不完整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它饱经风雨找到了一角,看起来很合适,但那一角不愿意,它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继续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它又找到了一角,但是太小了。那一角又太大,这一角又太尖,这一角又太方……它试了好多角,但都不合适,终于,它找到了一角,是它那失落的一角,终于,它完整了,但它享受了一会儿,又把它放下了,它明白了什么,又去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

讲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其实这个圆已经拥有了一角,那一角,就是它追求的目标,它有了这个目标就去为这个目标奋斗了。于是它动身去找失落的一角。其实在仔细看看,它虽然缺了一角,它利用这个空隙把它变成了一个嘴巴,这样,它会笑了,它会哭了,它有表情了,它会唱歌,会说话了!但有了这些它还不满足,因为它想变得完美起来。这跟我一样,我上单词班,记单词总是记不好,妈妈陪我一起记我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可是我还是不满足,非得拿个冠军不可!它有时在太阳底下暴晒,但接着又淋了一场冰凉的雨。这就想我没考好受同学的嘲笑,心就像在太阳底下暴晒,而妈妈的安慰又给我了信心。有时,它被冰雪冻僵了,但太阳出来,它又暖和过来。这就像,当我们接近绝望的时候,有人给予我们希望与安慰,那自信的火又燃烧起来。因为它缺了一角,所以滚不了太快有时停下来跟虫儿说说话。你看,它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又结交了朋友,拥有了友情。有时它闻闻花香。呦,它跟人一样,在这匆忙的路上,休息片刻。有时它又与甲虫比赛超过了甲虫。显而易见,它是多么快乐啊,在这充满危险的路上有这样的快乐真是难得啊!有时甲虫又超过它。虽然失败几次也必不可少,但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坑里爬起两次。当蝴蝶落在它的头上,那是它最温馨的时光。由此可看见一路上也不是都很艰苦,偶尔,也有温馨快乐的时光。当它遇到各个角却发现他们都不合适时,它看上去,是那么难过。就像,我们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真金,却发现它比石头还不值钱,但我们不会放弃,就像它没有放弃一样。但它终于找到了它自己的一角。如同我们考了一百分,可是我们不能老是抱着那个一百分,我们要追求新的层次,要有新的目标。就像居里夫人说的一句话:“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儿玩儿而已。”

看好书、读好书、学好书、用好书。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自己的一角吧!

英溪文苑:完美的缺憾——《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五篇

完美的缺憾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德清县图书馆 朱音

出生于1932年的美国作家希尔弗斯坦的传世经典<失落的一角>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跨越国界被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超过1。8亿册。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原因,我想借用春晖讲堂上阎崇年老师的一句话来解释,十分贴切:因为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了[读我"的状态中,作品与书产生了共鸣。

书的内容非常简单: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英溪文苑:完美的缺憾——《失落的一角》读后感。有的一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了整的圆。一般小说或者电影情节到这里结束通常被称之为[大圆满"。但是这个故事仍在继续,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绘本,发现与其他绘本不同之处在于原本3分钟的内容,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阅读的节奏而细细体会起来。所以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

绘本用黑白两种颜色,简洁有味的线条和文字,构想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丰富空间。这个故事打动我的不是画,而是惊叹地发现人生哲理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巧妙的表述,胜似一首富有张力的诗。英溪文苑:完美的缺憾——《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圆在成长,犹如自身的成长一样,一开始想法总是很傻很天真,而在历经失落、跌倒、爬起、重新开始征途后,自身的变化不断映射出了成熟。仿佛那不再是一个圆,而是一段真实的人生。因为[黑色"某些时候是负面的代名词,所以我把[黑"当做内心永远存在的一种[缺憾",而[白"象征着[纯洁、美好",在这里恰巧是自以为值得去追寻、无论多么辛苦都要达到的[完美"。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这种[黑"与[白",不管是大的人生规划还是小到柴米油盐酱醋的芝麻事,虽说大部分成年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不可能完美的,生活是存在缺陷的,然而总有那么一股劲在提醒着要抹去这个[黑"的阴影。妄想用[白"取代[黑",仿佛找到了[白"就能填补自己的[黑",就会得到满满的幸福和完美。

我们实在无需去讨论留守[黑"或追求[白"的对与错,因为[缺憾"和[完美"两者本身是一对作用力,或者说矛盾体,深究起来这是一个哲理层面的东西。

<失落的一角>给我的收获就是明白在追求[白"的途中可以尽情享受寻找的无尽快乐,尤如[圆在路上会开心地唱歌,会在太阳底下暴晒一顿,有时还会淋一场冰凉的雨。"但这又何妨,因为一切最终都会被阳光温暖。缺一角的圆,[虽然滚不快,但是虫子跟它说话,它能闻花香,能和甲虫赛跑。"犹如我们在追寻的路上,你会看到新的风景,认识新的事物,结识新的朋友。把生命的[缺憾"看作是努力的空间,无形中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心态,对不能达到的[完美"也渐渐有所释怀。

所以这是一本没有答案的绘本,也是一本有着无穷个答案的绘本。

读完后,我会想希尔弗斯坦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追求目标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快乐吗?那为什么找到那缺失的一角之后又放下,重新开始找寻的征程,既然找到也并不意味着完美又何必再去找?是仅仅为了享受那个过程吗?大胆用了5个字[完美的缺憾"来定义自己的感悟。

生活亦如此,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你看风景的心情。所有的选择,只有自己权衡当下的得失才能做出决定,有得亦有失,[黑"[白"相间,这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活-[完美的缺憾"。

破碎的美丽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六篇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读了<感悟友情>这本书,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文章是<破碎的美丽>。读了这篇<破碎的美丽>,我感受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未必令人喜爱,有残缺的事物也有可能让人爱不释手。

断树残枝、枯枝萎叶,看似多么残酷的一种事物,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也未必是不好的事。断树残枝也有经历过旺盛的时光。破碎的美丽读后感。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我们也无法想像他们的美丽,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种生命形态,接于眼睛,读完这篇文章,里面蕴含着各种事物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界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同样,很残忍的,不管你想不相信,但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再美的事物都有破碎、凋零的那一刻,即使你对它有千千万万的不舍、留恋。那时你会发现,对于你口中的破碎,已无法与它相提并论,因为你没有真正地破碎,真正地活过。也许有些人会看到这一幕会对他们感到惋惜、怜悯。破碎的美丽读后感。哪怕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到他生命破碎时,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无疑地露出自己的真实容颜,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

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苦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经历沧桑后一刹那的超脱。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的部分,因他们而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沉默。动人的感情,不凡的超脱,悲壮的乐曲……“破碎”虽不完美,但它是世间所有生物必须经历的过程。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它美丽的绽放。绽放的其实是花心的破碎啊!破碎的美丽,你懂了吗?


破碎的美丽读后感(二)

破碎,是指零碎残缺。那么,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了:破碎了还会美丽吗?别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这篇文章的奥秘所在。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蓦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这是原文中的一段话。作者乔叶在此也道明了“破碎美丽”的原因。仔细品味,这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呢!

试想一下,现在有一把老藤椅,裂痕斑斑,在乡下小院里的一角被风轻吹,发出了叹息,岁月的叹息。它虽然不是由红木精雕细琢而成,但却也古朴淳厚。它身上的条条裂纹,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悠久与生命的庄严,破碎犹美!庭院深处的一簇草,看起来杂乱无章,打破了小院静美的格调,然而也正是这簇秋草,让人感受到了秋的萧瑟与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这簇秋草,道出秋韵,()美不胜收!月儿如银钩般悬于空中,没有了满月时的清亮可人,但这残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消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

有诗为证:“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残月化诗,谁人敢说不美?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的活过。文章列举了林黛玉的破碎,三毛的破碎,凡·高的破碎,还有贝多芬的破碎。但是,他们都是最美丽的!

是啊,人生没有完美,然而灵魂可以最为纯真!无论他的肉体是否已经支离破碎,或是残缺,但灵魂却可以最为完美!

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断树残根,枯枝萎叶,也喜欢古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到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仿照它也写了一段:我喜欢收集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破旧布片,零星树叶,也喜欢收集霉斑邮票,发黄照片,喜欢树上掉下的一朵春花,儿时玩的破旧玩具,喜欢收集一个衣着鲜丽的小女孩随手丢下的漂亮糖纸,收集外婆珍藏的已有霉斑的布票。我甚至喜欢一张揉皱的纸上面有孩童稚嫩的笔迹。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破碎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认真地将它们捡起来,上面有岁月的痕迹啊!

静下心来,感受这种种破碎,可能人们无法想像,也无法理解这种破碎,但请相信,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的活过!这个人一定拥有一个美好的灵魂!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缀满天际,闪现人性最美的光点!

读<破碎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平凡与伟大,感受灵魂的脆弱与坚强,而后发现:魂归破碎,人生最美!

目送的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我的感受 第七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目送的读后感。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的读后感(二)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查顺路回家的机会,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你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的读后感(三)

以前买过一本<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顾名思义是父母的爱了。当初买的目的就是想洗眼睛的,这是一本集子,还不乏名家。我当初还计划好一天只看一篇,眼睛肿着入睡第二天要怎么见人。但结果却大失所望,除了第一篇催了几滴眼泪外,之后的就直接演变为催眠篇,一看就困,书都懒得放直接反盖在胸口就能睡着。

然而,这两天看的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却是这类主题的绝佳作品,不仅有对上父母的,还有对下孩子的、平行的兄弟的。好像一滴浓墨掉进了你的心池,慢慢漾开,回味无穷。淡雅、宁静、温婉的基调足以熨平浮躁、温暖人心。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所有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独孤。

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现代社会的国民可以在一个邪恶的政权领导下做出可怕的事。——德国的<明镜>

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香港所独有,而大陆人和台湾人不太看得见的,还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叫做都会品味。它不是藏书楼里鉴赏古籍善本的斟酌,那份斟酌北京尚未断绝;它不是复古巴洛克大楼里装上最炫魅的水晶灯的张扬,那份张扬上海很浓;它也不是禅寺或隐士山居中榜着茶香竹影倾听“高山流水”的沉静,那份沉静台北很足。香港人的都会品味,充分表现在公共空间里……

我总觉得,或许是艰辛贫困、朴素扶持的记忆,使得这一代的中年人特别疼惜他们的长者?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那昂首阔步走过半岛酒店、走进豪华商厦、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名牌的一代——当他们是中年人时,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父母呢?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

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廷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慢的境界。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然后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长很瘦的年轻人,就在那光天化日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你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你当场愣在那里,然后眼泪巴巴流下,止不住地流。儿子顿时觉得丢脸极了,大步蹿过街到了对面,两手抄在裤袋里,盯自己的脚尖,一副和你毫不相干的样子。你被拥挤的车流堵在大街中线,隔着一重又一重的车顶远远看着对街儿子阳光下的头发,泛出一点光。你曾经怎样爱亲吻那小男孩的头发啊。他有那种圣诞卡片上常画的穿着睡衣跪着祈祷的小男孩的头型,天使般的脸颊,闻起来有肥皂清香的头发,贴着你的肩膀睡着时,你的手环着他圆滚滚的身体,觉得天地之大,幸福也不过就是怀抱里这小小的温柔。就在那车水马龙一片滚动喧嚣中,你仿佛看见无边无际的空旷和荒凉,灰尘似的,自四面八方鬼魅般缓缓升起,渐渐聚拢。

他老了,所以背佝偻了,理所当然。牙不能咬了,理所当然。脚不能走了,理所当然。突然之间不再说话了,理所当然。你们从他身边走过,陪他吃一顿饭,扶着他坐下,跟他说“再见”的每一次当下,曾经认真地注视过他吗?“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你突然回头去看母亲,她的头发桔黄,像一撮冬天的干草,横七竖八顶在头上。眼睛里带着病态的焦虑——她,倒是直勾勾地注视着他,强烈、燃烧、带点发狂似的注视着他,嘴里喃喃地说,“同我说话,你同我说话。我一个人怎么活,你同我说话呀。”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95920.html